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回 海上貿易

聯席會議將原本協商決策的機制固定下來,在不損害李彥權威的情況下,形成事實上的集體決策,從而使得這個羣體的聯繫更加緊密。【..】

聯席會議下面又分設軍議院、政議院,以處理日常事務,軍議院對應情報部、參謀部、總兵署、作戰部。

通常來說,參謀部制訂提交軍隊建設、調動、作戰方案,聯席會議通過以後,交總兵署、作戰部執行,總兵署的職責就是組織指揮軍隊的作戰行動。

作戰部原本是在打仗的時候,參謀部與將領討論作戰計劃,明確聯席會議以後,作戰部就有些多餘,李彥便將兵戰俱樂部掛靠作戰部,作戰部實際就成爲兵戰俱樂部的指導機構,以及兵戰俱樂部的精英機構。

以兵戰俱樂部爲主體,作戰部事實上類似於軍官培養學校,在這次調整中分擔軍隊建設、訓練等職權。

政議院對應管理後勤部、金州衛所、工匠營、工役營以及金州範圍裡的工廠,因爲金州的戰區性質,並且正處在戰爭狀態中,所謂政議院與軍事也脫不了關係,不過這部分日常事務與軍隊沒有直接的關係,區分明晰更有利於管理和效率。

遼東的衛所早在遼瀋之戰以後,已經不復存在,李彥兵備遼東,在二次金州之戰以後,重建金州衛,如今又打下復州,並準備介入東江,按照聯席會議商議的計劃,將重建復州衛和東江衛。

在聯席會議的體系中,衛所類似於地方軍區的存在,因爲遼東不設州縣,李彥也不可能公然另起爐竈,金州衛以及待建的復州衛、東江衛,實質上就是以軍政管理地方的民政衙門,也包括作爲復遼軍後備的地方守備軍隊,不過他們的職責主要還是地方建設和民政。

原本只有金州衛一地。工匠營、工役營都是在金州衛的名目下進行管理,如今既然擁有了三個衛,每個衛也都會有各自的守備營、工匠營和工役營,管理方式倒不會有太大地變化,依然是配給制的軍事化管理,在遼南物資貧乏的境地沒有改變。經濟沒有展起來以前,這樣的管理方式不會做出改變。

地方的衛所主要是在後勤部的統轄下面,管理好人員編制,以及屯墾地田地、漁場等,一些重要的工廠、鹽場、礦場等,都是直接歸口新成立的生產部。

爲了分散政治風險,李彥已經將產業的重心向遼南轉移,當然原本在京城、天津、灤州的產業也不會放棄,畢竟這些都來之不易。目前來說,也十分重要。

朝廷中對於李彥地爭論越來越多。好在李彥與朱由校一直保持通信。朱由校對李彥還是很信任地。不過外廷地力量十分強大。加上日益受寵地魏忠賢不時進些讒言。有地時候朱由校不得不屈從外廷地壓力。或者是被魏忠賢教唆。不知不覺損害了李彥地利益。就朱由校本人來說。還是十分信任不斷打勝仗地李彥地。雖然在遼南設巡撫在朝議中爭論不休。但是李彥身兼數職。一直沒有人能夠動搖。

李彥也知道這樣做比較惹眼。容易引起麻煩。加上官職多了。責任也比較多。所以李彥就適當地辭退了一些職務。當然在辭職之前。他也爲自己留下了後路。

李彥先辭去地是工部軍器局大使一職。在重建金州衛。以及金州衛軍器局地過程中。李彥奏請從工部軍器局以及天津衛等地抽調工匠。支援遼南。不僅抽調了工部軍器局中他看得上地精華力量。而且從北直隸、山東一些地方抽調工匠。收攏遼民中地工匠。大大充實了遼南軍器製造地力量。如今地遼南。在軍器製造地核心技術力量上。早就過工部軍器局。這個大使地職位不要也罷。

遼南軍器製造地常規技術力量被放在金州衛軍器局、復遼軍軍器局。以後還可能增加復州衛軍器局、東江衛軍器局。這些地方軍器局統屬後勤部管轄。通常只能做些簡單地修繕和簡單件地加工。更完整地製造力量。全部都直屬於後勤部軍器局。這個設置卻與常規不同。相當於是聯席會議直屬。也就免去了被朝廷官職影響地可能。

而諸如銃管加工、火炮鑄造等核心地高級製造技術和力量。則全部歸屬精作坊。這纔是核心中地核心。李彥最爲看重地部分。這樣做也有利於精密製造技術地展。

隨後李彥也辭去了工部都水司主事地職務。卻仍然以山東按察副使地身份。署理津灤廠礦事。所以李彥現在地職務就是山東按察副使、兵備遼東、署理津灤廠礦。

這個官職,在第一次金州之戰以後,已經加身,也就是說第二次金州之戰,獲得斬六千餘級的戰績,李彥並沒有獲得升遷,甚至因爲**,辭去這些零星的官職,反而是責權變小了。

李彥倒是沒有在意官職的變化,他始終記得後世一句人人皆知的箴言:槍桿子出政權,如果引申一下,那麼手中掌握多少力量,纔是決定性的,至於那些虛職,他倒並不在意,他地實際權力並沒有縮減。

何況他這也是以退爲進,退了這些虛職,加上先前地戰功,朝廷總要給他些補償纔是。

與官職上的縮減類似,在產業上李彥也是進行了調整,退出一些非核心地產業,或者與別人合夥經營,譬如大生紡織廠就轉讓給天津夏氏,只是持有一些股份;最早的鎖鑰坊則整個退出,真正交給了錦衣衛。

趣玩館、滋味館也都開始接受加盟,逐漸退出具體的經營,從中分得紅利,由李小爲、李睿負責總店和部分分點的運營。

通過這些運作,李彥將產業範圍集中在華夏社的出版印刷、懷柔莊園的屯田種植、華夏機器廠的機器製造,以及精作坊的精密製造、水泥廠等新興工業。

精作坊承擔着李彥的工業技術夢想,技術工藝要求比較高的精密製造都在精作坊的名下進行,包括銃管打鑽、炮管鑄造,也包括鎖用彈簧、車用彈簧、軸承等,嘗試着標準化、高精度、專業性地生產。其技術和工藝能力,也確實高出別的作坊一大截,差不多是這個世界上規模化生產的最高水準。

精作坊同時還承擔着大部分的技術研究項目,並和機器廠,以及相關的煤鐵廠、車船上有關係,通過關鍵技術與部件。揮對這些廠礦的影響。

機器廠地機器製造則承載着李彥的機械化夢想,主要的產品包括木工車牀、機械車牀、風力水車、水力或人力的紡織機器、兩輪或四輪的馬車等等。

機器廠與精作坊都是華夏系的核心力量,機器廠在生產的同時,也和精作坊一起做些技術方面的研究,就技術來說,也可以將機器廠看成是精作坊下面的一個專業生產工廠。

李彥對機器地重視,可以說再高沒有,是和技術在一個層次的,甚至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李彥做的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想要實現完全地機器化生產。

至於屯田莊園,之所以保留。倒不是說糧食的生產有多麼的重要,而是因爲田莊的生產組織更爲簡單,也可以通過屯田收攏流民,這當然不僅是慈善事業,土地和人口,在這個時代是可以當作戰略資源的。

何況李彥也確實想做一些事情,不管是新式作物的推廣,還是僱工式的農場經營,對這個時代而言。都有着極其重要的突破性意義。

華夏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是李彥能夠成爲天下野望地憑籍,也是他能夠出自己的聲音,影響天下人看法的憑籍,作爲後來者,對於輿論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

因爲前一次彈劾陶朗先等人的**,華夏社與李彥一起遭到了朝中官員的責難,華夏社即開始轉變風格。或者說收斂鋒芒,適當地減弱對政治的關注,即便是有,也是站在不偏不倚,或者和朝廷一致的立場上。

即便如此,華夏社每月過一萬份的報刊行量,仍然使其成爲不可忽視地一股力量,不過表面上是和李彥及華夏系割裂開來,並由石柱國負責。

華夏社之外。李彥在金州搞出了《朝鮮通訊》。後來改爲《五洲通訊》,將編輯出版的地址寫成是朝鮮。並通過走私的渠道進入大6,雖然行量不及《華夏商報》,不過因爲其獨特的觀點和犀利的措辭,被很多年輕的讀書人所追捧,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大體來說,李彥旗下能夠直接控制的也就是華夏社和五洲社的出版印刷,精作坊及機器廠的工業製造,以及莊園地屯墾,還有就是剛剛展起來地水泥廠。

不過說起李彥對工商業的影響力,就不能不提起他所起地幾個重要組織,成立最早,藉助《華夏商報》的廣告而逐漸形成影響力的華夏社下的工商分社;紡織大戰以後,蘇鬆會館等布匹貿易商人爲主成立的紡織社;藉助水泥等工業技術的推廣,逐步壯大的技術協會;以及海貿協會。

這幾大會社,都是在李彥的精心設計之下誕生、成長,不過眼下還不算壯大,並不能給李彥帶來多大的幫助,反而是要繼續扶持其展壯大。

除了直接控制的這些工廠,還有這些會社以外,李彥以山東按察副使、兵備遼東、管津灤工廠事的官職,還管着灤州煤礦、灤州鐵廠、天津車輛廠、天津造船廠,以及遼南的一些產業。

遵循前的工業化理念,灤州煤礦和鐵廠一開始就是衝着大規模的生產而去,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特別是煤礦的開採相對較爲容易,週期也不長,現在除了供應順天府、天津衛一帶的生活用煤,冶煉、煅燒水泥的生產用煤,還能夠供應遼南所需要的煤炭。

車輛的技術突破倒是不多,主要是承接廣寧的軍需,因爲華夏機器廠能夠四輪馬車,業務上有些重複。車輛廠目前的定位還是生產軍用地車輛,華夏機器廠的馬車技術,暫時還不具備轉讓的可能。

造船的生產週期比較長,雖然招募了一些福建的造船工匠,對完善天津造船廠的造船技術很有幫助,不過想要突破。或者是造出更多地船艦,都是短時期無法達成的,李彥已經讓人在南方尋找更多的造船工,以及更好的造船技術,起碼要將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那種遠洋船的技術弄過來,造出性能更爲卓越的炮船。

除了津灤的工廠,在遼南已經逐步建立起近乎完整的工業佈局,其中比較重要的除了軍器製造系統,逐步建立地遼南精工坊、機器廠。還有就是比灤州的規模更大的水泥廠,隨着金州城地完工,復州城只是簡單的修繕。金州幾座水泥廠6續都投產以後,金州的水泥已經開始賣往登萊,以及山東半島各地。

還有比較重要的就是大連灣、旅順口、金州灣的三處鹽場,以後可能還會在復州灣建鹽場,採用水泥澆築的鹽場,可以將曬鹽、煮鹽的工藝大爲簡化,在大連灣試產以後,鹽場已經設計出合用的曬鹽場,打算在幾處推廣。

水泥曬鹽場的曬鹽效率以及質量都是土法曬鹽、煮鹽所不能比地。幾處鹽場供給遼南使用綽綽有餘,但是要擴大銷路,還必須賣到其他地方纔是。

李彥以補貼遼南軍餉爲由,申請由遼南鹽引,通過鹽商賣往內地,朝廷也巴不得能夠減少餉銀的支出,最終同意了這個申請,在遼南設鹽政轉運司,李彥推薦申湛然做了轉運使。不過實際運作還是後勤部在管理,申湛然還是參謀部的贊畫,並不管鹽政上的事情,這不過是做給朝廷看的樣子而已,也是防備朝廷安插別的人進來。

朝廷暫時倒是沒有這個想法,畢竟誰也不知道金州的海鹽產量有多大,鄭書粗略估計,要是幾處鹽場全部改建成新式水泥鹽場的話,那麼遼南的海鹽產量。可能會趕上長蘆鹽轉運司地總產量。僅次於兩淮。

倒是遼南鹽的銷售通道,遠不及兩淮和長蘆鹽場那般通暢。還要有個展的過程。

隨着產業重心的轉移,李彥將設在京城的華夏社交給石柱國打理,並照看內地的一些產業,將鄭書調到金州,負責後勤、生產方面的事情。

在兵備道衙署,遼南軍政聯席會議中,除了後勤部、生產部,李彥還新組建了貿易部,其主要任務就是將遼南的生產的工業品賣出去,並試圖通過海貿協會,積極拓展與朝鮮、日本地轉口貿易,使旅順港和皮島將成爲海貿中轉之地。

以遼南眼下地生產能力,單純靠幾個廠子和鹽場,還無法支撐起復遼軍的供給和展,而海貿有着登萊、天津,以及整個華夏系和海貿協會地商人作爲依託,可以很快展起來,爲遼南的展輸血。

而對北方的商人來說,他們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展海外的貿易。

明朝晚期,具體來說在天啓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地理大現已經過去一百多年,美洲已經成爲英法等國的殖民地,葡萄牙、荷蘭等國的殖民者也已經在南洋建立了勢力,世界性的海上貿易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在展。

具體到明朝來說,當時在南方的福建、廣東一帶,海上貿易已經十分興盛,主要是與日本、南洋之間的海上貿易,所謂的海商也主要是閩粵一帶的海商,以及南洋的殖民者。

李彥曾向福建的海商瞭解過,南方的海上貿易,東西洋各佔半壁江山,其中東洋主要就是指日本與明朝之間的海上貿易,這個時候的日本也實行閉關鎖國,不過來自明朝的貨物卻不受限制,展貿易的空間很大。

遼南因爲地方與資源的限制,即便是展工業也會受到很多限制,但是貿易不一樣,遼南距離朝鮮和日本相當之近,就算不去和閩粵的海商爭搶南洋的海上貿易,展與朝鮮、日本之間的東洋貿易卻很方便。

李彥在天津的造船廠投產以後,就開始組織蘇鬆會館、產業協會,以及其他與華夏社聯繫比較多的商人,組織了海貿社。嘗試着組織了一批貨物運到朝鮮、日本,結果還算不錯,由此也產生了更深地介入海上貿易的想法。

不只是他有這樣地想法,海貿社的商人也從這次貿易中看到了商機,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大量新式棉紡織機器的使用。以及紡織廠的興辦,使得國內的布匹產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對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市場上地競爭加劇,利潤也就不如從前豐富,很多人從這次海貿中看到了新的機會,那就是將因爲改進了機器,實現規模化生產而成本下降的布匹賣到朝鮮、日本去。

李彥在前往皮島之前,抽空召集了這些海貿社的商人。商討繼續展海上貿易的可能性。“朝廷對工商業的展始終不夠,國內的商品想要賣到海上,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到遼南就方便得多,遼南這邊支持大家展海外貿易,將國內的絲綢、瓷器、布匹賣到朝鮮、日本,再從朝鮮、日本運回遼南所需要地礦石,或者其他的原材料,甚至是銀子,我想這樣做會比較容易,”李彥微笑着說道,他對海上貿易是持積極態度的。商品只有流動起來,纔會升值。

“咱們都有這個想法,”蘇鬆會館地王嘉福笑着說道:“不過還要大人多多支持纔是,此去東洋,波濤萬里,這海上謀生的可不光是咱們這些老實巴交的商家。”

李彥笑了笑,要是洞庭商幫中屈一指的王家也老實巴交的話,那千萬家財就不知道如何累積下來的了。

“這一點大家請放心,兵備道衙署已經在皮島組建東江水營。打算在那裡建立一支護航艦隊,嚴厲打擊海上盜匪,保衛航道,只要大家都團結起來,我想咱們也能夠在北方開闢一條海上貿易的黃金通道,”李彥當然知道王嘉福想要說的是什麼,也拍着胸脯做出了擔保。

王嘉福與衆商人對視一眼,同樣來自洞庭商幫的翁啓愚笑着說道:“全賴大人護持了,至於護航艦隊所需花費。我們海貿社願意一力承擔。”李彥點了點頭:“廓清海面。也是水營不容旁貸地職責,不過水營的建設和運轉確實花費不小。我也希望大家以遼南爲中轉,積極展海外貿易,兵備道衙署會抽取一定的船費,優先用來展護航艦隊,以確保大家有一個有保障的貿易環境。”

衆商人也知道李彥既然以官署的名義來推動這次會商,那麼徵收稅費也是題中應有之意,這也是他們最爲擔心的地方。

李彥提議的稅率雖然不高,但大家更關心的還是操作的方法,明朝地稅率包括田賦都不算高,哪怕是加徵三次的遼餉,明面上的比率都不算高,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往往要翻上幾番,商稅這一塊,也有同樣的情況。

“大家對官府的擔心,本官是瞭解的,”李彥笑了笑:“本官以爲,不管是諸位也好,本官也好,都應該本着誠信的原則,用契約來解決這個問題。”

“兵備道衙署向各位征剿稅費,就有派艦隊護航,打擊海上匪盜,以及走私貿易的義務,這一點還請大家放心,各位地生意做得好了,遼南才能得到更多稅費,只有維持一個好地環境,各位才放心將生意越做越大,所以我們的利益是一致地,”李彥儘量用商人的方式解說,以讓這些商人心甘情願地繳納稅費,同時也隱藏着一種威脅,要是不遵守規則,私底下進行貿易,那就是走私,屬於遼南水營的打擊範圍。

“反過來說,各位接受了遼南艦隊的保護,也就有繳納稅費的義務,”李彥笑了笑,感覺這個說法與保護費差不多,只不過更婉轉一些罷了,怪不得有人說所謂國家,不過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黑社會,或者說黑社會一旦合法了,那就成政府了,聽上去似乎真有那麼一點道理。

當然了,合法與不合法,還是有其區別的。

“至於稅率與徵收方式,希望與大家共同商議。讓大家都滿意,”李彥微微笑道:“包括護航的協議,一旦確定,那麼大家就要遵守,本官不希望看到有人隱瞞或者製造虛假的商品信息,以逃避稅費。如果不接受這個稅率,之前就可以提出來,要是事後違反了誠信的原則,那麼就是違背協議,等同於違法,本官是會嚴厲追究的。”

李彥看到衆人的臉色都有些不太好看,笑了笑說道:“這一點,我想各位都能理解,這就好像各位也希望衙署這邊遵守規則一樣。這個本官可以保證,衙署只會徵收協議的稅率,絕不會多要大家一文錢。要是有這樣的情況,大家可以向本官反應,本官定然嚴懲不貸,同樣地,若是有哪位商人違反了協議,採用任何方式避稅,本官也是會嚴懲不貸,不知道這樣的對等要求,諸位會不會接受。”

“能夠這樣當然是最好。”王嘉鵬苦笑着點了點頭,但是對李彥的這個保證,卻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官府懲辦商人,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到時候要是衙署這邊還要徵收火耗,或者是在貨物的價值上玩花樣,商人又能怎麼辦?唯一地制約或許只有不做罷了,不然也只能忍受着。又不能做別的。

“吾等相信大人,”胡文信笑着說了一句,正如李彥所說,現在爭論這些也沒有辦法,就好像是商人之間做生意,很多時候看的還是雙方的誠信,要是別的官員說這樣的話,胡文信他們是鐵定不會相信的,不過他們與李彥因爲大生紡織廠而生衝突。以後多次合作。倒還算愉快,用胡文信的話來說。李彥確實是個不錯的做生意地對象,要是將這個海貿的護航與稅率看成是交易的話,也只有李彥能夠讓他們信任。

李彥當然也明白鬍文信他們地想法,實際上不僅是這些商人不信任官僚體系的誠信與自律,就是李彥也不信任,遼南實行軍政管理,已經砍掉了上百名各級吏員,在嚴格的管理體系以及屠刀威脅之下,現在還沒有大面積的貪腐出現,但是海貿這一塊,無疑是很有展潛力,未來日進斗金也說不定,又是與商人接觸,腐化墮落的機會實在太多了。

“本官知道各位對稅費徵收的疑慮,說句實話,本官也有同樣的疑慮,”李彥苦笑着端起茶盞,低頭飲了一口,才嘆息一聲說道:“本官有個想法,有關海貿的管理、稅費的徵收,皆交給你們自己來做,不知各位以爲如何?”

“交給我們自己來做?”王嘉鵬愣了愣,不知道李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他人也都有同樣地疑問。

“是的,交給你們自己來做,”李彥實際上也是靈機一動,一邊思考一邊說出自己的意思:“由所有的海商或者海商代表組成一個海商協會,然後選舉出海上貿易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一個機構,具體管理海上貿易,稅費的徵收,這個機構可以叫做海關。”

“由海商協會與委員會協商確定管理的制度法規,海關負責執行這些規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查覈海商的貨物,徵收相應地稅費,委員會還要負責協調會員之間的糾紛,處理協會與其他方面的關係,這些事情都是你們來做,稅費也是你們來徵收,然後解送遼南聯席會議,這樣的話,你們就不用擔心官府的胥吏敲詐勒索了吧?”

“這個……大人真的相信我們?”王嘉鵬張了張嘴,都不知道說什麼纔好,這樣做好是好,但是卻似乎給商人們留下了更多的餘地,李彥又憑什麼相信他們不會聯合起來欺詐?

“當然不能僅憑信任來處理問題,”李彥笑着搖了搖頭:“商界有句至理名言,先小人而後君子,本官也知道官場中有句話,好的制度能讓壞官無法使壞,壞的制度能讓好官變成壞官,所以一些限制和監督還是必要地。”

“先小人而後君子,大人說得非常精彩,”王嘉鵬點了點頭,既然李彥能夠給他們這樣大地權力,那麼一些限制與監督肯定是不會少的,這倒也不算什麼問題,只要是真地將徵收稅費的權力交給海商們自己,起碼不用擔心胥吏敲詐勒索。至於一成左右的稅費,也實在是不算多了,怕就怕那些官吏不按照規矩來。

王嘉鵬看到其他人也點頭贊同,便笑着問李彥:“不知道大人所說的限制與監督又是怎麼樣的,我想大家都會樂意遵守地。”

“遼南聯席會議將考慮組建一個理問所,海商的糾紛都要通過這個理問所審理判決。你們有什麼問題,不管是海商之間的,還是海商或者是其他人與海商、海貿協會、海關生糾紛的,都可以向這個理問所提起訴訟,由理問所根據法規判決,”李彥嘗試的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專門領域內的三權分立,當然在具體地設置上面,又有些區別。但道理與效果應該是差不多的。

海商協會起到立法的作用,有關海商的法律法規都應該通過這個協會商議並表決,海商協會選舉產生委員會進行日常的管理。具體是由海關來執行,海關所起到的就是執行的作用。

由遼南聯席會議所屬的理問所負責審問判決,類似於法院,水營在承擔護航任務的同時,也會對船上地貨物進行抽檢,作爲暴力機構,根據判決採取相應的措施,類似於警察。

此外,李彥還打算藉着鄭書手下的審計機構組建監察所。對海商協會、海關進行監督,在必要地時候向理問所提請訴訟。

在李彥的這種設置下,雖然並不是嚴格的三權分立,實質上還是一種雙方權力平衡的格局,不過對商人們來說,他們不僅聽到了很多新奇的詞彙,更關鍵的是他們聽到了一種十分有意思的新奇想法。

誠然,按照李彥的想法,立法、執行、檢察、審判和暴力執行都是由不同的部門。由此就形成了相對獨立地權力分立體系,這也是近現代西方所追求三權分立的基本思路。

所不同的是海商協會與海關的關係比較密切,很難避免兩者不會勾結起來,當然,要是海商展到一定程度,人數比較多的話,海商協會與委員會、海關之間,就好像是選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思路顯然並不符合李彥的想法,李彥認爲最佳的狀態應該是海關地人選雖然由海商協會選出。但並不直接接受海商協會的管理。行政與立法應該是相對獨立的。

不過眼下來說,這樣的想法要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只能儘量減少這樣的聯繫,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對此,李彥也只能一步一步來,慢慢實現最終的想法。

李彥當然也不能容忍海商協會因爲利益而抱成團,所以在海商協會、委員會中,都需要有遼南聯席會議的代表加入,李彥甚至想到,在委員會中,來自理問所、後勤部、水營的代表都必須要有。

這樣一來,因爲重要地決策都必須通過委員會與協會,遼南衙署就能充分把握協會地動態,如果真的出現海商們抱成團地動向,也可以及時作出調整。

同樣的,李彥甚至決定接受海商協會與海關的腦參加遼南聯席會議,這一點讓參加會商的商人感到特別動容。

在李彥的設想中,水營對商船有查緝的權力,但是沒有任何處罰權,譬如水營現了某個海商偷逃稅款,只能交給監察所,由監察所向理問所起訴,只有理問所才能確定海商的罪責。

雖然說水營、理問所、監察所都是官府的設置,不過海商在聽了李彥的解釋以後,大多數是不再疑慮,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官府會爲了消解大家的疑慮,而做出這樣的安排,他們寧願相信,李彥是真的想創造一個公平、廉潔、高效的管理體系。

“我希望大家一起來建立與維護這個體系,要是最終的效果不理想,我想最後也只能放棄,到時候吃虧的可是大家,”李彥最後還是語重心長地告誡衆商人。

“大人說得是,”王嘉鵬認真地點了點頭:“大人設想的這個體系應該是很完備了,在官府來說,水營、理問所、監察所互不統屬,除非他們勾結起來,或者遼南衙署針對我們海商,關於這一點,我本人是絕對信得過大人的。”

“至於海商這邊,王某也代表大家做出保證,那就是我們會盡力來維護這個體系的運轉,要是有人破壞,便是破壞大家制訂的規矩,我想協會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也支持理問所依法作出的判決,”王嘉鵬大聲說道,其他商人也紛紛表態。

這個體系的最佳狀態其實是海關剝離出來,形成真正的三權五個部門的獨立,不過這並不是完整的代議制政體,只是吸納了權力制衡理念的一個部門設置而已,李彥也想看看這個體系的運行效果,如果可以的話,他會嘗試着在更多的地方推行。

不管心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的一些疑慮,在李彥提出海商協會與海關以後,參加會商的商人都是熱情高漲,既有對未來海貿前景的熱望,大多數還是對李彥提出的這種全新的方式感到興奮,這也意味着作爲一名商人,他們甚至能參與到官府的決策中去,這是他們一直以來都熱切盼望着的。

誠然,商人們所想的永遠都是趨利避害,賺更多的錢,但並不意味着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對於這些有所成就的商人來說,一個規則透明、更有秩序的經商環境,其實要比權力尋租更具有吸引力,只不過有時候環境如此,不得不隨波逐流而已。

當然,李彥也不會將某些商人看作純良之輩,所以他提出的限制看上去不多,實質卻是抓住了要害,理問所、監察所、水營的存在,以及對海商協會與委員會的滲透,使得海商很難抱成團,事實上因爲參加海貿的商人會越來越多,個別人想要控制協會也不容易,何況還有監察所在一旁虎視眈眈。

爲了方便幾個部門的協調管理,李彥要求海關實行統一的稅單管理,這個稅單必須是遼南衙署統一印製,統一編號的防僞稅單本,在華夏社先進印刷技術的作用下,想要造假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管理和稅費徵收方面,大家很快達成了基本的共識,至於具體的細節,當然還要進一步地深入協商,而談到海貿,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不得不說,那就是船艦的問題。

因爲很多商人都是剛剛加入海貿這一行,並沒有自己的船隊,在北方擁有船隻最多的,如今就是李彥和他的遼南衙署。

在實際主導了遼南軍務以後,得到沈有容、畢自嚴支持的李彥將天津水營、登萊水營,蒐集起來的遼東水營全部歸入麾下,遼南的一些民船也被徵用,加上天津造船廠也開始6續有船下水,李彥手上的船隻數量已經達到一個恐怖的程度。

雖然李彥旗下的這些船隻,有一些只能用來打漁,還有些是戰船,不過能夠用來經商跑海貿的也不少,現在的問題是商人們要自建船隊,還是將貨物交給李彥的船隊來運輸。

第21回 紅顏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06回 計議第250章 政黨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255回 屠刀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53回 變局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249回 私宴第231回 立憲第219回 弄權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3回 大官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1回 騙子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38回 工商第25回 家僕第59回 寶鎖問世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5回 家僕第118回 機器藍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20回 激盪第2403回 新城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32回 流言蜚語第3回 大官第66回 木工作坊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27回 身死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15回 職守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30回 農事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2回 銀錢第215回 職守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9回 海外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35回 言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7回 美姬第210回 針對第57回 測量工具第67回 軸承計劃第220回 激盪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24回 安排第235回 言論第207回 對策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5回 單挑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219回 弄權第5回 單挑第221回 表決序章選擇第214回 問罪第19回 海外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13回 交鋒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5回 單挑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45回 屯墾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232回 司法第223回 皇權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6回 後 臺第95回 廣而告之
第21回 紅顏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06回 計議第250章 政黨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255回 屠刀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53回 變局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249回 私宴第231回 立憲第219回 弄權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3回 大官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1回 騙子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38回 工商第25回 家僕第59回 寶鎖問世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5回 家僕第118回 機器藍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20回 激盪第2403回 新城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32回 流言蜚語第3回 大官第66回 木工作坊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27回 身死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15回 職守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30回 農事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2回 銀錢第215回 職守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9回 海外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35回 言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7回 美姬第210回 針對第57回 測量工具第67回 軸承計劃第220回 激盪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24回 安排第235回 言論第207回 對策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5回 單挑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219回 弄權第5回 單挑第221回 表決序章選擇第214回 問罪第19回 海外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13回 交鋒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5回 單挑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45回 屯墾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232回 司法第223回 皇權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6回 後 臺第95回 廣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