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回 機器藍

殺傷策是一種戰略轉變,孫承宗、茅圓儀以及兵戰俱樂部的其他成員,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耗餉八百萬,足以組織三到四次薩爾滸那樣的會戰。

不過在戰役層面上,明軍的機動劣勢還會很明顯;在戰鬥層面上,訓練、士氣也堪憂,這纔是最大的問題;而就戰略來說,李彥的殺傷策並不完整,有很多需要調整完善的地方。

但這就好像是一扇門,打開後就是全新的世界,詹事府洗馬孫承宗對此予以了方向性的肯定,尤其欣賞兵戰棋的設計。

有了孫承宗的肯定,加上兵戰俱樂部的影響力,李彥“知兵”的名頭,與兵戰棋一同聲名鵲起。

雖然兵戰棋的規則剛剛推演完畢,對外公佈,兵戰棋卻早已設計、製作,每套兵戰棋大致爲三個部分:地圖或沙盤組件包括其他各種佈景工具、兵種及戰具組件、遊戲手冊。

兵戰棋既有套裝,也可零賣,具體設計也有簡裝版、精裝版、豪華版,其中一套精裝版的價格高達十兩銀子,差不多值一匹普通的挽馬,簡裝版也需要一兩銀子,豪華版的價格則異常華麗地定爲一百兩,且限量供應,純手工製作,一個月只能推出十套左右。

其實這些都是手工製作,不過在材料、做工的精細程度上便差了許多,豪華版的棋子甚至用紫檀雕刻而成,再過幾百年,那就是文物、藝術品。

放在這個時代,豪華版也不算做得很精細,至少算不上藝術品的層次,李彥沒那麼多手藝高的工匠來細細雕琢,他寧願像這樣中上的水準。但是可以批量生產的。

兵戰俱樂部鼓勵大家玩兵戰棋,經濟條件一般者可以購買簡裝版的組件,實際上有一套地圖就可以玩,甚至可以自己設計地圖。

由於第一天組織地活動很成功,作爲有錢人中對軍事很感興趣的會員,差不多都是掏錢購買一套兵戰棋,除了鞏永固、劉文炳等搶走了五套豪華版,其他人都是買了精裝版。

即便如此,日推出的一百套精裝版也供不應求。因爲僅僅是俱樂部內部就有一百多號人,雖然日之後,銷售的勢頭立馬降了下來,但銷售的情況還是很不錯,每天都能賣出好幾套,簡裝版賣出的要多些,但也多不了多少,真正喜歡兵戰棋。^^^^書^^發^^能花一兩銀子的便不會在乎十兩銀子。

兵戰熱很快成爲京城的頭號話題。這種幾乎可以模擬現實戰爭的玩法,雖然作了許多簡化,但其新穎性、可玩性都能讓熱血地青年爲之着迷,很多人喜歡擺上一局,過一把戰場殺伐的癮頭。

拼圖掀起的遼東熱正是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兵戰棋上,對戰最多的也是遼東戰局。薩爾滸、撫順,以及孫承宗、茅圓儀演示過的遼瀋,每個人都各展所能,儼然將自己當做了遼東經略,指揮十數萬人馬直搗建州老巢。

“打下建州沒有?”京城的公子哥兒見面閒談的話也在生變化。若是沒有玩過兵戰棋,沒能將建奴地老巢打下來,鐵定要爲人所鄙視。

所謂明朝以文御武,其實並非重文輕武,儒家傳統地文人,講究的是禮樂射御數的六藝,最大的成就不過是入則相、出則將,王守仁、于謙就是他們的榜樣。

再加上遼東局勢催人,以及李彥刻意營造的氛圍,對於遼東、對於戰事。對於兵戰棋的熱度纔會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

不過兵戰棋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需要大量的計算,以及裁判。特別是戰役作戰的話,其判定與計算都會呈幾何級數的增長。

對很多初玩者來說,兵戰棋的規則與數據換算無疑相當複雜,最好地玩法還是在趣玩館,李彥從天津調了一些技校學生,讓他們熟悉規則,並承擔計算任務。

趣玩館在彥熙樓只能同時提供十盤棋的判定與計算服務,而這十盤棋幾乎難有間斷的時候,總是一盤結束了,馬上有排隊的頂上去。

即便如此,也絲毫不影響兵戰棋的流行,購買兵戰棋者也絡繹不絕,雖然沒有專業的裁判和精確計算,人們依然可以遵照基本規則,進行簡化版的玩法,譬如最簡單的戰鬥場景,省略了計算的戰役推演,同樣玩得不亦樂乎。

探討不同兵種的強弱,研究不同地戰術組合,並以此推及現實,亦以現實入棋,兵戰棋豐富靈活地玩法,讓京城多了很多研究棋,進而研究兵的青年。

李小爲好動地性格很適合趣玩館,夏熙接手大生紡織廠的銷售以後,李小爲就再度回到趣玩館,他能不時搞出些花樣,讓趣玩館總是充滿趣味。

而在兵戰俱樂部,李彥提拔表現出色的鞏永固爲連長,還有一些排長,平常的活動都由他們自己組織,這些紈絝的態度和表現都相當積極。

鞏永固甚至已經在策劃拼圖大賽那樣的兵戰棋大賽,至於經費,準備由會員集體出資,讓李彥哭笑不得。

李彥則在忙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完成國戰棋的設定。

雖然沿用同樣的框架與思路,國戰棋的內容與兵戰棋顯然有很大的不同,涉及的因素也很多。

好在孫承宗在知道這件事以後,表現出相當大的興趣,與茅圓儀一起,參與到國戰棋的設計之中。

孫承宗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中允,後爲詹事府諭德、洗馬,在中樞歷練多年,他的豐富經驗與眼界,爲國戰棋的完善很有幫助,而李彥的很多新奇觀點,也常常讓孫承宗深思良久。

在三人的努力下,還有華夏社一些生和技校學生的協助。國戰棋逐漸成形,而在此期間,大家也難免聯想到大明眼下的情況。

“朝廷裡地御史在彈劾熊廷弼,熊經略怕是不能安坐其位了,”這一天,國戰棋總算完成了最後的設定,孫承宗與茅圓儀、李彥一起喝酒慶祝,突然嘆了口氣說道。

“朝廷有何方略?”李彥拿起酒壺給孫承宗杯中添滿酒,雖然他也不認爲熊廷弼很出色。但隨意換將,隱患很大。

“能有什麼方略?”孫承宗苦笑着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他曾將李彥的殺傷策整理完善後,上朝廷,卻得來“此舉有違人和,前方戰事,不宜中制”的旨意,然而現在卻要拿下前方的經略。這豈是不中制?

“指責多而建言少。這向來是言官的不足,”孫承宗搖頭嘆息:“不過顧所言,也未嘗沒有道理,:此八百萬者,安能歲歲而輸之?臣恐民窮財盡、盜賊蜂起,憂不在三韓而在蕭牆之內矣。”

李彥舉杯無語,顧此言確實一針見血。再過不了幾年,大明確實烽煙四起,也確實亡於農民軍之手。

當熱血的青年在地圖上直搗建州的時候,大明十幾萬軍隊卻只能龜縮在遼瀋周圍的堡壘中,即便是建奴叩關劫掠。也無法起到阻遏地作用。

李彥也是苦笑搖頭:“若是有機會,真想到遼東看一看,那裡的局勢到底如熊廷弼所說,兵馬漸足、器械漸備、人心整頓;還是如姚宗文所言,兵馬不訓練、將領不部署、人心不附戢……”

“怕是都差不離,”孫承宗提起筷子,點了點瓷盤:“姚宗文不會無中生有,熊廷弼治兵嚴苛是有的,怕也不能懾服諸將,事事幹預。終不能成就。”

“顧之憂。也是朝廷之憂,至於馮三圓劾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皆是不知兵而妄言,”孫承宗轉頭看了茅圓儀一眼:“止生,你的《武備志》何時能出?但願此能讓我大明多幾個知兵的統兵者。”

茅圓儀搖頭苦笑:“近日忙着作棋,卻是耽誤了,纔不過一半左右,便是往後潛心着力,也要到明年了。”

“兵戰棋、國戰棋也頗有意義,不算耽誤,從今而後,抓緊些便是,”孫承宗點頭勉勵。

“爲什麼不邊寫邊出呢?”李彥放下手上的竹筷,看着茅圓儀和孫承宗道:“在下看過止生《武備志》的體例,洋洋灑灑,怕要數百萬言,幾十卷,何不將前面已經撰寫好的部分,整理出版印刷,也好過延至年後。”

“況且,此也非一日能夠看完,不如每月出得一到兩卷,待到止生寫完,也剛好出完,而閱者已經看了大半。”

“俊傑地主意倒是不錯,止生你看如何?”孫承宗點了點頭,面向茅圓儀問道。

茅圓儀猶豫着說道:“怕是此時印出,也無人會看。”

“哦”孫承宗默默地點了點頭,茅圓儀地《武備志》其實就是對以往軍事著作、資料的整理與重新註釋,如果只出一卷,譬如孫子兵法卷,誰都不會當回事。

而這個時候印,也只能是自己出錢刻印,聲名不顯,便難有資助,要靠個人獨力來印的話,無論是茅圓儀,還是孫承宗,都會比較吃力。^^^^

李彥看到二人爲難的樣子,不由微微笑道:“孫大人,止生兄,你們可知道京城乃至大明最大的商是誰?”

孫承宗與茅圓儀相互看了看,都疑惑地搖了搖頭。

“呃,”李彥不禁尷尬地笑了笑:“本來以爲華夏社已經很有名氣,不曾想卻是自作多情了。”

“華夏社?”孫承宗與茅圓儀頓時恍然大悟,《華夏商報》每天一萬多份,《華夏文學》及《華夏與戲曲》每個月一期,行量也已經達到四千冊,要論每個月印刷的總字數,最多者非華夏社莫屬,就算一些商印刷的更多,但賣出地冊也遠遠不及。

如果要說在全國範圍的影響力,華夏社尚難有望其項背者。

“俊傑,你是說,華夏社可以幫我印這本?”茅圓儀不禁激動地說道,他寫這本。除了個人的志向與興趣,也想借此闖出名聲,若能借助華夏社的渠道,定然事半而功倍。

不過他也有些猶豫:“只是,單冊出可有人看?還有,若是印冊多了,茅某也付不起那個錢。”

“這個……”李彥有些無言,哭笑不得,只好認真地解釋:“止生兄便放心。華夏社的牌子與渠道,足以讓這本走紅。”

“至於單冊出與全套,看一看兵戰棋地銷售就知道了,全套出價格不菲,很多人便看不起,而單卷不過幾分銀子,買者自然更多。”

“至於印刷的費用……”李彥好笑地看着神情緊張的茅圓儀,擺手說道:“不僅不要你的。還得給你版稅。也不多,五個點,止生兄覺得如何?”

五個點的版稅,已經相當之低,不過李彥也要考慮到兵的曲高和寡,加上之前沒有運作過,風險頗高。便給了個相對保守的數字。什麼叫版稅?”茅圓儀與孫承宗卻徹底迷糊了:“五個點是什麼?”

“版稅,就是稿費,”李彥突然感到悲涼,這個時代的讀人寫不僅沒有稿費,有時還得自己出錢。

“五個點。就是每一冊售價的百分之五,”李彥解釋道:“就是百中之五。”

“稿費?”茅圓儀連忙擺手:“華夏社能幫吾出,某已感激不盡,稿費一說,千萬不要再提。^^,,,,發^^”

說着,茅圓儀已經起身對李彥深深一揖:“俊傑賢弟,《武備志》若是能出,茅某感激不盡。”

在茅圓儀地強烈要求,以及孫承宗地勸說下,李彥只好放棄了給茅圓儀支付稿費地想法。但他表示。這五個點,將捐贈給兵戰俱樂部。而《武備志》也將以兵戰俱樂部與華夏社聯合的名義出版印刷。

鞏永固聽說李彥要給茅圓儀出《武備志》,便纏着他要給俱樂部出,甚至所需地銀錢,也可以由會員募集。

鞏永固的意思,是覺得每個月三次的兵戰論臺水平越來越高,完全可以將大家的言論彙編成冊,每個月一期,像《華夏文學》那樣,定期行。

李彥覺得這個想法確實不錯,既可以擴大俱樂部地影響,也可以將一些觀點公開,引起大家地關注,他在徵求孫承宗的意見以後,便同意了這件事。

只不過內容不能只有論臺的辯論,他給鞏永固規劃了幾個方面,俱樂部的活動包括論臺辯論爲其一;軍事理論,可以從《武備志》中摘抄是爲二;兵戰棋的動態與經典戰例爲其三;其四則爲大明的軍事動態。

以此四方面的內容,則可編撰一冊軍事類地期刊,以俱樂部的名義行,華夏社進行運作。

這本期刊被命名爲《兵戰春秋》,李彥爲總編撰,鞏永固爲主編撰,編撰組的成員皆由俱樂部中遴選,紈絝們大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足以勝任這樣的工作。

作爲紈絝,因爲是勳臣或貴戚地關係,反而不能通過正常途徑從政,而兵戰俱樂部則讓他們找到樂趣的同時,也有了某種特殊的追求,對於創辦這本俱樂部雜誌,顯得非常熱情。

駱養性成爲神機營佐擊將軍,領一車兵營,額定三千兵員,清點後僅一千出頭,而這一千兵也幾乎都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戰。

駱養性爲此大雷霆,準備清理兵員,補充缺額,但是得到的餉銀不足,所以也來找李彥想辦法:“我要一千五百杆火銃,兩千杆長槍,兩千套刀盾,以及相應的裝備。”

除了討要鳥銃火器,駱養性還想讓兵戰俱樂部到他的營中搞活動,所繳納的活動費用可供作軍餉。

李彥爲此哭笑不得,兵戰俱樂部經常參加活動的會員也就是一百多人,雖然每人每個月的花銷都在上百兩左右,但指着他們的部分活動費用作爲餉銀,卻依然是杯水車薪。

對於駱養性地建軍計劃,李彥持雙手贊成,與徐光啓相比,駱養性是李彥簡化戰術地擁護者,他的這個營更容易按照他地想法來操練。

徐光啓在通州練兵。是備操編制,也就是要真地打仗了,並不屬徐光啓指揮,而京營既是備操編制,也是戰鬥編制,完全由這支軍隊的領駱養性說了算。

徐光啓練兵的兵丁來自各地班軍,這些衛所兵早就爛透,三千兵也難以挑出一千合格的,京營則可以募兵。挑選身體素質相對更好的兵丁。

李彥與駱養性的想法一致,就是將他的這營兵打造成爲強兵,兵器方面可以讓軍器局優先供應,配備兩個方陣鳥銃手,以及兩個方陣長槍兵,每個方陣爲標準的二十五乘二十五,六百二十五人,再配備一隊炮兵。

兵員更不用操心。今年年景也不好。可以在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招募流民,進行編伍操練。

至於兵餉,駱養性的辦法肯定不行,只能由其通過關係,讓上面足額劃撥,至於缺額部分,李彥建議其招募兵丁地時候。再招募一些流民,然後讓這些流民屯墾土地,屯墾收入可以補助兵餉的不足。

至於屯墾的土地,可以通過俱樂部的那些紈絝運作,他們家中在京畿一帶多有田地。有的放在那裡拋荒,不如拿出來交給駱養性的兵丁屯種,象徵性地收一點田租,這些紈絝自然也是願意。

駱養性的積極性很高,關係也夠硬,但是要做成這件事,阻力也相當大,不過李彥與駱養性都是打算盡力去試一試。

軍器局經整頓以後,面貌煥然一新,這裡很多坐匠都是世代相傳。技藝自然沒有問題。引入精作坊精密製造管理辦法以後,實行標準化製造。造出的兵器品質大有改觀。

抽調精幹力量地火器坊火銃作經過反覆比較,終於定型一種新式地火銃,這種火銃的銃管與鳥銃相比,銃管略長,管壁略粗,相應的射程、威力也更大,但也更重了些。

銃管一般用精鐵打製,通常是用精鐵打製一大一小兩根鐵管,然後以大包小,嵌合以後打得嚴實,再用鋼鑽將銃管鑽勻、光滑平直,關鍵的工序就在於鑽銃管,通常一個工匠一天只能鑽深一到兩寸。

制銃工匠原本使用的是手工鑽,用繩子拉動木杆鑽,效率低下,李彥就將木工車牀弄過來,將木工鑽換成鋼鑽。

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與改進,魯班車牀在原來的基礎上已經做出了很多改進,不過李彥還是現很多不方便地地方,譬如人工驅動、人工推進、人工固定,通常來說,存在人工的地方,便有改進的空間。

從精作坊調過來的技術員王軒已經成爲李彥在火銃作的技術管理員,此外這裡還有幾個工匠地水平很不錯,被李彥任命爲技師,享受更高的待遇,他們被李彥要求,尋找製造中缺乏效率的環節,便做出改進。

“最耗費時間與工夫的,還是精鐵與鑽銃管,鑽牀雖然好用,不過要固定、推進,都是精細活,分毫不能差的”在軍器局做了二十幾年的老工匠焦大齜着大門牙說道。

李彥讓焦大他們演示了一下,很快現這確實是個問題,以前木工機牀的加工精度都不會要求很高,用來鑽銃管,立時便體現出來。

“看來要想個辦法,將工件、鑽頭全都固定,再做個給進槽,這樣在推進的時候,也就不怕移位了,”李彥託着下巴,思考起這兩種結構。

固定的話,可以使用夾具,但要牢固,普通的楔式肯定不行,最好是螺旋式,李彥想起榨油機地螺旋結構,機器廠對此已經比較熟悉。

推進槽則比較簡單,可以使用滑槽,也可以使用螺旋槽,至於具體地結構和細節,則需要再細細推敲。

李彥就將這個設計拿出來,交給機器廠去驗證,至於精鐵,暫時還沒有太好的辦法,不過懷柔那邊地鐵廠已經建了起來,可以從遵化、灤州運來煤鐵礦石,進行冶煉。

懷柔誠然不是鍊鐵的選之地,煤與鐵礦都需要從外地運來,不過產煤產鐵的地方,距離京城最近的也要到遵化一帶,李彥去那裡也不是很方便,索性就在懷柔建了鐵廠,反正主要的目的還是做試驗。

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33回 天價番薯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6回 才子第221回 表決第18回 論兵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3回 尾行第20回 助陽第16回 才子第210回 針對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回 種菜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4回 尋仇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2回 小 弟第19回 海外第211回 進城第30回 農事第207回 對策第259回 班底第240回 商稅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37回 建設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28回 見駕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1回 紅顏第230回 內閣第16回 才子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43回 長槍直刺第8回 黃 韭第220回 激盪第1回 騙子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9回 海外第1回 騙子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58回 等分制尺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56回 節後第8回 黃 韭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27回 身死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33回 憲政第226回 匕現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401回 內監第237回 建設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53回 鎮撫要人第239回 辯論第230回 內閣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31回 立憲第233回 憲政第234回 輿論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49回 私宴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220回 激盪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54回 糧荒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17回 殺傷策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回 海外第208回 兵鋒第70回 展銷大會
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33回 天價番薯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6回 才子第221回 表決第18回 論兵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3回 尾行第20回 助陽第16回 才子第210回 針對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回 種菜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4回 尋仇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2回 小 弟第19回 海外第211回 進城第30回 農事第207回 對策第259回 班底第240回 商稅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37回 建設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28回 見駕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1回 紅顏第230回 內閣第16回 才子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43回 長槍直刺第8回 黃 韭第220回 激盪第1回 騙子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9回 海外第1回 騙子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58回 等分制尺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56回 節後第8回 黃 韭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27回 身死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33回 憲政第226回 匕現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401回 內監第237回 建設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53回 鎮撫要人第239回 辯論第230回 內閣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31回 立憲第233回 憲政第234回 輿論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49回 私宴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220回 激盪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54回 糧荒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17回 殺傷策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回 海外第208回 兵鋒第70回 展銷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