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

自打今春之後,薛延陀東西開戰,漠北便越發地熱鬧了,反倒是漠南和河東一代慢慢地冷清了下來,雖然有些劍拔弩張的味道,但明眼人都知道,大唐和薛延陀的仗,一時半刻還打不起來。

邊線無事,李恪這個幷州大都督除了日常需要處置的軍務,別無他事,自然也就慢慢地閒了下來。

入了秋後,清閒了幾日的李恪左右無事,已經在想着是不是待過些天,挑個晴朗的日子帶着武媚娘也出城散散心了。

眼下諸事還算順遂,李恪自然也有這樣的閒情逸致,可隨着一封書信自長安送來,李恪的好興致便頃刻間煙消雲散了。

河東,太原,幷州大都督府。

“大都督,長安傳來的消息。”大都督府內院書房中,李恪手中正拿着李靖贈予他的兵書在看,大都督府錄事參軍事長孫衝手中拿着一封信,快步走了進來。

李恪讀書,尤其是讀兵書的時候,尋常不喜有人打攪,長孫衝跟隨李恪左右已經有些日子了,這一點長孫衝也是清楚的,可長孫衝明知李恪在讀書,還是片刻都等不及地闖了進來,必是有要事。

李恪在府中,消息管制各有人專司,若是京中楚王府或內宮楊妃處傳來的消息,必經由武媚娘之手,若是麾下屬官或地方州縣傳來的消息,必經王玄策之手,而長孫衝身爲錄事參軍事,掌管李恪對上的機密文書,既是長孫衝送來的,則多半是宮中或者省臺的消息。

“何事?”李恪當即放下了手中的《六軍鏡》,對長孫衝問道。

長孫衝將手中的書信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稟告道:“大都督,陛下命人傳來的御筆手書,似是欲問政於大都督。”

“哦?拿來本王看看。”李恪的臉上露出一絲好奇,從長孫衝的手中接過了書信。

李恪乃皇子,極得李世民寵愛,李恪雖在太原,但和李世民也常有書信往來,只不過李世民寫於李恪的一般都是噓寒問暖的家書,若是公事,多半會着省臺起草,可今日聽着長孫衝的意思,李世民竟是親自寫信來問了。

李恪打開手中的書信,起初神色如常,可當李恪看了只幾眼後,臉色便一下子難看了下來。

“怎會如此?”李恪手中拿着李世民的書信,訝然道。

長孫衝也不知是何事,但看着李恪的模樣,心中不禁也多了些好奇,長孫衝問道:“不知發生了何事,竟叫大都督如此?”

李恪把手中的書信遞到了長孫衝的手邊,對長孫衝道:“你且看看吧。”

長孫衝看着李恪遞過來的書信,一下子有些猶疑,李世民寫於李恪的書信,他雖是代李恪掌管機要文書之人,也不便隨意看了去。更何況,他還是長孫無忌之子,長孫家和楚王府在朝中可是勢不兩立的對頭。

李恪也看出了長孫衝的顧忌,於是道:“無妨,信中所書乃是國務,並無私密,看之無妨。”

“諾。”長孫衝得令,這才自李恪的手中接過了書信。

長孫衝接過書信,也只是簡單地看了幾眼,眼中便也滿是訝色。

長孫衝對李恪問道:“北伐之事已是箭在弦上,怎的陛下突然動了和親的心思?”

原來長孫衝交於李恪的手書中寫的不是別的,正是關於朝議和親之事,李恪雖然不在朝中,但李恪身爲幷州大都督,主河東邊事,事若有變故,李世民自然也會問李恪的意思。

李恪對長孫衝道:“看父皇信中所提,多半是太子的建議了。”

長孫衝聞言,點了點頭,並未立刻回話。這信中雖未明說,但長孫衝也很清楚,這麼大的事情,身爲兵部尚書的長孫無忌不可能不知情,此事背後,恐怕也少不了長孫無忌的身影。

北伐之事是李恪所主,若是就此作罷,李恪非但沒了建功立業的機會,甚至還會就此被束縛於河東,無甚作爲,此事之後損失最重的自然就是李恪了,而長孫無忌和李恪的關係如何自不必說,只要能叫李恪吃虧,困守河東,長孫無忌想必是不會惜力的。

長孫衝一時間不知該如何開口,頓了片刻後,才惋惜道:“大都督在河東佈局已久,眼下漠北內亂,東西內耗,大都督之策已初見其效,可如今卻突生此事,實在叫人始料未及。”

長孫衝說着,言語間不禁透露出了幾分失望。

若是以往,若是長孫衝不曾到過邊州,長孫衝興許不會有這幾分失望,但自打去歲此時,長孫作爲李恪屬臣,隨着李恪一同到了河東後,看着北疆的金戈鐵馬,大漠河山,長孫衝的心境早已在悄然間變了。

在大都督府,長孫衝也算是李恪的親近之人,不止是李恪,整個幷州大都督府,甚至是長孫衝自己,都爲北伐之事花費了太多的心血,而如今卻因儲爭而岌岌可危。

當長孫衝得知和親的消息時,長孫衝的心中惋惜,焦急,甚至還有幾分對太子身爲儲君,卻拿家國大事作爲爭儲籌碼的失望和不滿。

李恪看着長孫衝的模樣,對長孫衝問道:“子敬也不願看着看着兩國和親嗎?”

長孫衝苦笑了一聲道:“臣也是大都督府中人,爲北伐之事也費了許多心力,自然也不願看着北伐就此功虧一簣,而且臣本還想着在北地熬上幾載,在北伐之戰中建得功業,以此回京迎娶長樂,如今看來,怕是難了。”

李恪看着長孫衝的神色,聽着長孫衝的話,李恪知道,長孫衝所言當是實情。

長孫衝出自長孫氏,本就是世家子弟,其父長孫無忌是開國功臣之首,他便是權貴子弟,再加之長孫家又是後族,他更是外戚,已是天下鮮有的尊貴,但就是尊貴至斯,他也不是全無憂心之事。

長孫衝乃長孫皇后的外甥,早在貞觀七年便同長樂公主李麗質定下了婚約,但卻一直未能成婚,其中的緣故既因長樂年幼,也因長孫衝此前雖頗有賢名,但卻無甚功績在身,想娶李世民的嫡長公主,還差了些。

長孫衝本也想着在河東待上幾載,等到北伐之戰隨李恪一道北上,博得功業,也好回京堂堂正正地求娶公主,可如今看來,他的計劃怕是不易了。

“恩...”

李恪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看着長孫衝臉上的苦色,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無妨,和親之事不過初議,尚未定論,本王未嘗沒有轉圜的機會。”

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持節第九章 奪河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章 結好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六章 殺機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三章 召見
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持節第九章 奪河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章 結好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六章 殺機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三章 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