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退兵(上)

事實上,過了半天都還沒有看到女真人身影的時候,吳三桂也覺得異常吃驚。按照他原先的預想,他們應該會在松樹林跟女真人進行一場生死搏鬥,甚至是遭到大部女真騎兵的圍攻。但是結果卻在他的意料之外,埋伏在樹林邊的女真人看到五千明軍來伐木後,略微試探了一下,知道這隊明軍惹不起便撤了回去。這本是意料之中,所有人都以爲女真人回營搬援兵去了,吳三桂也命令手下列陣迎敵。這一次他們出來不僅是長矛兵跟火槍兵組合,而且是帶了大量的震天雷。吳三桂想着與其在城內困死,不如到外邊跟韃子決一死戰,用震天雷讓韃子知道遼東軍的厲害。

但是,明軍苦等了大半天后,女真騎兵並沒有來!

既然沒有來,明軍自然不會在松樹林死等,所有人立刻放下武器,拿起柴刀斧頭走向他們最需要的物資--木材!就如此簡單,一車車救命的木材被明軍推回大淩河城。站在城牆頭隨時準備救援的祖大壽也是分外吃驚,連忙派出最好的探馬去查看女真人在搞什麼鬼。戰戰兢兢的探子回來稟報,女真人窩在營地並沒有出來。

這個消息十分奇怪,迎着諸位大小將領疑惑的目光,祖大壽顧不得這麼多,當場拍板讓城內的壯丁們馬上出城伐木。女真人不來就罷了,來了便是一戰。現在有如此好的機會,再不利用就是傻蛋。只要解決大淩河城內取暖的問題,再估摸着守幾個月都可以。

伐木的過程相當順利,不過留給吳三桂等一批將領心中老大一個疑團。女真人在做什麼呢?之前曾經不斷的派兵出來襲擾他們伐木,而現在居然不出來,讓他們安心大膽的在松樹林找到充足的柴火。這一切太不合理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直到了第三天,女真人終於來了。雖然出動的似乎各旗人馬都有,但是總的來看只有兩旗的兵力。此時已經採集到足夠柴火的明軍自然不會再跟女真人野地決戰,他們緊閉城門等待着女真人進攻。不過女真人仍舊還是象往常一樣,巡視了一遍後並沒有進攻,而是退回了自己的營地。

女真人怪異的行爲讓大淩河城內的明軍面面相覷,如果說女真人不來那也就算了,偏偏是明軍已經採集好木材了纔來。這樣的行爲讓人覺得就象是女真人特意‘好心’的放了明軍一馬,大家吃飽喝足了再來真刀真槍的拼過。向來攻城中無所不用的女真人又怎會如此好心,即便是跟他們對敵十幾年的祖大壽也不明白女真人在搞什麼鬼!

而留守大淩河城外的阿巴泰很是鬱悶,其實吳三桂領着人馬伐木的時候,並不是阿巴泰不想進攻,而是他心中也很猶豫。因爲皇太極走之前曾跟他說,大淩河城內的祖大壽已經被打怕,根本就不會再出城。誰知道,明軍在城內沒有柴火了,反而迫使他們出來。明軍擺出的陣勢很明顯,那就是要跟他們決一死戰。而阿巴泰自己知道自己的事,皇太極就留給他兩旗的人馬,跟明軍在兵力上旗鼓相當。如果他率兵前去接戰,大約也就是慘勝。這個結果跟皇太極交待的相差太遠,而他自己也不願鑲藍旗受到什麼損傷。

另外留在這裡的正藍旗固山額真費揚武也不願出戰,他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自己就兩旗人馬,要是明軍真的要跟他們死磕,那如何是好!打的話傷亡很大,不打的話明軍便會識破他們是虛兵,所以乾脆來個按兵不動。

前面三天就這麼耗着,後來阿巴泰一想,自己就這麼放任明軍伐木而不聞不問也是不太對勁,所以到了最後他還是帶着人馬來松樹林掃蕩,準備人少就打,人多便撤。但是明軍伐木的速度出乎他的意料,等他到的時候,明軍已經收拾妥當回城了。

既然明軍回城堅守,他們自然又退回營地。雙方恢復到往常那樣對峙,女真人在大淩河附近遊蕩,而明軍則在城內堅守不出。

這樣兩軍對壘的日子又過了十幾天,如果不是寧遠有信使到,估計還會繼續下去。當祖大壽他們看到城下的信使時,還以爲是女真人派來的,要不是軍中有人認識,估摸着就是一頓箭雨侍侯了。

當確認了信使的身份後,城內的將領就已經意識到了戰局發生了某種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女真人未能完全封住大淩河。之前大淩河派出的信使全部給女真人斬殺,搞得祖大壽都不敢派人出去了。但是現在不同了,袁督師派來的人單槍匹馬的就可以穿越女真人的封鎖,難道是城外的女真人兵力不足?!

祖大壽很快就閱讀了袁崇煥發來的公文,剛看了一半,祖大壽已經喜動顏色。他瀏覽完對着手下的將領大聲道:

“兄弟們,苦日子過去了。袁督師發來公文,說大淩河外的韃子已經減少,現在不是他來攻咱們,而是我們要出去打韃子了!”

由被圍到進攻,角色瞬間轉變了,周圍所有的人聽了一愣後都歡呼起來。明軍這幾個月不僅吃了虧還給逼在大淩河城內,滿肚子憋着火。現在有機會找韃子的晦氣,哪還會禮讓!當下就有將領請戰,問什麼時候出城打韃子!

祖大壽擺擺手道:“袁督師在公文裡已經說了,現在還沒有佈置周全,讓我們先維持原樣,穩住城外的韃子,到時候再一鍋子將它端了。”

“好!”將士們都齊聲鬨然應道!

袁崇煥之前的打算是解決大淩河外圍的女真人就可以了,但是孫承宗老大人給他發來公文卻是要圍魏救趙。雖然不是真的圍瀋陽,但是女真騎兵超快的機動性,讓袁崇煥感受到不小的壓力。面對這個方略,袁崇煥自然沒法拒絕,因爲皇上已經在上邊點了頭,剩下的只是看他這個遼東督師怎麼完成任務而已!

袁崇煥跟郭廣商議來商議去,最終不管怎麼進攻都是要先解大淩河之圍,然後才能夠從此處出兵。所以他很快派出信使到大淩河,讓祖大壽作好出戰的準備。

根據瀋陽的密探回報,兩黃兩紅旗都有大部分人馬留在了瀋陽。那麼就可以大概得出大淩河外最多隻有2-4萬人馬。只是八旗中最精銳的兩白旗不見蹤影,這讓袁崇煥謹慎了幾分。

因爲祖大弼的盲目出戰致使關寧鐵騎損失了一萬之後,袁崇煥手中能調用的機動兵力減少。爲了保證在野戰中的優勢,袁崇煥將寧遠的兩萬騎兵悉數派往大淩河,另外再抽取錦州一萬人馬,這樣大淩河附近可以集結到五萬餘的兵力,袁崇煥特地派出郭廣作爲監軍節制各路人馬。

原本袁崇煥想自己去的,但不僅是幕僚,就連朝廷發來的旨意也讓他坐守寧遠。袁崇煥思來想去,身邊得人選中只有郭廣是可以讓他放心的,所以他便將這任務交付給了郭廣!

“一切小心!”袁崇煥雖然知道郭廣的運籌不在自己之下,但是畢竟這是他第一次統領這麼多人馬,臨行前,袁崇煥不得不多交待一聲。

“督師安坐寧遠,屬下會按照督師既定的方略,決不會讓皇太極圍住!”郭廣知道袁崇煥擔心什麼,很快就表了態。

“嗯,我原本想留你在身邊,但實在找不出合適人選!你要不去,恐怕邱巡撫便要掛帥了!”

“屬下明白!”郭廣苦笑道。

邱嘉禾比較激進,往往是想着能夠跟女真人一戰而定遼東。這一次他是很想着去解大淩河之圍,但是給袁崇煥壓着。要是他作爲統率,誰知道他會不會一直追着女真人到瀋陽!

郭廣想了想,問了一個他心中疑惑的問題:

“督師,那個滿將軍一直在草原,爲何沒有傳令他回來呢?還有朵顏部”

袁崇煥別有意味的笑了笑,卻沒有直接回答他:“憑你的感覺,你認爲皇太極會在大淩河城外大概有多少人馬?!”

“這個根據密探的回報,大淩河最多也就只有兩旗到四旗的人馬,應該有四萬人!”郭廣做了一個大概的估計。

袁崇煥搖了搖頭,又似嘆了口氣道:“本督總領遼東來,向來小心翼翼,但皇太極只怕比我們大膽多了。本督認爲,大淩河城外最多隻有兩旗人馬。”

“啊~這麼少!”郭廣毫不掩飾他的吃驚。

袁崇煥揹負着手,對着天際道:“就是這麼少,以後恐怕平遼困難重重,你要作好這個準備!”

“督師,屬下不明白!”

“我也是這兩天才想到的,以前我們初初守遼東的時候,很是懼怕女真人來攻城。因爲來攻的話,那就是面臨絕境一戰。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的兵力戰力已經不懼女真人,即便小敗也無關大局。但是女真人卻不同,皇太極登基以來損兵折將,嚴重削弱了女真人的擴張。如果他還仍如以往那般攻城,那麼即便大明失去山海關以外的城池,女真人還是會完蛋。遼東的蒙古被朵顏部他們掃除,皇太極想必也意識到了這點。”

“從瀋陽到大淩河一路都沒有大的城池,是騎兵最能發揮的戰場。隔着這麼遠去進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特別是象我們這樣的步兵陣。不說別的,面對數萬的騎兵騷擾,糧草就很難供應。沒有糧草,大軍必潰!今年朝廷的旨意是要壓縮女真人的空間,皇上跟大臣們要平定遼東的決心顯而易見,也就是說,現在是我們急着攻,而皇太極卻無需在西線突破,他只要等我們耐不住了帶兵去打瀋陽。就象我們之前說的那樣,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集結兵力,根本無需放着四萬人馬在野地外邊受凍,所以他留在大淩河外的兵馬只要足夠壓制祖大壽他們就可以了!”

“原來如此!”郭廣也長長吐了口氣,補給線太長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往都是女真人找上門,自然不用考慮這些。現在要是女真人就守着瀋陽不出來,難道也要他們一輩子這樣相持下去?!就算他們肯,朝廷也不肯,每年耗費數百萬,平遼可以說是大明頭等大事!

“好了,天無絕人之路,這個問題你就先別想了。你現在就是帶兵去大淩河,然後擊退女真人就可以了。”袁崇煥不想在出徵前破壞郭廣的信心故作輕鬆道:“剩下的事情本督自有安排,你方纔不是問滿桂在做什麼嗎?或許他會給你帶來驚喜!”

“哦,屬下謹遵督師吩咐!”

“野地作戰多派探馬,如果進退現在本督也無法預料,不過本督相信你會知道如何取捨的!話就說到這,你下去準備出發吧!”袁崇煥知道郭廣也是聰明人,也就沒有多說了。

“是!屬下告退!”

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260章 召回第151章 將軍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32章 初聞戰報第30章 論才,論財第67章 不進則退第5章 親自挑選第189章 何處尋君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42章 獨斷專行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172章 聽案(中)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56章 退兵(上)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47章 驚惶失措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226章 調動第168章 鬥法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65章 分工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151章 將軍第26章 算計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69章 京察(中)第89章 遣使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48章 率兵攔截第303章 手段(下)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35章 攻城初戰第34章 兵圍大淩河第322章 展望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76章 風雨欲來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52章 進退兩難(下)第99章 難以兼顧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89章 秋賦時節第91章 南國方略第43章 西回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63章 殺伐第54章 險勝第41章 遼西大雪第36章 角逐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68章 鬥法第270章 傷兵第217章 適得其反第206章 暗含殺招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62章 醞釀第71章 兩位巡撫第73章 結交好友第258章 冊封第298章 應勢(上)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295章 輿論分化(下)第129章 遠方客人(下)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68章 太原第252章 佈置第195章 破城(下)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45章 計中之計第320章 説客第71章 變數第17章 接連交錯第31章 到收網的時候第4章 出宮
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260章 召回第151章 將軍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32章 初聞戰報第30章 論才,論財第67章 不進則退第5章 親自挑選第189章 何處尋君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42章 獨斷專行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172章 聽案(中)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56章 退兵(上)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47章 驚惶失措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226章 調動第168章 鬥法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65章 分工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151章 將軍第26章 算計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69章 京察(中)第89章 遣使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48章 率兵攔截第303章 手段(下)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35章 攻城初戰第34章 兵圍大淩河第322章 展望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76章 風雨欲來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52章 進退兩難(下)第99章 難以兼顧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89章 秋賦時節第91章 南國方略第43章 西回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63章 殺伐第54章 險勝第41章 遼西大雪第36章 角逐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68章 鬥法第270章 傷兵第217章 適得其反第206章 暗含殺招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62章 醞釀第71章 兩位巡撫第73章 結交好友第258章 冊封第298章 應勢(上)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295章 輿論分化(下)第129章 遠方客人(下)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68章 太原第252章 佈置第195章 破城(下)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45章 計中之計第320章 説客第71章 變數第17章 接連交錯第31章 到收網的時候第4章 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