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宮門

更新時間:2005-4-14 21:16:00 字數:10673

《至略史·元寧卷》第一篇

文端皇后夏紫蘇,元寧開國十勳王——永寧王之後裔,第十七代永寧王夏光擎之嫡長女,生於隆徽元年六月初九,初號寧昭郡主。隆徽十三年三月十一,入宮,敕封爲端昭儀,同年五月十七,元寧第二十代皇帝陽雲泰,奉母后昭惠太后之命,冊封其爲皇后,十四年二月初十,其於寧泰殿生下五皇子陽玄顥,上尊號“文端”,隆徽十六年九月十八,玄顥立爲皇儲……

“爺爺,爲什麼你將文端皇后列在元寧皇朝的開頭啊?”

“因爲她是我們至略國最好的皇后,元寧皇朝之後的皇朝仍對她禮敬有加啊!”

綠竹環抱的書齋中,一個慈祥的老者抱着一個可愛的女娃,面前攤着剛開頭的史稿。

歷史是記載興亡得失的,萬世千秋之後,當時的一切早已消散在人們的記憶中,只有那昭昭史筆仍忠實地告訴人們曾經發生的事情。

但史冊上卻永遠留不下人心的軌跡,更留不下感情的痕跡。

當往事已逝,傳奇可還留在不息的風中?

元寧皇朝是統治至略國的第三個皇朝,是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外族統治後,由陽氏家族建立的,定都成越。

在成越的中心坐落着元寧皇朝的皇城,巍峨壯觀的高牆隔開了皇家與臣屬的距離,“皇室必須有相應的威嚴,民衆纔會真正的臣服於皇朝的統治。”——當年,太祖的謀臣就是用這句話使太祖同意建築這座面積巨大的皇城,儘管當時真正建起的只是幾座宮殿,但是,用紅牆划起的土地仍然是按照至略在全盛期的皇城面積圈起的,此後,這座空蕩蕩皇城在歷代皇帝的經營下,陸續建起了規制不同的殿閣,從顯示至尊威嚴的元儀殿,到精緻優雅的華林齋,元寧的皇城幾乎就是元寧皇朝統治的見證。

以兩儀門爲界,皇城被分隔成外朝與內宮,如果說整個元寧朝廷的中心是皇帝起居的太政宮,那麼,長和宮便是元寧內宮的中心。作爲皇后的起居所在,這裡便是後宮乃到整個皇城的法道所在,元寧將皇城的管理之職盡付於皇后執掌,皇后的手中掌握着後宮之人與朝廷命婦的生殺大權,因此,長和宮有着幾乎等同於太政宮的規制,與其他宮妃的寢宮不同,長和宮展現的是一種清冷的威嚴,重重的階梯,高高在上的殿堂,本身就是一種壓迫的氣勢,皇后的威嚴與權勢是不容任何人有所輕慢的。——皇后之位的爭奪向來是殘酷的,有時甚至比帝位之爭還過之。

在元寧皇朝隆徽十三年的正月,長和宮的位置再次出現空缺,後位的爭奪也從新年伊始便開始了。

慶恩宮的壽仁殿中,隆徽皇帝正與母后激烈地爭執,讓退在殿外的內官與宮女嚇得臉色蒼白,不知所措。

“哀家決不答應!——元寧立國幾百年,皇后從沒有出身寒門小戶的。皇上你再寵愛雲貴妃,她也不夠資格登上後位!”慈惠太后威嚴地堅持。

“那麼,母后認爲誰夠格?”皇帝的聲音挾着憤怒,卻仍在維持禮儀。

“除了貞貴妃,後宮沒有人有資格!”慈惠太后斬釘截鐵地說,隆徽皇帝聞言發出一聲冷笑。

“母后乾脆說,除了你的陳氏家族,後位沒人能佔!”

皇帝再也忍不住怒氣,拂袖而去。

在去年年底,隆徽皇帝的結髮妻子皇后王氏因“無子”被廢,當時,後宮之中便已是暗潮洶涌,各方勢力都在拼命較勁,尤其是皇上最寵的雲貴妃和皇太后的侄女貞貴妃,而王皇后的被廢本就是這兩派勢力共同推動的結果。

隆徽皇帝陽雲泰並不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人,即使他一向馭下寬仁,但是,在處理政事時,必要的殺伐決斷,他還是有的,因此,在面對只是養母的慈惠太后時,他雖然沒有忤逆之舉,但是,也不會有絲毫的妥協。

面對皇帝怒氣衝衝地離開,慈惠太后反而平定了心中的怒火,冷冷地看着一直搖擺的珠簾,飛快地計量着,在聽到“皇上起駕”的聲音之後,她沉穩的聲音同時響起:

“來人!請謝遙謝大人來!”

謝遙是元寧的三朝元老,正一品的議政大臣,又是當今皇上的授業之師,在朝中的威望可想而知,慈惠太后宣召自是希望其在後位人選上支持貞貴妃。但謝遙若是那麼容易就肯定立場,就枉費在朝中五十餘年了。

與太后談了兩個時辰,謝遙才離開慶恩宮,回議政廳處理公務直到日落,這才返回家中。一進門,管家就稟告,永寧王妃與寧昭郡主,還有一位道長正在夫人房中等他,已用過晚膳。

永寧王夏光擎也是謝遙的學生,世子夏承正又和他的外孫女有婚約,兩家的關係自是不同尋常,謝遙便更衣用膳後纔去見他們。

Www●тTkan●C〇

“老爺,芷言可等了好一陣了。”謝夫人一見他就說,芷言是永寧王妃的名。

謝遙笑說:“我也是沒辦法呀!芷言也不是外人,再說,有個人陪你也好。”

永寧王妃許芷言只是笑着,不打擾他們夫妻說話,寧昭郡主夏紫蘇也是好奇地看着。謝遙和夫人說了幾句纔看向客人,一見道長,他就愣住了。

“於光!?”

神算子於光,是名動天下的“神仙”,占卜觀象精準無比,但一向行蹤不定,所以謝遙纔會如此吃驚,他也只在三十年前見過此人一面。

“道長怎會至此?”

於光淡語:“爲一人而來。”他看了謝遙一眼,有點神秘地說:“此人可助大人解決眼前的難題。”

謝遙搖頭,“我的難題——”他嘆了口氣,見另外三人都不解地看着自己,便笑了笑,緩和了一下屋裡的有些緊張的氣氛,轉頭問永寧王妃:“芷言是來商量婚事的吧?”

她點頭,“承正的恩旨請下來了,他十天後就該回來了,所以我想把大事定下來,謝老認爲呢?”

本來外孫女的婚事還輪不到謝清管,但是,這個外孫女卻是自幼喪父,父家又關係複雜,謝清的夫人不想讓女兒受苦,便將母女接回謝家,因爲謝遙的身份,對方也就沒拒絕,因此,這個外孫女的婚事便由謝家作主。

“我沒意見,你和夫人商量就是了。”謝遙爽快地回答,又想起另一件事,便道,“承正生母請封的事,我想還是緩緩,這陣子,朝庭亂得很。唉——”

夏紫蘇好奇地問:“這有什麼關係啊?我們這是有例可循的呀?”

謝遙無奈地說:“這會兒太后和皇上對上了,我是怕這事被哪一方利用,對你們王府不利。”謝遙知道紫蘇雖然才十三,但卻是永寧王府的主事人,所以,如實以告。

永寧王妃只有紫蘇一個女兒,世子是庶出之子,按照舊例,在夏承正繼承王位的同時,他的生母也可以獲得誥命敕封,但是,此時,後位之爭方起,永寧王府又是元寧舉足輕重的名門世族,一不小心,便會被牽入其中,而現在的永寧王府因爲前代永寧王的去世,可以說是元氣大傷,是經不起權爭的折騰的。

紫蘇點頭,三年前永寧王夏光擎在邊疆遇刺身亡,世子又必須鎮守邊關,王妃體弱多病,當時年僅十歲的紫蘇就不得不擔起王府的一切事務,因而,她比同齡人要成熟得多,對謝清的意思也是一點便透。隨即,王妃便定下了婚期——二月初六,這是於光算的,自然是無人有異議。

而於光也未與謝遙深談,留下一封信,便與永寧王妃她們一同離開了。

翌日

“寧昭郡主?”夏紫蘇疑惑地念出紙上的字——謝遙遞給她的。

一大早,謝遙就來到王府,一言不發,先遞給她一張紙,要她念出上面的內容。

“謝老,您到底有什麼事?”王妃也不解地發問。

謝遙嘆了口氣,沉重地說:“這是昨天於光給我的信。”

“那又怎樣?”紫蘇還是不明白,倒是她的母親臉色微變,有些了悟。

“於光昨天是來見紫蘇的嗎?”謝遙看着許芷言。

她點頭。“做什麼?”他追問。

“將我命格的批文給我。”紫蘇回答。

“什麼內容?”謝遙忙問,但又想起這太唐突了,便連忙說,“不方便就算了。”命格是不能隨便告訴別人的,即使是血緣至親,有時也不知道彼此的命格,更何況他是外人,又是神算子的批文。

永寧王妃也的確猶豫了一下,但仍是點頭,紫蘇從荷包中取出一張紙,遞給謝遙。

“生就富貴,一生尊榮,權握天下,如意順心。”謝遙沒有念出來,但已是心驚,很快就將批文還給紫蘇。

他沉默地在廳中來回走動,顯得十分煩躁。

半晌,他的目光鎖住紫蘇,有些躊躇地開口:

“紫蘇,你想作皇后嗎?”

紫蘇瞪大了眼睛,她的母親也完全愣住了。

“我——不知道!”

紫蘇期期艾艾地回答,卻是實話。

她自幼就是養尊處優,富貴榮華於她並無什麼特別之處,而且,她才十三歲,再老成也是個孩子!

“謝老——你想送紫蘇入宮?”許芷言回過神問道。

“是。”謝遙沒遮掩,如實地道出心中所想,“如今,與其讓皇上與太后正面衝突,不如找出一個讓兩方都能的折衷辦法——另選一位出身與才德品貌都無可挑剔的皇后。”

“那也不是非紫蘇不可啊?”芷言反駁。

謝遙輕輕搖頭:“所有人都知道,於光曾說過,寧昭郡主命格貴重;而且光擎當年是爲救皇上而死的,讓紫蘇爲後,皇上必定不好反對;再說,太后一直堅持皇后必須出身士族,也不好反對永寧王府的郡主。——除了紫蘇,沒有人能讓兩方無話可說。”

母女兩人無法反駁,沉默了。

忠君——是永寧王府的第一家規。

不能讓朝庭和後宮內訌,至略雖是國力強盛,但仍有古曼、兆閩、周揚等強國虎視眈眈,片刻不能放鬆。

無論願不願意,紫蘇都要入宮。——這是爲了國家,爲了皇上。

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永寧王妃執掌王府多年,哪會不瞭解現在的朝局,她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平靜地一笑,隱於袖內的雙手緊握成拳,面上只是淡淡地回答:“謝老,你也知道,我就只有紫蘇一個親生骨肉,宮中現在什麼狀況,你我都清楚,你容我考慮一下!”

謝遙不好拒絕,而且,若永寧王妃不同意,此事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只能點頭,永寧王妃微笑:“紫蘇,送你謝爺爺出去!”

“是!”紫蘇乖巧地答應,起身恭送謝遙,走到二門前,謝遙停下腳步,微笑着對紫蘇道:“郡主不必再送了!”他稱了紫蘇的品階,而沒有如往常一般直呼其名。

“謝爺爺?”紫蘇何其敏銳,微微皺眉,擡頭看入謝遙的眼。

謝遙輕嘆,知道自己有些爲難這個孩子了,但是,此時此刻,他也是無可奈何啊!他輕輕擡手撫上紫蘇的長髮,淡淡地笑着:“女孩十五及笄,是出嫁之齡,但是世族家門的姑娘一般十三歲就會成親,你今年也十三了,永寧王走的時候還沒爲你訂婚,等世子完婚、襲爵之後,永寧王府就要爲你議婚了!這會兒,王妃恐怕已經在操心了!”

紫蘇默默地聽着,清澈的眼神卻漸漸黯淡,待謝遙說完,她勉強地一笑,明白了他的意思:“謝爺爺,您是說我的婚事會很麻煩,是嗎?畢竟永寧王府今非昔比,大哥又是庶出。”

謝遙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愧疚,但是,他還是很認真地對紫蘇道:“讓你入宮的確是另有目的,但是,於你本身,卻未必就是一樁壞事,你一向聰明,想一想就明白了!”

“我明白!”紫蘇平靜地回答,微微低頭,表示送客,謝遙也低頭回禮,在下人的引領下離開永寧王府。

望着謝遙的背影,紫蘇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地沉默着,身旁的侍女不敢打擾,都低頭垂手安靜地站在兩旁,直到一個焦急的聲音由遠及近,紫蘇才轉身看向來者,秀氣的雙眉不悅地皺緊,但是,來者的話讓她一驚,急忙趕往後院。

“郡主,王妃娘娘咳得很厲害,要不要請大夫?”來的是王妃房裡的侍女。紫蘇急道:“還不快去請!這種事還要問嗎?”一邊斥責侍女,一邊趕往母親的寢室。

永寧王妃並沒什麼大礙,大夫叮囑了幾句便請退了,紫蘇服侍母親喝下藥,見母親的臉色緩和下來,才略略放心,許芷言笑了笑,安撫女兒,隨即輕輕地揮手,讓屋裡的人退下:“都下去,我有話和郡主說!”

“母親!”見母親要坐起身,紫蘇忙上前扶持,又加了靠墊,才重新坐到一旁。

許芷言握住女兒的手,苦笑:“擺明了就是欺負我們孤兒寡母啊!”

紫蘇低頭輕嘆,很現實地說:“母親,我們似乎沒得選啊!”

“是啊!”許芷言閉上眼睛,知道現實是不允許她做其它選擇的,但是,她沉思良久,還是下定決心,睜開眼,望着女兒,非常認真地說道:“婚姻是人生大事,尤其是對女人,無論如何,我都不希望你犧牲自己的婚事!您不必顧慮什麼,只要你想,爲娘一定支持你!”

紫蘇看着母親堅決的態度,眼中一熱,她立刻轉開頭,閉上眼睛,將自己的下脣緊緊咬住,硬是壓下澎湃的心潮,隨即冷靜地開口:“母親,我入宮!”

“紫蘇!”芷言驚呼,“你……”但是,她卻無法說出任何勸阻的話語,紫蘇回了母親一個淡淡的笑容,用一種期待的語氣向母親保證:“母親,我不會委屈自己的!我會過得很好!我會像聖烈大皇貴妃一樣,建立一份經天緯地的功業!我不會辜負自己的家門!”

“紫蘇!”芷言搖頭,“你真的認爲聖烈大皇貴妃過得好嗎?”

紫蘇低頭,笑了笑:“我不知道,但是,她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最好的!對任何人都是!”她隨即便掙開母親的手,站起身,對母親說:“您休息,我去安排準備大哥的婚事!”

在元寧皇朝的歷史上,聖烈大皇貴妃夏汐瀾是個特殊的人物,在太祖皇帝陽淵昊開創元寧基業的過程中,她一直追隨左右,更有着“第一智囊”的稱號,功居至偉,她的弟弟是太祖麾下的“第一大將”,也是第一代永寧王,但是,在元寧皇朝建立之後,太祖在冊封后宮時,她卻拒絕了後位,將太祖生平最愛的女人推上後位,在這位順淑皇后病逝後,她又擔起撫育年幼的宣祖的責任,並在臨終前,向太祖進言,以“嫡庶尊卑”爲由,請立宣祖爲儲,而且讓自己所出的皇三子睿王發誓不繼帝位。宣祖即位後,本想晉其爲皇后,但是睿王卻上書拒絕,他沒有說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對宣祖進言:“後位從來就不是母親所希翼的!陛下如此做,就是在侮辱母親!”對這番近於指責的言語,宣祖並沒有發怒,只是收回了晉位的旨意,但以撫育之恩,將皇貴妃的園寢升格爲溫陵,並尊其爲大皇貴妃,一切儀制等同皇后,宣祖一生中,所提到的“母親”都是指這位聖烈大皇貴妃,對自己的生母順淑皇后反倒只是依禮而敬。

“紫蘇……”王妃再次拉住他的手,“陛下是位明君,謝清想做什麼,他會不明白嗎?連你我都能猜到的事情,陛下怎麼會不知道?你入宮,便會成爲直面陛下的一顆棋子啊!你可以嗎?你若是真的怎麼樣……我……”

“母親……”紫蘇打斷母親的話,她怎麼會不明白母親的擔憂,但是,到了這一步,她們又能如何?就如她之前所說的——她沒得選啊!

“母親,我不知道我能做到哪一步,但是,最起碼的,我入宮對王府是有利的,對我自己,未必就是不好。”

勉強露出一抹笑容,與母親相似的容顏上卻是一股輕淡的冷漠。永寧王妃許芷言的身體從小就不好,因此,儘管出身大家名門,也總是帶着一股讓人憐惜的柔弱氣質,再加上本就是清麗秀雅的容貌,就更讓人覺得她是個溫柔如藤蘿的女子,紫蘇的容貌承自母親,卻更多了幾分絕塵殊色的清麗,但是,身爲永寧王府的郡主,夏家特有的冷漠高貴的氣質在她身上也是一覽無遺,執掌家門之後,她身上的清冷之氣猶甚,原本尚有的幾分柔和也在這幾年中被磨礪得一乾二淨。

再一次掙開母親的手,紫蘇沒行禮便退出寢室,永寧王妃只能無奈地靠坐在牀上,輕嘆之後閉上了眼睛,壓下因心痛而起的暈眩與仿若天地消亡的空虛。

接下來的幾天,紫蘇沒有進母親的房門,她一直忙碌着準備兄長的婚禮,直到兄長返回家中,她才隨兄長一起去向母親請安。

永寧王世子夏承正是庶出,在嫡母與妹妹面前,他一向是沉默的,但是,當他看見一向與母親親近的妹妹卻在請安後立即退出時,他還問出了口,芷言無可奈地搖頭,臉上滿是苦澀的笑容:“承正,紫蘇要入宮了!”

“啊?”夏承正不敢置信地輕呼,“冊後嗎?”

“應該不會!”芷言搖頭,“紫蘇恐怕會開先例!”

永寧王府的郡主鮮少會成爲後宮,嫡出的郡主更是從未進入後宮,而且,但凡是夏家的女子,一旦入宮,至少也會是貴妃的品階,而這一次,永寧王妃並不認爲皇帝會給女兒很高的品位。

“是因爲我嗎?”夏承正不安地問道,他很清楚,這三年來他能在邊疆建功立業,穩掌兵權,在京中的嫡母與妹妹一定付出更多的心血。

芷言搖頭,隨即正色言道:“承正,你就要承襲永寧王的爵位了,你要記住,從今往後,你纔是一家之主,不能表現出一絲軟弱!”

“是!”夏承正恭敬地回答,卻還不是太有信心,這讓芷言微微皺眉,她沉默了一下,嘆了口氣,再次認真地對他說明:“承正,本來我是想着,雖然你不擅在朝中與人周旋,但是,領軍打仗,你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再加上應酬的事情,紫蘇和你未過門的夫人都可以幫你,永寧王府不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現在卻不行了!是謝老提議讓紫蘇入宮的,他雖然會幫着紫蘇,但是,並不是可靠的力量,只有你纔是紫蘇真正的保障!一旦紫蘇入宮,永寧王府的一切也就被推到了懸崖上,你和紫蘇必須相互呼應,才能度過這一關!你明不明白?”

夏承正認真地聽着,但是對嫡母的話,他還是如實地回答:“母親,我知道要幫紫蘇,但是,怎麼幫?我不知道啊!”

芷言知道他說的是實話,便也只是微笑着點頭:“承正,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你要牢牢記住,從你承襲王爵的那一刻起,你就是永寧王,是元寧第一名門的宗主!我也知道,因爲是庶出,你心裡總是有個陰影,但是,你必須表現出永寧王應有的器度與風範!別忘了,你是永寧王最引以爲傲的獨子!”

“是!請您放心吧!”這一次,夏承正沉穩地回答嫡母,眼中一片平靜。

一離開王妃的房間,夏承正就去找妹妹,在紫蘇的房間,他沒有見到她,紫蘇侍女告訴他,她在佛堂。

看着跪在佛前,閉目頌經的紫蘇,夏承正沉默地站在佛堂門口,同是擺手阻止侍女的稟告,但是,感覺敏銳的紫蘇很快就察覺了他,微笑着起身走向兄長。

“大哥?”看出他有話要說,紫蘇便先開口,用疑問的語氣爲他鋪路。

“你真的要入宮嗎?”夏承正認真地問她,“如果不是非這樣不可,紫蘇,你不必委屈自己!”

“是母親讓你來的?”雖然是這樣問,但事實上,紫蘇並不認爲有這種可能性。

果然,夏承正立刻搖頭:“不是!只是……紫蘇,你的心裡不是空的吧?”他猶豫了一下,終是問出口。

紫蘇驚訝地看向兄長,一瞬間的失措讓夏承正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你怎麼會這麼想?”紫蘇恢復平靜,淡淡地笑着問兄長。

“去年謝清去邊塞玩,與我說了一些事情!”夏承正回答她。謝清是謝遙的長孫,從小就與紫蘇交好,對她的事知道得最清楚。

“你送了‘碧釀’給‘他’,謝清抱怨了很久,連他拿不到的東西啊!”夏承正看着妹妹,平淡地說着,他不常與妹妹親近,現在說起關心的話來,心中也倍感彆扭。

紫蘇笑了,她看着院中的梅花,輕輕地笑了,一向清冷的絕美容顏因爲這個笑容而多了一份夢幻的感覺,她沒有看向兄長,只是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敘述着:“沒錯!我送‘碧釀’,因爲‘他’說了一句讓我認爲是承諾的話!可是……終究只是我的認爲!……當然或許不是這樣,但是,他負不起,我要不起,是肯定的!大哥,是‘他’先放手的,所以,就這樣吧!”

她說得淡然,平靜的眼中沒有一絲波瀾。

要放手,就徹底放開,心中不要存一絲留戀。——夏承正明白,這是夏家人的特點,對別人殘忍,對自己更殘忍。他做不到,但是,紫蘇卻可以執行得徹底,這就是兩人真正的差別,無關出身,而是一種心性。

見夏承正關心的眼神仍未放開,紫蘇溫和地笑着,勸慰兄長:“大哥,不用把事情想得太糟!入宮未必不好!”

聽她這麼說了,夏承正也只好點頭:“我相信你的本事,要我怎麼做,你說一聲就可以了!”

“只要大哥把兵權掌在手中就可以了!”紫蘇輕鬆地回答,回了一個調皮的笑容,讓夏承正也不由地笑了。

元寧皇朝極重視出身,夏承正雖然是永寧王的獨子,但是,世子的身份卻是五年前纔得到的。永寧王倒是極喜歡這個兒子,時時帶在身邊,親自教養,一直將他當成世子來教育,王妃也極疼愛他,便是後來紫蘇出生,母子的感情也很好,但夏承正庶出的身份十分尷尬,一些世族公子藉此譏笑他,從懂事起,紫蘇便一力護着兄長,無論是在外面,還是在家族中,都不準人怠慢兄長,夏承正是不無感激的。在永寧王遇刺身亡後,遠在邊疆的夏承正因爲王妃的命令,無法回京,朝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紫蘇與王妃在辦,即使遠在千里之外,夏承正還是知道,王妃悲傷之下病倒,王府的一切事務都是年幼的妹妹在處理,政治不是什麼會讓人愉悅的事情,從往來的信件中,他看得出紫蘇的變化,因此,對紫蘇,他心有愧疚,也許正是因爲如此,在以後的時間裡,他一直全力幫助妹妹。

有人曾說,雖然文端皇后鮮少動用孃家的勢力,但是,永遠都不可能否認,永寧王手中的兵權便是她最可靠的保障,這一點,無論在後宮鬥爭中,還是在朝廷黨爭中,都是她最犀利的鋒刃。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寧昭郡主秀毓華門,溫恭淑儀,敕封昭儀,賜號爲端。欽此。”

在夏承正完婚、襲爵後不久,永寧太妃便上疏皇帝,請求將女兒送入後宮,隆微皇帝很快便下了這道倍受爭議的旨意。

紫蘇平靜地接旨,並按照禮部的通知,準備在三月十一入宮,而沒有理會周圍的流言。

“陛下,您封寧昭郡主爲端昭儀?”隆微皇帝的異母弟弟湘王陽雲珥不敢置信地問兄長,他手握南疆兵權,這次是回京述職,正準備返回,卻聽到這個消息,於是又進宮還向皇帝確認,他是太后的親生兒子,從小與皇帝一同長大,感情很好,隆徽皇帝也就很好脾氣地回答:“是的!從下旨到現在,母后、各個太妃、宗人府、朝臣、皇親、宗室,全來問過了!你的消息夠慢的!”

“陛下,這有違禮制!”湘王焦急地進言,“且不說寧昭郡主是正二品的嫡出郡主,歷來任何一個王府的郡主入宮,至少冊封妃位,永寧王府就更不用說了,您如今只冊封她爲三品昭儀,簡直就是在侮辱永寧王府!從太祖皇帝至今,從來就沒有發生過這樣事情!”

“你難不成要朕直接冊封她爲皇后?”隆徽皇帝不悅地說。

“也沒什麼不可以!”湘王卻認爲這個想法不錯,“永寧王府的郡主何等尊貴,冊封爲皇后是理所當然,朝中不可能有人反對,母后娘娘也無話可說!那麼後宮就可以平靜下來了!”

“雲珥!”隆徽皇帝冷冷地喚他,“朕的想法,你不是不知道!朕一直希望削弱世族的影響力,這個時候,世族卻將一個如此尊貴的女子送入後宮,他們的想法簡直是不言而喻!”

湘王這纔想到兄長一直以來的謀算,不禁一驚,隨即便明白:“無論是母后,還是雲貴妃,都不可能比這位郡主更親近世族了!那您爲什麼還讓她入宮?”

“歷代皇帝從沒拒絕過未亡人的請求,朕可不敢做這種事!更何況,先代永寧王是爲救朕才身亡的!當年,也是他的擁立,朕才能成爲儲君,朕怎麼能拒絕永寧太妃的奏請?”隆徽皇帝無奈地說明,“而且,永寧太妃說希望女兒換個環境,以便漸漸淡忘喪父之痛,她自己體弱多病,難以繼續照拂女兒,言辭哀慼,朕怎麼好拒絕?”

“那麼,臣弟只能祝福您了!這位郡主可是怠慢不得的!而且,紫蘇可是很漂亮的!”湘王與永寧王也算熟識,見過那位年幼的郡主,因此,也就笑着對兄長說。

“她叫紫蘇啊!”隆徽皇帝點頭,“說起來,朕還沒有見過她呢!不過,母后卻沒有多說一個字,看來她倒很有名望,讓人無可挑剔!”

“她很聰明,而且,前任永寧王身亡之後,王府是她主持,不是一般的閨閣千金!皇兄,她是個不錯的談話對像!”湘王很客觀地評價紫蘇,“不過,紫蘇可比您小太多了!”最後一句卻是在調笑了,讓隆徽皇帝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

“你給朕早點回南疆吧!”皇帝半真半假的惱怒而言,湘王笑着行禮告退。

在湘王離開後,隆徽皇帝卻陷入了沉思,心中興起了另一個念頭,不住地思忖計劃的可行性。

“永寧王府嗎?”

與此同時,永寧王府中正在籌備郡主入宮的事宜,永寧王妃杜倩容還是忍不住向紫蘇問道:“僅僅是昭儀之位,你還是接旨嗎?”她與紫蘇本就是閨中密友,心中自然爲好友抱屈,紫蘇卻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杜倩容也知道,自從接掌王府之後,本來相當活潑的紫蘇便愈發的寡言,見她如此,也只能輕嘆,默默地幫她收拾。

“帶這麼多書?”見紫蘇幾乎將所有的書都收好,準備帶入宮中,倩容不禁訝然,紫蘇微笑:“不帶這些,我怎麼打發時間啊?”

輕淺的笑容中有一絲落寞的自嘲,讓倩容心疼極了——所有的女孩中,她本該得到世上最好的一切啊!

一頂大轎,十名宮女,紫蘇被迎入了皇宮。越過重重宮門,從此,她再也不能離開這輝煌的後宮,即使失寵,即使被廢,即使被賜毒藥!

沒有好奇地觀察皇宮的樣子——從小到大,入宮次數雖不多,但是紫蘇對皇宮並不陌生,尤其是後宮,畢竟每逢太后、皇后生辰,她都會隨母親進宮。

“昭儀娘娘,廣秀殿到了,請下轎。”有禮卻疏離的聲音。

紫蘇緩緩地步下暖轎,沒有理會身旁宮女要扶她的手,默默地走到臺階前,仰首望着廣秀殿的牌匾——十分普通,這只是品華宮的一座殿,住的都是些品級不高不低的妃嬪。站了一會兒,紫蘇便安靜地走進廣秀殿,打量着自己的住所。

“昭儀娘娘,您是否要改換殿內的陳設?”又是那個聲音,紫蘇看向出聲之人——身着藍色的宮服,而不是普通宮女的綠色,她是個尚儀。

元寧皇朝的後宮等級森嚴,決不允許有絲毫的逾越,九品妃嬪,四位內官都有制而立——一品貴妃、二品妃、三品昭儀、四品婕妤、五品美人、六品淑媛、七品充容、八品賢華、九品采女,一位內官是太政宮總管與長樂宮總管,由內侍擔任,二位內官是其餘各宮總管,也是內侍,三位是各司主管和皇后、貴妃的尚宮,四位是各殿的尚儀。

尚宮和尚儀是女官,大多是些年紀大的宮女擔任,但紫蘇見到的這位尚儀頗爲年輕,似乎剛過二十,樣貌也很清秀。

“你姓什麼?”紫蘇的聲音十分清冷。

“奴婢姓容。”她恭敬地回答。“容尚儀是嗎?”紫蘇淡淡地笑了。

“是。”容尚儀依舊有禮地回答,一直低着的頭不着痕跡地微微擡起,匆匆看了新主子一眼。

好美的女孩!

晶瑩剔透得仿若水晶!但——

那抹輕淺的笑容卻有種她看不透的意味——

她真的如總管所說,只有十三歲嗎?

“都不用改了。你們先下去。”紫蘇冷淡地吩咐,走進內殿。

從今天起,她就得住這了。

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十七章 載舟覆舟(中)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五章 簡在帝心(下)第十三章 火中龍吟(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十一章 江山萬里(中)第九章 誰能爲此曲(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七章 針鋒相對(上)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一章 波瀾初起(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十八章 載舟覆舟(下)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十章 驚天之變(下)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六章 載舟覆舟(上)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
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十七章 載舟覆舟(中)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五章 簡在帝心(下)第十三章 火中龍吟(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十一章 江山萬里(中)第九章 誰能爲此曲(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七章 針鋒相對(上)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四章 簡在帝心(中)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一章 波瀾初起(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十八章 載舟覆舟(下)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十章 驚天之變(下)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六章 載舟覆舟(上)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