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

顏思齊搖搖頭嘆息道:“豐臣秀賴爲人雖說不錯,才幹也是有的,但是主少國疑,德川家康又咄咄逼人,十幾年前的關原合戰,讓德川家康實質上已經成了日本的主人,豐臣家現在還有資金,但是德川家康卻在逼着豐臣秀賴建寺廟,好消耗他們家的錢財!自己卻在大建堡壘,鞏固領地。”

朱由崧說道:“這麼說來,豐臣家恐怕是前途堪憂啦?”

顏思齊沒有再說,只是點了點頭,朱由崧說道:“其實在我看來,你們在日本人的地盤上做事,無論哪家最終勝出,都不會允許你們這些不尊號令的人,在他們身邊的,也就是現在戰亂時代,他們需要你們的貿易,纔算留你們!”

陳衷紀嘆道:“小王爺好見識,那些日本人雖然崇拜我們天朝,但是他們豐臣家、德川家、鬆平家這些大門大戶卻都是野心勃勃,否則也不會有抗倭援朝之戰……”

說到這裡,陳衷紀突然有些尷尬,那次侵略朝鮮貌似就是豐臣秀吉挑起來的,而他們現在卻在幫助豐臣家,的確是有通敵之嫌。

朱常洵笑道:“陳先生不比如此,對我們來說,豐臣家和德川家並沒有甚區別,倭人狼子野心,不服王化,最好是讓他們一直打下去!”

朱由崧說道:“父王,你的想法不錯,不過現在豐臣家已經落了下風,或許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支援,加強一下豐臣秀賴的力量,好讓他們繼續打下去!”

朱常洵心中意動,卻頗有些爲難,這些日子他們的鐵器市場雖然賺了不少錢,不過給朝廷的稅款就有五萬兩,利潤達到了一百五十萬兩,因爲還沒有民間投資,這些錢都算是皇家和朝廷的,兩家分配一下,朝廷至少能得九十萬兩,而內帑也有六十萬的進項,這些錢都是有着落的,朱常洵雖然想插手日本貿易,卻是手中沒錢!

而手中的貨物——鐵器、鋼材、水泥,這些東西的確能夠增強豐臣家實力,而且還能換來大量的金銀,豐臣家可是個大金主,就算是德川家康也不得不逼着他們廣建寺廟來消耗豐臣家的家財,即便如此,在日後的大阪之戰當中,豐臣家也能夠拉起十萬兵,來跟德川吉康對抗。

這個貿易的確做得,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利潤上,都有相當大的回報,不過原本打算用來規範那些礦坑的審計制度,現在卻成了他最大的掣肘,朱常洵可沒有把握瞞過那些審計師的查賬。

朱由崧卻道:“父王,不如我們買下鋼鐵廠裡面的鋼材水泥這些東西,然後通過顏叔叔,賣到日本,你看如何?”發展重工業,就是得靠戰爭財,這一點朱由崧是深有感觸的。

朱常洵搖搖頭,說道:“我們哪有那麼多錢?”

朱由崧笑道:“父皇,你沒有,我可是有啊!八十萬兩,夠不夠?”

朱常洵吃了一驚,不禁問道:“八十萬兩?你哪來的這麼多錢?”

朱由崧笑道:“你難道忘了,我曾經在城外那裡發現了一個古代高句驪人的藏金之處,送到日升昌記,換了八十萬兩的銀票,難道父王忘了嗎?”

朱常洵一手扶額,笑道:“我都昏了頭了,都沒想到,你現在可是個小富翁,只是……”朱常洵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畢竟那是他兒子的錢,只聽說父親給兒子發錢的,卻沒聽過父親管兒子要錢的。

顏思齊卻忍不住說道:“王爺,我們的船隊載量有限,恐怕承受不了這麼多貨物?”

朱由崧皺了皺眉頭說道:“八十萬兩的話,按照我們的價格,鐵料也就是四百萬斤!換成鐵器或是鋼材,會更少,難道這點貨物,你們也吃不下嗎?”

顏思齊苦笑道:“小殿下,你是看多了那些富商和西洋人的船隊,他們一支船隊便擁有好幾艘大型福船,那是萬料的大船,豈是我們能相比的!”

萬料船,也就是排水量六百噸的船隻,現在除了英國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那些一級戰列艦,在亞洲這邊,已經算是最大的船舶了。

四百萬斤,也就是兩千多噸,按照現在的船舶載重,一艘中型貨船就能夠裝完了,但是顏思齊他們一支船隊居然還沒辦法承載,看來顏思齊他們也不過是剛剛開張,連一艘萬料大船都沒有,還沒有發展到日後雄霸臺灣的一官黨的程度!

不過,剛剛開張好啊,剛剛開張更適合自己控制,朱由崧微微一笑,說道:“既然如此,能帶多少,就帶多少吧!這次本錢由我出,你們負責運輸和售賣,至於利潤,四六分,我們出的錢,就算我們六分,你們出力,就算是你們十分如何?”

顏思齊笑道:“好好!沒問題!”實際上他們這次不過拿出三四萬兩白銀採購,就算是日本貿易利潤頗大,這一趟最多也就是能賺一倍,他們也只能賺三四萬兩而已。

但是這次有朱由崧出錢,雖說他們沒辦法把八十萬兩的貨物,全部裝船,但是至少裝上二三十萬兩的貨物還是沒問題的,日本冶鐵技術雖然不錯,不過成本高,價格高,而遵化這裡的價格卻很低,品質卻不次於那些日本鋼鐵,海貿就是這樣,必須掌握各地的價格,賺得就是這個差價。按照這個差價計算,一趟下來,翻兩番絕對沒問題,四五十萬兩的利潤,就算是四六分,他們賺得也比自己運作多得多了。

朱由崧微微一笑,說道:“另外還有些事情,不知道日本那裡火銃和火炮的價格如何?”

顏思齊不禁一驚:“火銃火炮?難道王爺還要往日本去賣火炮?”

朱常洵也說道:“崧兒,向日本賣火炮是不是太冒險了,畢竟那個國家可不是什麼好路數!”

朱由崧當然知道那個國家不是好路數,不過向日本賣火炮這件事情,那可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要比光賣鐵料鋼材強多了。

朱由崧問道:“父王,當年朝鮮之役日本有沒有使用火炮?”

朱常洵一愣,他對這個卻的確是不怎麼了解,朱常洵只能轉向徐光啓說道:“徐先生,你對此可有了解?”

徐光啓笑道:“朝鮮之役,日本的確曾經使用火器,他們的火器數量少威力也不夠,在我們的迅雷銃、佛朗機炮和虎蹲炮面前,佔不到便宜,他們甚至把那些大火銃叫做火炮,小國寡民,沒有見識!不過那些大筒威力確實非凡,口徑大約二尺許,發射霰彈,百步之內,人畜皆亡,其他一些火器也頗有借鑑之地。”

朱由崧笑道:“這麼說來,日本人鑄造火器並沒有技術上的問題了?”

徐光啓一愣,說道:“這麼說也沒錯,畢竟日本也千萬人口的大國,而且還能夠打造出鋒銳無匹的倭刀,他們的工匠水平跟大明相比,卻也相差不大!”

朱由崧笑道:“這就是了,如果我們不賣給日本人火炮,他們在朝鮮之役當中,吃了火器的虧,恐怕也會自行打造,到時候他們的火炮技術達到我們的水準,也未可知,而我們將火器賣給日本人,一來能夠賺大量的金錢,二來日本人從我們這裡買火炮了,自己國家打造火炮的技術就差了,有朝一日,我們要是不賣給日本人火炮,恐怕他們連打造火炮的工匠都找不到了,而且我們賣一門火炮的錢,足以鑄造兩三門火炮,這樣的好買賣,幹嘛不做?其次,我們賣給日本人的火炮那是用來打他們自己人的,我們最好是賣給豐臣秀賴,讓他狠狠地去打德川家康,等德川家康被打得差不多了,我們在賣給德川家康火槍火炮,總之不能讓他們停下來就是了。”

徐光啓頷首捋須,微微笑道:“以夷制夷,小王爺,深明其道啊!

朱由崧奇道:“徐先生,難道你不覺這法子太無恥了點嗎?”

“無恥?”徐光啓笑道:“這種平衡之策,實際上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曾利用的策略,上溯到春秋戰國,這種策略有個叫法叫做縱橫捭闔之策,精通這等策略的人,便叫做縱橫家,就算是隋唐之時,分割東西突厥,而後有扶植契丹,兩宋之時,聯金抗遼或是聯蒙抗金,不過都是此等策略的發展而已,不過隋唐亂世,兩宋腐儒,沒有把握好縱橫的程度,以至於讓外敵強大,以至於兩宋滅亡,所以我們大明才採取了,絕不議和的國策。”

朱由崧明白了,這種玩平衡的外交政策,並不是所謂的英美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首創,自己國家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策略了,不過因爲隋唐兩宋都沒把這種外交政策玩好,反而成了奸佞賣國的工具,使草原民族坐大,於是明朝索性使用強硬的外交策略,杜絕了這種可能。

朱常洵也不禁感嘆,原以爲這個徐光啓不過是一個欽天監正之類的人物,卻沒想到他對歷史掌故,人文地理都如此熟悉,的確是一個大才。不過此時他們說的再好,朱常洵也只能苦笑。

“朝廷是不會允許出賣火器的,那些人動不動便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來搪塞,我們又能有什麼辦法?”

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間富貴花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八章 北海之變(中)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一章 兄弟鬩於牆(下)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三十九章 新局面(下)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十六章 馬六甲條約(下)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六十四章 就藩之議(下)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十二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下)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四章 九千歲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五十二章 博弈之結局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二十五章 混血老唐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四十七章 博弈(二)第三十二章 魏進忠的決意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二十八章 七大恨(下)第十二章 南洋劇變(下)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二章 以權換稅(中)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二章 風波惡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上)第二十八章 來自女真的威脅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第十一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四章 九千歲第五十七章 魏進忠歸來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三十六章 道法憲法(上)第四十八章 百日大旱(下)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三十九章 新局面(下)第七章 新大陸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五十八章 面試與遇刺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
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間富貴花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八章 北海之變(中)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二十一章 兄弟鬩於牆(下)第二十章 兄弟鬩於牆(中)第三十九章 新局面(下)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十六章 馬六甲條約(下)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六十四章 就藩之議(下)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十二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下)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四章 九千歲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五十二章 博弈之結局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二十五章 混血老唐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四十七章 博弈(二)第三十二章 魏進忠的決意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二十八章 七大恨(下)第十二章 南洋劇變(下)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二章 以權換稅(中)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二章 風波惡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上)第二十八章 來自女真的威脅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十六章 墨家傳承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第十一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四章 九千歲第五十七章 魏進忠歸來第四十八章 博弈(三)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三十九章 教育計劃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三十六章 道法憲法(上)第四十八章 百日大旱(下)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三十九章 新局面(下)第七章 新大陸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五十八章 面試與遇刺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