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有大事發生,是因爲陳巖死得太快了,這裡使者還沒有趕到泉州呢,他已經去世了,陳巖的妻弟(妻子的弟弟)範暉取得了福州的控制權,他派人給王潮傳話:
“泉州到福州山高路遠的,你就不要過來啦,來了我也不給你開門!”
王潮怒了,人家陳巖說好了要把福州給我,你範暉上竄下跳的趁什麼熱鬧,趕緊把福州給我吐出來。
範暉不可能把福州吐出來,他整軍備戰,加強福州城的防禦工事。
王潮一看,不打是不行了,那就開打吧。
王潮派自己的三弟王審知率軍出征。這時候王氏兄弟善政的效果出來了,百姓們簞食壺漿,向軍隊資助給養物資,周圍的小軍閥們也紛紛出來助拳,他們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加入到討伐福州的大軍中。
所以說這次王氏兄弟打的是全民戰爭。
但是福州可是相當於省城的存在啊,而且攻城戰本來就不好打,更重要的是守城的範暉向越州的董昌求援,召集來了援軍。
這場戰爭又打了將近一年,王審知在城下拋下了無數屍體,福州城依然巋然不動。
王審知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十分愛惜士卒,行軍中士卒沒有吃上飯,他不會吃,士卒沒有喝到水,他也不會喝,在這一點上他很像漢代飛將軍李廣,因此王審知深受士卒愛戴。
這樣一位愛惜士卒的將領眼看着自己的軍隊在福州城下拼光了,他心裡在滴血。所以王審知要爲士兵請命,他向自己的哥哥王潮彙報,要求撤軍。
王潮就回復兩個字:不準。
王審知心想,哥哥呀,你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這福州城根本打不下來,不信你來試試。
因此王審知再次向王潮彙報:請求王潮親征(你自己來看看情況),並要求添兵。
王潮的回覆很霸氣:兵與將俱盡,吾當自往。
意思是說你別這麼多廢話,給我好好打,等你們全部打光了我再親征。
牛掰啊,霸氣啊,王審知心想你這是把我往死裡逼啊,既然這樣,我就死給你看!
王審知身先士卒,帶兵猛攻福州城,經過持續作戰,福州城破,範暉出逃,隨後被亂兵殺死。
董昌的援軍見福州都被攻破了,也班師回府。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說明一下王氏三兄弟之間的關係。三兄弟中老大王潮有霸氣,老二王審邽有儒氣,老三王審知有王氣。
王潮的霸氣體現在雷厲風行,他不只是對士兵,即便是對自己的親兄弟也十分嚴厲,嚴厲到什麼程度呢,每當看到王審知犯了錯誤,他會很自然的把鞭子拿出來,然後對王審知說:褲子脫了(或者是上衣脫了)。然後劈哩啪啦一陣鞭打,打到自己氣消了爲止。
王審知還就吃哥哥這一套,因爲他知道大哥打他是爲了他好(估計是從小到大被打習慣了)。王審知是那種永遠不會發火的人,脾氣非常好,而且胸有韜略,氣度非凡,這樣的人很容易得到他人的效忠,所以說他有王氣,最終閩國的開國君主也是他。
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爲什麼在福州之戰打得最艱苦的時候,身在大後方的王潮竟然敢發出“兵與將俱盡,吾當自往”這樣嚴厲的命令了。
因爲王潮太瞭解自己的弟弟了,他知道弟弟不會反,也知道弟弟手下的軍兵不會反,所以他敢通過高壓政策將前線軍隊的戰鬥力擠壓到最高值。
這是隻有王氏兄弟才能完成的壯舉,因爲在五代十國那樣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父殺子,子弒父,兄弟相殘都是家常便飯,同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朱溫那裡,前線的軍兵早就反了十次八次,更別提打仗了。
王潮入主福州,把泉州交給二弟王審邽打理。我們前面說了,王審邽有儒氣,他在之後主政泉州的12年裡,利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地方,深得民心。
具體的治政方法可以簡單歸結爲兩點。
其一,召集儒士。當時中原地區已經打成了一鍋粥,公卿士大夫們都趕到江南來避難,王審邽在泉州設立了“招賢院”,專門吸納逃亡過來的人才。
吸納人才的政策很成果,大唐中央政府前兵部侍郎韓偓、前吏部郎中夏侯淑、前刑部員外郎楊承休、戶部員外郎翁承贊等人都來投奔,這些人不僅大有才名,更重要的是有工作經驗,而福建地區缺的就是這種人才。
有了人才就好辦事,福建地區迅速搭建起了一整套行政班底,爲一系列的善政提供了條件。
其二,寬政愛民。五代十國時期江南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而閩地又地處偏僻,這個地方不僅缺人才,同時也缺百姓。
爲了增加轄區戶口,王審邽在大哥王潮“招懷離散”政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很有一些當代商業促銷的味道。
比如,他規定凡是來泉州種地的老百姓,免費借給他們耕牛及犁耙等農具;鼓勵農民到山間荒地上開墾梯田,誰開墾出來的土地就歸誰;誰家的房子壞了,沒錢修,政府幫你修,反正不能讓你睡在大街上。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別的地方都在軍閥混戰,不把老百姓當人看,他王審邽這裡卻讓百姓們賓至如歸,簡直是世外桃源啊,所以周邊百姓爭相來定居,然後閩地戶口就多了,戶口多了賦稅就多了,然後國家就有錢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說,王氏三兄弟都不簡單。然而這還沒完,下面還有更精彩的環節。
王氏三兄弟雖然各有特色,但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他們都十分擅長治理,進而吸引了周邊的一些州縣主動臣服,建州(今福建建甌)、汀州的刺史都主動到福州報到,表示服從王潮管理,就連沿海盤踞在海島上的海盜們也望風歸降。
當時的局面可以這樣形容:王潮從泉州打到福州,然後其他地方就不用打了,全部主動歸附,王潮順利統一了全閩。
不服不行啊,仁者無敵,這就是王道的威力!
昭宗皇帝隨後於公元894年正式任命王潮爲福建觀察使。
又過了幾年,王潮病重,現在他要回答一道曾經困擾過很多人,今後還會困擾更多人的難題:把位子傳給誰。
王潮有四個兒子,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按照常理來說,老子死了,兒子繼位,王潮隨便從四個人中選一個出來接班就可以了。
但王潮沒有那麼做,他做出了一個常人很難做出,但十分正確的決定:傳位給三弟王審知。
王潮這麼做是有他的考慮的,現在閩地政權初創,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打理,如果想要長久穩定發展下去,必須選出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接班,而在整個王氏家族裡面,王審知的能力最爲突出。
王氏三兄弟父親死的早,王潮一直把王審知當作兒子來管教,這個弟弟也確實爭氣,不僅性格好,能力還很突出,把位置交給他,全家人都有着落了。
還有一點,王氏三兄弟都是十分孝順的人,當時三王的母親還健在,三兄弟的關係很好,在王潮眼裡看來,位置不論是傳給兄弟還是傳給兒子不都一樣嗎,大家好纔是真的好啊。
安排完了一切,王潮死了。
王審知找到二哥王審邽商量:“二哥,大哥死了,要不你來接班得了。”
王審邽說:“大哥說了把位置給你,你就別婆婆媽媽的了,二哥支持你!”
王審知要的就是王審邽這句話,既然二哥心裡沒想法,王審知就順利接班了。
王潮沒有看錯自己的三弟。王審知接班後爲了避免家族矛盾,把王潮的四個兒子都封了沒有實權的高官,然後繼續延續王潮的施政理念,大力發展福建地區的社會經濟。
從家族關係的處理能力來看,王氏兄弟要比之後的趙官家還要優秀,不服不行啊。
接班後的王審知開了掛,實行了很多開明政策,像吸納人才、澄清吏治、發展農業、輕徭薄賦、發展教育這些常規施政理念我們就不再多說了。
我們下面來探討一下王審知身上的王氣。
王審知鎮壓過一次起義,這次起義的規模有點大,義軍人數有幾萬人。
王審知親自帶兵去平叛,到了戰場上他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自己的對手也太慘了點,他們衣衫襤褸,手中根本沒有像樣的兵器,這些人聚集在那裡怎麼看都不像是造反的,更像是一羣被餓的皮包骨頭的流民。
其實他們就是流民,是官逼民反的苦哈哈。
王審知知道,這仗如果打起來自己穩贏,甚至可以取得全殲“敵軍”的戰果,但這仗不能打啊,真打起來就會成爲一邊倒的屠殺。
既然不能打,那就只能對話了。
王審知主動和對方建立對話渠道,瞭解義軍起義的始末,然後他悲天憫人地對義軍們說了一句話:
“吏實爲虐,爾復何辜?”
這都是貪官污吏們作的孽,你們有什麼罪過呢?
他最終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加之真心的安撫,勸降了這批義軍,把他們安頓到家鄉重新種田去了。
不戰而屈人之兵,干戈息而民心定,王審知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是麼是王道,行王道的人身上自然會有王氣。
史書上記載王審知的治政理念是“勵精爲理,強者抑而弱者撫,老者安而少者懷,使之以時,齊之以禮”,以此開闢了一個安定祥和的閩國。
在閩地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王審知開始自己的另一項施政舉措:發展貿易。
智者的思想都是相通的,王審知和湖南的馬殷一樣,也採用鑄造鉛幣的貨幣政策,這個政策有兩點好處,一方面可以阻止資產外流,另一方面可以爲貿易的發展提供潤滑劑。
王審知不僅與內地做買賣,更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用他的理念來說就是靠海吃海。
各大貿易港口迅速建立起來了,這些大港裡有泉州港、福州港,還有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甘棠港”,這些港口中每天都充斥着來自阿拉伯、日本、朝鮮、東南亞地區的商人,他們從本國運來珍珠、瑪瑙、黃金等土特產,從閩地買回瓷器、絲綢等物品,福建一地貿易發展異常繁榮。
緊跟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還有造船業,當時閩地已經可以建造長達二十丈的大船,王審知通過這些大船開展“走出去”戰略,主動到沿海各國開展貿易,同時通過海路向中原政權進貢,發展和平對外關係。
在王審知主政期間,福州城得到擴建,與福州港連爲一體,當時的福州已經相當繁榮,那裡“人煙繡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樓,簫管從柳陰榕葉中出”,這種景緻大概只能在後世宋朝的汴州纔可以見到。
所以說,十國的開國君主真的都不一般,他們對我國經濟中心由北向南轉移做出了很大貢獻。
南方的十國故事告一段落,楊行密(江蘇、安徽等地,其子還佔領了江西)、馬殷(湖南以及貴州的一部分)、錢鏐(浙江)、王審知(福建)等人都在加班加點地開疆拓土,讓他們先自己忙一會兒,我們現在把時間倒回公元887年,看一看這一年的朱溫在做什麼。
朱溫最近脾氣很不好,因爲孫儒在和楊行密爭奪揚州的時候向他求援,朱溫心想借此機會染指淮南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他出兵了,悲催的是他遇到了和李克用一樣的問題,路被人攔住了,攔路的人是時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