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

第一百六十八章災情

第二日。

文華殿之中,就如之前一般。

大臣都到了。

比上一次大臣要少一點。

不過,卻有一個人特殊的人蔘與進來。

卻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監。朱祁鎮之前不知道,宮中還有這一位大佬。他事先詢問阮安治河方案,阮安的方案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阮安就推進了這一位早已在仁壽宮莊養老的老太監。

朱祁鎮一打聽,才知道這沐敬是一等一的治水能臣,雖然阮安也修繕過河道,但是這方面的能力與沐敬相比,卻是想差太大了。

整個北運河都是沐敬修繕的。沐敬幾乎走遍了運河每一處閘口,對各地水情熟悉之極。是治水老臣了。

不僅僅如此,沐敬的品質也是相當過硬的。

永樂年間,沐敬跟隨太宗皇帝北伐,但是入漠北已深,月餘不見賊寇的影子,下面都有一些人心惶惶了。

只是太宗皇帝依舊不甘心,無功而反。

大臣勸諫,紛紛被遣。

而沐敬依舊勸諫,反覆不已。

太宗皇帝大怒,說道:“爾欲反乎?”

沐敬說道:“事已如此,陛下執迷不悟,固不知孰將反也。”

太宗皇帝下令將沐敬斬首,左右將沐敬拖曳下去,而沐敬顏色不變。

太宗皇帝見狀,就下令放過沐敬,說道:“宮中皆如此人,豈不誠有益乎?”

隨即下令回軍。

但是沐敬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

就是垂垂老矣,英雄遲暮。

朱祁鎮特地賜座,對沐敬如大臣一般。

朱祁鎮見所有人都到齊了,對於謙說道:“於先生,先說說順天府災情?”

于謙說道:“是。”

隨即于謙侃侃而談,說道:“陛下以工代賑之計,已經安頓了十萬民夫,與北京城牆,城樓,三大殿,等工程之上。”

“但是這些工程多在北京附近,而盧溝河水災卻在在東安,永清,固安,武清數縣。除卻縣城之外,大多被淹了。”

“而北京務工的災民,卻大多是京畿附近的。”

“以臣之見,北京附近的災民,不過財產受損,而此四縣百姓,卻是生死之間。”

朱祁鎮聽了,對這個現象。

朱祁鎮也是後來才知道的。

首先是北京災情並不嚴重。

最少對比這個時代其他地方的天災,北京的天災可以說很一般了。畢竟別的地方受災,決計不會有皇帝聖旨,大臣立即巡視,不知道多少軍隊,一起動手救災。

很多人印象之中,無數人防守堤壩。在這個時代是不成立的。

倒不是軍隊不會投入救災治水。

早在宋代,就有專門治水的軍隊了。

但是想想就知道,一支缺額幾乎到了三分之一的軍隊,打仗不行,治水就可以了嗎?

在京師有京營,乃是大明精銳所在,即便再怎麼衰敗,也苟延殘喘到正德之後,依舊是朝廷的武力依靠。

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掉鏈子的。

北京天災不嚴重,受災的人數不多,但是下游災情嚴重,更嚴重的乃是朝廷組織力缺乏,想將這些災民組織數百里上京。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在這一件事情持反對意見。

無他,北京乃是朝廷的臉面,大量災民聚集在北京,朝廷臉上不好看,更何況,各路使節都在京師之中。

麓川的使節,瓦刺的使節,兀良哈的使節。

可是都在。

瓦刺使節還好,而今瓦刺也先,正在整理他父親脫歡留下的爛攤子,即便是將姐姐嫁給了脫脫不花,脫脫不花與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現是,脫脫不花單獨向朝廷進貢了三千匹馬。

當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來原則,高價回贈了脫脫不花很多絲綢,糧食,還有鐵器。

這一件事情,還是楊榮在的時候定下來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撥離間的意味,太明顯不過了。

麓川使節一直在京中跑門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節倒是帶了不少金銀,但是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敢收麓川的銀子。

甚至在朝廷大軍臨近雲南的時候,麓川使節也放棄了。

朝貢之上,他帶了多少東西,朱祁鎮加碼按照太祖的規矩,掏內庫加碼三倍回禮,對文官說的是:“朝廷不可失禮於小邦。”

但是卻傳旨給孟瑛,讓禮單給孟瑛看,說道:“這就是朝廷給將士們的賞賜,打破麓川,從麓川所得,盡賞將士,朝廷不取一釐。”

兀良哈的使者眼紅,就向朝廷求賞賜。

說起來,兀良哈頭上還都掛着大明頭銜,所謂朵顏三衛,只是而今兀良哈態度不明。自然不能給。

甚至獨石堡那邊已經打起來,兀良哈的使者還在京師喋喋不休。

至於朝鮮,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統年間,還有一些永樂遺風,而永樂年間京師之中外國使節更是數不勝數,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個國家。

這種種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賑的效果並不好。

但是在盧溝河下游,朝廷也沒有那麼多的工程來做。

朱祁鎮問道:“你估計四縣災民到底有多少?”

于謙說道:“臣只能保證順天府境內,大概有三萬七千人有餘,但是直隸其他府縣有多少,卻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

楊士奇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臣以爲盧溝河威脅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別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這兩年都有過大修。該怎麼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賑是可以的。”

“但是南邊的府縣,卻不好妄自興工了。”

“臣以爲還是開倉放糧賑濟的好,臣已經從山東調來一批糧草,足以賑濟河間,保定兩府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設從來是貪污的重災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差別。

楊士奇更是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支持盧溝橋工程,但反對其他地方以工代賑。

乃是盧溝橋河道,不是新鮮事。大致需要多少,楊士奇心中其實是有數的。更不要說,于謙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

雖然而今還沒有說,但是楊士奇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楊士奇信得過於謙。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過了。

更不要說,之間沒有規劃,倉促上馬,又有災民的生計所繫,做得好,自然是一舉而數得。但是楊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該怎麼辦?

同樣的修黃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裡面的貓膩,實在是太多了。

楊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寧可多花一點錢,也不去想什麼一舉而數得。事實也證明,越是花樣多的事情,越是有技術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沒有這種組織能力,楊士奇表示懷疑。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所言極是。此事暫且不提。先說盧溝河,先生也說過,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過,正統元年也小修過。”

“每次多則動用數萬人工,少則動用數千人工,已經幾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這樣,隔三差五,盧溝河也要決堤一兩次。”

“朕登基以來,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這一次大修之後,又能支撐幾年?朝廷就是金山銀山,也不能這要揮霍。而百姓要遭受幾次這般苦楚。”

“故而今天,就要這一件事情說清楚?盧溝河怎麼修,才能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決堤。”

朱祁鎮的話,擲地有聲,但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
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