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河畔刑場

權黍一聞聽此人名歙渠,心裡便繃緊了,便趕緊指着商隊對夫妻二人道,“吾不怕沙匪!此皆班太公所僱漢朝河西鏢師,雖不會說此地話,可人人勇悍異常,該是沙匪怕班太公纔對!”

用塞語交流着說笑一頓,班超、權黍一便告別這一家人,駝隊離開村落,順着白楊溝西邊的駝道,向南城行進。沿途的蒲類國男女牧民,見到駝隊都恭敬地躬身施禮。

“司馬,此女似得疫病,還是小心爲上……”周福捏着鼻子,小心提醒道。

權黍一聞言大怒,揚手便是一鞭子,嘴裡斥責道,“一派胡言。此女系從城北匈奴人大營拉回,其姊罵匈奴人是畜牲,彼定爲匈奴人污辱致傷……”

“尕叔,吾感覺木架子內有人,爲何不出來相見?”班騶討好地道。

班超嘆息一聲道,“吾早就感覺出有喘息聲。架子房內,定有人在內養病,且昏睡不醒。只是主人不說,定有難言之隱,吾爲商賈,自然不好說破!”

道路兩側一座座柵欄內,都是破爛的氈房或低矮的木架子房。周福嘆道,“這家人真是倒黴,兩人大病、大傷,日子該怎麼過?這還是蒲類國牧主,再看看這些普通牧民,匈奴人,真是害慘蒲類人了……”

刑卒們聞言,想想車上女人的慘狀,不禁都簒緊了拳頭,眼裡冒着火。吳薌恨恨地罵道,“秋後的螞蚱,讓驢日的蹦達吧!”

白楊河源自白山,自北向南,穿越整個綠洲。河溝很深,此刻水面覆蓋厚冰,夏季時應該河水喘急、奔騰而下、流向大漠腹地。在離白山約三四十里處,白楊河轉了一個大彎,變成東西向。東西向也就二里多,又扭變成南北向。

正是在這段轉彎處,夾白楊河兩岸,一座綠洲城池巍然聳立。伊吾廬分南北兩城,兩城以河道上的一大兩小三道木橋相連。北城南北長約二百數十丈,東西寬約一百數十丈。南城略小,南北長約一百數十丈,東西寬約一百餘丈。

伊吾廬是一座土城,南北兩城城牆均爲方條形土坯壘成,城高三四丈,寬二三丈。城門樓爲四層木質結構,高大威武。城牆上約每隔十丈,建有一個箭樓。而兩城四角均建有高大堅固的箭樓,上置強弩。城外白楊河岸邊,建有四坐高聳入雲的烽火臺。與白山下的烽燧遙相呼應,使南北可互傳警訊。

在缺少攻城器械的西域,這是一座堅固的城堡。此城數百年、上千年前由蒲類國先民所建,爲蒲類國牧民冬季越冬之所。後匈奴人據有該城,城牆又多次被加高。班超僅憑目視,便看好這座小城,易守難攻!

匈奴人是遊牧民族,不擅攻城。此時此刻,班超未想到攻城之難,而是在謀慮別部下伊吾後如何守城!因爲,別部僅有兩千人,取伊吾只能智取。

離南城約有一二里時,權黍一帶着駝隊,正準備趟冰越過白楊河,進入河道東邊的高臺上。突然,一隊北匈奴士卒出現在河對岸。不一會,又驅趕着無數牧民、商賈來到對岸的高臺上。如果單純從遠處看,還以爲是牧民們要玩鬥戲呢,但仔細一看,卻不是。

所謂鬥戲,其實就是鬥獸遊戲。在西域各城國、行國,鬥戲都是基本的娛樂項目。能斗的有駝、羊、牛、犬、雞等等,凡是圍欄裡有的,一般都鬥。鬥即是爲了好玩,也是爲了賭博,賭錢、賭牛羊甚至賭老婆孩子。但這種鬥戲都是民間的,官署僅收稅,絕不會干涉。

“太公,這是北匈奴人要處決犯人,怎麼辦?”權黍一悄聲道,聲音分明帶着微微的顫抖。刑卒們也十分緊張,別忘了,如果不是漢軍北征,這些刑卒也會被各郡按律處決的。

此刻,駝隊已經進入北匈奴人的視線,有一個士卒已經向駝招了下手。“過河!”班超咬牙悄聲道,“全體注意,不管發生什麼,不得暴露身份!”

白楊河河道較深,兩岸都是高高的黃土臺。河岸邊長滿茂密的小雜樹,其間有一叢叢高大的桑樹、榆樹。駝隊順着過河的道路走下河坡,從已經結冰的河面過河。冰層很厚,冰下水流喘急。駝隊爬上河東岸,便被北匈奴士卒趕牲口一般,趕到觀刑的人羣中。

兩個樓蘭駝倌行動慢了些,便被士卒猛抽了幾鞭子。

河岸邊被強迫觀刑的牧民、商賈約有數百人,刑場選擇在白楊河岸邊凸起的高高黃土臺上。在兩棵巨大的榆樹間,搭着一根長長的橫木,上面已經吊着七八具屍體,正在風中搖晃着,顫抖着。

此刻,橫木下,又有六名男子被反綁着雙手,已經站在高高的木箱上。他們的脖子上已經套好了絞索,行刑的劊子手都站在身後。

在行刑架右邊不遠處,還有十餘男子被綁着雙手,跪在一邊。從牧民們的議論聲中得知,他們都是犯了“連坐”之罪或通敵之罪的牧民。其中有兩名長鬚老者,兩名五六十歲的老嫗,四名青壯男子,五名十餘歲以上的青少年。四位老人低首跪着,而五名少年都嗚嗚地低聲哭着。

寒風呼嘯着,圍觀的人羣黑壓壓的,約有二三百人,裡圈是站在的人,後面外圈是坐在馬或駱駝上的,沒人覺得寒冷。他們伸着好奇的長脖子,臉上洋溢着興奮的色彩,互相議論紛紛。

班超身前不遠處,馬上是一箇中年男子。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坐在中年男子的脖子上,雙手抄在皮襖袖子中,嘴裡急着道,“真冷哪,怎麼還不殺?阿莫,吾想看砍頭!”

中年男子道,“別急,好戲一會開場……站在箱上是要吊死的,都會成爲吊死鬼。跪在地下,是要砍頭的,嚓,頭便搬了家!”

“象殺狗一樣吊死麼?砍頭是不是也象椎牛一樣流好多血……”

這時,前面一個男子掉頭道,“人沒狗耐死,砍頭比吊死好看……”

第六章 羣魔亂舞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三章 匈奴始祖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二十二章 疏勒事變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定遠侯班超》小序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一章 驟遇宋母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十一章 天兵驟至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四章 御前大考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二十九章 博士鄧堯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六章 決戰之前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三十四章 查抄班府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一章 帝戲秦娥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二十四章 令出內廷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七章 隴右羌變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二十七章 當廷雜考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八章 崑崙寶地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三十四章 氣勢磅礴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四章 明帝駕崩
第六章 羣魔亂舞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三章 匈奴始祖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二十二章 疏勒事變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定遠侯班超》小序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一章 驟遇宋母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十一章 天兵驟至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四章 御前大考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二十九章 博士鄧堯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七章 狡兔三窟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三十六章 祖姑詩冢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六章 決戰之前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三十四章 查抄班府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一章 帝戲秦娥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二十四章 令出內廷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六章 君胡不歸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七章 隴右羌變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二十七章 當廷雜考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八章 崑崙寶地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三十四章 氣勢磅礴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四章 明帝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