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七大恨(中)

徐鴻儒不但是騙殺了王安,實際上也是耍了嶽鍾琪,讓嶽鍾琪這個死忠白蓮教的人,在紫禁城殺戮官員,就算是把官員都殺了,朱由崧的十萬精銳大軍就在外面,以他對朱由崧的瞭解,嶽鍾琪根本不可能逃得出去。

嶽鍾琪雖然逃不出去,不過也給了他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讓他能夠帶着這百萬黃金和數百萬白銀離開這裡。

微風徐徐的渤海灣當中,四艘千噸級的大帆船從港口駛了出來,在金黃色的暮光當中駛向了北方,白蓮教較重最多的雖然是在山東陝西這些貧瘠之地,不過總壇卻坐落在了江浙一帶的富庶繁華之所,在船工水手當中也有不少的白蓮教信衆,因此徐鴻儒調集一些水手信衆根本不成問題。

至於這些大船,如今在大明朝,有聯合鋼鐵和北海鋼鐵兩個鋼鐵公司,生產的鋼材越來越多,如今已經達到了年產三十萬噸的程度,已經達到了民國的鋼鐵生產水平,因爲鋼鐵龍骨技術已經擴散開來,江浙福建廣東等地的造船廠很多已經能夠生產這種大噸位的船隻,因此這種千噸的帆船,在大明已經不算是什麼了不得的大船了。

徐鴻儒從皇宮當中得到的金銀多得數不清,拿出一點就能夠買到很多這樣的船隻,畢竟一艘千噸級大船的價格也最多隻有幾十萬兩銀子而已。他選擇唐山港的原因,則是因爲天津港早已經是軍艦密佈,已經成爲了向北京進攻的前進堡壘,他從那裡離開,一定會遇到軍艦的盤查,到時候他很難將這些金銀帶走。

不過就算是在唐山港,或許是因爲他們倒黴,剛剛出港,就看到了兩艘龐大的海王級鐵甲艦正要進港,卻突然打出了旗語,讓他們停下來接受檢查。

徐鴻儒皺了皺眉頭,兩艘海王級鐵甲艦的威力,根本不是他們這種商船能夠相比的,看來朱由崧他們並沒有忽視唐山港的防衛,如今徐鴻儒不禁陷入了兩難境地,要打肯定打不過,他們船上只有幾座西洋人的青銅船舷炮,就算是抵近發射,也不可能打穿對方的裝甲;讓他們上船檢查不是可能的,船上大量的金銀,已經足夠讓他百口莫辯了;要跑也跑不了,還望級鐵甲艦是軍艦,使用的是最先進的三漲蒸汽機推進,巡航速度可以達到十七節。

徐鴻儒現在甚至有一種山窮水盡的感覺,要是在陸上,憑藉他的功夫,怎麼跑不了,這次可是壞了!徐鴻儒甚至有一種感覺,朱由崧就在對面上的船上,在看他的笑話。

實際上朱由崧還真是在其中一艘的海王級鐵甲艦上,因爲這兩艘當中除了一艘是剛剛入役的海王十號鐵甲艦之外,另一艘正是朱由崧的座艦,也是海王級的首艦海王號。而在朱由崧旁邊的就是袁心怡,雖然徐鴻儒在宮中能夠呼風喚雨,不過依靠着錦衣衛的配合,袁心怡還是能夠緊緊地把握住徐鴻儒的行跡,這次就是等他出海之後,再來逮捕他,徐鴻儒一身功夫和隱藏行跡的本事,在這大海當中可是施展不出半分。

“那三艘船都把船底鑿沉,人員乘小船離開!”徐鴻儒喝道。

徐鴻儒的命令,讓身邊的水手一愣,朱由崧喝道:“還站着做什麼,還不下令馬上執行!”

因爲曾經跟朱由崧訓練出來的軍隊交過手,徐鴻儒也開始試着建立一支令出必行的手下,無論他的命令有多麼荒謬,此時徐鴻儒身邊的親信不禁問道:“副教主,這是爲什麼?那裡面可都是金銀啊,我們這艘船上只有十萬兩黃金,其他的金銀可都在那些船上!”

徐鴻儒搖搖頭說道:“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我們現在是在賭,賭對方是更看中我們還是,更看重金銀,如果他們不抓緊將那些穿拖回港口的話,那些船很快就會沉入海中,這裡已經是深海,他們可不好打撈!”

一打開水閥,汩汩的海水涌入了三艘千噸級的海船當中,無數的小船從這幾艘大船周圍散出,而徐鴻儒的那艘座艦已經遠遠駛開了,朱由崧不禁搖了搖頭,說道:“徐鴻儒不愧是徐鴻儒,那麼多黃金居然都拉不住他!”

袁心怡說道:“這種人纔是最危險的,幾百萬兩的黃金白銀,隨手一扔,毫不可惜,況且他這是北去,一旦跟李如柏他們勾結在一起,那可就糟了!”

朱由崧笑道:“心怡姐姐,你的意思是要追他們,這幾百萬兩的金銀,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你?取回這些金銀對你應該不是問題吧?況且金銀對你有意義嗎?”袁心怡說道:“爲了這點金銀,放過大敵,可不應該!”

朱由崧搖搖頭,說道:“金銀對我沒有意義,不過我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着這三艘船沉下來,先把他們拖回港口吧,至於徐鴻儒……”

朱由崧輕蔑一笑:“一個喪家之犬,在我看來,還是比不上這些金銀的,我採集金銀雖然容易,不過還是要動用飛船!而且遼東,我遲早是要解決的,我看他還能跑到哪裡去!”

此時在海軍陸戰隊的內應之下,很快就剷除了城門之處的土石,打開了城門,十萬京營進入京城之後,馬上就宣佈了戒嚴,在各處張貼出了告示,並且通過揚聲器向全城宣佈,一個時辰之內絕對不允許任何人都留在街道上,所有人必須回家,或者進入建築物內,否則殺無赦。

此時這也是維持治安的必須措施,畢竟朱常洛死後整個北京城都選入了無**狀態,很多混混閒漢開始渾水摸魚,那些高門大戶,都有自己的護院家丁,他們不敢上門,反而是那些有些收入的中產階層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幾個入室搶劫奸**子的傢伙,被閻應元帶領的軍隊逮住就是一顆子彈,沒有任何審判,不過他們手中的利刃和身上的財物,已經足以證明他們所作的事情,也不需要審判,此時必須要以最冷酷的手段,將這些人鎮壓下來。

朱由崧從天津乘船來到北京之後,內閣六部都已經恢復了正常,各地的館驛也正常運行,公文投遞也十分順暢,這讓朝廷和百姓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而朱由崧還在南京放了十萬京營士兵,也保證了南方的穩定。

北京城穩定之後,接下來要做的自然是迎回萬曆皇帝,不過萬曆皇帝似乎是被南京那六朝金粉迷住了,並不想回到北京,這讓方從哲他們可是嚇壞了,難道萬曆皇帝不滿意他們在這次宮變當中的表現,要遷都南京,要知道在南京可是有另外一套六部班子,遷都南京之後,他們還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都兩說着呢!

朱由崧對萬曆皇帝的表現,卻也能夠理解,畢竟萬曆皇帝年紀大了,朱常洛都死在了他的前頭,而且並非是死於非命,只是元氣耗盡而已,他不願意回到北京,就是不願意見到那那個死去的長子,第二則是怕旅途顛簸,反而不長命,

面臨長江的南京,環境要比風沙雪漠的北京好得多,也更適合養老,況且現在內閣和議會幾乎將他們皇帝的所有權力都給囊括了,唯一留下的也只是樞密院兵權而已,樞密院現在都在朱由崧的掌控當中,她回來了也無所事事。

而萬曆帝也很快派遣成敬,向北京衆臣傳來了旨意,由立福王朱常洵爲太子,不過朱常洵也不打算會北京,反而將正妃鄒氏接到了南京,倒是有在南京皇城裡過日子的打算,這就更讓北京羣臣着急了,現在的皇帝喜歡上了南京,難道下任皇帝還喜歡南京,這不是非遷都不可嗎?

好在旨意上,奉朱由崧爲皇太孫,奉命監國,統籌一切軍國大事,這才讓方從哲等人放心下來,只要有皇太孫在,就不會有問題,畢竟皇帝、太子肯定沒有皇太孫更有前途。

在北京,朱由崧並沒有搬進那廣闊的紫禁城裡,那裡面太空蕩了,而是住進了樞密院當中,對於這件事情,羣臣也並沒有反對,畢竟宮裡說不定還有忠於太子的人,或者還有白蓮教的餘孽,住進宮裡反而不安全。

對於太子的處置,既然太子已經死了,也就不了了之,畢竟大明朝有藩王造反,卻還沒有太子造反的事情發生,也沒有先例可循。然而朱由校和朱由檢卻在今天被帶到了朱由崧面前,按照內閣的處理意見,是削籍爲民。

“皇兄,對於這個,你怎麼看?”朱由崧拉着朱由校坐到藤椅上說道。

朱由校搖搖頭說道:“皇兄這兩個字,以後就不必說了,殿下!”

對於朱由校的冷淡,朱由崧卻不以爲意:“那好,我就叫你大哥吧,民間不都這麼叫嘛!你不一直想要造出真正的鋼鐵戰船嗎,那就去威海衛吧,那裡會興建一座新的造船廠,專門生產蒸汽船,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在那裡學習造船知識,造出萬噸巨輪來!”

第十一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二十一章 清荷驚變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四十八章 百日大旱(下)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二十一章 兄弟鬩於牆(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四十七章 博弈(二)第一章 福王世子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二十五章 混血老唐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一章 雨中秋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三章 道法行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二十六章 老唐當官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七章 新大陸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四章 九千歲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六十章 福王情敵第四十六章 百日大旱(上)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九章 藩王改制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二章 朱家有女(中)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四十三章 鐵路公司(上)第五十三章 倒黴的人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上)
第十一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二十一章 清荷驚變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四十八章 百日大旱(下)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二十一章 兄弟鬩於牆(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四十七章 博弈(二)第一章 福王世子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二十五章 混血老唐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一章 雨中秋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三章 道法行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二十六章 老唐當官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七章 新大陸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四章 九千歲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六十章 福王情敵第四十六章 百日大旱(上)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九章 藩王改制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二章 朱家有女(中)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四十三章 鐵路公司(上)第五十三章 倒黴的人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