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

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

大雪紛飛,一輛垂簾輜車轔轔出了幽靜的驛館。

從簾櫳縫隙看着入冬第一場大雪,李斯莫名其妙地有些惆悵。涇水河渠完結已經半年,他還是虛任客卿,雖說沒有一件國事不曾與聞,畢竟沒有實際職事,總是沒處着落。別的不消說,單是一座像樣的官邸沒有,只能住在驛館。說起來都不是大事,李斯也相信秦王絕不會始終讓他虛職。然則,李斯與別人不同,妻小家室遠在楚國上蔡,離家多年無力照拂,家園已經是破敗不堪,兩個兒子已近十歲卻連蒙館也不能進入,因由是交不起先生必須收的那幾條幹肉。凡此等等尷尬,說來似乎都不是大事,但對於庶民日月,卻是實實在在的生計,一事磕絆,便處處爲難。這一切的改變,都等着李斯在秦國站穩根基。依着秦王對鄭國的安置,李斯也明白,只要他說出實情,秦王對他的家室安置定然比他想得還要好。可是,李斯不能說。理由無他,只爲走一條真正的如同商鞅那般的名士之路——功業之前,一切坎坷不論!李斯相信,只要進入秦國廟堂,他一定能趟出一條寬闊無比的功業之路,其時生計何愁。然則,這一步何時才能邁出,李斯目下似乎看不清了……

“先生,秦王在書房。”

李斯恍然回身,對恭敬的馭手點頭一笑,出車向王城書房而來。

碩大的雪花盤旋飛揚,王城的殿閣樓宇園林池陂陷入一片茫茫白紗,天地之間平添了三分清新。將過石橋,李斯張開兩臂昂首向天,一個長長的吐納,冰涼的雪花連綿貼上臉頰,猛然一個噴嚏,李斯頓時精神抖擻,大步過了剛剛開始積雪的小石橋。

“先生入座。”嬴政一指身旁座案,“燎爐火小,不用寬衣。”

“君上終是硬朗,偌大書房僅一隻燎爐。”李斯入座,油然感喟。

“冷醒人,熱昏人。”嬴政一笑,“小高子,給先生新煮釅茶。”

不知哪個位置答應了一聲,總歸是嬴政話音落點,趙高已經到了案前,對着李斯恭敬輕柔地一笑:“堪堪煮好先生便到,又燙又釅先生暖和暖和。”面前大茶盅熱氣騰起,李斯未及說一聲好,趙高身影已經沒了。

“先生還記得太廟聚談麼?”嬴政叩着面前一卷竹簡。

“臣啓君上,太廟有聚無談。”李斯淡淡一笑。

“先生好記性。”嬴政大笑,“今日依然你我,續談。”

“但憑君上。”

“小高子,知會王綰,今日任誰不見。”

待趙高答應一聲走出,嬴政回頭目光炯炯地看住了李斯:“今日與先生獨會,欲計較一樁大事,嬴政務求先生口無虛言,據實說話。”

“臣有虛心,向無虛言。”李斯慨然一句。

“好!先生以爲,秦國目下頭緒,何事爲先?”

“頭緒雖繁,以架構廟堂爲先。”

“願聞先生謀劃。”

“秦國廟堂之要,首在丞相、上將軍、廷尉、長史四柱之選。”

“四柱之說,先生髮端,因由何在?”嬴政很感新鮮,不禁興致勃勃。

“丞相總攬政務,上將軍總領大軍,廷尉總司執法,長史執掌中樞,此謂廟堂四柱。四柱定,廟堂安。四柱非人,廟堂晦冥。”

“四柱之選,先生可否逐一到人?”

“君上……遴選四柱,臣下向不置喙!”李斯大爲驚愕。

“參酌謀劃,有何不可?”嬴政淡淡一笑。

“如此,臣斗膽一言:丞相,王綰可也;上將軍,王翦可也;廷尉須知法之臣,一時難選,可由國府與郡縣法官中簡拔,或由國正監改任;長史,唯蒙恬與君上默契相得,可堪大任。”李斯字斟句酌說完,額頭已經是細汗涔涔了。

一陣默然,嬴政喟然一嘆:“先生之言,豈無虛哉!”

“君上,臣,何有虛言?”李斯擦拭着額頭汗水,幾乎要口吃起來。

嬴政面無喜怒平靜如水:“先生如此擺佈,將自己安在何處?”

“臣,豈,豈敢爲自己謀,謀官,謀,謀職?”李斯第一次結巴了。

“但以公心謀國,先生不當自外於廟堂。”年輕的秦王有些不悅。

“臣……臣慚愧也!”突然,李斯挺身長跪,面紅過耳。

“嬴政魯莽,先生何出此言?快請入座。”秦王連忙扶住了李斯。

“君上,臣雖未自薦,然絕無自外廟堂之心!”李斯兀自滿臉漲紅。

“先生步步如履薄冰,他日安得披荊斬棘?”嬴政深淺莫測地一笑。

“臣……”李斯陡然覺察,任何話語都是多餘了。

“先生只說,目下秦國,先生擺在何處最是妥當?”

“以臣自料,”李斯突然神色晴朗,“臣可任廷尉,可任長史。”

“好!”嬴政拍案大笑,“先生實言,終歸感人也!”倏忽斂去笑容,嬴政離案站起,不勝感慨地轉悠着,“先生不世大才也!若非目下朝局多有微妙,先生本該爲開府丞相總領國政。果真如此,國事有先生擔綱,嬴政便可放開手腳盤整內外大局。奈何廟堂元老層層,先生又尚在淘洗之中,驟然總領國政,實則害了先生也。嬴政唯恐先生不解我心,又恐低職使

先生自覺委屈,是以方纔逼先生自料自舉,先求先生之真心也。先生畢竟明銳過人,自舉之職恰當之極。然則,嬴政還要再問一句:廷尉與長史,目下何職更宜先生?”

“長史!”李斯沒有任何猶豫。

“爲何?”

“長史身居中樞而爵位不顯,既利謀國,又利立身淘洗。”

“廷尉何以不宜?”

“廷尉位高爵顯,執掌卻過於專一,宜大政之時,不宜板蕩之期。”

“不謀而合!好!”嬴政拍掌大笑。

眼看暮色降臨,窗外大雪茫茫彌天,君臣兩人渾然忘我,一路直說到初更方纔用飯。飯罷又談,直至五更雞鳴,李斯纔出了王城。回到驛館,李斯又疲憊又輕鬆,想睡不能安臥,想動又渾身痠軟,眼睜睜看着窗外飛雪化成一片日光這才大起鼾聲,開眼之時,庭院一片雪後晚霞分外絢爛。李斯猛然坐起,打了個長長的哈欠,正欲起身沐浴,忽聞庭院車聲轔轔,隨即一聲長呼:“客卿李斯接王書——”

李斯尚在愣怔,特使已經大步進入正廳。

“三日之後,正殿朝會,客卿李斯列席。”

“臣,李斯奉命!”

大寒朝會,天下罕見。

時令對人世活動之節制,春秋之世依然如故。這種節制的最鮮明處,便是天下所形成的春秋出而冬夏眠的活動法則。“春秋”之所以得名,正在於記錄春秋兩季發生的大事,實際便是記錄了歷史。原因在於,冬窩藏,夏避暑,兩季皆爲息事之時,向無大事發生,邦國大政亦然。古人之簡約灑脫,與自然融爲一體,由此可見。時至戰國,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切陳規陋習盡皆崩潰,時令節制也日漸淡化。最實在的變化是,冬夏兩季不再是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天下休戰期,反倒成了兵家竭力借用的“天時”。由是,天下破除時令限制,漸漸開始了冬夏之期的運轉。及至戰國末期,冬夏大舉已司空見慣,當爲則爲遂成爲新的天下風習。雖則如此,邦國冬日朝會,依然是少見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時令限制。朝會須外臣聚國,冰天雪地酷暑炎炎,外臣迢迢趕路畢竟多有艱難。是以,勤政之國,至多春秋兩朝,便成爲不約而同的天下通例。當此之時,年輕的秦王要舉行冬日朝會,朝野自然分外矚目。

這是一次極爲特殊的小朝會。

所謂特殊,是與會者除了李斯一個客卿,全數爲實職大臣。也就是說,三太(太史、太廟、太卜)之類的清要大臣均未與會,大吏之類的實權低職主官(譬如關市等)也未與會。戰國末期的秦國,在國(中央)實職大臣有五個系列:其一爲政務系列,其二爲軍事系列,其三爲執法監察系列,其四爲經濟系列,其五爲京都系列。就其職位而言,政務系列之主官大臣爲丞相、長史;軍事系列之主官爲上將軍、國尉;執法監察系列之主官爲廷尉、國正監、司寇;經濟系列之主官爲大田令、太倉令、邦司空;京都系列之主官大臣爲咸陽令、內史郡郡守。目下,秦國大政尚未理順,丞相職位虛空,上將軍職位有“假”(代理)無實,其餘若干大臣職位則大多是元老在位。依照職位,小朝會當與會者十二人,連同秦王、李斯,統共十四人。因丞相無人,今日與會者只有十三人。

朝會人數很少,地點卻在咸陽宮正殿。

咸陽宮正殿很少啓用。尋常小朝會,多在東西兩座相對舒適的偏殿舉行。新秦王親政以來迭遇突發事件,政事緊張忙碌而求方便快捷,從來沒有在這座正殿舉行過任何朝議。許多新進大臣在職多年,還根本沒有踏進過這座聚集最高權力的王權廟堂。今日,當大臣們踩着厚厚的紅地氈,走上高高的三十六級白玉臺階,穿過殿臺四隻青煙嫋嫋的巨大銅鼎,走進穹隆高遠器局開闊的咸陽宮正殿時,莊重肅穆之氣立即強烈地籠罩了每一個人。九級王階之上,矗立着一座九尺九寸高的白玉大屏,屏上黑黝黝一隻奇特的獨角法獸獬猘瞪着凸出的豹眼,高高在上,炯炯注視着每一個大臣。屏前一臺青銅王座,橫闊過丈,光芒幽幽。階下兩隻大鼎,青煙嫋嫋。鼎前六尺之外,十二張青銅大案在巍巍石柱下襬成了一個闕口朝向王座的三邊形。每張大案左角,皆豎着一方刻有大臣爵次名號的銅牌。案心一張尚坊精製羊皮紙,一方石硯,一支蒙恬新筆。案旁,一隻木炭火燒得恰好通紅又無煙的大燎爐。

“足下以爲如何?”鄭國低聲問了一句。

“簡約厚重,莊敬肅穆,天下第一廟堂也!”李斯由衷讚歎。

“秦王駕到——”白髮蒼蒼的給事中快步從屏後走出,站在王臺一聲長呼。

“見過秦王!”大臣們整齊一拱手,不禁都有些驚訝了。

年輕的秦王今日全副冠冕,頭戴一頂沒有流蘇的天平冠,身披金絲夾織爍爍其光的黑斗篷,內則一身軟甲,腰懸一口特製長劍,凜凜之氣頗見肅殺。身爲秦王,此等裝束原不足奇。然在這個素來不看重程式而講求實效的年輕秦王身上,此等禮儀裝束實在是罕見了。

“諸位入座。”嬴政一揮手,自己也坐進了王案。

李斯是沒有職掌沒有爵位的客卿,位居西南角的最末席次。遙遙看去,秦王似乎展開了一卷竹簡看得片刻才又擡起了頭,接着便是渾厚清晰而又咬字極重的秦人口音

迴盪開來。

“諸位,秦國饑荒之危業已度過,鄭國渠大見成效,秦國元氣正在一步步恢復。當此之時,整肅朝局已成第一要務。”說得幾句,嬴政似乎覺得大臣們聽得不太清楚,摘下長劍站了起來,走到王階前,目光炯炯地掃視着正襟危坐的大臣們,“本王親政三年有餘,先逢動盪餘波之亂局,再遭跨年大旱之饑饉,內外大政,均未整飭。目下秦國大局穩定,本王整飭國政,自今日伊始。”

“君上明斷!”十二名大臣異口同聲。

“謀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諸位既無異議,今日先定樞紐人事如何?”

“臣無異議!”十二名大臣又是異口同聲。

“好!本王先行申明:要職遴選,須當以功業爲根基。然則,秦國未曾大舉,臣下大功一時無從確立,而繁劇國事又得有人擔責。唯其如此,本王之意,初定要職人選,俱以假職代署,一俟功業立定,而後正位定爵。其間,若假職者連續三番大錯,證實才不當其位,立即離職。此法,諸位以爲如何?”

“臣無異議!”十二名大臣異口同聲。

“如此,本王宣示大位人選。”

嬴政話未落點,趙高從王案上捧起那捲竹簡恭敬地遞了過來。秦王接過竹簡,又遞給肅立一邊的給事中。這個白髮蒼蒼的執掌王城事務的內侍總管深深一躬,接過竹簡清晰緩慢地念誦起來——

秦王政特書:欲立廟堂,先謀棟樑。業經各方舉薦,元老諮議,今立大政如左:其一,原長史王綰,擢升假丞相,署理丞相府總領國政。其二,原前將軍王翦,擢升假上將軍,專司整軍經武;原咸陽令蒙恬,擢升假上將軍,襄助王翦整軍經武;原假上將軍桓齕,專司關外大營;但有軍爭大計,三假上將軍會商議決。其三,原客卿李斯,擢升假長史,署理秦王書房並襄助秦王政務。其四,原內史郡守畢元,擢升假廷尉,總司執法各署。其五,原咸陽都尉嬴騰,擢升假內史郡郡守,兼領咸陽令咸陽將軍。其六,原大田令鄭國大功爍爍,職掌拓展,得總領經濟十署,議決一切經濟大計。秦王政十三年冬

“諸位若有異議,當下便說。”嬴政目光掃過,高聲一問。

“臣等無異議!”殿中整齊一聲。

嬴政微微一笑:“老國尉有話說?”

蒙武離座站起,一拱手:“老臣無異議,只是有話說。”

立即,大臣們的目光一齊聚向這個鬚髮灰白的老國尉,幾乎是人人不明所以。方纔王書,在座大臣除老國尉蒙武、老廷尉嬴蹘、老太倉令嬴寰原職未動,其餘幾乎人人擢升。更不說長公子蒙恬擢升假上將軍,父親蒙武能有甚話可說?

“老國尉但說無妨。”嬴政分外平靜。

“老臣才具平庸,年事漸高,今日請辭,以讓後生。”蒙武一副坦然神色。

“老國尉體魄強健,毫無老相,寧終日閒居乎?”

“老臣雖非軍政之才,然馳騁疆場自信尚可。老臣一請,入軍爲將!”

“既然如此,老國尉資望甚重,便做假上將軍,與桓老將軍共掌關外大營。”

“君上差矣!”老懞武陡然紅臉,“老夫不做假上將軍,只求一軍之將沙場建功!老夫少小入軍,總是奉命糾纏軍政,終未領軍征戰,身爲將門之後,軍旅老卒,老夫愧煞!”

“好!老國尉壯心可嘉!但有接任人選,許老國尉入軍爲將。”

“老夫舉薦一人!”老懞武昂昂一聲。

“噢?老國尉有人?”

老懞武一說,不獨秦王驚訝,這些新銳大臣們也無不驚訝。誰都知道,國尉之才歷來難選。其根本原因,在於國尉的實際執掌牽涉實在太多,一面不通便是梗阻多多。糧草徵集、兵員徵發、大本營修建、兵器甲冑之製造維修、關隘要塞之工程佈防、郡縣守軍之調度協調,還有與關市配合收繳外邦商旅關稅、與司寇配合抓捕盜賊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舉凡大軍征戰之外的一切軍務防務,通歸國尉署管轄,涉軍涉政又涉民,頭緒之多令尋常將軍望而生畏。當年趙國之名將趙奢,封馬服君後不任大將軍而任國尉,便在於趙奢有過田部令閱歷,軍政兼通。唯其如此,歷來朝野對國尉府有個別號,叫做“帶甲丞相”。此等人物,大軍將領要認,各官署也要認,否則摩擦多多。所以,國尉之選,既要軍旅資望,又要政才資望,單純將領或單純政務官都不能勝任。蒙武其所以任國尉多年,在於少年入軍,秉性大有乃父蒙驁的精細縝密,又因與莊襄王及呂不韋之特異交誼,多有周旋秦國政務之閱歷。放眼秦國朝野,如蒙武這般軍政兼通者還當真難覓。今日蒙武聲言有人,卻是何人?

“老臣所舉之人,已在函谷關外。”

“山東入秦之士?”

“正是!”

“與蒙氏世交?”

“非也。”

“然,老國尉如何判定其人有國尉之才?”

“此人三世國尉之後,連姓氏都一個‘尉’字,只一個天生國尉!”

嬴政不禁大笑,一揮手道:“此等人物,諸位誰有耳聞?”

李斯霍然起身:“臣知此人!只是……”

“散朝。”嬴政一揮手,“新老長史留宮,儘速交接。”

(本章完)

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二 秋夜高樓 秦箏忽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名將_田單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戰國七雄_楚國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戰國七雄_楚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
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二 秋夜高樓 秦箏忽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名將_田單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戰國七雄_楚國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戰國七雄_楚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