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

聽說絳州又敗,陳奇瑜總算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最開始已經盤算清楚,賊寇如今勢力最大的是劉宗敏一部,高一功南下和孫可旺去打武昌的左良玉,這一點算是個意外之喜。

若高一功直接北上,與劉宗敏兵分兩路,陳奇瑜兵力不足倒還真的不好辦,如果孫可旺也直接捨棄武昌進入山西境內,山西局勢基本便不可爲。

正陳奇瑜憂心忡忡之時,聽見高一功和孫可旺去打武昌了,差點沒把他樂得蹦起來。

怎麼說呢,高一功南下,山西境內的官軍壓力便大大減輕,而孫可旺北上,張獻忠主力又在四川的石柱一帶和秦良玉、曾英等人鏖戰,這更是讓大順、大西聯合北進只成了一個空名。

雖然口號喊得響亮,實際卻仍是各自爲戰,這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隻對當下局勢起到緩解作用的。

流賊口號喊得越是響亮,陳奇瑜心裡就越是四平八穩。

反正左營不聽調動,誰勝誰敗都是朝廷獲利,武昌雖然曾是經濟繁榮的大城,但如今被流賊和左營你爭我奪,早已人去樓空不復當年,影響不大。

大順聯合大西開始北上時崇禎皇帝剛剛開始東征,只要等東征大軍回來,自己還把賊寇遏制在平陽府境內,那勝算就會大大增加。

根據陳奇瑜的構想,自己只需要嚴密關注高一功和孫可旺的動向,在他們回來之前也不用調集太多兵馬前來圍剿。

因爲此時要的並非是剿滅流賊,而僅僅是遏制住他們前進的兵鋒,雖然這會讓朝中許多言官對自己交章談論,但此時他已經顧不得那麼許多。

朝廷東征,若能收復山海關,是遼東戰略轉折的大事,一旦大軍回撤,自己就能騰出手來開始繼續南下,如今趨於好轉的剿賊大業,決不能就這麼毀了。

起初半年的事都如陳奇瑜料定那般,劉宗敏一部十萬人出關,雖說一路打一路有流民歸附,人數急劇擴張到了二十萬人,但他們前進的腳步卻被這些流民拖累。

半年的時間,不過才前進了半個平陽府境而已,距臨汾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兒,就在陳奇瑜盤算着東征大軍回撤時間,策定反攻日期的時候,意外來了。

......

“八月初五,絳州總兵曹虎輕敵冒出,所部一萬三千餘人盡沒,虎力戰死,初六日,賊衆二十萬,陷絳州,逼臨汾。”

這句話還只是塘報前面的內容,陳奇瑜見了卻瞪大眼睛,怎麼都沒料到會發生這種事,急火攻心,“噗嗤”一口吐出鮮血,當即昏厥過去。

就在身旁共同議事的兵部左侍郎練國事也滿臉不舒服,正在唉聲嘆氣,忽然見到陳奇瑜這個狀況,一下子變得大驚失色,連聲傳喚督府醫生爲他診治。

練國事和陳奇瑜是老相識了,糾葛也不少,可如今卻和老朋友一樣,在多年的共剿事業上,二人各有各的才能,如今早已冰釋前嫌,成了私底下的好友。

早先練國事巡撫陝西,各處賊寇作亂他立下不少功勞,累加右僉都御史,後來陳奇瑜被提拔爲總督,成了練國事的頂頭上司。

前者知道他的能耐,便發督令命他駐紮在商州。

當時那一邊正有流寇鬧事,而且商州也是陳奇瑜將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一步步誘入車廂峽的緊要之處,必須要一個真正有才能之人前往,才能壓服局勢。

果不其然,練國事鎮守商州不出數月,不僅商南一帶的巨寇被他清剿一空,就連那些以盧氏爲首結寨自保不聽從朝廷號令的一批鄉紳地主,也全都被他清剿一空。

這些人的家財被充公當做軍費,侵佔的田畝則被練國事清退回百姓手中,這也是後來四萬流民到商州安家落戶的原因所在。

這四萬流民,在後來李自成攻商州之時,曾上城協助官軍守城。

這時候說來也趕巧,練國事的功勞報上去還沒等批覆下來,就出了車廂峽陳奇瑜失策,改剿爲撫,因而中顧君恩之計放走衆多被圍巨寇。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原到處作亂的巨寇,還有包括如今李自成、張獻忠二人在內的很多流賊將領,幾乎全都是由車廂峽逃出來的。

陳奇瑜當時害怕,他知道自己這次失策將要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一時慌亂無從應對,直接甩手將罪責分到練國事頭上。

這些從車廂峽逃出來的賊寇到處攻掠州縣,殺人放火,引得當時本已轉好的剿賊之事一下子又是糜爛起來,這也使得當時的崇禎皇帝龍顏大怒。

加之朝中臣子不分青紅皁白到處跟風彈劾,練國事和陳奇瑜一同被震怒的皇帝充軍戍邊,不過他就比陳奇瑜運氣好了很多。

崇禎十六年時論罪,陳奇瑜由於被東林黨彈劾曾與閹黨有所往來,仍罪獲戍邊,練國事曾因忤逆魏忠賢而被革職,倒是得到了朝臣的一致好評,最後官復原職。

不過當時的陝西早已全境都落入李闖之手,練國事便被召還回京,先是在兵部充當戶部左侍郎,在崇禎十七年初又被加銜爲兵部左侍郎。

陳奇瑜原本在歷史上就這麼帶着悔恨和自責死去,然而時空的旋渦出了點兒差錯,崇禎十七年的崇禎皇帝,已經不再是原本的那位。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穿越過來爲了保命,除了穩定京中,復設廠衛和誅殺東林以外的頭等大事,便是下旨將陳奇瑜召還回京。

這次陳奇瑜官復原職,成爲自洪承疇之後的下一任大明五省總督,並且被平臺召見,授予了人臣最高的榮耀,佩帶皇帝佩劍。

此時悠悠轉醒的陳奇瑜,到如今還曾記得,當時的崇禎皇帝臉上雖然鎮靜,但言語中全是對曾做過事的悔恨,亦如自己車廂峽失策後一樣。

崇禎十七年的大明,人人都以爲是到了窮途末路,甚至於身爲天子的崇禎皇帝,那個時候所能給他的,也不過是五省總督的名頭和區區一千左挑又選出來的京營兵而已。

就連崇禎皇帝都沒想到,憑藉這麼一點東西,陳奇瑜就愣是將當時已經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又給壓了下去。

當然,這也要包括周遇吉等人的浴血奮戰。

在崇禎十七年到崇禎二十年的三年間,雖說中原剿匪也不都是連奏凱歌,但大局上的確愈發平穩。

陳奇瑜打出了幾個漂亮的大捷,強行穩定住了已經瀕臨潰散的人心,本來只剩下大同一府的山西,叫他先復太原,後復汾遼。

到了去年底,陳奇瑜收復了整個山西全省,將李自成徹底打回潼關之內,出都出不來。

似乎李自成和陳奇瑜兩個老對頭之間,前者總是敗的那一方。

陳奇瑜自上任以來,一路的嘔心瀝血練國事都看在眼裡,他也陪同着一起經歷,這讓他倍感榮幸,也讓他默默放下了那點仇怨。

畢竟陳奇瑜上任總督以來,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己從勾心鬥角的朝堂之中解救出來,也算是還了人情。

其實說實話,跟着陳奇瑜這三年,練國事已經對他由衷的佩服起來。

當年車廂峽的劃地爲棋,將各巨寇一步步整合圍殲,還有這三年來的扭轉乾坤,收復失地,每一步他都走的盡善盡美。

若說此時軍中衆將除了文治武功的皇帝對誰最爲服氣,自然當屬大明的五省總督陳奇瑜。

就連那爲人桀驁不訓的高傑,對陳奇瑜的總督檄令也向來是無有不遵,還常豎起大拇指,連稱這個總督不一般,這件事也讓練國事驚異不已。

要知道,那高傑在這三年間軍功不斷,對文官向來視作只會磨嘴皮子的土雞瓦狗,軍中威嚴也是不低。

他不服從陳奇瑜,沒有人會感到意外,可事實是高傑這廝要麼看不起一個人,一服還就服的徹徹底底。

高傑對練國事的態度雖說比其他文官強上許多,但往往也是不屑一顧,現如今的各地督撫將帥之中,就連當今的內閣首輔蔣德璟都不會讓高傑這個樣子。

“你醒了。”

陳奇瑜醒來時,已經躺在自己督府之內的榻上,周圍是練國事和一幫平日在一起出謀劃策的官員,當然還少不了星夜趕來的高傑和白廣恩等將帥。

聽見練國事的話,陳奇瑜起身晃了晃腦袋,直接說道:“本督自知命不久矣,高蠻子,你速速帶兵進駐襄陵,那是劉宗敏的必經之處。”

“白總兵,你帶兵到襄陵城東北角三十里處的汾水河邊,紮下營盤,造船造舟,準備行軍乾糧,能做出多少是多少。”

“末將尊令!”二人對視一眼,連聲抱拳喊道。

“傳本督檄令,調山西、宣大、真定、保定、山東各地官軍圍剿劉宗敏一部賊寇,向......”

說到這裡,陳奇瑜又開始劇烈的咳喘,直咳的他在榻上都靠不住。

見他嘴中不斷咳出鮮血,高傑滿臉擔憂,連忙將那些文官推擠到一旁,上前小心地扶住他,深切說到:“總督,你要注意身子,慢慢說不急。”

“若是各地將帥們,有人敢不遵總督大人檄令的,我高蠻子第一個不答應!”說着,高傑回頭瞪了後頭那些將帥們。

這個眼神,令白廣恩眼神一變,他也緊接着表態道:“興平侯爺說的不錯,若是哪個有妄言議論的,本將定也將他砍了!”

這兩位一發話,剩下那些人各自面面相覷,都是二話不說趕緊躬身尊令,這時候陳奇瑜欣慰地看了一眼高傑,虛弱的說道:

“向京師快馬加急,就說事態有變,請聖上速速調派援軍,還有...替我將這個摺子呈上去...,說,說臣下無能,不能......”

這個時候陳奇瑜說話已經斷斷續續,話沒說完,又是吐出一大口血,再次昏倒。

“總督!!”

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三百零四章:金陵龐氏之衰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二十八章:示威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三百一十五章:鎖拿入京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章:他真就只是個弟弟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七百零五章:奇兵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時候到了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戰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四百六十章:一件小事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九章:復建東廠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二百六十九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二百九十九章:收鹽務,改商稅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三十五章:整篩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二百八十五章:北關失陷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五百五十三章:明運未盡,能者輩出!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
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三百零四章:金陵龐氏之衰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二十八章:示威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三百一十五章:鎖拿入京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章:他真就只是個弟弟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七百零五章:奇兵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時候到了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戰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四百六十章:一件小事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九章:復建東廠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二百六十九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二百九十九章:收鹽務,改商稅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三十五章:整篩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二百八十五章:北關失陷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五百五十三章:明運未盡,能者輩出!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