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顧何茫茫(上)

更新時間:2007-1-29 8:41:00 字數:5278

《至略史•元寧卷》第一篇

崇明九年三月,北戰失利,周揚遣使議和,帝請之於太后,未果。

當一個國家失去了征戰的銳氣,也就失去震懾四方的倚恃,那種震懾並不需要真的擁有無敵的實力,只需要讓所有的敵人明白它絕對不會在任何進犯面前退避,對方的任何行動都必然會付出血的代價。

周揚在這時已經失去銳氣,而當後來,至略也變得畏戰時,一個青年文人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舉的例子正是此戰的周揚。

元寧敗了,但是,樑永恩不僅保住了大軍主力,也將懷慶城毀於一旦,用的是永寧王調撥的十枚撼天雷,這使得胡興嶺外,周揚無邊城可據,因此,樑永恩在元寧史冊中的評價尚在水準之上,但是,對於元寧世族來說,這種毫無意義、又毫無所得的戰爭是無法容忍的。

至略人很早就形成了國土的概念,聖清聖祖時期的全盛版圖就是至略人認可的國土——東至大海,西至格拉爾山,南至蒼原,北至胡興嶺——也就是所謂的至略的全境。

不僅是世族,也包括普通平民百姓,都認爲,在已經收回胡興嶺,而格桑高原與南境未復的情況下,與周揚開戰是毫無意義的,當然,開疆拓土是沒有人會反對的,可是,那是一場敗仗!於是,固執行事的陽玄顥成爲了所有人眼中的庸君!

世族中已經有人開始醞釀上書彈劾皇帝了。

即使周揚對元寧降低姿態,也沒有改變人們對陽玄顥的看法,而面對那衆多的彈劾奏章,陽玄顥心志再堅定,也不免失去自信,更何況,他本就未受過挫折,心志遠不比金石。

謝清在接到齊朗的密信時,再大膽也不免變了臉色,只是到底沒有在信使面前表現,齊朗既然沒吩咐要回信,那人也不停留,向謝清行了禮便離開謝府。

齊朗也並不在意謝清的想法,那封信固然是將江南世族的動向告知謝清,但是,那些並非需要謝清支持才能辦的事情,而且,謝家本身的立場與他們並不對立,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謝清確定自己在朝中的立場。

齊家本也是南郡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藉着齊朗在朝中的權勢,齊家控制了南郡最好的三個港口,而謝家的船隊一直是元寧規模最大的船隊,兩家本身就從南郡的利益中分去了最大一塊。

作爲從西格割讓來的領土,元寧在南郡的一切都需要南疆大軍的保護,這使得齊朗願意在這個時候維護康焓。

這種支持還不足以影響朝廷的走向。

在軍政大事的決斷上對皇帝進行彈劾,即使是世族聯合起來,也不可能輕易爲之,南方世族這次的行動其實也是一種試探。

作爲世族領袖,謝清乃至於謝家的意向也許就是一個風向標。

元寧立國以來,彈劾皇帝失儀,甚至是用人失察,都並非罕見之事,但是,決斷失當卻是當年關中世族聯合彈劾安閔王的罪名,也是安閔王廢位的直接理由。

這一次,陽玄顥的行爲絕對可以“決斷失當”來形容,只是不知世族是否會用這個罪名。

齊朗很明顯是要謝清來做這個決定。

謝清幾乎是苦笑着自言自語:“你還真是輕閒。”

說是如此說,齊朗的用心,謝清倒也明白——無非是想成就他世族首領的地位。

當然,這並非難解之題——紫蘇只此一子,永寧王府不可能同意彈劾一個足以引致廢立之事的罪名,而沒有永寧王府的支持,彈劾者只怕會被認定“誣衊聖上”。

既要給陽玄顥一個深刻的教訓,又要保全他——難辦之處正在於此,所以謝清纔有那麼一句感嘆。

京中的動向自是瞞不過永寧王府的耳目,夏承正接到王妃的傳訊,不顧身在議事堂便大驚失色,幕僚、參軍等都在謀劃着如何調派軍力,不禁被他唬了一跳。

“本王要回京!”夏承正心神稍定便脫口而出。

所有人尚不知緣由,又都是軍中出身,想勸也不知如何勸,納蘭永卻是經過那些上位爭鬥的,心思一轉便笑道:“殿下回京與否並無不同,何必多此一舉呢?”

周揚近百年來,朝堂上的傾軋之慘烈更勝邊關戰事,以納蘭永的身份地位,若是看不明白,哪裡能有命離開家門逃至北疆?

夏承正被他這麼一說,氣勢一滯,重新坐回原位,不再吭聲,納蘭永見狀向夏承正身邊的首席幕僚以目光短淺示意,那人微微一笑,道:“殿下想來無心議事了,我等先出去吧!”

“不必!”夏承正被納蘭永一點,心中立明,冷笑一聲,“那些事無需本王操心,北疆防務纔是本王此時最關心的。”

所有人愣了一下,隨即便又歸位,繼續方纔的商議,於他們而言,永寧王既然如此說,他們照做即可。

納蘭永也收攝心神,他並不想重新捲入那金碧輝煌的高牆之內的是非。

在夏承正變色之前,紫蘇已經因爲同樣的消息而動怒了。

“他們要叛亂嗎?”謝清剛說完事情的原委,紫蘇便厲聲責問。

謝清沉默不語,紫蘇卻冷笑了:“只怕你與景瀚也想讓皇帝受個教訓吧?”

謝清仍然未回答,卻已是默認了。

“隨陽,”按捺下所有的情緒,紫蘇淡淡地道,“我的兒子我自己調教!”

眼中的神采閃動了一下,謝清終於開口:“臣鞭長莫及。”

紫蘇眼光一冷,隨即便笑了:“哀家知道了,總不會怪到你身上就是了!”

謝清欲言又止,終是道:“太后娘娘,南方世族不足爲懼的。”

紫蘇閉上眼,輕嘆:“表哥,我看得明白沒有用啊!”

“太后,皇上纔是元寧的主宰,您也明白的。”謝清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您是不可能永遠代替他作決斷的,請您……”

“夠了!”紫蘇氣急,卻說不出反駁的話。

“太后娘娘,臣的心意請您明鑑,請您不要阻止。”謝清跪倒在地,“請相信我!”

紫蘇一愣,半天才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擺手讓他退下,謝清暗暗鬆了一口氣,也默然退下。

紫蘇的默許打開了最後一把鎖,世族開始正式準備彈劾皇帝,但是,變數仍然出現了,周場遣使遞交國書,要求議和。

尹朔與謝清同時爲這個消息嘆了一口氣,然後一起起去晉見皇帝。

陽玄顥最近很沮喪,見到兩位宰相也只是不在意地問了一聲:“兩位愛卿有事?”

謝清看了尹朔一眼,上前將國書交給一邊的典書尚儀,同時回答他:“永寧王殿下加急快報,周揚使節叩關遞交國書。”

陽玄顥一愣,好一會兒才擱下紫毫,從尚儀手上接過那份以雲帛書寫的正式國書。

看了半天,陽玄顥只說一句話:“這是誰寫的?”

尹朔與謝清對視一眼,答道:“應是周揚現任太宰納蘭越所做。”

“朕若是周揚皇帝,定殺此人!”陽玄顥冷言,“文過飾非,巧言令色,必是大奸之徒無疑。”

尹朔與謝清同時一怔,沒有想到這個時候陽玄顥居然說出這麼一番話,接着就聽到陽玄顥吩咐:“謝相,你替朕擬道手諭給舅舅,請他密奏與周揚議和事,朕想知道他的意思。”

“是!”謝清領旨。

“還有事嗎?”

“回陛下,臣等並無其它事。”兩人同時躬身回答。

“那麼你們退下吧!”陽玄顥最近都沒有在議政之外見朝臣,此時見兩人奏報完畢,便要兩人退下,無意與他們交談。

兩人再次怔了一下,才行禮退下,回到議政廳,兩人才有點回過神來,對視一眼,一起進了內間。

“陛下真是令人驚訝啊!”尹朔輕聲嘆道,謝清也是輕輕搖頭,似乎想到什麼,又出去,喚過一個當值的內官,詢問:“陛下昨夜仍在太政宮就寢,未去別處?”

“回謝相,是的,陛下這些天都未出太政宮一步。”小內官見無他人,倒也不推託。

謝清點頭,示意他出去,隨手給他兩個金錁。

陽玄顥今天的一席話讓謝清對於之前的打算開始猶豫了,當然,也不能否認陽玄顥知道此事之後刻意爲之的可能性,畢竟,彈劾之事他們是正大光明地在進行,只是,即使是刻意爲之,也不可能面對那份國書直接說出那番話。

對謝清而言,教訓皇帝一番是可以,陽玄顥過於不識深淺的行徑也的確令很多老人擔憂,但是,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想讓事情發展到過激的程度,可是,現在,他發現陽玄顥其實並非想之前他們所想的那樣,反而有股格外的韌性,就不能不令人意外。

從請教永寧王來看,軍事上陽玄顥已經有些失去信心了,但是,對帝王權責,他仍有很清醒的認識。

這讓尹朔感嘆,卻讓謝清驚訝,甚至懷疑紫蘇是否提點過他了。

不過,很明顯,紫蘇近來都沒有見陽玄顥,便是例行請安都被趙全與葉原秋攔在門外。

“隨陽。”尹朔喚謝清,“你我可能都看錯陛下了!”

謝清默然,只是微笑。

離弦的箭可能回頭嗎?

總要有人爲錯誤承擔些什麼吧!

倩儀看到的謝清便是一副很奇怪、又很莫測高深的樣子,迎上去的步子不由頓了一下,才又輕笑着上前。

“夫人,你認爲我們的陛下是個什麼樣的人?”謝清擁住妻子,在她耳邊低喃,所有服侍的家人全都帶着笑悄然退下。

倩儀本是紅了臉的,跟着就聽到他的話語,一入耳,便愣住了,好一會兒纔將他的意思反應過來,不禁皺着眉反問道:“我只認爲他是個孩子,你是他的太傅,不應該是最瞭解他的人嗎?”

謝清輕笑,擁着倩儀躺在榻上,一邊把玩着妻子頭上的玉簪,一邊思索着道:“我總以爲皇上的經歷太過平順,對很多事都失於輕率,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呵……”倩儀伏在他懷裡輕笑。

“笑什麼?”輕刮她的臉頰,謝清縱容地問道。

倩儀擡起頭,望着丈夫,輕笑着道;“夫君啊,有幾個世家子弟不是一生平順的?又有幾人當真不知天高地厚?皇上再如何,總也受了十多年的帝王教育,哪裡就至於昏饋到你想的那般?”

說着邊更笑了,謝清也自嘲地搖頭,卻又淡淡地道:“倩儀,皇上哪兒能與世家子弟相比?世族家門,哪一個不是家法大如天?皇上卻是……不同的……”

“所以,夫君是想告訴皇上,那龍座之上同樣有一片天籠着?”倩儀漫不經心地道,“你不怕惱了太后?”

“隨陽,太后近來身子不爽,心情不會好,何必非趕這個時候?”倩儀勸解謝清不必太着急。

紫蘇很少對他們這些知交動怒,遇事總是念着他們的爲難之處,只是她畢竟尊貴慣了,心情不好時,連齊朗與夏承正都可能被遷怒,何況謝清自己去惹她?

謝清抱着妻子,並沒有再說話。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世族的彈劾還是如計劃地遞到尚書檯。

尹朔震怒不已,衝着謝清就扔下一句話:“這個議政首臣你來當算了!”

尹朔不是不知道世族準備彈劾皇帝,可是,他已經暗示謝清暫停此事了,他是議政首臣,即使謝清不願那麼做,至少也應該和他說一聲,可是,他直到彈劾表由尚書檯轉來議政廳才知道這事依然如故,如何不動怒?

謝清也翻看着那些奏表,對尹朔的震怒,他只是苦笑,他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但是,世族各家在北疆一戰中都損失不小,不說上交的戰時賦金,開戰之後,普蘭便開始威脅海上商路,又是一大筆損失,再加大量家族人才被羈絆在北疆軍中,誰都惱火,勝了便罷,如今又敗得那麼慘,誰肯放過固執己見的皇帝?

謝清在那天見過陽玄顥之後,也有些動搖,再加妻子的話,與各家大老周旋一番,也只換來此許讓步——所有彈劾表章言辭都緩和許多,也沒有用上過激的罪責。

“尹相,這些人都有彈劾君主的權力,您何必動怒?”擱下表章,謝清說得輕描淡寫。

尹朔被他一句堵回所有責問,更覺得怒不可遏,指着謝清半天說不出一句,最後,拂袖而去:“這些奏表你送去御覽吧!”

“尹相!”謝清也起身,冷冷地叫住他,“您還是議政首臣,彈劾君主的奏章按律是議政廳諸臣同呈御前,您不會忘了吧?”

尹朔停下腳步,瞪着謝清,謝清只是平靜地望着他。

以謝清的性子,既然已經如此,便必要做到極致,更何況,方纔尹朔那句話已經惹惱他了,這會兒,他哪裡還會去婉轉,直接就和尹朔頂上了。

“好!都將事情擱下!所有輔臣跟本相與謝相去見陛下!”尹朔也惱了,他自然聽得出謝清語氣中的冷然。

議政廳裡的官員都被尹朔憤然的聲音一驚,回過神來,早已看到那堆不同尋常的奏表的諸人都低下頭,小心地退了開去,被點到的輔臣則一一站出來,垂手等兩位議政大臣先走。

這是謝清與尹朔的第一次正式衝突,也預示着兩人之間再無轉寰餘地。

後世學者總喜歡將元寧的黨爭看作世族與寒族的鬥爭,不無道理,卻也失於偏頗,至少在當時議政廳所有官員的眼中,尹朔與謝清的鬥爭純粹是因爲權力分配的問題。

陽玄顥親政之後,戶部由尹朔負責,吏部由謝清負責,謝清的權力一直在議政首臣之上,即使是戶部,掌管多年的謝清也比尹朔更容易指揮,可以說,這兩人無論如何都會有這麼一場衝突。

陳觀將之歸咎於陽玄顥遲遲未將齊朗丁憂後的出缺補上,但是,他也不能否認“此缺難補”。

於是,元寧朝堂之上註定要有人犧牲了。

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三十八章 隨風而逝(中)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九章 浮雲流水(下)第六章 滄海風雲(下)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二十章 冠蓋滿京華(中)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十六章 幽燕長風(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一章 山雨欲來(上)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二章 後位之爭(上)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二十二章 葉落知秋(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一章 波瀾初起(中)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六章 碎月無痕(下)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十六章 涉江採芙蓉(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十六章 涉江採芙蓉(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一章 上有絃歌聲(上)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五章 巨浪濤天(下)第十四章 巨浪濤天(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十二章 火中龍吟(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三章 長路漫浩浩(上)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九章 大禮將成(下)
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三十八章 隨風而逝(中)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九章 浮雲流水(下)第六章 滄海風雲(下)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二十章 冠蓋滿京華(中)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十六章 幽燕長風(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一章 山雨欲來(上)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二章 後位之爭(上)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二十二章 葉落知秋(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一章 波瀾初起(中)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六章 碎月無痕(下)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十六章 涉江採芙蓉(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十六章 涉江採芙蓉(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一章 上有絃歌聲(上)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五章 巨浪濤天(下)第十四章 巨浪濤天(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十二章 火中龍吟(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三章 長路漫浩浩(上)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九章 大禮將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