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回 難以置信

金州保衛戰的勝利,讓金州軍民士氣大振,就連幹活的勁頭也高了許多,休息吃飯的時候,很多遼民都是啃着玉米粗麪的窩窩頭,喝着寡淡的海菜湯,嘀咕復遼軍什麼時候能夠收復家園。

“李大人可是說了,等將來收復遼東,咱們都能按照工分分到田地,李大人那麼厲害,這日子啊,說不定就快了!”

原本只想着填飽肚子,在亂世中活下去的遼民,突然之間現他們的願望並非遙不可及,李大人和他的復遼軍,居然擊敗了囂張不可一世的建奴。

“打回遼東!趕走建奴!”每一個遼民都在心中大聲吶喊。

修築新的金州城時間緊迫,工程繁重,這些遼民也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因爲他們都被告知,也都相信,新的金州城將幫助復遼軍再次擊敗建奴,並保衛金州半島,保衛他們現在的家園,甚至收復原來的家園。

每一個遼民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即便原本會有一些抱怨,也都隨着這次軍事勝利而煙消雲散。

藉着戰場上的勝利,遼東兵備道衙門開始強力整頓轄區的秩序,將後來流入金州的遼民,也全部編入兵備道衙門的軍事管理系統。

遼東兵備道衙門控制下的金州半島及附近各島,總計聚攏了七八萬遼民,全部被納入三大營的系統。

其中,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大規模會戰,將擴大主力營的編制,增加金州營和旅順水營。

從原來的金州營中抽調精銳,補充進復遼軍主力,又從復遼軍中抽調有功將士,組成新的金州營的骨幹,補充金州營精銳以後。組成新的主力營,其編制爲兩哨長槍兵、兩哨火銃兵,以及一哨刀盾輕步兵。

復遼軍中基本不設刀盾兵,在戰場上面,火銃手遠射,長槍兵提供保護;長槍兵拒敵。若是形成混戰,則由火銃手拿起短兵提供保護。

金州保衛戰中暴露出地一個問題。就是火銃兵在與弓箭手對射地時候。缺乏更多保護。金州營設立一哨刀盾兵。就是希望試驗這方面地戰術組合。

金州營地營官自然就是鞏永固。這傢伙也算如願以償。從後備營轉成了戰兵將官。而且獨領一營。可以說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原來地金州營則改回金州衛地編制。並重新設立金州中左所、金州中所。以及金州中右所。對轄地實行軍事化管理。

新地金州衛下屬一軍二營。也就是金州衛守備軍。下轄左營、中營和右營。吸納遼東軍戶中地精銳組成。其他遼民則補充進工匠營以及工役營。

守備軍主要負責維持地方秩序。守備地方。並作爲主力營補充兵員地後備。工匠營和工役營則在兵備道衙門地管理下。參加地方建設。支援軍隊作戰。

大量地工匠和力工被組織起來。使得金州城堡地建造有條不紊。鹽場、工場、漁場地生產和荒田屯墾也都快步入正規。

由於此前大量備料,重新開工以後的金州東西城堡建造度大爲加快,加上大孤山水泥廠和幾座窯廠都已經投產,物料充足,李彥估計一個月內,兩座城堡都將順利完工,到時候就算建奴來個十萬大軍。復遼軍也有底氣憑藉堅城,與建奴對抗。

“大孤山的水泥料似乎不錯,是不是那邊的石灰石比較合適?”與打仗、處理民政相比,李彥還是更喜歡技術上的研究和探討。

復遼軍後勤部由張國相負責,同樣來自華夏工場地馬文舉參加過灤州水泥廠的建設,他現在就負責水泥廠和造成這一塊,事情也是很多。

馬文舉擡起手背拭了拭臉上的汗水,看上去有些疲憊,聞言卻是精神一振:“大人說得是。大孤山水泥和灤州水泥相比。配方、煅燒工藝都是一樣,也就是物料不同。大孤山這邊地石頭,似乎更適合煅燒水泥。”

“小的還着讓察看金州其它的山嶺,現還有幾個地方的石頭和大孤山相似,也有更容易開採的。”

李彥點了點頭:“那就好,人手夠的話,可以再造兩處水泥廠,這玩意目前也就我們能弄。我讓張國相,還有天津鄭書那邊聯繫一些關內的商人,你想辦法讓他們知道水泥的用處,通過他們把水泥賣出去,金州這麼多人,還要打仗,沒有一點收入可不行。”

馬文舉點頭答應:“可是還有一樁難處,就是燒窯用的木材太過厲害,要是能從灤州運來煤炭,那就好了。”

馬文舉在灤州做過,自然知道煤炭和木材相比所具有地優勢,不過要從灤州運過來,成本上可能不太划算,而且灤州那邊鍊鋼鍊鐵,需求量也很大,必須繼續尋找更多的鐵礦和煤礦。

金州這邊沒有煤礦,他也不記得金州也就是後來的大連這邊有什麼礦,不過遼東產煤產鐵的地方很多,可惜都不在他的控制區內,李彥很想將那些地方都搶過來,可也知道這件事情急不得。

“馬師傅……”李彥略一沉吟:“這樣,你找幾個懂得煤鐵礦開採勘探的,如果沒有,就找鄭書那邊要,成立幾個勘探隊,到朝鮮北部看一看。”

李彥也不知道朝鮮有沒有煤鐵礦,不過那邊都是山區,有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朝鮮這個時候還算大明的屬國,要是真的有礦,朝鮮肯定只能配合。

朝鮮到金州地海上距離可能比灤州還要遠些,不過要真的有煤鐵,李彥就會重新考慮鎮江堡的地位,說不定他會派出主力,在鎮江堡築城,開闢東部戰場,眼下沒有足夠的利益,派主力過去有些得不償失,只能讓毛文龍在那裡先展。

金州現在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漁場、鹽場和水泥廠、窯廠。這樣的佈局和規模,遠不足以支持萬餘大軍和近十萬人口,戰事結束以後,李彥最爲頭疼的就是如何實現金州的自給自足,起碼遼民的問題得解決,軍隊可以向朝廷請餉。

李彥也知道金州之戰地勝利。並不足以改變明金之間地戰略態勢,復遼不是一年兩年能做到的,必須做好持久作戰地準備。

歷史上的大明就是被遼餉活活拖垮的,李彥不想重蹈歷史地覆轍,就不能一味伸手向朝廷討要糧食。

“馬師傅,金州的岩石礦似乎比較多,你用用心,給我探明這些都是什麼石頭,”李彥想了想。金州這個地方山多地少,那就只能在石頭上想辦法了。

“對了,你告訴鄭書。讓他找些琉璃工匠,試着燒琉璃,再派幾個到金州來,看看這附近的山中有沒有合適的材料,如果有的話,咱也試着燒琉璃,從配方、溫度着手,看看能不能燒出玻璃來,”李彥絞盡腦汁。開始思索那些能在金州展的工業。

“紅嘴堡那邊有個鐵場,現在建奴人都跑了,大人看能不能派人過去恢復?”馬文舉提出一個想法,建造城堡所需要的鐵條,大多是從灤州運來的。

“紅嘴堡?”李彥對金州及附近的地圖已經很熟悉,這個紅嘴堡在金州東北,距離海岸線不遠,雖然不在復遼軍地控制之下,建奴也鞭長莫及。

“行。我讓金州衛右營調過去,在那邊設立中前所,先將礦場開起來,不過鐵廠就不要建在那裡了,鐵廠可以建在大孤山,或者廣鹿島,”李彥看了看地圖,咬着牙作出了決定,紅嘴堡鐵礦既然靠近海邊。必要的時候就可以撤往廣鹿島、大小長山島。

紅嘴堡往北就是岫巖。那裡也有鐵礦,不過那裡距離遼陽比較近。李彥暫時還不想冒險。

擴大生產,自給自足的事情只能一步一步地來,李彥也已經聯繫夏氏地大生紡織廠,看看能不能在金州搞紡織,要是夏氏不願意,他就準備自己搞。

金州和鎮江的兩份戰報同時送往京城、天津、登萊和寧遠,登萊是最早接到戰報的,登萊巡撫陶朗先與登萊總兵沈有容幾乎是難以置信,他們是清楚金州那邊兵力的,也就是一萬人左右,竟然斬過三千,俘虜也有三千,這也未免太誇張了些。

“這個李俊傑,是不是想要殺良冒功?”沈有容是員老將,直言不諱地大聲說道。

陶朗先就含蓄得多:“登萊只設舟師與餉司,他是遼東道,你我都管不得,至於那些級是不是真的,自然有天津畢巡撫分辨,你我只管運送糧草就是。”

沈有容搖了搖頭:“以一萬兵當建奴萬兵,殺敵三千餘、俘獲三千餘,本將軍是絕對不信的。”

陶朗先微笑不語,又和沈有容談了談怎麼給金州送些糧草,畢竟李彥可是皇上身前的寵臣,他提出的要求,能滿足還是要儘量滿足。

對於陶朗先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直來直去地沈有容也有些不太滿意,他不支持李彥堅守金州,想要將遼民接應到登萊,卻因爲李彥的強硬,被鞏永固給鬧了一回,不得不放棄,他想着這次李彥應該是諱敗爲勝,所以急求糧草,這個時候登萊的水師也應該前往接應。

回到總兵衙署以後,沈有容將逃到登萊的遼東都司嚴正中叫了過來:“你和金州報信的兵丁談得如何?復遼軍是不是敗了?”

“末將倒是覺得,復遼軍或許是真的勝了,”嚴正中面色凝重地說道:“末將曾仔細盤問那個出身金州衛的兵丁,他很興奮,說道復遼軍的時候,顯得很驕傲,對建奴則不屑一顧,那種情緒不應該是假的,如果不是真地打勝,不是大勝的話,這個金州兵不該有這樣的表現。”

“末將也曾仔細詢問金州之戰的細節,雖然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不過那個金州兵說得很詳細,也沒有明顯的破綻,復遼軍是用密集的火銃,擊潰了建奴的騎兵,”嚴正中將問來地情況一一說給沈有容。

“至於那個秀才。倒是不清楚戰場上地事情,但那種情緒是不會錯地,對戰後的收尾也說得很清楚。”

“真地勝了?那就是僅僅誇大了勝果?”沈有容面露驚訝,又有些欣慰,畢竟是贏了,若真的是建奴主力。哪怕守城成了一次,也是難得,足以振奮軍心民心。

“末將也是這麼想,那個金州兵最後都跟末將急了,小兔崽子,末將作金州守備地時候,他老子還是末將手下的兵,竟然敢給末將臉色看,”嚴正中很是不忿地罵了一句。

沈有容頓時哈哈大笑:“嚴都司。這件事說不得還看金州的情況到底如何,若是能守。咱們就得盡全力協助;要是不能,那就將遼民儘快撤回來,老夫這次也不怕得罪那些貴胄,該撤就得撤。”

“要是復遼軍真的如戰報上所說,取得大勝了呢?”嚴正中應下以後,卻又多說了一句。

沈有容微微一愣,擡眼看向遼東的方向:“若是真如戰報上所說,老夫當向皇上請旨,領軍徵遼。請入他李某人麾下。”

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畢自嚴坐鎮天津,總督遼餉,備辦舟師,可謂位高權重,看到兩份戰報,特別是金州之戰斬三千餘,也是愣了半天。

不過他見過復遼軍的軍容,也清楚這一個多月以來,從天津、灤州運往金州的大量物資。所以他覺得復遼軍打了勝仗,並不是沒有可能,要不然當初朝廷也不會支持復遼軍堅守金州。

“金州城應該是守住了,不過這陣前擊潰,斬三千餘,似乎有些誇大啊,”畢自嚴苦笑着搖了搖頭。

天津兵備道賈之鳳和李彥合作較久,聞言不由笑道:“或許是擊斃三千餘吧,聽說前番徐大人從夷人那裡購買的幾門神銃。就送了一門去金州。聽說這神銃威力巨大,可震數十里。殺傷建奴三千餘人,倒也不是不可能啊!”

“賈大人謬矣,”畢自嚴笑着搖了搖頭:“所謂神銃,不過是大一點的將軍炮而已,射程最多數裡,威力遠沒有說得那麼誇張。”

“呵呵,還是大人見多識廣,下官倒是沒有見過神銃地模樣,”賈之鳳搖頭說道:“金州情況到底如何,等明日級解送到達以後,便見分曉,想來贏肯定是贏了,只是,要真如戰報上所說……”

“那麼本官會向皇上請旨,優先確保金州糧餉輜重的需要,但凡金州所要,定然全予滿足,”畢自嚴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沉聲說道。

自從復遼軍攻取金州,熊廷弼重新起用以後,北京城終於從遼瀋之戰失敗地慌亂中安靜下來,一次金州之戰的勝利,重新燃起君臣百姓對於大明軍隊擊敗建奴的希望,衆望所歸的熊廷弼再度出任遼東經略,似乎也讓人們相信遼瀋之戰的失敗,全都是因爲袁應泰的個人愚蠢,現在有了熊廷弼,便再也不用擔心建奴了。

事實上,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之策以後,在相關的人事安排上,就已經出現不和諧的紛爭。

六月辛未,吏科都給事中薛鳳翔上疏指出,經略駐山海關,無法直接指揮廣寧駐軍,故而應該授予遼東巡撫王化貞更大的權力,賜給王化貞尚方寶劍,令其相機行事,而此時,熊廷弼甚至還沒有尚方寶劍。

壬午,廣西道御史李應薦上疏,認爲熊廷弼和王化貞,一人在關上,一人在關外,相距遙遠而事情繁多,擔心兩人不和,請旨嚴令二人齊心合力。

熊廷弼則上疏辯解,認爲他與王化貞過去地關係很好,現在也沒有猜忌,上次就因爲有人彈劾他不能團結將士,使他離職,使得遼東論於賊手,現在這些言官又無端要調劑兩人的矛盾,萬一以後他跟王化貞在公事上有些異同,而並非矛盾,這些言官肯定會重複以往的故事,造成新的事端。

這些奏疏的摘要,在邸報,或者華夏社送出來的情報中都有體現,從中可以看出,熊廷弼雖然被起用,但他遭到的質疑仍然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熊廷弼表現得非常大度,他先是請旨免去因爲彈劾他而丟官的馮三元、魏應嘉、姚宗文等人的罪名,朱由校沒有同意。

然後又請複用遼瀋之戰中逃跑地監軍道高出、胡嘉棟、餉司傅國、同知張文達等,認爲若是處分太嚴,會讓以後地官員在失敗的時候,選擇投降後金。

這之後又舉薦曾經同他有過沖突。互相彈劾過的劉國縉爲按察副使,前往登萊招撫遼民。

又請科道九卿,舉薦賢才,讓他隨材使用,請戶、兵、工各部,齊心協力,以恢復遼東。

熊廷弼的一些做法,譬如複用逃跑的監軍道高出等人,李彥未必認同。不過熊廷弼展示出來的姿態,卻讓李彥很是認可。

或許是吸取了前次督遼時地教訓,熊廷弼不斷爲他過去。或者將來的對手說好話,出於公心也好,出於緩和各方關係,以免掣肘也好,這樣地做法,從大局上來說確實有利於穩定遼東局勢,至少熊廷弼應該是這樣認爲地。

不過熊廷弼所面臨的也並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地尚方寶劍、精兵、糧餉、器械等,都是姍姍來遲。

金州大捷、鎮江大捷兩份戰報。恰似兩道霹靂閃電,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勢力面對這兩個重大消息,反應不盡相同。

朱由校大喜過望:“此誠遼東第一大勝,三娃果不負朕。”

在李彥的刻意設計以及孫承宗的用心調教之下,現在地朱由校和歷史上有很大區別,現在的朱由校似乎並沒有沉迷於木匠活,反而對戰棋十分感興趣,通過戰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國治軍的道理,處理政務也變得有條有理。

雖然他依舊寵信客氏和魏忠賢,但並沒有荒廢國事,這樣一來,至少到目前爲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金州大勝、鎮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讓遼東局面瞬間逆轉,朱由校面對地不再是一團糟的大明,他自然興奮。也更有動力做個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對李彥上報的戰果表示懷疑。有些人即便是懷疑,也不會說出來。熊廷弼則不然,他當着朱由校的面,直接質疑戰報上那些數字的真實性。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爲了這件事吵起來,最後還是孫承宗站出來說道:“微臣以爲,鎮江大捷,當無疑問;金州之戰,也定然是復遼軍得勝,至於是不是斬三千餘級,可讓天津巡撫畢大人勘明再奏,至於鎮江、金州之戰的詳情,臣以爲可令登萊巡撫陶朗先前往金州,並遣人往鎮江查勘,待勘明以後,再論功行賞。”

滿朝君臣,說到對李彥最瞭解的,恐怕還是孫承宗,孫承宗看過兩份戰報,就細節來說,他甚至覺得鎮江之戰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戰果讓人不敢相信地金州之戰,其戰術思路清晰,若是真的生,倒十之**是真的。

孫承宗此話,也算是持平謀國的穩重之策,不過也有人提出不滿,認爲勘明級,就應該立即封賞,若是戰報屬實,這將是大明在遼東的一次大勝,應當重賞,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

最後,還是朱由校拍板,決定勘明級,若確實斬獲三千餘級,立即重賞。

“若三娃果然得勝,朕要在金州獨立建鎮,以三娃巡撫遼東,王化貞巡撫遼西,東西同時着力,以期早日克滅建奴,”朱由校歡喜地笑道,他雖然覺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條理,一戰斬三千級似乎不大可能,不過出於對李彥的信任,朱由校還是選擇了相信。

“臣、仍然以爲,金州難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這個倔強的傢伙,還會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見。

“若李大人在金州,確實擊敗了建奴,如戰報上所說,以一萬對一萬,斬三千餘,俘虜三千餘,臣敢請萬歲免去微臣之職,以李大人爲兵部尚書,經略遼東!”熊廷弼脖子一梗,大聲說道。

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33回 憲政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7回 美姬第3回 大官第238回 工商第7回 寡 婦第20回 助陽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25回 食品問題序章選擇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235回 言論第63回 天啓來信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56回 節後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59回 寶鎖問世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257回 舉子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54回 三日製鎖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2回 小 弟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09回 抵京第224回 安排第82回 誰更霸道第217回 攔街第222回 民主第229回 放權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09回 抵京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回 騙子第20回 助陽第230回 內閣第210回 針對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70回 展銷大會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37回 建設第16回 才子第215回 職守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0回 助陽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9回 施恩第2401回 內監第8回 黃 韭第230回 內閣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41回 獻策釀酒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56回 節後第86回 水車有害?第249回 私宴第215回 職守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246回 盟友第256回 節後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16回 後路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9回 海外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09回 抵京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66回 木工作坊第69回 路遇老農第255回 屠刀第44回 大殺四方
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33回 憲政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7回 美姬第3回 大官第238回 工商第7回 寡 婦第20回 助陽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25回 食品問題序章選擇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235回 言論第63回 天啓來信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56回 節後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59回 寶鎖問世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257回 舉子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54回 三日製鎖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2回 小 弟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09回 抵京第224回 安排第82回 誰更霸道第217回 攔街第222回 民主第229回 放權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09回 抵京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回 騙子第20回 助陽第230回 內閣第210回 針對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70回 展銷大會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37回 建設第16回 才子第215回 職守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0回 助陽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9回 施恩第2401回 內監第8回 黃 韭第230回 內閣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41回 獻策釀酒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56回 節後第86回 水車有害?第249回 私宴第215回 職守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246回 盟友第256回 節後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16回 後路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9回 海外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09回 抵京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66回 木工作坊第69回 路遇老農第255回 屠刀第44回 大殺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