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不足
整個九月中旬的這七八天時間裡,北京的天氣日裡熱、夜裡涼,就彷彿是應對了目前熱議的時政局勢一樣。隨着籌安會越來越露骨的宣傳造勢,君主立憲氣焰如同得了芭蕉扇助力一樣燒旺了一片天,許多受到籌安會鼓動的遺老和前清時君憲派的官僚士紳們,一個個都坐不住似的出來拋頭露面。
而相對於君主立憲呼聲,江浙一代堅定擁戴共和的政治活動家、官商學者們,也如同突然醒悟了一般,意識到籌安會幕後所醞釀的陰謀,很快便組織起來一陣反擊。
雙方先是以報紙爲陣地,發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社評和論文,互相攻訐。隨後甚至還公開舉行演講和座談會,爲各自主張的政治思路搖旗吶喊。
許多老百姓們大多是以看熱鬧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在他們看來如今已經是中華民國了,根本沒必要還要爲政體、國體的事情爭執不休。只當是這些“士大夫”們吃多了無所事事,跑出來製造一些事端來彰顯彼此的存在感。
可正是因爲這場貌似學術上的爭鬥,讓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情況的不對勁。甚至連國會裡面都在討論讓袁世凱出面平息此事,最起碼也要有所表態纔是。
除了籌安會的活動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之外,關於青島問題和中國參加歐洲大戰這兩個事同樣都是熱火不減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小道消息不知道從哪裡泄露出來,這其中有無稽之談,也有八九不離十的真相。
關於中日秘密談判的消息也漸漸浮出水面,《二十一條》內容一天比一天透明,以至於國內知識分子對北洋政府的抨擊越來越嚴重。老百姓們根本不知道,若非是北洋政府故意泄露這些消息,他們這些星斗小民又怎麼可能會知道這些內容?而這些星斗小民們更加不會認真思考其中的內幕,只知道痛斥北洋政府出賣國家主權。
就連在日本的中華革命黨也意識到東山再起的時機到來,連連通過電報和發表文章的方式,爲國內起伏不定的局勢推波助瀾,就等着國家打亂之際重返國內,領導一場更爲聲勢浩大、更能造福萬民、更能宣揚民主共和精神的大革命。
袁肅住在總統府的這段日子,每天都在打聽叔父袁世凱的消息,希望經過那次書房談話之後,能夠讓叔父意識到目前局勢的關鍵所在。只是這幾天並沒有收到總統府那邊什麼新消息,倒是收到了幾封從灤州發來的電文。
其中一些電文是軍務會辦公署回報兵團和第十師編制情況,炮兵學院和炮兵特訓班的籌備情況,以及新式步槍的生產進度等等。袁肅都做了一一答覆和指示,該簽署的命令簽署下去,該撥下來的資金都撥下去。
另外還有兩封電文,都是雷諾森發來的。第一封電文的落款日期是三天前,雷諾森就之前袁肅要求英國放棄支持日本佔領青島一事做出答覆。與袁肅所預料的沒什麼差別,顯然雷諾森在詳細瞭解了相關情況之後,知道英國政府的大局佈置根本不可動搖,於是很乾脆的答覆這件事無能爲力。
而第二封電文則是昨天下午發來的,這個時候英國外交部、駐華公使館和雷諾森的上級單位英國白廳情報部門,先後獲悉了日本與中國的《二十一條》密約,對此事大爲震驚。爲此英國外交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了一系列交涉,認定《二十一條》極大的損害了兩國在華的利益,決定以外交手段干涉這份中日密約。
在許多老牌的西方列強眼中,儘管日本是一個後起之秀,但還遠遠沒有到達與西方列強齊足並肩的地步。尤其是英國,從始至終都認爲日本只不過是一個小馬仔,是緊隨自己步伐的手下罷了。可是這個小馬仔竟然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背地裡竟然要趁機侵奪英國、美國在華的利益,這豈能容忍得的下來?
《二十一條》內容中,日本藉機擴大在華的鐵路承辦權,其中南蠻鐵路和安奉鐵路的事宜直接影響到英國的利益;而又要求中國不準將所有海港、島嶼租界給其他國家,更是限制了英國、美國等國在華的發展趨向。
至於中國財政、民政和軍事等方面要求與日方合辦,更是直接意圖控制從最高權力機構內部來控制中國。這讓一直奉行在華利益均衡的美國最不能忍受。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口出狂言想要螞蟻吃大象,而且還是當着周邊這麼多虎狼豺豹環伺之下。
儘管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沒有明顯記載英美列強針對《二十一條》的反應,後世都只是認爲英美的目光都集中在歐洲,所以無暇顧及遠東這邊的動向。但英美駐華公使做爲本國在中國的全權代表,面對日本如此狂妄的趁虛而入,怎麼可能會一點反應都沒有?
更何況《二十一條》所表現的喪權辱國,無論是前清還是後世的紅藍當權,都有比之更甚的情況出現。歷史對《二十一條》的評價大多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因爲是國民黨推翻了北洋政府,爲了彰顯國民黨和北洋政府是一丘之貉,所以紅色史學家們就不遺餘力的抹黑北洋政府,把《二十一條》一事無限的擴大了罪名。
英美駐華公使在九月九日這天照會了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義,要求日本對《二十一條》一事做出正式答覆,並且聲色俱厲的表示如若日本擅做主張而影響西方國家在華利益,西方諸國必定會給予日本嚴厲的制裁。
日置義在這次照會中只是含糊其辭的做了應答,當外界開始散播中日密談的消息時,日方便已經意識到這件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是日方同樣很清楚,英美兩國目前能做的,也僅僅只侷限於言語上的譴責。
【收藏有一些起色了,多謝各位讀者大大的支持。希望能再給一些紅票和收藏,謝謝了,拜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