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法憲法(下)

趙南星對張道玄的這套“爲民請命”的理論,從心裡就感覺不妥,不過張道玄卻打着“荀子”的名頭,荀子在現在的儒家學者看來,根本就是一個異類,而且還培養出了韓非子這樣的法家翹楚,更像是一個儒法之間的人物,不過他的學問卻令人佩服,因此儒家對他基本上就是冷處理,不提不用不宣揚。

朱由崧非但沒有怪張道玄,反而笑道:“在憲法當中,百姓之說不妥,我大明何止百姓,若是加上番夷,千姓也不止,與其叫做百姓,到不如說是國民,凡是我中國之民,大明之民,都適應於此法!”

趙南星雖然想說些什麼,不過因爲他們東林黨的一部分人,在站隊的時候出了問題,楊漣、李三才這等東林骨幹居然成了叛逆,最後雖然被朱由菘特赦免死,因此趙南星等人在面對朱由菘的時候,總感覺擡不起頭來。

“國民,中國之民,大明之民,這種說法倒是比百姓更加合適!”劉宗周作爲憲法編纂的主要負責人,對於憲法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如果這套憲法真地通過了,那就是在皇帝和朝廷頭上戴了一個金箍,在行政司法等方面,都不得不受到制約,只是真有哪個帝王願意將自己的權力束縛住嗎?

劉宗周正色說道:“殿下,這次我與趙大人張先生前來,是爲了向殿下問計,如何編纂憲法!”

朱由崧笑道:“劉先生,你認爲我要什麼樣的憲法?”

劉宗周說道:“若是爲殿下所計,那麼如今的憲法就是最好的法典……”

“若是爲天下計呢?”朱由崧直接將劉宗周意猶未盡的話說了出來。

劉宗周索性說道:“若爲天下計?殿下所要的憲法又是什麼樣的憲法?”

朱由崧笑道:“這憲法之說,其實是當日王博問我要的一個承諾,他們承諾支持我掃平逆黨,而要的就是確保他們的財產權利,不會因爲朝廷的強力政策受損,不過憲法並不只是對王博,也不只是對他們的南北財團,而是針對整個大明國民,我希望在大明,每個公民都能夠追求財富,來獲取更好的生活,只要是合法的,就不會因爲觸犯了朝廷或是某個權貴,而遭到打擊。除此之外,就是確立議會制,皇爺爺身爲一國之君,治國有方,不過大明朝當中能有幾個真正英明的皇帝,別的不說,至少我就不可能做到像皇爺爺那樣,一旦怠政,那麼權力必然付諸內閣朝臣,那又如何保證這些朝臣都是忠誠能幹的人?皇帝身居內宮,並不知道民間的事情,因此需要議會來反應民間的聲音,不至於讓皇帝對外界一無所知,同時也對內閣進行約束!”

劉宗周聽得眉頭直皺,朱由崧已經儘量將他的思想不那麼激進了,不過仍然讓劉宗周有些難以接受,說道:“如果真要如此,那麼太祖定下來的戶籍政策,幾乎是名存實亡了!士農工商,四民之分,恐怕也不復存在。”

“當年太祖定下軍戶匠戶等等諸多戶籍,不過是爲了讓百姓安於此業,休養生息而已,然而如今經過數百年修養,有的家族甚至擴充了幾十倍,誰能夠保證巧匠後人全都是巧匠……”朱由崧只是否定了朱元璋的戶籍政策,卻沒有對四民之分,做出什麼評價,因爲四民之分,商人的地位提高,並沒有什麼困難,實際山從他開始設立聯合礦業之後,大明朝的商業發展就出現了一個**,現在很多書香門第都下海經商,商人再也不是什麼賤民,四民之分的根子還是士人高高在上的等級制度,因此朱由崧並不打算在憲法當中突出這個四民概念,全部百姓都稱之爲國民,以國民的平等來沖淡士人的地位。

張道玄笑道:“明王在上,道法行於國,明王與道法同樣重要,而明王便是當今聖上,不過我相信,日後殿下也會是一代英明君主,而這憲法便是道法,是如今大明國體禮制德化等諸多因素的集合,如此解釋,不知劉先生、趙先生以爲如何?”

趙南星搖搖頭,說道:“南星並無異議!只是覺得此舉幹擅君權,與爲臣爲民之道不和。”朱由崧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議會制度便是爲了限制他們朝臣,若是表示異議,豈不是說他們棧戀權力,希望大權獨攬。

朱由崧笑道:“君權民授,最早的君王是三皇五帝,不過三皇哪個不是被民衆推舉出來的?而我朝太祖也是承萬民之願,起兵伐元,而成現在百年之業,歷任先祖帝王兢兢業業而得民心,天命即民心,還是張先生說得好!只是本王自是駑鈍,無法與先賢相比,只能以無爲之道治國治民,因此才設立議會,讓百姓自己說出自己的意願,好讓朝廷有的放矢。”

趙南星和劉宗周都不進有些哭笑不得,這些日子朱由崧設立議會,建立憲法,改革軍制,哪個不是驚天動地,偏偏朱由崧卻說是“無爲之治”,不過他們也都明白,朱由崧的這種改革在上層是驚天動地,不過對於平民來說,卻沒有感到什麼太大的變革,反而朝廷對民衆的干涉變得越來越小,民衆可以自由地選擇居住地等等,土地少收入少的人負擔的稅賦也變得很少,他們能夠通過自由的選擇工作,來獲取收入,這對於工商業的發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張道玄捋了捋頷下長髯,笑道:“道法萬全,智能多失,殿下已得上古聖王之道也!”

“道法萬全,智能多失”是韓非子當中的一句話,先秦之時,法家的學者就已經提出了,不能以個人聰明才智治國的道理,儒家學者越到後來,就越變得儒表法裡,大部分儒家學者開始還只是在心底認同,而後來甚至還出現了精研“帝王心術”,實際上就是法家的學者,不過法家“法術勢”當中,他們只得到了“術”字精華,至於其他卻被拋棄了。

趙南星和劉宗周這種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爲的人,法家學術更是不得不研習的東西,對於這件事情,他們也只能選擇贊同,反正這樣也是對他們有利,朱由崧正待謙遜,通訊兵突然在行宮之外,叫道:“殿下,前線有軍情傳來!”

趙南星三個人對現在的前線戰局也非常關心,畢竟只要前線戰局結束,朱由崧就能夠回到京城,雖說現在內閣的權力增大,不過皇帝不在京城,的確是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

“捷報,捷報,京營第一師104團,與今日上午,與清河前線四山山道當中,重創建奴鑲藍旗軍,擊退鑲藍旗一萬士兵,擊斃敵軍三千,俘虜傷員兩百,擒獲了鑲藍旗旗主阿敏,正待解往山海關,我部一人受傷,乃滾落山崖所致,其餘無一人傷亡!”

通訊兵讀完了捷報,讓朱由崧不禁一愣,三千對一萬,殺敵三千,自己只有一個倒黴鬼掉下山崖受傷,其他人居然沒一個受傷?都說滿洲騎射無雙,不過就算是騎射無雙的滿清八旗,在日後的戰爭當中,也不可能有這種零傷亡的戰績吧?自己是不是因爲滿清曾經的戰績,太過看重他們了,此時他們也不過是一個搶劫集團而已,是不是把他們直接消滅呢?

不過這個念頭只是在他腦海當中轉了一圈,馬上就被掐滅了,改革剛剛開始,他可輸不起,寧願選擇穩妥一點的方法,也絕對不能冒險,而且他的敵人也不只是滿清,還有遼東當地的軍閥,他必須要訓練出一支能夠坐鎮遼東的強軍來。

“殿下,大捷啊,果然是大捷!”趙南星此時也對朱由崧的軍制改革服氣了,剛剛成軍五年的一支軍隊,就有這樣的威力,等到全國軍隊改革之後,那麼大明還有誰能夠抗衡?

朱由崧定下的軍制當中,每個士兵都擁有自己的銘牌和名冊資料,傷亡根本不可能掩飾,既然嶽鳳秋敢這麼報捷,那麼戰績就不可能是假的。

能夠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後金八旗打得稀里嘩啦的,朱由崧也不近竊喜,說道:“錦州的方世鴻軍長接到這個消息了沒有?”

朱由崧所制定的軍制當中,軍一級並沒有常設建制和軍官,只是在戰時按照需要將幾個師組合起來,便於指揮作戰。

通訊兵說道:“接到了!”

“那他有什麼回電?”朱由崧連忙問道。

“只說是,後金八旗戰力不可小視,一切按原計劃進行!”

通訊兵的話,讓朱由崧點了點頭,擺擺手示意他可以出去了,方世鴻的沉穩倒是可靠,捷報當中,嶽鳳秋是利用了地形優勢,以有備擊其無備,這才取得了這麼大的戰果,並不說明後金八旗就有真地這麼垃圾。

而趙南星卻不禁問道:“殿下,既然我們打得這麼順,爲什麼不直接攻下赫圖阿拉?”

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十四章 七夕乞巧第二十七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二十四章 恐怖產能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四章 九千歲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七章 新大陸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五十二章 圍堵與分裂(上)第五十二章 圍堵與分裂(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四十八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上)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十八章 北海擒龍(下)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章 道法行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四十一章 邵氏後人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五十九章 命犯桃花第十五章 高築牆廣積糧(下)第一章 朱家有女(上)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七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四十一章 邵氏後人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五十一章 博弈(六)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四十四章 新武器的震撼(上)第五十一章 騎兵武器(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二十五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上)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
第四十九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下)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七十一章 諸子重興(中)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十四章 七夕乞巧第二十七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下)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五章 清河阻擊(下)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二十四章 恐怖產能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五十一章 暗流涌動(下)第四章 九千歲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七章 新大陸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五十二章 圍堵與分裂(上)第五十二章 圍堵與分裂(上)第六十五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二)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四十二章 東林賤人(下)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六章 樞密院(下)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五章 以貿易之名第三十一章 親征遼東(下)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擊(上)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三章 圍堵和分裂(下)第四十八章 大漠上的合縱連橫(上)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五十二章 山東變局(上)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四章 樞密院(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七章 北海之變(上)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十八章 北海擒龍(下)第六章 君生我未生(下)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九章 議會政治(下)第三章 道法行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四十一章 邵氏後人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五十九章 命犯桃花第十五章 高築牆廣積糧(下)第一章 朱家有女(上)第三十章 老丈人顏思齊第五十七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十章 騎兵武器(上)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四十一章 邵氏後人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五十一章 博弈(六)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四十四章 新武器的震撼(上)第五十一章 騎兵武器(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八章 議會政治(中)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二十五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上)第四十七章 百日大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