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鼎革(二十五)

同志們,投票的時候到了,票都往唐風那邊招呼啊!

凌晨的臺北碼頭卻不似內地碼頭那般沉寂,那白天裝不到貨的,便只能依着到岸的時辰,以編號唱名,依着上碼頭裝貨。若是碼頭官員三唱不到,那麼便依次類推,往後延號。以前還有船主睡過了宿頭,來遲了片刻,便只能重新算時辰,重新排號,這一耽擱就是好些時日。做生意的誰不知道手快有,手慢無的道理?於是雖然現下是寒風凜洌,仍是有幾十條大大小小的商船不顧天黑風寒,在橫亙於暗夜中的臺北碼頭之外,憑着號籤排隊,等着裝好貨物出海。

“這幾位大爺,這邊請。”

幾名身着青布胖襖,頭戴氈帽的長隨在碼頭上地垂手侍立,因見主子從船上跳上碼頭,各人忙上前攙扶。卻聽那早前就在碼頭等候,衣着模樣與那幾名長隨相同,頭戴瓦楞帽的張偉總管向那依次跳上碼頭的貴客笑道:“幾位爺辛苦。我家主人正在府中恭候大駕,請各位隨我來。”

打頭的那人雖是身着綿袍,頭上卻亦是戴了頂不倫不類的氈帽,聽那張府管家說完,也不答話,只是在鼻孔中冷哼一聲,擡腳便隨他由碼頭向前而去。

他雖不言聲,隨他一同上岸的諸人中卻有一人嘎着嗓子粗聲罵道:“孃的,好大架子!自已不來也就罷了,只派個管家過來,什麼東西!”

那張府管家老林跟隨張偉已久,還是張偉在澎湖行商時便跟隨在他身邊,最受信重的一位老人兒。別說尋常的臺灣官佐要敬他幾分,便是何斌施琅等人,尋常也不敢得罪,只有張鼐等人沒事叫他幾聲“老貨”,還被張偉訓斥過。那張偉從不折辱下人,又哪能容得別人在他的家僕頭上做威做福?這老林聽得那幾人如此無理,眼角一跳,已是決心讓他們吃吃苦頭。張偉家法甚嚴,什麼撞木鐘,收紅包這些事老林自是不敢,不過以管家的身份,想讓客人吃些苦頭,那又有何難?當下也不打話,帶着這幾人並他們帖身長隨,一衆十餘人迤邐出了碼頭,待到了通關驗貨之處,卻聽那守關的官吏遠遠向他們喊道:“什麼人,吃了熊心豹子膽了!臺北海關夜間禁止上岸,膽敢闖關者重罰,不知道麼?”

那守關的官吏邊向他們呼喊,邊向身邊隨侍的書辦令道:“寧書辦,過去看看,看是誰這麼着大膽,當真是混賬!”

寧完我卻是不動,向着那關吏一彎腰,低聲稟報道:“爺,這事您甭管。適才是張府管家過了關門,說是代張爺接貴客來了。”

這寧完我原本是遼東遼陽人氏,二十來歲便曾中舉。後來後金犯境,攻下遼陽。他一時避居不出,後見皇太極施仁政得人心,正一心想着出仕後金,光耀明楣之際,卻又因漢軍襲遼,正好將他與其餘遼東漢人一共抓來臺灣。衆遼人初來之時還很是怨恨,家園被毀,又被漢軍一路趕豬趕羊一般驅趕而來。各人都道來臺之後必然還會受苦,誰知道一到臺灣,卻是比在遼東舒適的多。什麼耕牛、耔種、農具、房屋木料,乃至土地地契都準備的停當。雖然因遠來遼人太多,官府難免有照顧不到之處,缺東少西的再所難免,不過地賦不收,雜稅沒有,亦沒有田主逼租,衙門催科等事。衆遼東漢人原本是二等奴才,平日裡做牛做馬方得一飽,這臺灣規矩雖多了些,不過只要小心謹慎,不犯律法,比之當日在遼東來,簡直是有天壤之別。是以不到半年,第一季的糧食收將下來,各人感嘆臺灣土服肥沃,收成豐厚的同時,不免吃的肚滾腰圓。到得此時,對當初張偉強逼遼人來臺之事,再無一人抱怨。時日久了,便是寧完我這樣的死硬份子,亦是對張偉心折不已,佩服萬分。

他孤身一人被漢軍捕來,分了幾畝地卻是不善耕作,眼見鄰居農人一個個收的滿倉滿院的糧,他卻也不在意。到底是讀書人出身,心思活泛,不想在土裡刨食,汗珠子摔八瓣的過活。閒居良久,一直待臺北招考吏員,他興沖沖跑去應考。料想以自已的舉人底子,怎麼着也能進鎮上的大衙門辦事。誰料接了考卷,卻與自已拿手的八股沒有半分關係,什麼詩詞歌賦的一概不考,只是考策論,還必須從臺灣實際出發,不得子曰詩云。至於什麼明算、明律、明史、天文地理醫術,這些他看不起的雜學更是一竅不通。好不容易按着想法寫完了策論,其餘便是一題未答。黑頭黑臉的看完了榜,幸好祖上積德,他寫的一筆好字,策論也頗過的去。於是被分在三等,分配來這臺北海關充做書辦,做些抄寫公文的活計。至於薪俸更高的會計,他因不會算術,卻只得看的眼紅罷了。

“喔,你怎地認識張府管家?”

那海關的通關吏只是個未入流的小官兒,因嫌天冷,便縮在房內偎着火盆取暖。因知寧完我心思活泛,不是笨人。對他的話已是信了九成,又懶怠去看,便懶洋洋烤着手,又向他問道:“不對啊!什麼貴客值得林大爺來接。平常大人要見什麼客,只派個小廝或是門上的二爺來接便是,哪需要林總管親來。”

寧完我原本是遼人,臺灣冬天的這天子風寒自是不放在眼裡,扎煞着手呵着冷氣回話道:“今兒這事是怪!林總管爲人最是和善不過,雖然是大人的總管,平時裡和和氣氣,從不拿大。適才進關來,幾個與他相熟的書辦上前說笑,老頭子只是板着臉不理。”

他沉吟道:“沒準是什麼秘密差使,老頭子生怕泄了密呢。”

“成了,咱不管這些!依着大人的規矩,便是林總管也該當驗關,防止挾帶,走私!”

呵幾口白氣,向着寧完我吩咐道:“小寧,這天冷的凍掉鼻子!我可是不敢出去,這點子小事,你去幫着我辦了。回頭記檔之後,做哥哥的買點豬頭肉,再弄點老白乾,請你小子好生喝上一頓!”

他們說話間那一行十餘人已是走近了海關大門,因未得關吏允准,那幾個守門的靖安司官兵只是不肯放行。寧完我與那關吏只聽得那林總管遠遠喝罵道:“關吏呢?今兒是不是尹喜當值?跑哪兒鑽沙躲寒去了?”

那關吏嚇了一跳,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過去找罵,只得向寧完我催道:“老弟,你快去,問清楚緣由之後,再回來同我說!”

他是上司,寧完我哪敢違拗,當即苦笑一聲,拿起桌案上的牌票、毛筆、印泥等物,將頭上棉製官帽扶正,掀開房門處懸掛的棉布擋風,一溜小跑奔向關門之處,待氣喘吁吁跑到,那林總管早已等的不耐,因怒道:“你們這些沒調教的,當值的時候也敢亂跑!”

寧完我脾氣甚倔,若是旁人也就罷了,此刻又被訓斥,反到激起他心頭怒火,當下向那林總管略一抱拳,笑道:“林管家,依着海關的規矩,無論何人不得深夜入關。咱們在這兒當值,不過是備明早天明進驗關,這會子您來了,小人因怕誤了大人的公務,這才跑來伺候,管家若嫌遲了,明早通傳給海關署,自會有人理會。哪怕就是罷了小人的差使,也是不敢怨恨。”

他雖說的客氣,話裡卻藏頭骨頭。這林總管不依規矩,趁着關門未閉前來接人。按理來說,該當在碼頭邊上的客舍旅店內請客人暫休一晚,明早再行入內。此時他帶着人過來,原本就是他不對。此時既然撕破臉皮,寧完我將心一橫,又道:“林總管,您有要務在身,小人不敢阻攔。不過,規矩就是規矩,這可是大人常說的。您縱有通關手續,也需得等天明!除非是大人親自來了,依海關律令,方可通行。”

“嘿,小子。你到是強項!”

被寧完我頂撞一通,那老林卻也不惱,笑吟吟從懷中掏出一樣物什,在寧完我眼前一亮,笑道:“小傢伙,仔細看看,能放行不能?”

寧完我命人掌着燈,仔細望老林手中定睛一看,眼角一跳,卻是躬身向老林行禮道:“既是這麼着,請總管出關。”

那老林手中拿的不是別物,卻正是張偉命人打造的黃金令牌,上刻虎頭,下刻張偉字號,正是張偉身邊除了印信之外最重要的信物。因其重要,若非必要,從不輕易拿出使用。任何人憑着這面令牌都可自由進出臺灣任何一地,調動官員百姓,除了漢軍還需虎符之外,全臺上下無不聽令而行。此時老林將這令牌拿出,寧完我自需立刻放行。當下向把守海關關門的由原臺灣巡捕營改編的靖安司官兵令道:“手續齊備,開門放行!”

他將關門叫開之後,便低頭待立一邊,心中暗自鬱悶不已。今日既得罪了老林,只怕以後日子難過。正自懊悔間,卻見老林領着一羣人出了關門,卻又轉頭向他喊道:“小子,你差使辦的不錯!若是適才就這麼着放了我走,只怕你明兒就被開革啦!”

說罷笑嘻嘻去了,寧完我見他不惱,立時覺得胸前塊壘全消。他這差事來之不易,可不想就這麼着就丟了。待回到房內,不免向那關吏報怨幾句,兩人說笑一陣後,方將此事揭過不提。那關吏打幾個呵欠,又向着火去嗑睡。寧完我卻只是在想:“那些個女真人跑來臺北做甚?當頭的那個,應該是貝勒薩哈廉,他來臺北,難道是大人要與他們合談麼?”

且不提寧完我在那臺北海關號房內苦思冥想,那老林帶了身後一行人出得海關,立時便有數十名張偉的親兵騎馬向前,將他們團團護住。待準備好的馬車趕將過來,老林便將這幾名貴客請上馬車。待馬車轔轔向前,直奔張府而去。他這才鬆了口氣,翻身上馬,緊跟在馬車之後,向着張府方向打馬而去。

“這臺灣當真是了不起!”

從赫圖阿拉等窮山惡水中殺到瀋陽,又曾經駐節過遼陽等遼東大城,年幼時還曾經到過關內,見識過北京等漢人大城。薩哈廉與佟養性等人原也是見多識廣,此時乘坐着與中國式馬車絕然不同的四輪仿西式馬車,藉着懸掛在馬車上及大路兩旁的街燈,這些奉命出使臺灣的滿清貝勒大臣們,一個個卻被臺灣的富庶所震驚。

跟隨前來的滿人少年英傑索尼忍不住驚歎道:“光這些青石路面,還有路邊的宮燈,便得需多少銀子?還有這大路兩邊,全是修飾整齊的高樓,咱們花了那麼多銀子重修的鳳凰樓不過兩屋,這路邊竟有五屋的高樓,每棟房屋的正門前都懸掛着燈籠。此時雖是半夜,竟然不覺其暗!”

佟養性乃是新編入漢軍鑲白旗的原遼東漢人,從下船伊始,便一直見識臺灣的諸多奇景,心中也是驚歎不已。他年紀已大,不似索尼那麼心無城府,加之又是漢人出身,說話頗多忌諱。此時聽了索尼讚歎,也只是微微一笑,在靴筒裡抽出一支旱菸袋來,用火石打着了火,徑自吸起煙來。

薩哈廉乃是皇太極禁菸運動的急先鋒,此時出使在外,卻也不好禁阻佟養性吸菸。只是皺緊雙眉,用手扇了幾扇,憂心忡忡道:“這其實也還罷了。張偉以海外通商之利,一年收入不在明廷之下。臺灣彈丸小島,治理成這般模樣卻也不足爲奇。只是……聽說那漢軍軍紀嚴明,士卒用命。這也還罷了,便是連這些低層的小官吏,也一個個守法聽令,不敢有違律令。張偉的管家都不給面子!諸位,不說明朝的那些貪官髒官兒,就是咱們後金,這樣的官吏也不多吧?”Id=2788混世小農民hTtp://look_?id=21602大唐雙龍傳htTp://look_?id=788異世龍逍遙hTtp://look_?Id=3529新中華再起hTtp://look_?id=3706大亨傳說HTTP://READ_?ID=163

第50章 和談(三)第64章 關寧(六)第65章 治平(九)第43章 攻城(上)第53章 造反(二)第3章 出海第25章 宗族(上)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4章 關寧(三)第51章 騎射(一)第69章 相峙(五)第70章 決戰(九)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5章 治平(四)第58章 呂宋(二)第41章 大員(上)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5章 偷襲(一)第63章 倭亂(三)第4章 火拼(上)第62章 江南(一)第61章 伐明(五)第17章 亂起(上)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十)第29章 官學(上)第11章 北港(上)第65章 治平(五)第46章 制約(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2章 江南(五)第66章 北伐(五)第70章 決戰(二)第49章 鎮倭(十)第70章 決戰(三)第57章 試探(四)第49章 鎮倭(四)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三)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四)第72章 法度(二)第67章 激戰(二)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二)第39章 賄賂(下)第68章 滅明(五)第62章 江南(七)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8章 滅鄭(七)第58章 呂宋(二)第36章 崇禎(上)第61章 伐明(五)第30章 械鬥(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1章 定鼎(七)第56章 返臺(四)第48章 滅鄭(五)第8章 宴客(上)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六)第66章 北伐(九)第27章 協議(下)第54章 反間(一)第70章 決戰(三)第47章 遼東(四)第8章 宴客(下)第16章 綁架(下)第26章 亂局(上)第47章 遼東(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九)第24章 論兵(下)第58章 呂宋(六)第47章 遼東(七)第67章 激戰(十)第62章 江南(五)第24章 論兵(上)第50章 和談(三)第14章 情動(下)第62章 江南(一)第57章 試探(七)第37章 會晤(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8章 保甲(上)第64章 關寧(五)第60章 鼎革四第73章 南洋(四)第70章 決戰(三)第66章 北伐(十)第71章 定鼎(二)第42章 圍城(下)
第50章 和談(三)第64章 關寧(六)第65章 治平(九)第43章 攻城(上)第53章 造反(二)第3章 出海第25章 宗族(上)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4章 關寧(三)第51章 騎射(一)第69章 相峙(五)第70章 決戰(九)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5章 治平(四)第58章 呂宋(二)第41章 大員(上)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5章 偷襲(一)第63章 倭亂(三)第4章 火拼(上)第62章 江南(一)第61章 伐明(五)第17章 亂起(上)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十)第29章 官學(上)第11章 北港(上)第65章 治平(五)第46章 制約(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2章 江南(五)第66章 北伐(五)第70章 決戰(二)第49章 鎮倭(十)第70章 決戰(三)第57章 試探(四)第49章 鎮倭(四)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三)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四)第72章 法度(二)第67章 激戰(二)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二)第39章 賄賂(下)第68章 滅明(五)第62章 江南(七)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8章 滅鄭(七)第58章 呂宋(二)第36章 崇禎(上)第61章 伐明(五)第30章 械鬥(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1章 定鼎(七)第56章 返臺(四)第48章 滅鄭(五)第8章 宴客(上)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六)第66章 北伐(九)第27章 協議(下)第54章 反間(一)第70章 決戰(三)第47章 遼東(四)第8章 宴客(下)第16章 綁架(下)第26章 亂局(上)第47章 遼東(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九)第24章 論兵(下)第58章 呂宋(六)第47章 遼東(七)第67章 激戰(十)第62章 江南(五)第24章 論兵(上)第50章 和談(三)第14章 情動(下)第62章 江南(一)第57章 試探(七)第37章 會晤(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8章 保甲(上)第64章 關寧(五)第60章 鼎革四第73章 南洋(四)第70章 決戰(三)第66章 北伐(十)第71章 定鼎(二)第42章 圍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