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另有所指

俢敕是被趙昺作爲以法治國的基礎工作,但是由於蒙元入侵,典籍基本上散失殆盡,要想完成這項工作首先就要徵集舊典並加以整理。因此這項工作艱鉅又繁重,他指令劉黻專門負責此事,至今已經歷時近兩年,但進度依然緩慢,現下也只完成總綱的草案。

按慣例草案修撰完畢,衆臣商討後定初稿,再行頒佈廣泛徵集意見,最後再交由皇帝審閱後定稿頒行。可劉黻和應節嚴在這個時候就交由自己審閱,不是不行,但是趙昺總覺得透着古怪,就像非年非節的有人給你送禮一般。加上他以爲兩人是藉機討論徵西之事,但他們絕口不提,又令他有些失望。

此刻劉黻說的又是老調重彈,講到了國家的行政系統。君臣有了分工,而君如何管臣,臣的人數那麼多,分佈的面那麼廣,僅靠君王一個人是無法明察一切的,那就需要在官僚機構內部建立互相制衡的系統,而這個互相制衡的系統,相對於官僚行政系統就需要相對獨立地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控系統,以便有效地調節行政官僚系統的運行,這就是監察系統。

可趙昺聽着聽着就覺得倆老頭兒此時與自己討論之事,好像醉翁之意又不在酒,似乎在給自己下套,但他一時也勘不破,只能耐着性子聽。但終歸心中有事,看着那尺把高的文卷,不知道要幾時才能說的完,不免着急起來。

“儒家治吏,講的是倫理,靠的官員自律,兩位先生以爲可對?”趙昺終於按捺不住,趁劉黻喝茶潤嗓子的空當插嘴道。他知道有需求便有人來思考和回答這方面的問題,進而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儒家講的是自律,他如此問自然也有對西征另遣重臣監督有不滿之意。

“陛下所言不錯,但世人非聖賢,皆有趨利之心,非是僅靠自律便可解決,因而便需要有法及有司來加以限制和監控。”應節嚴在旁不慌不忙地答道。

“司馬談在《六家要旨》中,引《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此與陛下常言的依法治國並不未杵。”劉黻也接着道,“儒法二家治國只是視角不同,觀念上有差異,但目標是一致的,從結果上看亦是相輔相承。而從聖王的角度講,只是不同時期有所側重而已。亂世的時候,爲了治亂,故要有重典,偏重於法家。在治世,則偏重於儒家,強調人的道德修養。這一切都因時因地、因時而異,側重往往也只是一時的需要。”

“嗯,兩位先生所言極是,繼續吧!”兩個老頭兒兩句話便將趙昺的話頭給打斷了,只能接着聽,可被懟了回來,不無鬱悶。但他也知此理也對,儒法兩家在社會治理上各自的視角不同,服務的對象則是相同的,它們之間在觀念上有差異,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殊途同歸。

“韓非子在《外儲說右下》說: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說在搖木之本,與引綱之網。故失火之嗇夫,不可不論也。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萬夫。此陛下想必也以知曉。”劉黻此時接着講道。

“朕知道!”趙昺點點頭,有些心不在焉地道。早在瓊州,此節應節嚴和鄧光薦都給他講過,不過應節嚴側重的是聖王之道,鄧光薦則是君臣之道。

他知道這裡人主便是指君王;嗇夫,在古代是鄉官的稱謂,《管子·君臣》把嗇夫分爲兩類,吏嗇夫和人嗇夫,其雲:“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在漢代嗇夫也是鄉官的名稱,有的時候縣令也稱嗇夫,秦代有縣嗇夫,總之嗇夫是基層政權的官吏。

韓非子這裡講的是在嗇夫管轄的區域內有失火的事件,嗇夫要追究他失責的行爲。失火以後,官吏自己去救火,那只是你一個人的個人行爲,說明你做官還沒有到位,爲官的責任是組織民衆一起去救火,他應該“操鞭使人役萬夫”,調動所有的組織資源去撲滅火災,那纔算盡職。

其觀點是君王的職責在於治吏,也就是治官,不是治民。而民是由官吏去管理的,百姓哪兒出了亂子,責任在官吏,官吏有貪瀆腐敗的行爲,亦不能去責怪百姓。故明主的職責是治吏而不是治民,把官治好了,社會方方面面的秩序自然也就理順了。

“商鞅的《商君書·禁使》雲:上與吏也,事合而利異者也。今夫騶虞以相監不可事。若使馬,馬能焉,則騶虞無所逃其惡矣,利異也。利合而惡同者,父不能以問子,君不能以問臣,吏之與吏,利合而惡同也。夫事合而利異者,先王所以爲端也……”劉黻見皇帝點頭,又接着講道,同時擡頭看向其。

“今恃多官衆吏,官立丞監,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爲利也,而丞監亦欲爲利,則何以相禁。故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趙昺知道其意在相詢自己是否能聽得懂,點點頭道,又示意其可以繼續。

他知道這一段話講的道理,一是講在國家管理上,君臣二者誰也離不開誰,這是指“事合”,然而從利益關係上不是相合的,吏謀私利,勢必侵害國家公共利益。騶與虞是養馬與趕馬的馬伕,如果馬也能視、能言,那麼騶虞的一切劣行惡跡便不能有任何隱瞞,故兩者之間的利害關係有相反的一面,這就是所謂“合而利異者”。

商鞅,他是以這個來比喻官民的關係。官員是統治和管理民衆的,官民這二者是國家行政機構必備的要素,這是講合。然而在利益關係上,如果官員謀取個人的私利,那必然與民衆的利益相對立,如果民衆能視能言那麼官員的任何私惡皆會被揭發出來,官員便無所逃其惡。

馬是看得見,不會說話的,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然看得清,百姓的嘴也能把看到的惡事說清楚,如果放開百姓的言論,那麼官吏便無所逃其惡了。那爲官的怎麼辦呢?就只能利用在官的職能以治民,從而保全自己。

反之,如果雙方的關係是“利合而惡同”,如果事情的雙方利害關係完全一致的話,即使是父親問兒子,君主問臣下,也不會道明利害關係的真相。在一個地區或者單位,官吏與官吏之間,利益關係是相通的,好惡也是相同的,故要出問題時,往往是串案、窩案。

諸如現代在一個單位內,搞的一點小金庫,如果單位內的一把手在單位成員之間的分配是均衡的,大家都受益,即使那小金庫的收入是非法的,在小金庫內部相關人員之間,由於有共同的利益,誰也不會出頭告發這件事。因此,在地方上掌握一定權力的一些部門事業單位,如果一把手作案,往往帶出來班子內一批人都參與其事並利益共享,這就是串案窩案連綿不絕的原因。

商鞅的意思就是要在官僚機構系統內,要建立監察機構,必須使兩者之間的利益和管轄上的隸屬關係相異而不是相合,這是我們建立監察制度,組織監察機構在思想認識上最基本的前提。當然也是宋朝政治制度相互制衡的理論基礎。而趙昺的回答也是出自商鞅之言,其所說的丞與監是地方行政機構的兩個系統,丞是行政系統,監是監察系統。

丞相的行政系統,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是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百官之長,也就是朝廷負責日常政務的長官,郡縣的地方行政長官在隸屬關係上是屬於丞相管轄的,而丞相任免的權力則在皇帝。另一個則是與丞相這個行政系統並立的監察系統,在地位上貳於丞相。

御史本來是皇帝左右記言記事的官員,通常是作爲皇帝左右親信發展起來的,是皇帝身旁的耳目,辦理秘書事務的成員,原始的地位不高,但是與皇帝的關係比以丞相爲代表的外朝更親密一些。而丞相位高權重,不便差遣時,便讓身邊的御史去辦一些事務,皇帝要查辦的一些案子往往讓御史去辦,御史臺的長官便是御史大夫,副職是御史中丞。

在地方上的監屬於御史臺管轄,故“置丞立監”是地方上兩個平行的機構,丞是行政機構,監是監察機構。秦代地方行政系統是郡縣二級制,郡的行政長官有守、監、尉,守是郡的行政長官,他的佐貳便是丞。監,負責地方的監察,尉是負責軍兵和地方的治安。

而縣一級在秦的時候,設令和丞,縣令是一縣之長,有時亦稱縣長,丞是縣令的佐貳。縣丞還負責縣內的倉儲和刑獄,大的縣還有尉,縣尉負責地方的治安。縣一級沒有監,郡的監負責屬下諸縣,故“置丞立監”反映了地方行政系統的兩個平行的子系統,一個是行政,一個是監察,分別上屬於丞相府和御史臺。

中央對地方行政機構政績的考察,亦有兩套平行的體系,一是自下而上的上計制度,即地方向中央上報的年度政績考覈報告,包括戶口的損益、墾田數字、賦稅的收支、徭役的徵派、地方的災變及治安狀況,類似於當前年終的總結。這一套上計的制度古已有之,在戰國時便已實施了,但現在似乎以GDP爲主了。

二是自上而下的派遣御史到地方上去巡視或巡行,由巡視的御史向中央報告地方官吏執政的狀況,正如當今中央派巡視組赴全國各地視察那樣,這樣通過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條渠道的考察,才能確認地方行政的狀態,前者是行政系統的考覈,後者是監察系統的考評。

“陛下所言不錯,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爲利也。然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應節嚴接過話茬道。

“嗯,秦漢置丞、監,本意是設立兩個互不統屬的系統,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藉以防止地方官員藉助權力以謀私利。但由於爲丞與爲監者都在郡守一元化領導之下,各有自己的利益範圍,那就很難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它的影響和作用有限,不可能實現長期而有效的管理。”趙昺略一沉吟言道。

“正是如此。”應節嚴說道,“在秦之前是地方長官親自到朝廷上計簿,可從西漢始,郡國守相不再自行上計了,而是派遣丞或長史代替自己上計,漢代地方郡縣的行政機構,專門設上計掾,漢代郡的數目比秦多了,有一百零三個郡,每年秋冬之交,上計掾到京師上計簿。”

“但郡守的升徙黜陟,皆以上計考課的次第爲準,那麼郡守上計的內容是否正確,丞相府無法對這一百零三個郡一一覈實,而郡守與尉在地方上的權力很大,如果與監勾結一氣,完全可以一手遮天,任意地營私舞弊、貪贓納賄,中央下達的政策措施到了地方便走樣了,叫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故還需要中央政府對地方行政系統自上而下的更有效的管理,纔可保障朝廷對地方的管理如臂之使指,運行自如。”

“墨子曾曰: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則是指兼聽則明。除了以計簿作爲對地方官考覈的根據之外,漢初除郡監,遣御史監三輔郡,察辭詔凡九條,監二歲更,以中月奏事,啓朝廷直接監察地方之例。”應節嚴話音剛落,劉黻又接着言道。

“不錯,此正可遏制丞與監相互庇護,已爲後世歷代採用!”趙昺點點頭,可總覺的倆人說話似乎有些跑題了,其中似乎另有所指……

第437章 危機第466章 難題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067章 散財第444章 應急之物第1259章 掀開蓋子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459章 私鹽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966章 亂戰第619章 拼了第1038章 局面第424章 感慨第837章 求變第427章 一桃降三士第549章 震撼第119章 施恩第678章 忙乎第583章 恕朕無禮第552章 難解之題第122章 ‘分贓’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241章 拼湊出的噩耗第1046章 兵不厭詐第101章 裝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719章 破綻第308章 大凱子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342章 隨便聊聊第1414章 高麗三寶第1056章 沉痛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264章 亂陣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564章 契機第1060章 闖灘(二)第183章 沒想到第1123章 難以效仿第116章 心傷第765章 徵鄂州第970章 究其根源第314章 憤然第705章 本錢第402章 淚滿襟第941章 誤判第785章 困獸第296章 不妥第761章 心有疑慮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318章 防患未然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179章 好事難做第011章 天助第941章 誤判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032章 第一步第1347章 炮震三關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353章 大捷第307章 如何留人第725章 有何奧妙第1323章 對症下藥第837章 求變第1345章 知恥後勇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176章 不足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715章 關鍵是腦子第485章 利器第010章 服衆第227章 預謀第1298章 何以見得第991章 並非不可第1396章 遺忘初心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984章 阻力重重第571章 辨人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945章 冒冷汗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672章 妥協第281章 訣別第238章 爭執不下第096章 流星雨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722章 開火第116章 心傷第319章 登基第333章 無奈第1073章 波瀾不驚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594章 窺視第077章 說客第937章 說服第801章 堂議
第437章 危機第466章 難題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067章 散財第444章 應急之物第1259章 掀開蓋子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459章 私鹽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966章 亂戰第619章 拼了第1038章 局面第424章 感慨第837章 求變第427章 一桃降三士第549章 震撼第119章 施恩第678章 忙乎第583章 恕朕無禮第552章 難解之題第122章 ‘分贓’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241章 拼湊出的噩耗第1046章 兵不厭詐第101章 裝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719章 破綻第308章 大凱子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342章 隨便聊聊第1414章 高麗三寶第1056章 沉痛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264章 亂陣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564章 契機第1060章 闖灘(二)第183章 沒想到第1123章 難以效仿第116章 心傷第765章 徵鄂州第970章 究其根源第314章 憤然第705章 本錢第402章 淚滿襟第941章 誤判第785章 困獸第296章 不妥第761章 心有疑慮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318章 防患未然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179章 好事難做第011章 天助第941章 誤判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032章 第一步第1347章 炮震三關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353章 大捷第307章 如何留人第725章 有何奧妙第1323章 對症下藥第837章 求變第1345章 知恥後勇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176章 不足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715章 關鍵是腦子第485章 利器第010章 服衆第227章 預謀第1298章 何以見得第991章 並非不可第1396章 遺忘初心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984章 阻力重重第571章 辨人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945章 冒冷汗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672章 妥協第281章 訣別第238章 爭執不下第096章 流星雨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722章 開火第116章 心傷第319章 登基第333章 無奈第1073章 波瀾不驚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594章 窺視第077章 說客第937章 說服第801章 堂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