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亡羊補牢

典韋發起衝鋒的時候,遼東軍與陽樂兵之間的距離已不足百步。傳說中的神箭手養繇基在這個距離上可以“穿楊”,但那若不是古文習慣性的誇張,便定因楚步小於漢步。就此年月而言,擅長弓術的比方說黃忠、太史慈等名將,在這個距離上射敵,亦必可中的——但是不能保證射中要害,更不可能射中預先標記的楊樹葉子。

想當年太史慈在都昌射的透圍,第一日左右分射七八十步的雙靶,第二日所射接近百步,便已然驚世駭俗了。

一般的人物,比方說是勳那樣的,三十步內可以“穿楊”——當然是中楊樹幹而不是穿楊樹葉。要是百步,努努力或許也能把箭射出那麼遠,但能夠射中什麼,射中了還有沒有殺傷力,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理論上,是箭支平平落地,正好擦着百步外預先劃好的距離線。

劉煦所部弓手,確實都是精銳——象平郭這種小縣,難以組建大規模的防禦部隊,一般都將主要財力用來畜養弓手,用作守城——普遍比是勳要強,四十步左右能中移動靶,若在百步距離,準頭雖差,十箭裡面偶爾也能一箭瞎貓碰上死耗子。問題這些人都是沒練過啥速射法的,兩秒鐘一箭就算極限了,並且列陣而射,還必須得統一聽號令,所以射速更是慢了一倍還不止。

這年月的百步放在後世,大概有一百米掛零吧,就典韋麾下那些壯士,真要是精力充沛地猛跑。絕大多數都能跑在12秒以內。只可惜此際人人疲憊,腰腿痠麻,能夠15秒跑完全程,就算蒼天護佑,神力加持了。

換言之。典韋所部衝到遼東兵面前這一段時間,足夠遼東弓手射出三輪箭了,前兩輪未必有啥準頭,這第三輪已入四十步內,倘若一個瞄一個,就能讓接近半數的敵軍躺下。

當然啦。這是就理論而言的,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比理論要複雜得多。首先,遼東弓手前兩輪箭至,典韋所部必然惶恐,被迫要放慢速度。舉盾來擋,就此衝鋒的速度必然有所降低;其次,等到他們衝入了四十步距離內,照理說遼東弓手可以箭無虛發了,問題此際敵人那猙獰的面容都已經瞧得清清楚楚,弓手們未經惡戰,也無充分的戰陣訓練,人皆膽怯。除了一成多仍能射出一箭外,餘皆收弓後退,把以後的工作交給執矛和執刀盾的同伴去負責……

因而當兩軍正面相撞的時候。典韋所部仍然保持住了基本的人數,只有七八人倒在衝鋒途中,無力作戰而已。

劉煦排出的三個方陣,因爲道路狹窄,所以相對擁擠,並且面窄而縱深。故此雙方在一線作戰的人數基本相等。按照兵法之常,乃是先以長矛拒敵。挫其鋒銳,然後長矛縫隙中的刀盾兵透隙穿出殺敵。然而長矛手排得太密,便限制了靈活性,若以之直面騎兵,或許仍能發揮足夠的威力,但以之直面步兵,便是另外一種局面了——

後世江湖有云:“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問題長兵若缺乏足夠的施展空間,那其強便要大打折扣。典韋所部無論老兵還是臨時甄選的勇壯,論起個人武藝和格鬥技能來,都比遼東兵普遍強上不止一倍,雖然疲憊,膂力不濟、動作遲緩,但對付這些只能當胸直刺的長矛,還是並無懼色的。他們或者以盾牌由下往上將長矛高高磕起,或者讓過矛頭,直接一刀斬斷矛杆,轉瞬之間,便已突入陣中。

長矛手一擊不中,眼見敵人挺着寒光閃爍的長刀已近身前,無不大恐,匆忙後撤——不少人更乾脆直接把矛給扔了。遼東的刀盾手便欲突前抵敵,但一來留給他們的縫隙過於狹窄,導致進退不夠靈活,二來被倉惶後逃的長矛兵影響到了自己的動作,就此慢了一兩拍——鮮血飛濺中,便有十多名長矛手橫屍當場。

劉煦騎在馬上指揮,見此情景,急忙下令,長矛手不得轉身,只准直線向後撤步,同時勒令刀盾手相互配合,以阻敵勢。

冷兵器時代的戰術運用,其實並不複雜,只要不是太傻,在戰場上走幾個來回,一般都能成將——就好象下圍棋,輸贏規則相當簡單,並且還有大量定式可以死記硬背。只是真正的戰術高手,能夠在千變萬化的戰場上料敵先機,預布閒子,先封敵勢,而若只是熟背定式,見招拆招,那便必然落了下乘。瞬息之間,危機便可能降臨,戰局便可能改變,臨時應對,哪兒還來得及呢?

故此劉煦的應對不能說不正確,只可惜慢了一拍,雙方便已然陷入了唯勇而恃的混戰狀態。狹路相逢,主要靠的是血勇,陣列既亂,同伴間也就很難談得上什麼配合了。典韋所部雖皆疲憊,卻自知以弱擊強,以寡敵衆,若不拚命,唯死而已——問題那些老兵和壯士,又有幾個是怕死的?人人心中都在想:反正死定了,老子定要拚一個夠本兒,拚倆賺一個!而遼東兵本來便非精銳,此番偷襲得手,又當面疲憊之敵,普遍都有輕敵之心——輕敵的結果,一是覺得自己不必死,因而畏死,二是士氣高昂到了頂點,一旦遇挫,跌落的速度也比一般情況下要快。

尤其典韋那些部曲老兵,每人都完美地掌控着三五名戰場經驗不夠充足的同伴,形成一個個很小的戰鬥集團,在遼東兵陣列混亂,被迫各自而戰的時候,他們卻仍然能夠達成一定程度的小範圍配合。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潛能在疲累到頂峰以後被徹底擠壓出來,典韋所部個個貌若癲狂,浴血死戰,眨眼間便斫翻了兩倍於己的遼東兵。

劉煦哪裡經過這般惡戰,當即驚得魂飛魄散。撥轉馬頭,掉頭就跑——他想要退入寨柵之後、堠堡之中,然後重整兵馬,再打防禦戰。

只是典韋斷不能讓他如願!典國藩是衝不動的,在兩名部曲一左一右的扶持和拖扯下。幾乎是三步一跌地跟隨在大隊之後。遠遠的,他便瞧見高踞戰馬之上的敵將了,隨即瞧見敵將撥馬而走,於是運足丹田之氣,高呼道:“若待敵入堠中,吾等亦死!且追。不可放一人逃生!”

他的部下,這會兒都已經殺瘋癲了,不用典韋喊叫,只要瞧見身前仍有敵兵,也不管是面朝着自己呢。還是背對着自己呢,繼續猛衝上去便是一刀。轉瞬之間,戰場便從寨柵之外移至寨柵之內。劉煦本想以雷霆萬鈞之勢殺滅這支遠來敵兵的,故此將主力全都帶出了堠堡,堡中並未留下多少接應的人手,因而根本無力再封閉寨柵、重布鹿角,竟被典韋所部一涌即入。

這時候典韋也已經踩着滿地的屍體,踏足了最初的戰場。他斜眼一瞥。就見遼東兵拋棄的步盾普遍比自家的爲大,寬約三尺,長過五尺。足夠遮蔽一名蹲下身的壯漢了。典韋當即命護持着自己的部曲撿了一面盾來,自己屈腿盤坐在上面,部曲一左一右,將盾扛上肩頭。這麼一來,典國藩的視野更開闊了,移動速度也快了很多。於是將手中樹枝朝前方一指——那正是劉煦奔逃的方向——“獲敵將首級者,上奏朝廷。封侯之賞!”

遼東兵已經徹底崩潰了,很多人根本想不起來逃入堠堡還有固守的依靠。光想着自己是從海上來的,如今海岸邊還停靠着自家的航船呢,還是趕緊逃到海上去吧,則那些滿身是血、殺人如麻的妖魔就追不上啦,當下紛紛斜向便真奔岸邊。劉煦纔到堠堡門口,回頭一望,跟隨在身邊的竟然還不到五十人,幾乎氣得吐血。他心知即便入堠也未必能守得住,不禁長嘆一聲——罷了,我也趕緊下海吧!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忽然一片紅光閃起,遠遠的,便見己方數條海船上突然冒起了沖天的大火!

這當然不是生火誤燃,而是幽州的“艦隊”已然洶涌殺到。

且說衛循率領七條大船不告而別,前往遼東半島的最南端去貿易。一開始交易還挺順利,果然只要不打出幽州的旗號來,遼東人仍當作過往商旅看待,並無任何刁難的舉動。然而就在交易纔剛一半,出貨皆已卸下了船,進貨尚未全數上載的某日晚間,突然有船主面色慘白地前來稟報,說他剛跟幾名遼東小吏交談,據對方說,前日盡調各縣役兵,乘坐大船,已往遼西去了。

衛循聞言大驚,匆忙召集衆船主商議,說這要是後路被斷,是使君就此戰死在遼東還則罷了,倘若全身而返,那還能饒得過咱們嗎?況且咱們的身家,有一半都是使君所資供的,這兩年因使君的支持,貿易獲利是往年的三倍還多,若使君故去,朝廷再換一個刺史前來,怕就沒這種好日子可過啦!

亡羊補牢,未爲晚也,衛循當即留下一條船繼續載貨,然後親自指揮着其餘六條船,匆忙返回渤海,循跡往遼西而去。

他們高張風帆,並命水手以大槳助劃,幾乎比典韋更拼命地便趕回了遼西岸邊。找到個堠堡一打聽,便知敵在後世菊花島附近,已然登陸,截斷了幽州軍的糧道。衛循這一驚非同小可,當即就要跳海:“皆我一時貪心,害了諸君也,今但有死而已,其罪一人當之!”幾名船主把他牢牢扯住,說我等共同進退,怎忍心見你一人去死?

其實他們心裡想的是:就算你死了,是使君也未必就肯饒過我們啊,還不如留下你,若事不協,再綁上你去請罪,或可得出首之利。於是建議,不如且去彼處觀望形勢,若見我軍自陸上來伐,乃可相助一臂,亡羊補牢,多少贖免一點罪愆吧。

於是六艘海船便來到菊花島附近,果然見到海岸邊停泊着近二十條大舟。他們還沒有注意到陸上的戰鬥,但見敵衆我寡,便欲退去。衛循差點兒死過一回,這陣子乾脆啥都不怕了,一船當先,便直向敵陣衝去。眼看靠近,轉身瞧去,不禁眼前一黑——我靠,還說什麼共同進退,你們竟然連一個都沒有跟上來啊……(未完待續)

ps:帶小崽去京郊玩了幾天,真是累得我一個臭死……纔回來,加緊趕了一章,然後明天又有聚會……爭取初八或初九恢復每日更新。

第1章 劫後新生第1章 兩面三刀第9章 見性成佛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敗得甚好第10章 不合邏輯第2章 朋友無隱第2章 初晤諸葛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0章 兒女親事第7章 置之美稷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3章 此新聲也第27章 思慮操勞第23章 擒賊擒王第4章 海東來去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6章 豈忍招贅第7章 取撞木來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3章 兩重要隘第5章 雛鳳引弓第6章 並無雅骨第3章 自恃其智第18章 二事不朽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6章 軍國利器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4章 犬父虎子第17章 願爲孫程第5章 今古不同第9章 德不可見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3章 孝即是忠第5章 遠之則怨第7章 寄身豪門第9章 文和詭謀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3章 是兵是賊第6章 嫌隙已生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6章 廢立之思第4章 五經注我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4章 三辭三留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9章 律有明文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4章 敝帚自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1章 不可遽廢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法不可廢第28章 江南俊才第1章 繼嗣之爭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4章 震主之威第34章 踏破鐵靴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4章 將相不和第5章 觀卿者心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7章 強固是氏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8章 便有如何第8章 欲加之罪第29章 伏地氣絕第8章 囊中羞澀第2章 載舟覆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8章 選士之策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1章 藏富於山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4章 明算之弊
第1章 劫後新生第1章 兩面三刀第9章 見性成佛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敗得甚好第10章 不合邏輯第2章 朋友無隱第2章 初晤諸葛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0章 兒女親事第7章 置之美稷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3章 此新聲也第27章 思慮操勞第23章 擒賊擒王第4章 海東來去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6章 豈忍招贅第7章 取撞木來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3章 兩重要隘第5章 雛鳳引弓第6章 並無雅骨第3章 自恃其智第18章 二事不朽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6章 軍國利器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4章 犬父虎子第17章 願爲孫程第5章 今古不同第9章 德不可見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3章 孝即是忠第5章 遠之則怨第7章 寄身豪門第9章 文和詭謀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3章 是兵是賊第6章 嫌隙已生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6章 廢立之思第4章 五經注我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4章 三辭三留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9章 律有明文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4章 敝帚自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1章 不可遽廢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法不可廢第28章 江南俊才第1章 繼嗣之爭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4章 震主之威第34章 踏破鐵靴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4章 將相不和第5章 觀卿者心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7章 強固是氏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8章 便有如何第8章 欲加之罪第29章 伏地氣絕第8章 囊中羞澀第2章 載舟覆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8章 選士之策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1章 藏富於山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4章 明算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