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清丈

“罷了,我也乏了,帶他下去,潞王送送他罷。”

至此接見算是完事,惟功再跪辭,起身,潞王依命過來,要來送他。

還未到殿門處,一箇中年男子卻是風風火火的撞了進來。

惟功差點被他撞上,連忙躲閃到一邊。

這個男子卻是沒顧上理會他,只一迭聲道:“張先生着實可惡,簡直是太可惡了!”

“父親,你說什麼呢!”

一直坐在椅子正中,一副母儀天下模樣的太后頓時沉了臉,帶着一點喝斥的口吻道:“還有外臣在,怎麼這麼沒有分寸!”

“呃,呃……”被太后這麼一排揎,那男子頓時啞了火,回頭看看,佈滿皺紋的黑粗老臉上露出笑來:“這不是英國公府的小五麼,俺在鎮遠侯老顧家的酒宴上見過,都是勳舊人家,怕什麼!”

“唉……”太后以手支額,已經是無語的表情了。

惟功好懸笑出聲來,但也只得再次躬身見禮:“見過武清伯。”

“免禮免禮。”

武清伯李偉大刺刺的一擺手,笑道:“小五罷了,好孩子下去吧,乖。”

“是……”惟功忍住笑,轉身下殿,剛踏步到石階上,又聽李偉叫嚷道:“俺上次求懇工部調撥磚瓦給俺修園子,你這裡準了,皇帝也準了,張先生卻給俺打了回票,說是不合規矩。俺當時只索忍了,他現在當國有難處,這話你也同俺說過。可是這一回,俺找工部的老郭尚書親自說好了,給俺調百來個匠人使用,又是內閣打了回票,還是說不合規矩,這張先生太拿俺不當,這真是欺負人嘛!”

“竟是如此?”太后語氣中也帶着驚奇,顯是李偉這一番的遭際也是在她的意料之外。

“嗯哪,俺還能騙你不成?”

“好吧……”李太后十分無奈的道:“幾百個力役算得什麼,我着人去內閣問問張先生罷了。”

“要好好說道說道他,他管着別家,還能管咱?”

“父親!”李太后怒道:“凡事要有規矩,這原也沒錯。”

“規矩再大,能大過俺?皇帝也是俺親外孫!”

這般胡攪蠻纏,太后顯然已經無語了,惟功的耳力再好也就是聽到這裡,可不敢再故意放慢腳步來偷聽。

再轉頭看潞王時,卻見這小子也是滿臉通紅,顯然是在憋笑。

“咳……”惟功輕咳一聲,在殿門處對潞王道:“請殿下留步,臣是萬萬當不起親王殿下相送的。”

“按禮是說當不起,不過按情來說是當的起啊。”潞王顯然也是接受了良好的皇家教育,笑着道:“今日你同皇兄說起兄弟當和睦之事,母后知道了十分高興,說是皇帝身邊的臣子就該這樣,天底下兄弟都和睦纔好。說實在的,孤王也是很承你的情。”

“臣萬死也不敢。”

張惟功笑道:“臣只是偶然說了一兩句自以爲正確的話罷了,當不得娘娘和殿下如此的誇讚的。”

“唉,宮中之事,你不能盡知啊。”

潞王突然心事重重的樣子,剛剛那一點孩子氣盡掃無餘,整個臉都變的陰沉下來。

他看着張惟功,頗爲深沉的道:“總之上天言好事,下界便平安,其中深意,惟

功你要深思之,寡人不便多說,你自己多想想罷。”

說罷,便是轉身折返回慈聖宮去了。

陽光之下,惟功身邊再無他人,掂了掂手中的那一小袋金瓜子,他亦是呵呵一笑。

今日之事,當然是有心而爲之,皇帝和李太后母子間的心結,還有不怎麼安份的潞王在共中,宮中之事,外廷普通官員和百姓知道的當然不多,但張惟功是什麼身份,宮中之事,幾乎沒有能瞞的過他的。

前幾日,皇帝因爲一件小事對潞王大發脾氣,而後卻被李太后傳到慈聖宮中,大加訓斥。此事鬧出不小的風波出來,最後還是張居正在其中調和,令得皇帝向太后請罪求得原諒了事。

這件事對小皇帝的心理當然有一定的刺激,今日的話題,皇帝看似無意,但其實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惟功當時沒有選擇附合,而是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縱使小皇帝一時不快,但始終在心裡留下惟功爲人很方正耿直的印象,而太后和潞王也會承情,算是兩邊都得分。

這個結果,算是一腳凌空,入門得分!

“現在,回家去看看那哥兒幾個,到底是什麼打算吧……”

如果張惟德哥幾個知道自己對付的是一個心思這麼縝密無缺的人,不知道心底裡又是什麼感想了……

……

在張惟功出宮回英國公府的同時,張居正在文淵閣中也是見到了來傳話的慈聖宮的太監。

“公公請傳話回去。”

在內閣之中,張居正穿着的卻是一身便裝道袍,看起來十分閒適舒服。

他在閣中,一天最少要呆足四個時辰,有時候更晚,如果始終是穿着寬大但行動不便的官袍,未免太累,所以入閣之後換便裝辦事,這也是他的習慣。

看着那個太監,他沉吟片刻,便是答道:“宮中和朝廷的用度,包括人力,都是有一定之規,武清伯雖是戚臣,但凡事無例不可興,向來無撥給工部匠人至私邸做事的規矩,方今天下,裁撤陋規尚且不及,又怎麼能無例興例?請上覆太后,臣期期以爲不可。”

“這……”張居正說話的時候,那個慈聖宮太監已經滿頭大汗,待他說完,這太監不敢下去,仍然呆立不動。

“怎麼?”張居正冷眼一瞟,低聲喝道:“還要我再說一次麼?”

“不敢,奴婢一定將閣老的話帶到給太后知道。”

“一字不可易!去吧!”

堂堂慈聖宮有品級的四品太監,御賜可穿蟒服,此時卻是被張居正如斥小兒一般,這太監也根本不敢頂嘴,答應下來,抱頭鼠竄。

張居正冷笑一聲,端坐不動,又是提起筆來,繼續在紙上寫着。

僕以爲,一:明清丈之例,謂額失者丈,全者免。

再:議應委之官,以各布使總領之,分守兵備分領,府、州、縣官則專管本境。

又:復坐派之額,謂田有官、民、屯數等,糧有上、中、下數則,且逐一查劾,使不得詭混;

……嚴欺隱之罪,有自首歷年詭佔及開懇未報者,免罪。首報不實者,連坐,豪右隱佔者,發遣重處;

……定清丈之期;

……行清丈磨算之法;

……處紙

札供應之費……

如果張惟功在此,略看一會,就會明白過來……這就是清丈!

一條鞭法是張居正施政的最高成就,後世人一提起來便是提及條鞭法。但條鞭法其實早就有雛形,爲什麼張居正卻是最高成就的獲得者,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在掌權的這十幾年內真正在全國大部份地方實行了徹底的清丈!

丈田,重立魚鱗黃冊!

此事自嘉靖末年就有人屢次提起,而因爲內鬥不休,同時當時的內閣首輔是大地主徐階,屢次反對此事,最終未能成事,在隆慶年間又因爲皇帝未下決心,始終不能進行的全國田畝重新清理丈量之事,終於在張居正的筆下,將要在全國範圍之內,以嚴謹和空前的嚴厲態度,推廣開去!

條文具備,方法周全,張居正在萬曆二年派出右僉都御史宋儀望巡撫應天,在江南一帶積弊最重的地方實行清丈之法,歷經一年多的時間,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至此,一切條件俱備,在全國範圍內重新清丈田畝的條件,已經成熟!

這是洪武之後,很多有心爲此事的大臣都不曾辦到的事,不論是什麼原因,或是能力不足,或是威望不能服衆,或是皇帝不能下決心,總之積弊如山,富者隱田,佔田,以功名或祖宗餘蔭蔭庇了大量田畝,不納稅賦,不行力役,使國家越來越貧弱,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到嘉靖年間,天下無錢養兵,甚至無錢給官員發俸祿,皇帝只能定期耍無賴,要麼拖欠,要麼折支不值錢的布匹和香料,種種尷尬局面,身處其中的人記憶猶新。

張居正在那時還在翰林院養望,後來又在裕王府爲講官,在那個時候,重新丈量天下田畝,廢除優免,收田歸爲國用的打算和想法,便是已經立下。

此事已經成爲他人生的最大目標,他的政治抱負的終及理想就是如此,清丈,減優免,限勳貴,清理刑獄,卻韃虜,除海寇,足兵足食!

政治人物有高明手腕的很多,在大明歷史上掌握過重要權力的權臣也很多,但唯有張居正一個人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真正以臣子的身份行帝王之事並獲得了成功,十年之間,真正做到了足兵足食!

他的缺點當然不小,但只是下定決心和毅力推行了丈田一事,限制了權貴和士紳階層,實行了條鞭之法,光是這個,便是足以光耀天地之間,使明朝近三百年,無人能及的偉大成就!

“昔者,僕曾有言:今計太倉之粟,一千三百餘萬石,可支五六年。鄙意欲俟十年以上,當別有處分,今固未敢言也……如今以京通倉米業足支七八年,準改折。來年,以漕糧十之三得銀九十萬有奇……”

今年已經是萬曆三年,在萬曆二年時,太倉就已經有一千三百萬石的餘糧,這個數字十分驚人,但張居正十分謹慎,沒有立刻將糧食改折爲銀,畢竟糧食纔是國本,而今方隔一年,京通倉米已經夠支七八年,在這樣的情形下,改米折銀,可多得銀近百萬。

這個成就,也是令張居正神清氣爽,提筆運轉如飛,筆走如龍蛇。

在他這樣的位置,已經衡制天下,關注的都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影響數千萬人的大事,甚至也是明朝中興延長國運的大事,區區武清伯李偉請用工匠的小事,早就已經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本章完)

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衝府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八百九十二章 城寨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第六十四章 波動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紛至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二百一十章 插手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七百五十六章 經濟第四十七章 兄弟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網第八百九十一章 展望第八百五十五章 辭官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九十四章 悟道第一百零六章 傳奇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六百九十九章 禍害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第六百八十章 糧道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二十章 長兄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五百二十五章 郵信第七百七十九章 船主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三百九十七章 轉念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四百七十五章 學宮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一百四十一章 辦法第二百三十五章 羨慕第五百九十二章 臺下第七百章 福星第七百四十六章 密疏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六百三十七章 小組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五百二十四章 推銷第六百一十四章 路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直入第二百四十五章 妖孽第八百七十七 勸說第八十六章 馬帥第六百七十三章 縫合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十七章 聖學第八百零二章 紡織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五百三十九章 過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距離第六十五章 變化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六十八章 強項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三百六十九章 編制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四百二十三章 同行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四章 整治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七十六章 真倭第七百四十四章 文武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二百五十章 建州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一百五十九章 餘波第十三章 苦練第五十一章 清丈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九百一十二章 歸心第六百六十章 明日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五百一十八章 感激第八百四十章 糾纏第一百章 悟劍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
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衝府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八百九十二章 城寨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第六十四章 波動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紛至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二百一十章 插手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七百五十六章 經濟第四十七章 兄弟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網第八百九十一章 展望第八百五十五章 辭官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九十四章 悟道第一百零六章 傳奇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六百九十九章 禍害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第六百八十章 糧道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二十章 長兄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五百二十五章 郵信第七百七十九章 船主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三百九十七章 轉念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四百七十五章 學宮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一百四十一章 辦法第二百三十五章 羨慕第五百九十二章 臺下第七百章 福星第七百四十六章 密疏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六百三十七章 小組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五百二十四章 推銷第六百一十四章 路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直入第二百四十五章 妖孽第八百七十七 勸說第八十六章 馬帥第六百七十三章 縫合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十七章 聖學第八百零二章 紡織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五百三十九章 過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距離第六十五章 變化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六十八章 強項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三百六十九章 編制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四百二十三章 同行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四章 整治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七十六章 真倭第七百四十四章 文武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二百五十章 建州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一百五十九章 餘波第十三章 苦練第五十一章 清丈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九百一十二章 歸心第六百六十章 明日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五百一十八章 感激第八百四十章 糾纏第一百章 悟劍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