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回 一將無能

魏朝等人走進房間的時候,並沒有顯得垂頭喪氣或慌張,魏朝甚至還瞪了李彥一眼。

李彥清了清嗓子,剛打算說話,看到客氏也跟在後面進了房間,便知道今天這事怕沒法子了。

果不其然,衆太監一口咬定這個是魏進忠,而不是李進忠,至於那個李進忠已經藏匿起來。

李彥端起茶杯,低頭抿了一口,頭腦中快盤算起眼下的形勢,這個魏進忠十之**便是李進忠,他不會相信另外還有一個李進忠。

不過這件事要弄清楚,除非是讓天啓來認人,不然這個又叫魏進忠,又叫李進忠的傢伙,鐵定能矇混過關。

但他還要堅持的話,必然會讓王安、客氏,還有魏朝等人仇視,其他人也就算了,他還不想與王安鬧得太僵。

如果這個魏進忠與李進忠是同一個人,就常理來說,他應該無法得到朱由校的信任,但凡事總有例外,客氏一直在幫魏進忠說話,甚至忽略了魏朝,李彥總覺得這個魏進忠是魏忠賢的可能最大。

就這樣放過他,李彥又不甘心,可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放下茶杯,起身向魏朝深深一躬:“魏公公,小子魯莽了,還請恕罪則個。”

魏朝愣了愣,沒想到李彥轉變得這麼快,王安已經在一旁打起哈哈:“三娃也是對殿下一片忠心,所謂關心則亂,如今既然真相大白,魏朝你也就不用計較了,大家便當做這件事沒有生。往後爲殿下效力,擡頭不見低頭見。還得好好相處纔是。”

聽到王安這麼說,魏朝勉強還了一禮,怪聲道:“那還要請李大人以後手下留情,咱家可不想再吃鎮撫司的牢飯。”

“哪能呢”李彥笑了笑。

雖然表面上作出和解,李彥卻清楚這個樑子怕是結下了。以兩魏與客氏的關係,再加上客氏與朱由校的關係。讓他的前程變得恍惚。

李彥本不喜宮中勾心鬥角,此刻卻也不得不考慮,深陷漩渦地自己,以何策自保,又能否卻奸邪。

李彥很想提三尺劍。手刃客氏與兩魏,一了百了。可若真是這樣,他的未來也就毀了,與他地理想相比,爲這三個小丑一樣的玩意殉葬,實在很不值得。

想來想去,也沒有完全之策,只有一面增強自己的實力,一面與小丑們在朱由校面前爭寵了。

次日九月初六,庚辰,朱由校於皇極殿即皇帝位。以明年爲天啓圓年。大赦天下,並加封羣臣。

李彥在光宗時已恩除軍籍。成爲監生,並直接授予正九品軍器局大使的官職,這次也升了兩級,爲工部營繕所所副,正八品,兼領軍器局,同時還成爲了錦衣衛副千戶。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處置,照理說文武殊途,沒有同時兼着文武職銜地,不過李彥是先被授了營繕所所副,再被駱思恭加了錦衣衛副千戶。

錦衣衛的頭銜本來就是恩賞,亂得很,不過都是虛職,李彥這個副千戶卻有一部分實權,至少他手下有兵。

同時,李彥還在徐光啓那裡掛着練兵事務,這個職事也在朝廷有備案,不過誰也沒想着與這個正八品,還是營繕所所副這種“非主流”地小官計較,很多時候,營繕所的所副、所丞都是工匠或者畫師之類的掛名。

工部設營繕司,主管土木、儀仗一類的事務,營繕所與軍器局類似,相當於營繕司下屬的建築公司,承接、組織各種工程與大小事務。

李彥作爲所副,自然不用急着去管營繕司地具體事務,交卸宮禁以後,便帖子將汪文言請來,還有駱思恭、茅圓儀、石柱子等作陪。

汪文言這次以監生加官爲中舍人,從七品,這個職位掌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其實就是抄寫這部分文的,相當於內閣大學士地打字秘,實際職權不大,但位近中樞,倒也不容小視。

汪文言與李彥在光宗、朱由校的冊立過程中,出力甚多,但因爲只是監生的緣故,資歷又淺,也不可能立刻授予重要的實職。

倒是駱養性終於得償所願,離開駱思恭的翼護,成爲神機營佐擊將軍,獨領一營,名下轄兵丁三千。

三人因性情相合,平日走得比較近,在三代皇帝的更替中,也持同樣立場,此刻又不約而同地升了官,自然歡喜異常。

酒過三巡,汪文言見李彥有些走神,便道:“俊傑,是不是又有什麼奇思妙想?不若說出來,讓咱們先睹爲快啊”

李彥如今也是正兒八經的八品官,自然不好用原來的“三娃”作字,便隨便取了個“俊傑”的字。^^^^

李彥見大家都看着自己,微微笑了笑,搖頭道:“現自己還真是隻會奇思妙想,有的事情怎麼做也弄不好,不如請汪兄教我。”

“什麼事情,說地這樣正兒八經地,”汪文言笑着端起酒杯,在李彥面前的碗沿碰了一下:“先喝酒,有什麼儘管說來,哥幾個幫你解決。”

“對,喝酒喝酒,官兒越做越大,這麻煩地事情也多,”駱養性端起酒碗,大聲嚷道。

茅圓儀跟着端起酒杯:“諸位莫要叫苦,殊不知小弟在一旁羨煞矣。”

石柱子也端起酒碗應和,李彥見大家調笑無忌,心中頓時一寬,端起酒碗道:“行,大家一起來。”

喝完酒,李彥招呼吃菜,卻擡頭看了駱養性一眼:“大哥作了神機營的佐擊將軍,統領一營,莫非也有什麼煩心的事情?”

“屁的一營,額員三千。連一千都不到,還都是老弱病殘。幸虧不用他們去打仗,成祖時代的無敵京營,哪有半點影子,”駱養性嘴裡啃着油肘子,甕聲說道。

“京營廢弛。歷來已久,錦衣衛不也是缺額很多?”李彥笑着搖了搖頭。中樞如此,可見地方上地情勢,想來也好不到哪裡去。

微微嘆了口氣,又道:“聖上衝齡即位,外有建奴構釁。內裡積重難返,想要中興大明。任重而道遠。”

“養性兄、俊傑賢弟,你們要看到好的一面,皇上即位,大量起用過去被罷黜地賢人,只要將那些奸黨趕走,事情都會好起來的,”汪文言笑着說道。

“說到這件事,俊傑、柱國,我這有些崔文升、李可灼獻藥的內幕,你們看是不是整理幾篇文章。登在報紙上?”

柱國即是石柱子。作爲《華夏商報》的主編撰,石柱子也早不是那個落魄秀才。自然也改了名字,叫石柱字柱國。

李彥眉尖一挑,知道汪文言狡計多端,這個時候提出“獻藥”一事,肯定別有所圖,聯想到他方纔說要攆走奸黨,箇中情由,便一清二楚。

“這事與誰有關?”李彥放下筷子,認真地看着駱養性,隨着往日被罷黜的官員大量起復,朝中必然有一番爭鬥。

“呵呵”汪文言也停下筷子,目光掃了衆人一眼:“聽說,李可灼獻紅丸,可是走通了輔大人地路子;御醫說不能用,劉大人也說藥效不清楚,也只有輔允可;事後崔文升、李可灼輕罰,也是輔大人票擬的。”

“好大地手筆”李彥輕輕嘆了一聲,揪住崔文升、李可灼,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與此事有關,曾經獨掌內閣多年的輔方從哲。

公允來說,前有崔文升,後有李可灼,二人皆非御醫,前者乃內監,後者是鴻臚寺官員,都沒有用藥的資格,但是很可能因爲光宗自己同意,甚至要求,於是就服用了兩人的藥。

崔文升獻藥,導致光宗腹瀉不止,按理就應該嚴懲,而後更應慎重。

到了李可灼獻紅丸,本被閣臣斥退,但李可灼通過內官,讓光宗聽到了這個消息,在召對時問起。方從哲也說“不宜輕進”,奈何光宗不聽,其後有御醫會診,羣臣商議,劉一、孫如遊都以爲非萬全藥,不可輕投,因爲李可灼也說了,他家鄉有兩人同用此藥,一人有效,一人受損。羣臣差不多都是這個態度,不可輕投,但也沒有激烈反對,於是在光宗的堅持下,還是用了此藥,據說第一顆吃下後,效果很好,當天晚些時候,又吃了第二顆,然後便一命嗚呼。

前後兩次獻藥,本身與方從哲地關係都不大,作爲內閣輔,方從哲與羣臣一般,都是猶豫不決,都認爲不可輕投,但也沒有堅決反對。

誠然,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羣臣不是醫生,藥理難明,御醫也拿不出確切地意思,更何況這些不懂藥理大臣?無論作何選擇,不過是賭博而已。

用藥出了問題,支持則難辭其咎;不用藥而病情惡化,反對者事後也難免爲人非議,於是一句不可輕投,成爲羣臣的不二選擇。

但不作決定,本身也是決定,也得承擔相應的責任,用後世的話說,這便是不作爲,用御史王安舜的話來說:醫不過三代,不能用其藥,爲什麼不反對呢?

“這事若鬧得大了,會不會牽連太多?”李彥想了想說道,雖然就這件事來說,方從哲有過,也夠得上引咎辭職,他只擔心此事會擴大成爲黨爭。

明非亡於後金,實亡於黨爭,作爲後來人,李彥清楚的記得這個教訓,他希望歷史不要重演。

“其他人多少會受些影響,卻不會傷害根本,”汪文言笑了笑:“報紙上也不用說別的,只要質疑崔文升、李可灼就行了。”

“這倒是簡單,”李彥點了點頭,這樣做至少表面上不涉及派別,而且這件事確實有反省的必要,天子即國家。皇帝的私事也得重視。

也不由感嘆汪文言高明,光宗死後宣遺旨。遍賞羣臣,甚至連李可灼也賞了五十兩,御史郭如楚、王安舜等反對,方纔改爲罰俸一年。

或許,方從哲也知道。若是給李可灼定罪,那麼他的不作爲也足以致命。想以此矇混過關,不料他地對手早已將目標對準了他。

駱養性嫌李彥與汪文言商量害人地事沒有意思,便端着酒碗找茅圓儀:“茅兄,那個兵戰棋弄好沒有,聽上去很有意思。”

駱養性雖然是武人。以他的位置註定難以走上戰場,聽過兵戰棋地策劃。一直躍躍欲試。

“第一版已經就緒,只待俊傑確認後,便可啓用,”茅圓儀端起酒碗與駱養性碰了碰,笑着說道。

“管他做什麼,要不咱們到下面,先玩兩把?”駱養性喝了酒,大聲說道。

茅圓儀看了李彥一眼,李彥也不喜歡琢磨勾心鬥角的事情,便也站了起來:“那行。咱們一起去玩兩局。”

當天正好是九月初七日。辯論已經結束,但還有些人留在俱樂部。聽到會提前展示完整版的兵戰棋,都很興奮。

說是完整版,其實距離李彥心目中的最終形態,還相差很多,充其量只是第一版。

兵戰棋的第一版只設戰場作戰功能,開始地數據可以自由選擇,駱養性選了五千長槍兵爲基數,以四比一換了一千鳥銃兵,他選擇了進攻。

茅圓儀也是五千長槍兵,不過他換的兵種比較雜,包括刀盾兵、狼筅兵、鏜鈀兵、快槍兵、鳥銃兵,共三千餘。

一開始雙方也沒有選什麼戰役,而是直接戰鬥,地形選擇地是平原,等於是雙方將軍隊展開來打。

駱養性揮兵進攻,他的火銃手要比茅圓儀更多,但是茅圓儀有刀盾兵,使用的是敷設多層牛逼的藤牌,能夠有效降低遠程火力的殺傷。

駱養性不得不揮兵上前,而在近戰上,長槍兵地攻擊力雖然強,但是茅圓儀排出標準的鴛鴦陣,刀盾兵在前,狼筅兵、鏜鈀兵在後,防守密不透風。

狼筅兵、鏜鈀兵是明軍中很有特色地兵種,狼筅、鏜鈀,兩者都類似於長槍,不過在槍刃後面安裝分枝,鏜鈀一般爲兩根,有些像三齒木叉,可攻可防。

狼筅就更誇張了,據說原爲竹子做成,前端削尖可以刺人,留着後面密集的枝椏可以防身,後來就依此製成兵器,在長槍的前端,槍刃的後面弄上很多分支,長的可達兩尺,短的一尺,足以護住身體。

這一局駱養性表現得相當拙劣,對軍事一知半解,對兵戰棋如何玩也不太懂,反而是茅圓儀充分利用規則與防守的優勢,很快贏得戰局的勝利。

駱養性當然不服,這一次他換了炮兵,而茅圓儀則選擇了主動進攻,在付出一定的代價以後,衝到近前,成功滅掉了人數更少的駱養性。

到了第三次,駱養性開始選騎兵,但是在茅圓儀地火銃、快槍、火箭地三段式狙擊下,也以失敗而告終。

在戚繼光的鴛鴦陣中,鏜鈀手通常攜帶火箭,以架在分支上射,從而與快槍、鳥銃構成近、中、遠地多層次火力覆蓋。

就兵戰棋的數據演示結果來看,茅圓儀的多兵種陣型幾乎無解,但在現實中,明軍面對建奴的騎兵又幾乎無解。

所以從第四局開始,駱養性選擇了建奴騎兵,李彥則對茅圓儀的軍隊加入士氣與訓練度,進行調節,當然這個調節只是相對的,不可能符合實際情況,最後茅圓儀還是取得了慘勝。

幾場戰鬥下來,雖然看上去簡單,但是每一回合的傷亡結果都會由李彥計算出來,這種換算關係與演示,吸引了所有的人。

有人質疑數據的換算是不是合理,李彥就將不同兵種之所以攻防、體力、生命值的數據不同的原因與理由擺出來,這些數據的確定,都是李彥與茅圓儀推敲過的,雖然缺陷還很多,但起碼能夠自圓其說。

在得到解釋以後。衆人的興趣就轉移到不同兵種在戰鬥中地表現,並試圖尋找最佳的兵種組合。以及破敵之法。

衆人研究後現,茅圓儀參照戚繼光弄出來地鴛鴦陣,幾乎就是步兵最佳組合,可攻可守,唯一的辦法或許就是用大炮轟擊。並以優勢兵力固守陣地。

也就是說,如果同等“兵數”。那麼茅圓儀的選擇只要再加上幾門炮,就會是最佳組合。這裡的“兵數”是兵戰棋中的說法,也就是不同兵種折算成爲長槍兵地人數。

在不同兵種裡,長槍兵差不多是最便宜的,竹竿削尖。或者是白蠟杆綁上槍頭就行,所以被確定爲基本兵種。其他兵種地換算都以長槍兵爲標準。

議論兵戰棋的同時,難免要說到大明的軍隊,去年的薩爾滸,後來的鐵嶺、開原,以及不久前建奴叩關,明軍都是一敗再敗。

“遼東馬步兵十萬,爲何竟奈何區區建奴不得?”衆人都有這樣地疑問和憋屈,特別是看了兵戰棋的推演,哪怕建奴騎兵地攻擊、度都是最高,以鴛鴦陣防守。也可以一戰。

“也不是沒有打贏過。上個月遼東都督僉事、總兵官賀世賢報捷,言斬一級。獲一頭盔,奪馬四匹,瀋陽無恙,賊已退去……”宣城伯家的公子衛時春大聲嘲諷,還伸出手指比劃,引得衆紈絝哈哈大笑。

“我呸,數萬大軍,就殺了一個賊人,也好意思報捷,真是無恥之極”鞏永固怒聲罵道。

劉文炳打開摺扇搖了搖:“瀋陽無恙,城外卻被劫掠一空;賊已退去,馬上身上皆是滿載而歸,我大明數萬虎賁,於城頭肅立相送,壯哉”

“”鞏永固破口大罵:“那些總兵參將一個個畏敵如虎,就只知道要糧要餉,哪裡能打勝仗?”

“熊廷弼討歲餉八百萬,前番建奴犯瀋陽,也只能守城,任由建奴劫掠而去,也是無能。”

明朝的軍政信息,很多可以通過邸報、搪報流轉,如今還有《華夏商報》,前方的軍情,市民差不多都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這些紈絝公子,多是富庶顯貴之家,平日耳濡目染,對軍政事務也有些看法。

雖然說這些議論是坐而空談,難免有所偏頗,顯得激進,可其中的某些看法,也是有些道理。

“歲餉八百萬,一年或可,兩年、三年,但願天佑我大明,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沒有有水旱蝗災,地震火災,國泰民安……”劉文炳手搖摺扇,嬉笑說道。

“劉文炳,你個混蛋別再陰陽怪氣,”新城侯府的小侯爺王國興拍着桌子跳了起來:“屁的風調雨順,遼東旱、江南旱、山東蝗,一年八百萬,再有兩年,大明就亡了,熊廷弼該死”

“靡費錢糧千萬,寸土難收,守土不靖,要此經略何用?”

鞏永固雙手擊打桌面,慨然吟道:“恨不能提三尺劍,擊破韃虜,收取山河,立萬世之功。”

李彥看了茅圓儀一眼,後者手上捏着一隻長槍兵的木偶棋子,因爲用力過大而微微顫抖。

駱養性端着一隻紫砂的茶壺,大口大口灌着茶水,胸膛急促起伏,呼吸粗重。

汪文言手上拿着一把摺扇,開了又合,合了又開,臉上帶着莫測地微笑,低低說道:“熊廷弼,有錯,但也有功,他地功勞就是守護了遼東一年平安,沒有再次大敗,也沒有丟失城池。”

“只不過,他也不能改變遼東的頹勢,他地平遼策,也非萬全,”汪文言看了李彥一眼:“這是楊大人所說,俊傑以爲如何?”

“積重難返”李彥輕輕吁了口氣:“但此時若要換將,只怕形勢會更加糟糕熊廷弼終究不是戚繼光,就他往日的奏疏來看,雖勤勉恢復,治軍嚴苛,但於練兵一道建樹不彰,而明軍的最大問題就是戰力不行,遇戰即潰,這在薩爾滸之後的幾次遭遇戰中,體現得尤爲明顯。

熊廷弼經略遼東最大的問題還在於上下不和,一則有人說熊廷弼性情剛愎、意氣用事,李彥的理解,這個人或許不知變通,太有原則,想做個好官不容易。

二則遼東所用的多數還是衛所兵,以各地班兵爲主,明末衛所兵早已退化爲農民,又是衛所將領的私兵,既無戰鬥力,也不好調動。

當年戚繼光抗倭,也實行募兵,熊廷弼統衛所兵,又不能御下,或許能夠不失地,也僅僅如此而已。

“只怕,終究是要換的,”汪文言聽了李彥的話,微微搖頭說道。

第234回 輿論第216回 後路第2401回 內監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0回 助陽第246回 盟友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82回 誰更霸道第205回 回京第218回 前夜第39章 滿城風雨第48回 致命缺陷第99回 京城發展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19回 弄權第239回 辯論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回 騙子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9回 炒 蛋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34回 輿論第87回 水車用途第213回 交鋒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4回 休妻索娉第95回 廣而告之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56回 精密製造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44回 水利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2回 按律當絞第226回 匕現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13回 交鋒第222回 民主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70回 展銷大會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04回 欲練兵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22回 民主第31回 訓練家丁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35回 言論第16回 才子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96回 招商大會第59回 寶鎖問世第99回 京城發展第2403回 新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06回 計議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43回 長槍直刺第33回 天價番薯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71回 皇孫來訪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9回 炒 蛋第98回 單車少年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402回 格物院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57回 舉子
第234回 輿論第216回 後路第2401回 內監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0回 助陽第246回 盟友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82回 誰更霸道第205回 回京第218回 前夜第39章 滿城風雨第48回 致命缺陷第99回 京城發展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19回 弄權第239回 辯論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回 騙子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9回 炒 蛋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34回 輿論第87回 水車用途第213回 交鋒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4回 休妻索娉第95回 廣而告之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56回 精密製造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44回 水利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2回 按律當絞第226回 匕現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13回 交鋒第222回 民主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70回 展銷大會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04回 欲練兵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22回 民主第31回 訓練家丁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35回 言論第16回 才子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96回 招商大會第59回 寶鎖問世第99回 京城發展第2403回 新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06回 計議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43回 長槍直刺第33回 天價番薯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71回 皇孫來訪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9回 炒 蛋第98回 單車少年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402回 格物院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57回 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