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旗軍戍邊

萬曆四十七年五月初,大明朝遼東都司位於遼河以東的廣闊土地上,久盼的雨水終於落下,讓無數雙關注天氣的眼睛露出些許笑意。

這雨水雖姍姍來遲,卻一來便連下了數日,將連綿起伏的羣山盡都浸泡在濃濃的水汽之中。河谷中大片的農田在雨水中催生出翠綠的禾苗,像是一眨眼便長出寸許長,望過去是滿眼的綠意。由山巒疊嶂中蜿蜒而出的浦石河也因雨水而長高半尺,順着東面低下去的地勢,在這些綠色農田中曲折環繞,一路向鴨綠江流去。沿着河邊一路向東,有五座石堡巍然而立,再加上向北十里遠處依舊是一路向東延伸的邊牆,便是遼東都司在東部的全部防禦設置。沿着高高的邊牆,無數墩臺、烽燧密集分佈,順着河邊一直延伸向鎮江堡,不過,這些用來示警、守禦的建築,大多在雨水中浸泡出道道裂縫,倘若再來一場大雨,說不準哪一處便要坍塌損毀。這些高高的石堆上似乎並無多少人影,看上去倒象是千年前遺留下的古蹟。

寬甸堡至邊牆之間有一個叫李家屯的村子,總共住着十幾戶人家,大小不一的十幾個院子緊挨着連在一起,四周則是一小片農田。這說是李家屯,眼下這村子卻只有一戶姓李。住在村子最把頭的一家便是李家,是這裡人口最多的一戶。這要按遼東都司經歷司的文書檔案中所述,應該做如下記錄:

寬甸百戶周弘下李達茂軍餘實在三十名。

新收士兵三名:李大強,李虎兒、李生其;

收補幫丁五名:李項、李時、李大儒、李仲錦、李天爵;

銀差五名:李累兒、李伯臣、李孝,李其利。每納銀二錢五分,計一兩二錢五分。

邊夫三名:李得水、李仲喜、李法柱。

糧差納逃故軍陶小七糧七石:李計衷、李道。

納窖柴兩名:李仍、李五十......

這李達茂近六十的年紀,仍然在衛所裡是一名旗軍。幾十年前初到李家屯時,這田尚算多,日子倒也過得去,娶妻生子一番紅火,這李家男丁便已有三十名,俱都掛在李茂達名下,按大明朝衛所的規矩,除非李茂達死了,是不允許分戶自立。如今孫子輩也有二十左右了,男丁們個個都是軍戶軍籍,按上面所述,每一個都擔着差使。

這人丁興旺的李家,在這李家屯算是大戶,可這些麼人丁,將田這麼一分,每家便沒剩多少畝數,附近能開出的田已經不多,除非另尋它處開荒種田,可這不允許分戶又將此路堵死。是故除了例行納籽粒糧外,李家所有收成加起來,全家人的糧食竟還差着兩月沒有着落。虧得這新收士兵三人有月糧可拿,不然再怎麼省也要餓死人。這新收士兵還是近幾年衛所旗軍老弱不堪所致,象李達茂這樣五十多歲的旗軍,如何能擔負戍守邊牆的差使?遼東都司衛所旗軍的月糧本就是自己家從屯田所出,然後再有幫丁負責置辦鞍馬器械,後來將部分新收兵士補入營兵之中,才由朝廷負責每月給餉給糧,李家這樣的大戶,也才勉強支撐下去。類似李家這樣的,除了人丁不至於達到三十人之外,都是一樣的處境。當然,也有真正的大戶,納糧納銀全不在話下,甚至還能給百戶千戶們繳納免操銀子,以免除戍守的差使,更有甚者,還能開商鋪賺銀子。但這畢竟是少數,至少在寬甸這個地界上,數不出幾戶人家。另外,寬甸百戶名下的陶小七,便是一個逃軍,而本該由陶小七繳納的籽粒糧,便落在李茂達的頭上,由其填補。朝廷是按軍籍覈收糧稅,可不管誰在誰逃,所缺一律由本地填補,這當然不能由百戶周弘自己拿出來,再說,這逃軍的數目極多,類似這樣的填補,早就形成慣例,百戶周弘名下便有十幾名逃軍在案。

今年四月中,李達茂在寬甸堡按例行規矩出操、值守寬甸堡,到五月,又與另外五個旗軍一起調往邊牆,戍守邊牆、瞭望敵情。這都是沿用幾十年的慣例,那李達茂也在邊牆上戍守過不下數十次。往年都是一年兩次輪換,這李茂達因年歲較大,已有數年未曾上過邊牆,這一次,因遼東東路軍出征,將寬甸一帶的兵馬帶走不少,以至人手不足,這纔將李茂達拿來湊數,無論什麼情形,這邊牆上總要有人的好。

李茂達與五位旗軍一路北行,途經自家時,邀那五名同伴小歇片刻,自己也好看看家人。

滿堂兒孫中除了長孫李伯臣,其餘要麼在外勞作,要麼去應各自的差使,李茂達只好跟老伴兒略略說上幾句,再跟這十九歲的孫子交待一番。李伯臣身爲銀差,每年需繳納二錢五分的銀子。這銀子看似不多,但在這寬甸,除了自家地裡的糧食,再就是進山採集一些藥材、山貨換錢,其餘的根本沒有賺銀子的途徑。糧食自己還不夠吃,如何能賣?附近山上的土產,早就被採光收盡,這二錢五分可就是實在難辦,去年的銀差已經欠下一錢,開春便被催繳數次,讓這位十九歲的年輕人過早地眉頭緊鎖。

“爺爺,你們今日便上邊牆?”李伯臣問。

“是的。我走之後,你跟你爹說說,我這次去,怕是要幾個月才能回來。讓你爹與叔伯們好生照顧家裡。”李達茂說道。

李伯臣點頭不語,稍停又說:“爺爺,我想出邊牆一趟。”

“做什麼?”李達茂問道。

“我想去那邊山上看看,那邊東西應多些,若是運氣好,弄張皮子也好。”

李達茂想了想,搖搖頭,說:“這幾天不行,這邊牆上正輪值,換上的人不認識你,萬一誤會可就小命不保。就算要去,也要等幾日。我跟那般人混的熟了,也好平穩些。”

李伯臣剛要再說,卻被李達茂止住了,便就住嘴不言。李達茂便招呼五個同伴,收拾好兵器馬匹,一路向邊牆行去。

這邊牆一帶的百姓,除了刻意要逃的一去不返之外,大多在邊牆兩邊有各自出入的地點,那些地段戍守的旗軍很多都是認識的,自是平安無事。但遇到換防時,尤其是那些營兵駐紮戍守的日子,邊牆便穩固得如同那些官老爺們認爲的那樣。

李達茂與另五人遙遙望着三裡之外就能看見的邊牆行去,半個時辰後便在武官的分派下來到屬於這幾人戍守的墩臺,一番交接後,那換下去的三人(本是五人,兩人已不知所蹤)用比李達茂來時快出數倍的速度離去,這邊牆上寂寞難耐的戍守,便由這幾人承擔了。

墩臺上不大的空間足夠容留李達茂等人住下,存儲的器械包括一門火炮與五支火銃,弓箭一類以及煙火柴薪都是備齊的,只是看上去已經很久沒有用過。李達茂等人也不需清點,自顧商量着輪番守夜。

爲照顧李達茂這種老兵,另一個也是近五十叫胡三郎的與李達茂一起值上半夜,其餘的,則倒頭睡去。

兩人初識,便也不多說,各自望着遠處的羣山發呆,直到夕陽西下,將一抹殘紅投在二人的臉上,才終於悶不住,閒聊起來。

“小哥哪裡人?”李達茂問道。

“我啊,永甸堡那邊的。”胡三郎答道。

“哦,不算遠。”李達茂不鹹不淡的說着。

“這邊牆上過幾次?”胡三郎隨意問着。

“記不清了。大概我二十多歲時便到過這裡。”李達茂說。

“哦,我這還是頭一次。”胡三郎說道,“往常都是屯田納糧的,不知怎麼這次把我調來,我都十多年沒拿刀了。”

“好像是因東路軍的事兒吧。”李達茂說道,這些小兵只能聽點傳聞,沒人告訴他們外面如何。

“這都快三個月了,難道還不知道東路軍的消息?”胡三郎疑惑道。

“聽說是敗了。”李達茂壓低聲音,又看了看旁處,似乎很神秘的樣子,“那劉總兵的兩個兒子,還在寬甸堡裡等着,看樣子都急得快瘋了。”

“劉總兵也死了?”

“不象,”李達茂搖搖頭,說:“那樣子不像是死了爹的,倒象有什麼憋住了。”

“那就是生死不明瞭?”胡三郎說,“還不是不清楚?”

“聽說不是努爾哈赤打敗東路軍的,是那邊的人。”

“你是說那個叫什麼將軍的逃軍?”胡三郎有些不屑,儘管都是旗軍,對逃軍卻沒有什麼好印象,不說別的,單是這留下欠繳的籽粒糧,便得由這些留下的承擔,聽那語氣,大約胡三郎也有份承擔。

“東路軍可有幾萬人,火器又多,那些逃軍才幾個人?”大概在胡三郎眼裡,那將軍只不過是一羣逃軍在山地種地罷了。

“這就不知了。反正總聽說很多人都投奔那邊,有吃有住。”李達茂搖搖頭。

“那還能跟努爾哈赤那些建奴騎兵相比?”胡三郎說,“這東路軍若是敗,也定是敗在建奴手裡,跟那幾路一樣。”

“要真是一樣,這消息還這般神秘做什麼?怕人知道?那幾路不是也敗了,也沒見說不知消息。”說道這裡,那李達茂忽然想起了什麼,揚起頭望着天,嘴裡還嘟囔着什麼。

“你說什麼呢?”胡三郎好奇地問。

“我在算日子,”李達茂說道,“好像自從聽說那邊的人以後,這邊牆一帶便再沒有女真遊騎出沒。對,日子對的上。”

“你是說....”胡三郎滿臉的懷疑,“那邊的人真有那麼厲害?”

這邊牆上兩人正用一番猜疑,打發這段無聊時光,同樣的,這一段邊牆上幾乎所有的墩臺、望哨都在消磨時辰,等待換班後好好睡覺。即使那些哨長、墩長也無心瞭望,外面雖然風大浪急,至少在這裡,日子與往常一樣毫無新意。

就在邊牆上一片鬆散的目光之時,遠遠地在邊牆數裡之外的樹林邊緣,開始出現無數人影,這些人分做數個小隊,藉着黃昏中灌木的陰影遮掩,快速向邊牆潛進。待到達邊牆下的開闊處,稍一觀察,然後選擇一段無人戍守的邊牆,飛速地越過開闊處那些數以千計的陷馬坑,一直抵達邊牆之下,然後一條末端帶有倒鉤的繩索被高高地拋棄,穩穩地勾住,那些人便開始向上攀登。整個過程沒有發出絲毫響聲,邊牆上的旗軍沒有一個有所察覺。

就在那些人影登上邊牆的那一刻,遠處樹林裡忽然涌出大羣的騎兵,在空地處開始集結,都是一色的黑色鎧甲。在其後面還有源源不斷的黑色鎧甲騎兵跟進,前面空地上的騎兵稍一列隊,剎那間,十幾面血紅的戰旗迎風展開,一輪新月在黃昏的光影中猛然升起....

【推薦、收藏,謝謝】

第78章 利刃穿心第7章 變中有變第20章 棄婚約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4章 築江城第85章 用心險惡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0章 逃亡官兵第8章 千山書坊第22章 京韻邊聲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3章 強行監軍第88章 斬草除根第60章 直截了當第36章 各有所爲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7章 村落糧稅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章 山中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章 遼東監軍第47章 重振陳家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1章 異域奇事第4章 紅色戰旗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0章 風漸起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1章 信手拈來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章 獅子張口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8章 越河演練第4章 紅色戰旗第4章 豪酋遲暮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0章 兵鋒初顯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6章 籌辦喜事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3章 將軍幕僚第16章 大勢所趨第49章 順勢而爲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2章 奪命斬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章 贈書助力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3章 興京易主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章 越河演練第4章 雷厲風行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3章 以牙還牙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6章 山中人第58章 變通之道第72章 策反八旗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4章 世家大戶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7章 十萬知府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3章 黑山之城第54章 越來越近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6章 疑神疑鬼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章 百戶屯田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1章 遙相呼應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3章 思籌謀第5章 白沙溝第25章 進退之間
第78章 利刃穿心第7章 變中有變第20章 棄婚約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4章 築江城第85章 用心險惡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0章 逃亡官兵第8章 千山書坊第22章 京韻邊聲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3章 強行監軍第88章 斬草除根第60章 直截了當第36章 各有所爲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7章 村落糧稅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章 山中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章 遼東監軍第47章 重振陳家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1章 異域奇事第4章 紅色戰旗第67章 蘇府新家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0章 風漸起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1章 信手拈來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章 獅子張口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8章 越河演練第4章 紅色戰旗第4章 豪酋遲暮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0章 兵鋒初顯第43章 七虎獵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6章 籌辦喜事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3章 將軍幕僚第16章 大勢所趨第49章 順勢而爲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2章 奪命斬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章 贈書助力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3章 興京易主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章 越河演練第4章 雷厲風行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3章 以牙還牙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6章 山中人第58章 變通之道第72章 策反八旗第73章 襲擾規模第24章 世家大戶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7章 十萬知府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3章 黑山之城第54章 越來越近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6章 疑神疑鬼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章 百戶屯田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1章 遙相呼應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3章 思籌謀第5章 白沙溝第25章 進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