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

薛大人和班固看的都不錯,這位“族侄”確實有故事,他不是公子,而是東漢開國元勳、太子太傅、高密侯鄧禹的孫女鄧堯。

鄧禹在漢帝國曆史上可謂赫赫有名,他是當時最著名的軍事家,因向光武大帝劉秀進獻“圖天下策”,而成爲東漢開國第一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他也是偉大的政治家,因爲光武帝制定“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國略,並助光武帝“既定河北,復平關中”,最終問鼎天下,從而建立了不世功勳!

鄧堯貌美如花,不但出自漢帝國第一望族,且從小知書達禮,多愁善感,擅長辭賦。在孫輩數十人中,老大人鄧禹最寵愛的就是這個博聞強記、學富五車的孫女鄧堯。

鄧堯尤其仰慕前漢才貌俱佳的絕世才女班婕妤,每讀至“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常常情不自禁,掩卷無聲暗泣。班婕妤悲涼的身世,讓她對對皇家後宮充滿恐懼,讓她對世家紈絝子弟壓根就看不上眼。

鄧禹知道孫女很有見識,絕非常人,於是還專門留下話,“婚姻大事,允其自專”。有了這道護身符,阿翁阿母是不敢逼嫁了,可她眼界太高,因而年過二十仍待字閨中,成了雒陽城最著名的“剩女”。

她越是不嫁,越是有無數世子在做着白日夢。很多癡情的世家公子,想盡辦法來接近鄧府。但鄧堯全不理會,一心在閨閣中以《詩》、《春秋》、《尚書》爲伴。她看似一點不急,高密侯鄧震和夫人卻愁死了,小女年過二十了,還不上心,這可怎麼好?

就在咋天,雒陽城最著名的翩翩世子、司徒府郎官趙直,請人送來了納采。趙直可不是一般世子,他是當朝最有名望的首輔趙熹長孫、北軍校尉趙代之子。趙熹早在更始之亂時,便梟勇善戰,且素有賢名。光武帝駕崩後,他保太子劉莊登基,功在社稷。他原爲太尉,永平三年春,因中山國相薛脩獲罪,趙熹負有失察之責而被免去太尉之職。同年冬,又代竇融爲衛尉。

在世族如林的雒陽城,除了諸王子,試問還有那個望族世子能尊崇得過趙公子?高密侯鄧震夫婦見是衛尉趙熹請人來替其孫趙直送納采求親,自然喜不自禁。可令他們失望的是,小女鄧堯卻自做主張,毫不猶豫地退回了納採,回絕了這門親事。

得罪當朝首輔,是玩的麼?鄧震大怒,便虎着臉來到閨樓,找小女興師問罪來了。於是,父女倆擺開架勢辯論一頓,但辯論鄧震根本不是小女對手。最後鄧震氣急敗壞,“啪”地一聲,將瑩白的脂玉羽觴摔得粉碎,拂袖而去。

與阿翁大吵了一場,阿翁氣得不輕,鄧堯心裡其實也不好受。她不想在府中呆着,今天朝食後,便女扮男裝,又逼着六叔鄧訓陪她到蘭臺閱簡,主要是想親眼目睹一下班婕妤的《秋風賦》(注:現已佚傳)真跡。

這個小叔叔鄧訓,後來也是東漢歷史上的一代能臣,官至張掖太守和護羌校尉。在鄧禹十三子中他排名老六,僅比鄧堯大兩歲。與班超一樣,鄧訓也是“仁者之所”鄧府中的異類,他爲人正直,素有大志。從小即志在邊疆立功,喜歡擊劍習武,極其討厭舞文弄墨。

也正因爲此,鄧禹在世時,對這個兒子很是不喜歡,逮住機會就要教訓他一頓。“不曉經文,不通文墨,枉爲男子,汝當以侄堯爲師,丟死去吧!”這是鄧禹當年訓斥鄧訓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一句“丟死去吧”,似乎太不符合鄧大人高貴的列侯身份,似乎又反映出鄧大人的無奈和無助。據說,鄧禹大人不僅說過上面這段話,還將專門用來教訓鄧訓的戒尺,傳給了孫女鄧堯。在他百年後,還要讓孫女代替他來教訓小兒子,也只有望子成龍的鄧大人做得出。

在鄧氏家族中,鄧堯雖是女孩,卻天智超羣,博聞強記,能默誦《毛詩》《周易》、《尚書》、《春秋》和《春秋左傳》,尤擅辭賦和書法,在鄧氏第二代、第三代中是文章魁首,連儒雅風流、名貫雒陽城、後成爲沁水公主駙馬的兄長鄧乾都自嘆不如,自然是玩心甚重的鄧訓所不能比擬的。

鄧禹家教甚嚴,終後漢二百年,可謂英才輩出。鄧禹晚年,在孫子輩中最寵的就是鄧堯,曾命鄧堯教習鄧訓、鄧鴻(注:鄧禹少子)等人習前世大儒的經文。而不聽話時,鄧堯有權用戒尺教訓。是故在鄧府孫輩中,衆人都畏懼女公子鄧堯。

有老祖父撐腰,鄧堯在族中地位自然水漲船高。加上她天智過人,博聞強記,且極善辯論,鄧訓、鄧鴻等幾位比她年少的叔叔,以及鄧禹的孫輩數十人,無不畏她。就連阿翁鄧震心裡都有點怵這個小女,只要鄧堯一說起經文,鄧震便躲得遠遠的,從不敢惹她。

《秋風賦》是班婕妤晚年所作。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陰曆三月,漢成帝崩於未央宮寢殿內。成帝崩逝後,心灰意冷的班婕妤自願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從此,班婕妤每天陪着石人石馬,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景歲月。《秋風賦》記錄了她當時的心境,可惜已經佚傳。

僅僅一年後,年僅四十餘歲的一代才女便香消玉殞、悄然長逝,被葬於成帝陵中。班婕妤的悽慘遭遇,也讓鄧堯從小便對海一樣深的皇家後宮恐懼不已。

在35位開國功臣和28位雲臺戰將的第二三代小女中,鄧堯不一定是最貌美的,但一定是最富有才氣的美女。可她志不在入宮,很小時便對祖父鄧禹表明心志。鄧禹晚年也很好地保護了小孫女,以他的地位和智慧,這一點自然不難做到。

最重要的是,開明的鄧禹看出孫女很有主見,絕非尋常人物,便定下一個規矩,“兒女大事,允其自專!”或許宅心仁厚的鄧大人愛孫太過,僅僅是開了一個玩笑,可事實卻是一語成讖。而即使是句玩笑話,在強調“父母之命”的兩漢時代,鄧禹也是很了不起的。

鄧堯身材斫長,她女扮男裝,喬扮成風流英俊的年輕公子,隨鄧訓從蒼龍門進入南宮,走過鱗次櫛比的宮殿,迷宮一般的迴廊,讓她依然戰戰兢兢。對皇宮一直心存恐懼的她,皇家宮苑是第一次來,其巍峨氣勢和無尚威嚴,是倡導勤儉的鄧府所不能比擬的,自然令她驚心動魄。

第四章 海底撈月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二十六章 烏壘遺恨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八章 文星隕落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一章 封地桎梏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十章 祖孫情深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二章 地傾西北第十章 貪淫惹禍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十八章 名門之後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一章 秘境神技第十五章 盟約分贓第十六章 帝國誓言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一章 帝國使者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三十七章 功名上身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十四章 小露身手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三十二章 情亂時分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三章 重整漢軍第十四章 血腥殺戮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十五章 羊狼對決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六章 逃出生天第九章 西山激戰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六章 決戰之前第二十七章 從天而降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二十五章 秋風自憐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
第四章 海底撈月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二十六章 烏壘遺恨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八章 文星隕落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一章 封地桎梏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三章 兩城投敵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十章 祖孫情深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二章 地傾西北第十章 貪淫惹禍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十八章 名門之後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一章 秘境神技第十五章 盟約分贓第十六章 帝國誓言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一章 帝國使者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三十七章 功名上身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十四章 小露身手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三十二章 情亂時分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三章 重整漢軍第十四章 血腥殺戮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十五章 羊狼對決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六章 御前咆哮第十六章 逃出生天第九章 西山激戰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六章 決戰之前第二十七章 從天而降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八章 西羌使者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二十五章 秋風自憐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