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同滅吳寇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衆號“qdread”並加關注,給《漢魏文魁》更多支持!是勳在大破鍾離緒的水師之後,即率領舟船返回鄮縣港口。留守的郭淮匆匆趕來稟報,說有多家會稽大戶遣使過來,想討要回自家的海船和貨物。

是勳就呵呵了,心說已經吃到嘴的東西,哪兒那麼容易吐出來啊。當然也不好不給一點兒交待,他是來滅孫氏的,不是來滅吳會的,內心深處自然巴不得沉重打擊會稽大戶們的勢力,可暫且還需要他們配合行動,若將彼等全都逼入孫家的懷抱,爲淵驅魚,那是愚人所爲。於是便召來使者們,重申自己此番南下會稽的來意,以及船隻暫且徵用,貨物暫且扣留的必要性。

使者們態度都極卑屈,一個個僞裝出即刻便要家破人亡的哭喪臉來,連連磕頭,請是勳返還貨物和船隻——王師南征,吾等必將有所貢獻,但您把我們的身家性命全都取走了,我們就算想幫您討伐孫氏,恐怕也有心無力了呀!

好啊,既然你們演戲,那我也演戲好了。是勳假意爲難地捻着鬍鬚:“若釋汝舟,恐爲孫氏所徵,反來攻我;若歸汝貨,亦恐爲孫氏所用,以拒王師。吾非貪汝財貨也,暫徵耳,且待孫氏覆滅,即可奉還……”

話雖然這麼說,但海船還則罷了,是勳還真沒有歸還貨物的想法——他在鄞、鄮二縣所扣押的財貨,其中北方缺乏的,早就在如皋港打一個轉,運往北方發賣去了。剩下一些賣不出高價的仍貯藏在如皋倉庫之中,還亦不難,但你們對比之下。不就能夠猜到其餘貨物的去向了嗎?

使者們牛皮糖一般粘着是勳,口內又是諛詞滾滾。又是哭喪哀告,就是不肯善罷甘休。是勳沉吟良久,回覆說你們不就是不相信我將來會歸還船隻和貨物,故而想要提前拿到手嗎?不如這樣吧,我用兩件東西來換你們的貨物。其一,就是曹操給他的那些空頭官憑,都委了各縣令長,以及丞尉等。名字空着,你們一人一張,回族內後商量妥當了,自己填寫;其二,我送你們幽、平、登、海、徐等州的詳細海圖,並幽州五年內的減稅憑證,將來可以多開一條商路,掙取更多的利潤。

其實說白了,這些仍然都只是空頭支票,是虛畫的大餅。孫氏若不覆滅。那些朝廷開具的官憑分文不值,而且是勳若不歸還船隻,光有海圖和減稅憑證又有啥用啊?是勳的意思。我已經讓了很大一步了,汝等不要得隴望蜀,軍爭之際,財貨遭受損失本是常情。要想盡快取回船隻,或者風光上任,那就幫我趕緊顛覆了孫氏政權吧!

隨即將使者們全都斥退,自己登上船,鄮縣也不呆了,揚帆北歸。他這回在會稽鬧的響動挺大。繼續再鬧下去也沒有意義,若孫權認定他只敢出沒於鄞、鄮之間。反倒不會產生多大的危機感。騷擾的真諦,就是讓敵人探查不到你主力何在。預料不出下一個目標何指,如此才似長劍懸頂,使敵夜不能寐。

他出來的時間也不短了,打算先回如皋去小小地休整幾天,然後趁着孫家把兵力調向會稽的機會,再去騷擾吳郡沿海。不過吳郡沿海並無良港,到時候也只好隨便抄幾個漁村、放幾把火而已。

且不提是勳在吳會的騷擾戰打得是順風順水,如火如荼,再說曹操頓兵江陵城下,難求渡江破城之策,主簿楊修就建議,說丞相咱不如暫且退兵吧,此番南征已得襄陽,亦不爲無功而返也。

程昱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若在此時退兵,恐襄陽恐亦不可久守。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江夏還在劉表手裡,正好隔斷咱們荊州和淮南兩大戰區的聯繫,剛剛獲得的南郡北部之地,東有江夏,西有益州,三面受圍,突出於前,態勢實在是太不利啦。要想退兵也成,除非先拿下江夏郡治西陵,然後纔可沿長江北岸佈防,以阻遏孫、劉兩家的反攻。

賈詡點頭贊同:“仲德所云,乃兵法之正要也。不如僞做全師在此,以牽制周瑜、黃祖水師,卻潛出一軍,再取江夏。若周瑜不往救之,則西陵可得也,若其往救,則謀攻江陵。即不勝,亦可疲之。”

你江東和江夏的水師把着長江天險,確實我們不容易得渡,就連背靠長江的江陵都很難拿下來,但問題西陵還孤懸在江北啊,有種你上岸來跟咱們打打陸戰看?不管怎麼說,曹軍的兵數也相當於南軍的四倍,只要調動得法,誘敵登岸,必能取得輝煌勝利。

那麼,該怎麼去打西陵呢?是曹操親自領兵前往,還是派一大將前去?南軍又將會如何應對?這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所以這會就延續了下去,衆人各抒己見,一套相對完美的作戰計劃逐漸成型。

可是正在這個當口,突然有軍士來報,說從江邊逮到一人,自稱前來歸降,求見丞相。

曹操聞報,也不讓諸將吏退下,直接叫押了此人前來。見面一瞧,頭戴箬笠,身披蓑衣,乃漁夫打扮,但相貌清癯,目光帶彩,顯非尋常百姓也。尤其特異的是,此人不過三十多歲年紀,偏偏雙眉雪白……

此人見面拜倒,自報姓名:“末乃宜城處士馬良是也。”

《荀子》有云:“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不過到了這個年月,詞性已然變了,只要隱居而不仕者,皆可號爲“處士”,至於德行如何,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不過士人而隱者,又有幾個不自命爲德高之士呢?

曹操軍臨南郡也不是一天兩天啦,而且如今宜城也早已落入了他的掌握之中,所以對於這些地方上的知名之士,大多有所耳聞,當即就問:“得無‘白眉最良’之馬季長耶?”

馬良忙道:“名雖良而實不敢稱良。”說着話。就從蓑衣裡掏出一個蠟丸來,雙手呈上。楊修過來接了,正要傳遞。曹操以目示意,楊德祖趕緊把蠟丸捏碎。取出內中一方細絹來,展開了,然後再交給曹操。

曹操接過來一瞧,呦,這竟然是蒯越的求降書!

他把書信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越讀內心越是疑惑,讀完了隨手傳給荀攸,然後重新轉過頭來望向馬良——“馬先生請起。看坐。”等到馬良坐安穩了,曹操才問,說信中有很多情狀語焉不詳,你能先給我分說明白嗎?

馬良微微而笑:“蒯公遣良來,正爲此也。”要光送信,隨便派個小卒就可以了嘛,爲策安全,或者派名力士,幹嘛要派我這手無縛雞之力的“處士”來呀?那就是有些話信裡寫不明白,必須要由我當面向丞相您陳述、解釋的。

隨即馬季常便條理清晰地將南軍形勢合盤托出——周瑜是如何設計。拉攏劉琦、劉磐,如何奪取兵權、拘押蔡瑁,如何挾持劉表、放棄襄陽。樁樁件件,全都分說得一清二楚。

曹操不禁大吃一驚:“不想皆周公瑾之謀也!”我從前真是忽視了這個小年輕啊,順便瞥一眼賈詡,那意思:文和,你情報工作不過關啊。

賈詡暗中苦笑,心說咱們一門心思都在對付荊州劉表,孫權突然派周瑜來插一槓,那也就最近幾個月的事情,我怎麼可能把相關周瑜的情報全都打聽得那麼清楚呢?而且就算真的深刻了解了周瑜的能量。在此之前,我即便向您稟報。您能信嗎?哪怕郭奉孝復生,恐怕也不會做得比我更好吧……

可是不管再如何腹誹。他還必須得站出來致歉:“料敵不明,爲詡失察,請丞相責罰。”曹操淡淡一笑:“周瑜詭謀,非外人所能知也,文和何過之有?”曹操這人疑心病很重,就怕別人對他不忠誠,所以你若犯了過失以後肯老實承認,他便不爲己甚,甚至還會站在你的立場上幫你開脫——人孰無過啊——倘若砌詞狡辯,那你在曹操心目中的印象分便會瞬間滑落啦。

對此,精明如賈文和,哪有瞧不透的?所以趕緊認錯道歉,他就知道曹操不會真的責怪自己。

隨即曹操再次把目光投向馬良,問他:“蒯異度欲降,乃爲嫉恨周瑜否?”

馬良先點一點頭,然後又搖頭:“蒯公心向朝廷,不敢抗拒王師,此前亦曾多次進言劉牧,請遣質子,以免生靈塗炭,惜乎爲劉磐等所阻……然蒯公安有嫉恨周瑜之理耶?實周瑜所爲,欲爲孫權併吞荊州也……”

馬良說了,我本來在宜城隱居,是蒯越向劉表建議,請我出山,前往江東去遊說孫權,說以“脣亡齒寒”之理,求孫權發兵相助——蒯越雖然不欲抗拒王師,終究他是劉表的臣屬,深受大恩,劉表一心想打,他也只好爲之細心謀劃。可是不想周瑜率軍到了南郡,不肯誠心合作,聯兵拒敵,反倒厚買人心,還利用劉表的子嗣之爭,把劉琦、劉磐給拉下了水……

自從拘押蔡瑁、張允以後,周瑜就把這二人的兵馬基本上給吞併啦,劉琦、劉磐掛着一個虛名,實際掌控不了軍隊,黃祖則徹底上了周瑜的賊船。如今江陵城中,就是周瑜一人獨大,劉表已遭軟禁,荊州將佐多被架空——黃祖還在江夏,倒是仍掌兵權——如此下去,即便擊退了王師,甚至收復襄陽,那這荊州也是孫家的啦,說不定還出一個新的周家,卻肯定不會再落回劉表父子手中。

所以蒯越才寫下求降的書信,派馬良悄悄潛出江陵城,來至曹營——孫、劉兩家本有怨仇,這回不得已才勉強聯手,倘若荊州歸從朝廷,劉表以宗室的身份必不會受到嚴懲,而倘若荊州落到了孫權、周瑜手中,到時候過河拆橋、上屋抽梯,劉氏恐無孑遺矣!

——“荊州士人皆慕王化,願同降丞相,以滅吳寇!”

ps:昨天的文章中有一個小bug,多謝“家養兔猻”朋友指出——前文已有提及,是勳應該是不清楚鍾離緒和鍾離牧之間關係的,故此不當惋惜鍾離緒既死,鍾離牧是否還會存在的問題。好在只是一句心理活動,對情節大勢不會產生什麼影響,那就在此道個歉,先不修改了吧。

第6章 反攻序曲第23章 此新聲也第9章 西域貢使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章 遼東軼聞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5章 謠言之力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章 下車立威第11章 軍中之樂第34章 錦衣馬超第8章 一死人耳第30章 釜底抽薪第7章 逆天出師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4章 三不可立第6章 王異國生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1章 螻蟻草芥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8章 扣舷獨嘯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8章 人與禽獸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章 鴻鵠之志第21章 衣錦榮歸第2章 沛國曹氏第2章 夏侯仲父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4章 壯士斷腕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4章 日薄西山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4章 人治社會第4章 人言可畏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6章 討袁紹檄第9章 爲國殺賊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0章 射戟小支第5章 白波谷前第22章 客座教授第3章 遼東來書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章 夾袋中人第27章 一朝出門第1章 禍起蕭牆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8章 便有如何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章 秘計有三第2章 夏侯仲父第9章 請救無辜第11章 苦肉之計第32章 太阿倒持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6章 蜮蚓豈龍第9章 反逆蟊賊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章 吏之不足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采采榮木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章 窮山逐鹿第30章 以魏代漢
第6章 反攻序曲第23章 此新聲也第9章 西域貢使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章 遼東軼聞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5章 謠言之力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章 下車立威第11章 軍中之樂第34章 錦衣馬超第8章 一死人耳第30章 釜底抽薪第7章 逆天出師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4章 三不可立第6章 王異國生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1章 螻蟻草芥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8章 扣舷獨嘯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8章 人與禽獸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章 鴻鵠之志第21章 衣錦榮歸第2章 沛國曹氏第2章 夏侯仲父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4章 壯士斷腕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4章 日薄西山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4章 人治社會第4章 人言可畏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6章 討袁紹檄第9章 爲國殺賊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0章 射戟小支第5章 白波谷前第22章 客座教授第3章 遼東來書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章 夾袋中人第27章 一朝出門第1章 禍起蕭牆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8章 便有如何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章 秘計有三第2章 夏侯仲父第9章 請救無辜第11章 苦肉之計第32章 太阿倒持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6章 蜮蚓豈龍第9章 反逆蟊賊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章 吏之不足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采采榮木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章 窮山逐鹿第30章 以魏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