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海上船隊

天啓元年七月二日午時,由天津出港的船隊抵達三岔河入海

此次大明朝撥付給遼東的餉銀、糧草、軍需,足足裝滿了近五百艘沙船,船隊離開天津時,碼頭上已經再無一片船帆的影子。爲了這次調撥軍需的海運,連山東一帶的水師船隻,也有近一半被調走。當然,混在這船隊之中的徐熙,並未留意船隊的最前面的那百多艘戰船上,懸掛的是鎮江水師的旗號。更不知道那打頭的一艘戰船的主官,正是隸屬於蘇翎一部的馮伯靈。

馮伯靈接到前往天津運輸軍需的文書,並未有絲毫的遲緩,即刻將鎮江水師的所有船隻揚帆出海,不過,這大部分的船隻都直接渡過海峽,前往登州,那裡也有數十萬石的糧食等待啓運。而馮伯靈實際上並不知道這回往天津,到底要運什麼,反正只要是運往遼東的,一概接收。

等到了天津之後,鎮江水師的船隻一靠岸,便有數以千計的民夫將一袋袋的糧食搬運上船,等馮伯靈見到主官糧餉的官員,才得知自己這一百多艘船,將全部裝運糧草。而歸屬新任遼東監軍的胡嘉棟,則親自掌管那五十萬兩的餉銀,以及各種甲杖軍需。

等到了遼東海岸,馮伯靈纔回過味兒來,想必是那胡嘉棟極其不信任遼東的這些水軍與民夫,連個邊兒都沒讓沾。馮伯靈頓時心中冒火,這“遼人”的帽子,還當真摘不掉了。這自從跟着蘇翎練習膽大之後,馮伯靈的火氣可是見長。接管金州衛時,那是誰都不認。但凡有阻撓不聽令,一概捉拿捆綁,這不殺人,還是在鎮江堡時趙毅成與胡顯成的一番交待,纔算淨了手。此時想起胡嘉棟象防賊一樣的眼光,馮伯靈能不冒火?

不過。轉頭看到那一袋袋鼓鼓囊囊地大米、白麪,馮伯靈很快又消了氣。這畢竟都是運往遼東的,不管那胡嘉棟押運的什麼,可都是給蘇翎送去的。看在蘇翎的份兒上,便放胡嘉棟一馬。馮伯靈的鎮江水師運載地糧草。將直接運往金州,並繞過旅順,一直駛往鎮江堡。所以這抵達海岸時,胡嘉棟並無緣見到馮伯靈的這番臉色變化。

三岔河入海處,各種船隻依舊處於擁塞之態,不過,前哨海船已經與岸上接應的明軍官兵取得共識。將停泊在近海處等待卸貨的船隻一律開往蓋州海岸,騰出地方給胡嘉棟的船隊。同時。整個船隊也有一部分船隻要前往蓋州海岸。南四衛中地蓋州,正處於遼東都司的驛道中點,這人力、騾馬、大車等等,可要比從海州衛內調集到海岸運輸要方便的多。此時遼東南四衛的百姓。除去過海到山東登州、萊州的,那些逃散到各處海島以及山中的,都已陸續回返家中。這兩、三個月一過,南四衛已開始有些恢復生氣的模樣。

徐熙搭乘的那艘船,本該也是繼續駛往蓋州。那位船主見這位千總武官一路上客客氣氣,出手也大方,全然不像一般明軍武官地專橫跋扈,上船之時便給了二兩銀子,說是算這幾日的飯錢。按說這回此船也算是軍用,船上的一應吃食都該算到僱船的費用裡地。就是不給銀子。船主也得好生供應伙食。這銀子一給,船主當然是受寵若驚。日夜小心侍候不說,這幾日吃的魚。可都是每天換着不同的花樣,讓徐熙等四人好生品嚐了番海味。

是故這徐熙一說要上岸,那船主便滿口答應,不過這三岔河入海口處,可是擠不進去了,便駕船繞了彎兒,在前面五里的近岸處,放下一隻小船,親自帶着幾個水手,將徐熙等四人送上海岸。徐熙又賞了船主十兩銀子,這纔在連串的謝聲中邁步離去。

徐熙帶着三名屬下,越過海灘,在荒野中穿行,足足又走出了十里路,才見到一個村屯。四人尋了一戶人家,花了十幾文錢吃了頓飯,打聽清楚消息,便又折向西面,向那聚集着大量軍需的海岸邊行去。按徐熙的打算,本想就地買四匹馬,這一路到遼陽,可是百多裡地,用雙腳那得走到什麼時候?可一打聽,這附近卻是買不到馬匹。按那家主人的說法,就算有,此時也是不賣的。

朝廷這回運送軍需、糧草,腳價可給的足,這若是自帶大車、騾馬地,更是要高上許多。重要地是,這回遼東袁應泰袁大人可給的不是銀子,而是糧食,這個時節,怕是大多數人家,都寧願領取糧食而不要那些沒什麼用處地銀子。再說,這兵荒馬亂的,農家人能保住騾馬、耕牛地,已屬萬幸,日後還指望着靠這些謀生,哪兒能輕言賣掉?

既然這個法子不行。徐熙便只得再往西行。打算到那些押運糧草馱隊地地方碰碰運氣。說不定憑着這千總地身份以及兵部地公文。能弄到幾匹馬騎乘。

這向西而行。果然是人流漸衆。衆多地民夫各自帶着趁手地傢什。或是趕着大車、牽着騾馬。一齊向海邊行去。徐熙並未死心。邊走邊與那些牽馬地人交談。可惜。所有地民夫都搖頭不應。徐熙只得跟着人流。繼續前行。

臨近時。徐熙遠遠地便見到一大片木棚。中間人流穿梭往來不止。穿着各式各樣服飾地民夫與明軍官兵夾在在一起。徐熙粗略估算了下。這怕不止萬人左右。那些木棚顯然是臨時搭就。下面堆滿了各種軍需物品。當然大部分是糧食。想必是搬運不及。積壓於此地緣故。這露天海岸。若不是這棚子。只消一場小雨。那辛辛苦苦運來地糧草可都泡了湯。顯然這塊看似雜亂不堪地地方。是由專人主管地。

徐熙便一邊打量着。一邊在人羣中尋找看着像官員模樣地人。可惜。這人實在太多。徐熙走了大半圈。也未從這些木棚之中尋到有用之人。跟着那些搬運軍需糧草地民夫。徐熙倒也找到幾個負責分派地武官。但一說原由。卻沒有得到滿意地答案。這搬運地騾馬尚且稀缺。何來多餘地馬匹?儘管徐熙穿地是千總服飾。那些辦事地武官管事等人。也沒法滿足徐熙地這個要求。

自然。徐熙詢問這些低級武官們那更高一級地武官所在。卻是各說不一。往往是指明瞭方向。卻是尋不到人。徐熙納悶了許久。纔想到。或許這地方壓根兒便沒什麼人主官。看這民夫地架勢。一部分人只管卸船。將貨物運至木棚區域。另一部分人則只管運走。每一隊民夫最多也只有幾名明軍押送。且唯一用來計數地。便是一大堆地竹籌。

望着海面上已降下風帆地無數船隻。徐熙恍然明白。或許這是唯一加快速度地辦法。總不能讓這些船一直這麼等着。萬一來場颶風。可損失極大。這也是遼陽城內能及時得到補給地唯一原因。若是按以往地小心謹慎。這怎麼也得計數清楚。再清點人數。查明數額。才允許發運。這樣少說也得慢上一半。徐熙心中疑惑。未必。這也是大哥地主意?

當然,在千山堡時,這樣做是不擔心出什麼紕漏,那些百姓民夫,也沒人會去做什麼手腳。可這裡如此混亂,難道也不擔心丟失麼?正想着。徐熙忽然看到自遠處馳來一隊騎兵。約摸二十多人,身上鎧甲、兵器是一模一樣。整整齊齊。這隊騎兵在爲首一人的帶領下,臨近時放緩馬步。開始在木棚區域內行進。那名領隊武官不時地停下,並向木棚邊的人詢問着什麼,稍後又繼續行進。

徐熙瞧了片刻,看出這隊騎兵大約是來巡視這片區域的,難道靠這點騎兵便能維持上萬人地秩序?待那隊騎兵從徐熙身邊走過時,徐熙猛然間發現,那名爲首的武官胸前,豁然便是一枚銀質五星。這枚標記徐熙當然是熟悉的,適才他也曾在人羣之中尋找屬於蘇翎所部的官兵,可這都是一模一樣地裝束,要判斷出哪一部是屬於蘇翎的,可是難辦。待得一問,倒是知道蘇總兵,可並不能解決徐熙的問題。徐熙大喜,立即上前叫道:“這位兄弟。”

那名武官一怔,隨即帶隊停下,瞧了一眼徐熙,見是名明軍千總,這眼裡卻是沒有絲毫尊敬之意,冷冷地說道:“何事?”

這幅神情,徐熙可不見怪,當初在千山堡時,蘇翎所部對此可都差不多。

“請問,你可是蘇總兵麾下?”徐熙指了指那名武官的胸前。

那武官低頭看了看胸前,隨即昂起頭,傲然說道:“當然,你到底何事?”

徐熙笑了笑說道:“這位兄弟眼生的很,想必到千山堡的日子不長吧。”

那名武官依舊坐在馬上,白了徐熙一眼,根本就沒拿眼前這個千總當回事兒。不過,見徐熙說出千山堡幾字,且話裡有話,略略一怔,問道:“你也知道千山堡?”

徐熙笑着說道:“兄弟我自京城來,要去見蘇總兵。”說完,徐熙伸手從懷裡掏出一面腰牌,遞給那名武官。

“這位兄弟既然有那枚銀星,該知道這個吧。”徐熙依舊笑着說道。

那名武官初見那面腰牌,便是神情一緊,卻先不接過,而是立即下馬,這才伸手取過,細細查看。

這枚腰牌倒是與最近趙毅成所部的哨探樣子相同,質地也是一樣,但其上的編號,確實排在前幾位。那名武官自然知道這腰牌的含義,也曾協助過不少哨探,但這麼靠前的編號,卻是第一次見。

那名武官將信將疑,若不是這編號地問題,說不準立即便信了。這臉上雖然沒了起初地神情,但此時卻是小心翼翼的樣子,想了想,問道:“這位老兄,你知道蘇將軍家中兄弟幾人?”

“十九。”徐熙想都不用想,出口答道。

這十七兄弟地故事,倒是在遼東流傳開來,但十九這個數字,不是在千山堡待過的人。卻是說不出來。

那名武官點點頭,又問:“那陳家大小姐......”

不待那名武官說完,徐熙便笑着說道:“姐妹三人,陳芷雲、陳芷月、陳若疏。可對?”

那名武官頓時睜大了雙眼,不論其想出什麼問題謹慎詢問、試探,這姐妹地名字。可不是一般人能夠知曉的。若不是爲了驗實這枚腰牌,怕是那名武官也不敢輕易提陳家大小姐地名字。面前這位千總既然知道得這麼詳盡,怕是本就非同常人。

徐熙接着說道:“這位兄弟,我要去遼陽面見大哥,你可能尋幾匹馬來?”

大哥?難道這便是蘇將軍的兄弟?

那名武官頓時挺直了身子。卻不再詢問,而是說道:“太平哨把總江月見過將軍。”這突如其來的恭敬,卻讓徐熙有些不習慣。這稱將軍,當然不是指的徐熙眼下這身千總服飾,蘇翎的兄弟,哪個如今不能稱一聲將軍?再說,那枚哨探纔有的腰牌,只能說明眼前這位將軍是特意裝扮而成。

徐熙只得再說一遍。問道:“你可能尋四匹馬來?”

“可以。”那名武官說完,便回身去吩咐了幾句,四名騎兵立即勒轉戰馬,向外行去。不多時。便即迴轉,當然,這後面果然是四匹戰馬。

徐熙帶着三名屬下立即上馬,對那名把總江月說道:“我大哥可在遼陽?”

“蘇將軍正在遼陽,”把總江月說着,也跟着上馬,“將軍,屬下可一路護衛前往遼陽。”

徐熙一愣,問道:“你不用巡查了麼?”

“正好輪值換班,屬下派人稟明便可。”江月說道:“這一路去遼陽。還是屬下跟着地好。將軍這身千總衣裳,怕是不甚方便。”

聽到後半句。徐熙又是一怔,問道:“怎麼?這千總還走不通麼?”

江月答道:“是的。蘇將軍頒佈嚴令。大明所有官兵,未得軍令,不得擅自出營。”說着,江月從腰間也摘下一枚腰牌。

“在外官兵,沒有這枚腰牌,便走不出二十里地的。”江月說道。

徐熙想不出這蘇翎如何佈置的,但隨即說道:“那就有勞兄弟了。”

“不敢。屬下前面帶路。”說着,江月便帶着騎兵率先前行。

徐熙隨後跟着,出了人羣密集處,便開始縱馬奔馳,在依舊源源不斷、川流不息的搬運糧草隊伍中穿行。

果然,還沒奔出十里,便有一隊騎兵攔住去路,待江月亮明腰牌,且回答了幾個問題之後,才放徐熙等人通過。徐熙留意到,這些騎兵人數雖然不多,但卻牢牢監視着各自區域內地人流動向。此刻這片平地上都是搬運的民夫,這些人倒是沒有盤問,但凡是除此之外的,都會被往來巡視的騎兵攔住詢問。

走出三十里,徐熙已經遇到四隊騎兵的攔截,都是四五十人左右的騎兵小隊,中間也有江月認識的,還攀談了幾句,但驗查腰牌等事宜,卻是絲毫未曾省過。

在一段路窄人多的路段,徐熙趁着馬隊慢行,來到江月身邊,問道:“這一路上有多少騎兵小隊?”

“回將軍,”江月說道:“屬下也不清楚,不過,在海州直到鞍山驛地地段,都屬於太平哨營的管轄,每十里有兩隊騎兵小隊巡查。”

“那遼陽呢?”徐熙好奇地問道。有關遼陽的去留,徐熙已經從兵部劉大人那裡知道了個大概。

“更多。”江月也不到三十的年紀,這句話說地輕鬆。但徐熙從江月的臉上,卻看不到明軍之中慣有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豪氣,正如徐熙在千山堡時見到的那些士兵一樣,年輕,充滿朝氣。

過了這段擁擠的路段,又行了不到五里,便見前面出現大羣的馬隊,黑壓壓地足有數千人。

江月勒住戰馬,帶着騎兵小隊向路邊行去,讓開大路。徐熙等四人不明所以,但也跟着避在一邊。

只見大隊騎兵的最前面,是數百鐵甲騎兵,裝備精良,且列着整齊的隊形率先開路。隨後,一面大旗出現在徐熙的視線之中,上面寫着“虎旅軍”三個大字。不久,騎隊之中一位文官模樣地人,被護衛着經過徐熙等人地面前。徐熙好奇地盯着那位文官,以及一旁一位身材看似魁梧的武官,匆匆一瞥之間,徐熙似乎覺得那名文官也向他看了一眼,但隨即隨着大隊騎兵馳過。

好一會兒,徐熙等人地眼前才只剩下漫天的塵灰。

“這些騎兵是誰地隊伍?”徐熙一面躲避着根本避不開的沙塵,一邊問道。

“虎旅軍。”江月說道,看着徐熙的樣子,略微有些好奇。“是遼東經略袁大人新組建的一營人馬。”

徐熙看到江月的神色,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的舉止,連忙支起身子,心中暗自慚愧。這在京城待得久了,可染上些壞毛病。

“他們去哪兒?”徐熙說道。

“是袁大人帶着虎旅軍去接應軍餉。”江月說道。

“監軍胡嘉棟?”

“正是。”江月大概是已經得到通報,此時答道:“據說是皇上給蘇將軍撥付的餉銀,總算到了。將軍,我們走吧。”

徐熙點點頭,一行人便打馬快速奔向遼陽。

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7章 分而擊之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牛錄商人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8章 無主之城第5章 漫長之夜第10章 身份之疑第52章 旁敲側擊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章 贈書助力第6章 破金大陣第1章 遼事再變第11章 故人相見第13章 定移營第2章 百戶屯田第29章 死生未卜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3章 強行監軍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2章 劫掠軍第4章 女真人第84章 以火剝皮第4章 女真人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8章 建奴內亂第21章 水師一部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41章 遼陽又變第31章 攻守同進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2章 城下收兵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7章 嗜血之兵第4章 豪酋遲暮第32章 衆心所向第49章 人算天算第7章 六月風過第9章 嬌顏如雪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章 西洋之慾第43章 擢升總兵第4章 軍政之分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7章 欲赴蒙古第9章 未來基石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章 漫長之夜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5章 堅城瀋陽第5章 上行下效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9章 死生未卜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5章 三十天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0章 阿哈諸申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7章 蘇府新家第9章 整編軍第8章 征服日第11章 暗磨刀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章 豪酋遲暮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3章 定移營第11章 暗磨刀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4章 登州計劃第6章 三江連號第64章 依計漸進第23章 思籌謀第9章 以血授職第22章 京韻邊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0章 風漸起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8章 羣山缺口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9章 遼東畫卷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2章 鎮江水師
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7章 分而擊之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牛錄商人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8章 無主之城第5章 漫長之夜第10章 身份之疑第52章 旁敲側擊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章 贈書助力第6章 破金大陣第1章 遼事再變第11章 故人相見第13章 定移營第2章 百戶屯田第29章 死生未卜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3章 強行監軍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2章 劫掠軍第4章 女真人第84章 以火剝皮第4章 女真人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8章 建奴內亂第21章 水師一部第18章 振武染血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41章 遼陽又變第31章 攻守同進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2章 城下收兵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7章 嗜血之兵第4章 豪酋遲暮第32章 衆心所向第49章 人算天算第7章 六月風過第9章 嬌顏如雪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章 西洋之慾第43章 擢升總兵第4章 軍政之分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7章 欲赴蒙古第9章 未來基石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章 漫長之夜第18章 千山浴血第15章 堅城瀋陽第5章 上行下效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9章 死生未卜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5章 三十天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0章 阿哈諸申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7章 蘇府新家第9章 整編軍第8章 征服日第11章 暗磨刀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章 豪酋遲暮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3章 定移營第11章 暗磨刀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4章 登州計劃第6章 三江連號第64章 依計漸進第23章 思籌謀第9章 以血授職第22章 京韻邊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0章 風漸起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8章 羣山缺口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9章 遼東畫卷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2章 鎮江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