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假途滅虢

發兵幽州,徹底平滅袁氏,乃是曹氏集團的既定方針——不過除了是勳以外,沒人料到袁紹那麼快就掛,袁氏兄弟轉瞬間便會兵戈相向;而即便是勳,終究歷史已被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也不敢對別人的壽命打包票,所以乾脆緘口不言。?

曹家確實專注內政,踏實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也該到動動大兵的時候啦。

當然,這一年多以來,大仗沒有,小仗不斷,就連曹操,他也是剛出徵返回的許都。曹孟德是個坐不住的性子,尤其在軍中絕對自由,在朝堂上卻總難免掣肘,不能真正肆意而爲,所以逮着機會,他便要離京去轉悠個一兩圈兒。這回動兵始於去歲秋後,曹操做了一件很不符合自家身份的事兒——親率大軍東征,去打一家小小的海賊。

這海賊頭子姓管名承,是登州不其郡長廣縣人,召聚了三千多的亡命之徒,在海岸邊行劫。曹操堂堂大漢朝的丞相,親自領兵去打一夥海賊,這要是孔融還在,鐵定在朝堂上噴他一臉口水啊。

當然啦,曹操並非僅僅靜急思動,他是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去巡視、鎮撫得自袁家的青、登兩州領地。所以數萬大軍開到北海國淳于縣,曹操就不走了,只派李典率軍前往討伐,李典一戰敗敵,管承帶着殘部逃到海島上去了。

李典沒有水軍,海邊也蒐集不到太多船隻,只好返回淳于縣覆命。曹操說也那沒辦法,只好期待地方官慢慢搜捕。將之逐步殲滅吧。是勳正好從徵。趁機提議道:“何不設一舟師。巡遊海上,則盜寇自息也。”

陳羣覺得是宏輔真是沒事兒找事兒,聽說他最近靠着開作坊和倒賣鮮卑馬掙了不少錢,所以越發大手大腳了——難道你以爲朝廷的府庫就那麼充實嗎?生怕曹操受其蠱惑,趕緊站出來表示反對:“海上行舟,小則不敷用,大則耗費過萬,加之水手、兵卒。宏輔但言設一舟師,何其輕巧?爲千餘盜賊,而靡費如此,不亦過歟?”

是勳心說就是你們這票腐儒,害得中國在一千多年後會落後於世界。雖然中國是個大陸國家,沒法跟海島國家相比,但如此漫長的海岸線,竟然多少年間就光知道鎖國了,不知道靠着海洋去賺取利益,充實國力。想起來實在可悲可嘆啊。中國海軍力強的時候,也就從南宋到明初兩百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培養出真正的海洋性、世界性情懷出來。

當然啦,退回到這個漢末三國時代,商業也不發達,更別說海外貿易了——況且周邊全是一羣未開化的野人,幾乎除了個日本的九州地區,就沒啥地方值得開船去生髮的——不重視海路也在情理之中。我要是跟你們談貿易之利呢,就算說得再有理,你們也都聽不懂。

所以是勳跟陳羣他們談談別的方面——“自登州而南下海、徐,直至揚州,海岸曲折漫長,島嶼繁多,百姓專擅魚鹽之利,稅課本重,若官吏不善加馭使,必遁入島中也。似管承輩爲賊者,豈止一二?彼若來侵,乘舟憑風,倏忽數百里,則守牧者何以防範?”就跟後來倭寇侵擾沿海似的,那麼漫長的海岸線,你光靠防堵,不知道出擊,真能防得過來嗎?

“江南且不論也,吾少年時居樂浪,即乘舟而返北海。若得一舟師,載兵、護糧,自登州發,數日間即可抵遼東、樂浪也,勃海雖廣,不外彭蠡……”你覺得渤海大嗎?真要是有一支艦隊橫行其中,那也就跟內陸湖沒啥區別——“自右北平而至遼西,山海之間,道路絕狹,又有烏丸遮道,人莫不以爲險途。若有舟師,則何處不可登岸耶?何險之有?朝廷若無意遼東則罷,若有意乎東北,甚而復武帝之朝鮮四郡,則舟師必不可少也!”

其實這年月中國的近海航行能力絕對不差,不但是勳就曾經親身橫渡過渤海海峽,而且他還知道,數十年後,東吳的船隻竟然可以從揚州北上,一直航行到遼東!而且孫權還派出舟師登陸了夷州,也就是後來的臺灣島。我也沒想着跟忽必烈似的遠征日本,但你造點兒海船出來前往朝鮮半島,應該不難吧?當年漢武帝從陸路進攻,在半島北方設置了四個郡,到如今就光剩下一個樂浪了,縮水了七成還不止,難道不可惜嗎?

是宏輔這張嘴,沒理都要攪三分,更何況他還佔着一定的道理呢,說到航海問題,他雖然不是專家,總比壓根兒就沒動過心思的陳羣等輩要明戲得多啊。當下“堂堂堂”一擺理由,不但陳羣啞口無言,就連曹操都有點兒動心——當然啦,動心歸動心,朝廷目下還真沒這份實力建造一支海軍,光淮南的長江水師,便已經耗資無數,都還沒能徹底建成呢。所以曹操最終一擺手:“宏輔所言有理,且再商議。”這個提案太大,暫且先擱置吧。

曹操是在登州過的年,然後才奏凱而還。回來還踏實不到兩個月,突然有消息傳來:袁紹掛了。於是他急忙召集羣臣商議,說袁家兩個小子都上奏請求繼承袁紹的爵位和幽州牧之職,並且要求朝廷發兵助討叛逆——咱們是幫誰爲好呢?

王粲首先站出來發表意見,說:“周禮,傳嫡而不傳庶,立長而不立幼。今袁譚爲本初嫡長,合當承繼……”袁譚、袁尚雖然不是一個娘生的,但袁尚之母是繼室,而非小妾,兩人都算嫡子,嫡子而分長幼,當然袁譚是最具備繼承資格的啦——“然以國法論,所繼者,爵也,而非產業。袁尚雲本初傳位於彼,未識真僞,可遣一使往薊縣訊問,再作決斷。”

按照漢律。一家之主的爵位、名號。以及當主之位。自然是要傳給正牌繼承人的,至於財產,則首先依據亡者遺言,若無遺言,才留於嫡長。所以王粲說了,袁紹的爵位,自然是給袁譚,至於產業……也不知道袁尚所謂的遺言是真是假。應當先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談得到幫誰不幫誰。

曹操一擺手,那意思:仲宣你且退下吧,對於軍國大事你不大在行,那就跟旁邊兒安心聽着就是了,沒必要特意站出來宣示自家的存在。還朝廷先遣使去訊問袁尚?他們哥兒倆馬上就要打起來了,要再這麼來回一折騰,說不定其中一個就贏了,就此順理成章地繼承袁紹之業,朝廷必然毫無所得啊——而且連動兵的藉口。都會自動喪失。

新任許令常林站出來說:“古有遠交近攻之論,臣以爲當助袁尚。以擊袁譚。譚近而尚遠,擊譚則兵士不勞。且滅譚後,尚勢不能獨存也,朝廷即可奄有幽州。”

劉曄表示反對,雲:“不然。今助尚而攻譚,譚受夾擊,必滅之速也,則尚無損,朝廷雖得涿郡,何雲得全幽耶?當助譚而攻尚,假途於譚,設譚不從,則並擊之,譚若相從,待滅尚後,一匹夫可擒也。其兄弟既敗,則幽州膏腴之地,盡入我手,袁熙、高幹乃可傳檄而定。”

某些人站出來贊同常林的意見,那就是相助袁尚去打袁譚,因爲袁譚離得近,進軍比較方便,物資消耗也不會多。某些人則贊同劉曄的意見,主張相助袁譚攻打袁尚,行“假途滅虢”之計。可是董昭對劉曄提出異議,說:“設軍往滅尚,而譚攻之後,奈何?”你光想着借道了,對方在借給你道路後要是突然翻臉,怎麼辦?

劉曄還沒有開口,從事徐奕先代他回答了:“我軍衆而袁軍寡,況又二分。今將一部屯守後路,大軍繼前,則譚何以撓也?”以朝廷的兵力,足夠保障後路啦,不怕袁譚突然翻臉啊。

毛玠幫着董昭說話:“不然,幽州懸遠,彼爲主而我爲客也,若於險狹處設關,以阻我進退,誰保萬全?”人家在幽州經營很多年了,咱們人生地不熟的,哪怕兵再多,也容易上了圈套啊——把袁譚放在身後?不妥啊不妥。

雙方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最後把目光全都投到三個人身上來了。哪三個人?正乃曹家謀士集團的第一梯隊也:荀公達、郭奉孝和是宏輔。

其實這一梯隊裡還應該算上荀文若、程仲德和賈文和。問題前者最近操勞國事,一不小心病倒了,沒能來開會;次者正好有事出都公幹;至於後者,在這條時間線上因爲是勳橫插一槓,所以是不情不願降曹的,曹操對他的信任度還不夠,所以相府內部的小會,就沒叫他來開。

衆人討論的時候,是勳也在琢磨啊,該當如何進言纔好呢?要說他真正的戰略才能,比起荀攸、郭嘉來,那真是天地之遠,此前每每道中,彷彿智謀無雙,全都是靠着熟悉歷史而開的金手指。問題目前這袁氏兄弟相爭,雖然貌似是原本歷史的翻版,但要仔細一想,其實全然不同啊。

在原本的歷史上,袁紹雖敗官渡,但實力猶存,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四州之地幾乎無損,所以跟曹操仍然處於敵對狀態。那麼袁紹死後,傳位給誰,壓根兒就不關曹家的事兒,也不關朝廷的事兒——曹操爲什麼聯合袁譚去打袁尚?正爲袁尚是袁紹的繼承人,故爲敵國,袁譚主動求降,變成了友方,這幫誰、打誰,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啊。

可是在這條時間線上,袁紹官渡之後還有林慮,林慮之後還有修仁,一敗再敗,把四州給丟得光剩下半個幽州了,所以被迫認慫,向朝廷表示臣服。所以袁氏兄弟相爭,才都來向朝廷討要說法。可是選擇題擺在這兒了,又該怎麼做答呢?

劉曄的話有道理,倘若助譚攻尚,則等打完袁譚以後,朝廷就沒借口再去打袁尚啦,還不如先打袁尚,到時候袁譚就在自己手心裡,想找捏的他藉口還不容易嗎?可是董昭的顧慮也不爲無因,在原本的歷史上,袁譚就是趁着曹操攻鄴城的時候在側翼捅了刀子——好在是在側翼,曹家想翻盤很容易,可如今假道而伐袁尚,袁譚就不是在側翼了,整個兒在大軍身後,這一刀子下去,九成九紮個正着啊。

各有利弊,可該如何抉擇?,

第1章 輔政安民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1章 軍中之樂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6章 **好淫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5章 陸梁冀州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章 天無形質第14章 衣帶之詔第7章 取撞木來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9章 黃巾渠帥第5章 谷口設伏第3章 假途滅虢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3章 鑄戈爲犁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5章 修仁之戰第3章 假途滅虢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8章 零陵先賢第35章 命盡園桑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3章 春心乍動第5章 漢語拼音第22章 禪何禮也第4章 益德爭功第11章 財政危機第33章 賢良孝廉第7章 吾青州人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章 內科聖手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4章 將相不和第8章 頭風復發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章 帝后對泣第3章 九品官人第6章 督郵行縣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5章 嘴炮無雙第3章 軍中校事第2章 重振幽州第21章 先見神亭第4章 使徐三事第12章 江上肅清第6章 皆不可用第7章 婦人之言第6章 竊玉老賊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7章 魚復三險第32章 羌胡雜虜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2章 八字真言第3章 天命天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7章 雷澤詩會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0章 忙中得閒第6章 欲徵北虜第9章 涼州用間第8章 徐方名士第5章 谷口設伏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6章 老成謀國第7章 逆天出師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4章 要當磔也第8章 不共戴天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天命天姓
第1章 輔政安民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1章 軍中之樂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6章 **好淫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5章 陸梁冀州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章 天無形質第14章 衣帶之詔第7章 取撞木來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9章 黃巾渠帥第5章 谷口設伏第3章 假途滅虢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3章 鑄戈爲犁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5章 修仁之戰第3章 假途滅虢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8章 零陵先賢第35章 命盡園桑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3章 春心乍動第5章 漢語拼音第22章 禪何禮也第4章 益德爭功第11章 財政危機第33章 賢良孝廉第7章 吾青州人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章 內科聖手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4章 將相不和第8章 頭風復發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章 帝后對泣第3章 九品官人第6章 督郵行縣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5章 嘴炮無雙第3章 軍中校事第2章 重振幽州第21章 先見神亭第4章 使徐三事第12章 江上肅清第6章 皆不可用第7章 婦人之言第6章 竊玉老賊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7章 魚復三險第32章 羌胡雜虜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2章 八字真言第3章 天命天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7章 雷澤詩會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0章 忙中得閒第6章 欲徵北虜第9章 涼州用間第8章 徐方名士第5章 谷口設伏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6章 老成謀國第7章 逆天出師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4章 要當磔也第8章 不共戴天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天命天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