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

更新時間:2005-5-26 22:11:00 字數:6105

“古曼也出兵了!”接到戰報,紫蘇很滿意地笑了,看完便遞給尹朔與謝清,“繞過青湖和胡興嶺,直逼周揚的都城,佔領了周揚最富庶的三河平原。”

“看來成佑皇帝已經默認了我國的行動。”尹朔笑言,紫蘇笑着搖頭:

“怎麼可能?這會兒,周揚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城下之盟是不得不籤,古曼的大軍恐怕已經開始轉向了!”

“要不要讓永寧王也調轉方向?”謝清明白她的意思,但也沒什麼好主意。

“還不可以!”紫蘇還是搖頭,“除非古曼大軍撤出東境,否則不能動!”

“那景瀚不是太危險了嗎?”謝清一驚,“易州只有五千守軍!便是從蒼州調兵,也不足一萬人,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

紫蘇用力地拍了一下書桌,很堅定地說:“他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只是不知道這些話到底是對謝清說的,還是對她自己說的。

“就是這裡!——哈蘭!”齊朗指着地圖上的一個點,“這裡是一個乾涸的湖,四周有一些土丘,可以埋伏一些人,但是不會很多,不過,我想應該足夠了!”

“齊相,古曼軍隊很強大,就算出其不意。我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啊!”一旁的將領提出異議,易州易攻難守,每次古曼南下侵擾,易州都是首當其衝,這些將領都是經驗豐富,對古曼軍力的瞭解甚至超過自家的家底。

“沒錯!”齊朗點頭,笑着說出自己的計劃,“所以,我不僅要出其不意,還要讓他們自亂陣腳!——我要火攻!”

“火攻?現在正值乾旱,倒是可以這麼做,只是,古曼軍紀嚴整,即使用火,他們可以很快地應對啊!”

“如果是越救、火勢越大的火呢?”齊朗輕笑,看着不解的衆人,揚聲喚人進來。

“啓稟元帥,古曼仍在撤軍,大軍正往居雲集中!”偵察的軍士回營稟告,夏承正微微點頭,又命令:“繼續偵察!”

“是!“

“元帥,很明顯,古曼要進攻易州,我們不立刻馳援嗎?”有將軍提出疑問。

“還不是時候!”他起身看着地圖,“我們不能功虧一簣,到這時候,如果古曼反擊成功,我們還有什麼臉回京啊?必須等他們的大軍全部轉移,我們才能動!”

“可是,萬一易州失守……”

“不可能!”永寧王搖頭,對這一點十分確定,“齊相是個很聰明的人,本帥已經將制勝的方法告訴他,他一定能夠很好地運用的!”

“這是什麼?”

“看上去不像墨汁!”

“有點像油!”

看着碗中黑漆漆地東西,所有人都很好奇,一時議論紛紛。

“是什麼?你們就不用管了!反正,這就是可以制勝的東西!”齊朗擡手阻止衆將的議論,“將裝着這些東西的大缸用投石器擲到古曼大軍的中間,埋伏的軍士就開始射火箭!”

“是!”

“將投石器安放在哈蘭的兩邊,看令旗行事!”

崇明四年四月二十七,周揚與至略、古曼簽訂《景城和約》,向至略割讓胡興嶺以南的所有土地,將三河平原割讓給古曼,並向兩國支付大筆賠款。

崇明四年五月初一,成佑皇帝以至略違背盟約爲由,向至略宣戰,即日進攻至略易州。同日,永寧王率半數軍力馳援易州。

崇明四年五月初四,易州守軍於哈蘭大敗古曼,古曼前軍幾近全滅。

崇明四年五月初五,永寧王抵易州,與守軍會合。

崇明四年五月初七,仁宣太后知會古曼:“勿以小事損兩國大利”。

“太后還是不想與古曼翻臉啊!”齊朗看着照會的副本,對永寧王輕嘆。

永寧王對此十分不解,皺眉問齊朗:“這是爲什麼?一鼓作氣拿下格桑高原,不好嗎?”

齊朗搖頭,還是嘆了口氣:“不行的!到底我們與古曼有盟約,如果現在與古曼反目,很可能會使古曼與周揚聯合,到時候,我們可就四面楚歌了!”

“那麼,現在怎麼辦?”永寧王反問,“古曼軍可還沒有撤出易州呢?”

“我想,現在,我們要給成佑皇帝找個臺階下!太后應該也是這麼想的!”齊朗揣度着紫蘇的意思,“我看,不如藉着傳達照會的機會,犒勞一下古曼的軍隊,而且,太后娘娘還會後續動作,我們先等等看!”

“易州軍務是你在督理,你看着辦!只是犒勞的時候,可別忘了我們自己的軍隊。”永寧王笑說。

“是,王爺。”齊朗答應,隨即便離開永寧王的行轅。

就如齊朗所說的,紫蘇這時的確在想着如何讓這場衝突體面地結束,而且不能使古曼背棄盟約。這是一場打勝了也會輸的仗,紫蘇不想看到那種情況發生,因此,她不得不連日與議政重臣商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完滿的解決方式。

在這段時間中,兩軍在易州對峙,並沒有任何大規模的戰鬥,只有一些零星的挑釁叫陣,成佑皇帝並未踏上至略的土地,他坐鎮在古曼邊鎮——鴻泉,冷淡有禮地接受了仁宣太后的照會,有分寸地表示出自己對至略擅自出兵的不滿,這也讓元寧朝廷相當愉悅——這表示,在初戰失利的情況,成佑皇帝已經開始重新考量盟約了。

因爲成佑皇帝表達了這種和解的意願,仁宣太后也很大方地表示,由於北原的旱災,作爲古曼的盟友,至略可以向古曼提供一些支援,但是,就在這時,一向與至略交好的普蘭卻援引很早之前與古曼訂立的條約,以支援古曼爲名,出兵至略,強行攻打連安、永昌兩港,這讓事態開始惡化,也讓成佑皇帝再次決心開戰。

“普蘭!”紫蘇氣急敗壞地扔下剛送抵的戰報,本以可以平息戰事,與古曼重結盟約,沒想半路上插入一個普蘭。

“太后娘娘,不僅是連安、永昌一帶的海港受受侵,東部沿海也有普蘭的軍船巡曳,因爲尚在警戒線外,守軍並未試探,不過,情況真的很嚴重。”謝清拾起奏章,從容地又補了一個壞消息。

發了一通火,最初的怒氣也就過去了,但是,隨即而來的卻是更深的恐懼與自責——也許從一開始就不該試探古曼的底限,不該給第三方有可趁之機,如果因此……

“太后娘娘,現在必須考慮的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敏銳地察覺到紫蘇不安定的心神,謝清用最直接的問題拉回她的思緒——就算真的是錯了,她不必追悔,更何況,有些對錯是根本無法分清的。

紫蘇點頭,收報心緒,思考應對之策。

“易州有齊朗與永寧王在,絕對不會有問題,可是普蘭的海軍之強絕對不是我們可以抗衡的,若是西郡失守,軍心、民心,都會動搖。”謝清冷靜地分析,紫蘇只是聽着,漸漸理清了自己的思緒。

“當務之急是普蘭。”紫蘇低語,想到前幾日康焓的一份奏章,“隨陽,上次給你看的那份奏章,你還記得嗎?”

謝清一愣,隨即想起來,不禁又是一愣。

“‘非常事,當用非常法。’也許他說的有道理。”紫蘇慢慢地道出。

“普蘭擁有世上最強的海軍,連安同守率軍支撐了五天,已於前日殉國,連安守軍只剩下不足百人,恐怕要支撐不住了!”尹朔惶恐地上奏,讓坐在御座之上的陽玄顥一驚,仁宣太后卻沒有回話,沉默地看着殿中表情各異的朝臣。

“尹相!戰況軍報本屬機密之事,你卻在朝堂上如此宣之於衆,難道你有什麼圖謀嗎?”沉默之中,陽玄顥忽然發作,讓朝臣全都一驚,尹朔也惶恐地跪下,發覺自己犯了大錯。

“陛下恕罪!臣驚惶之下,纔會如此失態,請陛下恕罪!”

“尹相!”這一次回答他的是紫蘇,“皇帝才九歲,都已經知道機密之事不可宣之於衆,您是顧命大臣,難道不清楚嗎?驚惶不是什麼理由!”

“自太祖皇帝以來,戰事從不在大朝會上討論,你身爲議政首臣,不會連這點都不知道吧?”紫蘇冷冷地斥責,話鋒隨即一轉,“既然你說了,也就不是什麼機密之事了,哀家不妨告訴衆卿,對於普蘭,哀家已經有了應對之策!而且,如果古曼以爲普蘭攪進來了,他們就可以渾水摸魚,那麼,他們就一定會知道,他們錯得有多徹底!——不過,尹相,你也該知道下不爲例!”

說完這番話,紫蘇便放緩了語氣,問衆人:“各位卿家還有別的事嗎?”

回到中和殿,尹朔與謝清兩人都靜靜地站在階下,紫蘇也沉默着,摒退宮人之後看都不看他們一眼,也許更多的是不想看尹朔,這讓尹朔再次跪倒,誠惶誠恐地請罪:“太后娘娘,臣罪該萬死!任憑娘娘處置!”

“你能死一萬次嗎?”手重重地拍在茶几上,紫蘇狠狠地怒斥他,“就因爲你說的那幾句話,有多少人會對哀家、對皇帝產生懷疑?如今,謠言恐怕已經滿天飛了!如果這幾天沒捷報傳來,整個民心也許都會動搖!皇帝年幼,哀家又是一介女流,這樣的朝廷本就不容易讓民衆信服!——別說你死不了一萬次,就算你真的死了一萬,也贖不了你今日動搖人心的大罪!”

“臣……臣……”尹朔自然也明白自己錯得有多嚴重,一時也說不一句話來了。

“太后娘娘,尹相應該也是擔心會貽誤軍機,才如此做的,雖然有欠考慮,但是也不會有什麼惡意,請您以寬容之心原諒他這一次吧!再說,謠言止於智者,將情況說得危急一些,待捷報傳來,民衆的欣喜之情也會更加熱烈!對娘娘來說,這也是有益無害的!”謝清也不忍見老人家太過狼狽,而且,紫蘇的怒氣也確實有些大了,便出言安撫。

紫蘇看了謝清一眼,按捺下怒氣,自己也覺得對尹朔有些過份了,於是輕嘆了口氣,上前扶起尹朔,溫和地安慰:“最近的情況的確很複雜,哀家的心情不是很好,說得太過份了,尹相不要放在心上!”

尹朔很慚愧地低頭:“臣的確有錯!請娘娘重罰!”

紫蘇笑了笑:“不必了,就如隨陽說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尹相就不必自責了!”

“太后娘娘,臣天生愚鈍,年過不惑方得先帝賞識,委以重任,臨終又加顧命輔政之託,輔佐陛下與娘娘,但臣以老邁之軀,實在是難堪此任,如今又失密軍機,動搖人心,娘娘若不加以重罰,日後如何統御羣臣,又何來威信啊?”尹朔彷彿是打定了主意,言詞懇切,甚至道出請辭之言,讓紫蘇一驚。

謝清也是一驚,勉強地笑道:“尹相是先帝指定的顧命大臣,您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陛下尚未親政,您如此的話,實在有負先帝的厚望啊!”

“沒錯!”紫蘇也點頭,“尹相若是累了,可以休息休息,瑣碎之事讓其他人去辦就是,您畢竟是兩朝元老,朝廷需要您啊!”

“謝太后娘娘如此厚愛,臣定當肝腦塗地,爲娘娘效力!”尹朔幾乎是感激涕零地退出中和殿。

看着尹朔退下,紫蘇的臉色立時冷了下來,謝清也不解地看着尹朔離開的身影。

“他這是跟哀家討價還價啊!”紫蘇冷言,也是氣極,卻又不好發作。

“娘娘近來的心情是有些不好!”謝清卻說起了旁的,尹朔的反應並不意外,畢竟,在紫蘇有意無意地架空老人家的權力之後,老人家自然也會有所反彈,因此,謝清纔會如此說。

紫蘇聞言一笑,卻也沒有解釋,隨即道:“隨陽,你去查查,尹相最近和什麼人往來!”紫蘇有種很不好的感覺。

“臣明白了!”謝清領命。

因爲先帝留下的五位顧命輔臣中,謝遙與湘王都已被罷黜,永寧王與齊朗資歷太淺,只有尹朔,出身寒族,卻相當老成持重,又德高望重,紫蘇不得不用他,但是,尹朔畢竟不是她的親信,爲人又過於圓滑,在很多時候,紫蘇對他還是十分戒備的,在許多重大事情上,更是頻頻越過他這個議政首臣,直接與齊朗、謝清商議,有意架空他的權位,而且,在齊朗返回後,更是有意無意地加重他的權力,再加上謝清的暗中支持,齊朗幾乎已經掌握了議政廳的實權,這次六部尚書的調換,更是讓尹朔的影響力進一步降低,而內閣之中,永寧王與齊朗已經使尹朔失去了發言權,這讓他的不安日益加重。

這也是他急於得到紫蘇承諾的原因,因此,一向謹慎的尹朔借這次的“疏失”有意試探紫蘇,結果自然也讓他滿意,只是,這也加重了紫蘇對他的不悅。

這也是後來,在崇明皇帝的立後風波中,紫蘇對他袖手旁觀的原因。

“康焓有沒有上新的戰報?”走到一旁的地圖前,紫蘇淡淡地問他,謝清在一旁回答:“還沒有,不過,按速度算來,南疆派出的援軍應該已經到連安了,三天之內就應該會有消息。”

“大哥與景瀚那邊呢?”

“一樣沒有新的戰報!”謝清搖頭。

“古曼兵分三路,攻瑞安、安陽、遂城,不知道大哥會怎麼應對?”紫蘇是憂心忡忡,雖然知道易州會沒事,可是,在那裡的是她的兄長與齊朗,這兩人都是她不能不牽掛的人,因此,相較於南疆危險的局勢,紫蘇還是更關心易州的情況,最近這幾日,她根本連覺都睡不安穩。

“啓稟元帥,瑞安守軍與我軍同時出擊,古曼圍城的五千將士已被全殲!”

“好,轉道西北,迎擊正向安陽進發的古曼軍隊!”聽完戰報,永寧王讚了一聲好,便立刻下令。

“是!”傳令官立刻奔馳而出,傳達帥令。

“王爺當真是神機妙算!”見計劃成功,齊朗笑說。

所有人都以爲永寧王會先救遂城,因爲,遂城距兵營最近,但是,永寧王卻選擇了離敵軍大營最近的瑞安先行救援,古曼軍一直所向披靡,瑞安的久攻不下已經讓軍隊產生了倦意,士氣也日漸低落,而安陽離古曼最遠,解救瑞安後,轉道西北,正好可以在五里原攻擊長途奔襲的古曼軍,以逸待勞,又挾初勝之威,想必也是必勝,成佑皇帝要是還想一爭天下,必然不會再投入珍貴的精銳之師,北倫也一直在看着呢!因此,齊朗便先道賀了。

永寧王向來拙於口舌之辭,這一次卻十分認真對齊朗搖頭,清楚地解釋:“不是什麼神機妙算!打仗是不可能取巧的!只要有五倍於敵的軍隊、充足的情報,再加上命令傳達的暢通無阻,就不可能會失敗!”

“王爺是說,戰爭的勝負終究是實力的比拼,沒有技巧可言,對嗎?”齊朗對他的意思心領神會,永寧王點頭,一改平素的淡然,神色嚴肅地對他說:“無論你們有多少雄心壯志,戰爭都不是兒戲,沒有強大的實力,就談不上勝利!”

齊朗微微一笑,看向眼前無垠的草原大漠,語氣平淡地道:“永寧王認爲朝廷不該總將目光放在邊疆,內政是不該輕忽的關鍵。”齊朗很清楚地說出他的想法。

“既然如此,王爺爲什麼不上疏太后呢?”

永寧王也是一笑,平靜地回答他:“我一直認爲,對於這些事,你們應該比我清楚,我只是一時感觸,多說幾句罷了!——攘外必先安內嘛!”

齊朗失笑:“太后娘娘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啊!您以爲前一陣子質王的案子是看着好玩的嗎?再往前,去年爲慶祝戰勝周揚,減免賦稅、徭役,普天同慶,您以爲只是太后的一時興起嗎?”

說完縱馬而去,永寧王笑了笑也揚鞭趕上他。

紫蘇和謝清本來都以爲,應是連安的捷報先到京,但是,事實上,先到京城的紅羽捷報是來自易州的——兩天之內,先是瑞安大捷,接着又是五里原大捷,成佑皇帝不是莽夫,隨即便撤回了圍攻遂城的軍隊;當然,連安方面的捷報只比易州的慢了一天——利用小舢板夜襲普蘭的重艦,僅僅兩天,不勝其擾的普蘭艦隊便退離至略的海域,普蘭向元寧派遣的使臣抗議元寧使用海盜的戰術,主持外政廳的謝清直接回敬:“敝上與小臣都認爲,對待一個侵入者,任何的反擊手段都是可行的,只要能夠達到成效!”——其實,這句話是康焓向紫蘇推薦此戰術時所說的。

這是各國第一次見識到仁宣太后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她不會在乎使用怎樣的方法,在捍衛的時候是如此,在進攻的時候也是如此。

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十四章 巨浪濤天(中)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四章 四顧何茫茫(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二十五章 冷月長風(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六章 雲暗風輕(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六章 儲位之爭(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二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一章 上有絃歌聲(上)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四章 以史爲鑑(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十三章 靜夜鐘聲(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二十二章 葉落知秋(上)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六章 載舟覆舟(上)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九章 浮雲流水(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七章 冷月長風(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
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十四章 巨浪濤天(中)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三十章 高山流水(下)第四章 四顧何茫茫(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二十五章 冷月長風(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六章 雲暗風輕(下)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六章 儲位之爭(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十二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一章 上有絃歌聲(上)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四章 以史爲鑑(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二十四章 葉落知秋(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十三章 靜夜鐘聲(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二章 上有絃歌聲(中)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二十二章 葉落知秋(上)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六章 載舟覆舟(上)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九章 浮雲流水(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七章 冷月長風(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