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有勳在

從建安四年歲末至建安五年開春,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同時爆發了多場戰役,但大多都以難分軒輊,最終各自撤兵而落下帷幕。

首先是林慮之戰,袁、曹各調大軍隔洹水對峙,曹軍曾多次試圖渡河發起攻擊,卻均爲沮授所阻。五年正月,郭圖獻計,由大將淳于瓊向東繞至洹水中游,突然渡河奇襲蕩陰,首先佔據了蕩陰北方的羑里古城——據說當年周文王即被商紂囚禁於此,乃厄而推演八卦。然而曹操使部將蔡揚助守蕩陰,淳于瓊連攻三日皆不能克,只得悻然後撤。

二月初,因爲運輸線比起袁軍來太過於漫長,大司農鄭玄、尚書令荀彧聯署書信,奉請罷兵,且候今秋大舉。曹操把來信傳給屬下們觀看,荀攸捋着長鬚微笑道:“可退矣。”

護軍韓浩表示反對:“河東、河內,尚無消息傳來,此時若退,袁紹必移師西向……”郭嘉笑道:“據吾偵知,袁紹前在官渡喪敗,士氣未振,倉促而至洹北,人心皆思歸也。則我遽退,彼等亦散,散而復集,不亦難乎?無憂也。”

最終曹操採納了荀攸、郭嘉等人的建議,留蔡揚守蕩陰、李典守林慮,自率大軍返回許都。

第二處戰場是在常山。此前公孫瓚、張燕殺出井陘,戰敗呂翔,包圍真定,恰逢官渡之戰結束,曹操也匆忙退兵去淮南攻打袁術、劉備,袁紹乃使張南爲將,審配爲監軍。率師往救。兩軍即在真定城下鏖戰。公孫瓚所部雖衆。多爲黑山黃巾與所挾裹來的百姓,紀律性極差,結果被審配設計,三戰三北,被迫退至石邑,轉攻常山國治元氏。

此時袁紹所署的常山相,乃爲前廬江太守、名士範式之裔範年,深得國內人心。籠城固守,公孫瓚百計竟不能克。時曹操又與袁紹在林慮相峙,召公孫瓚前往會合,於是公孫瓚繞過元氏,自城西沿太行山麓南下。行不多遠,忽聞張南在後抄其輜重,欲奪井陘,無奈只得反身殺回,即於井陘山南石邑下陣。審配見狀,勸告張南暫且收兵。返回真定。

第三處戰場在漢陽。前一年,呂布軍入北地。攻陷富平,生縛郡守索湛,隨即自鸇陰渡過黃河,直取金城。韓遂、馬騰急忙揮師來迎,初戰即敗,但隨即固守金城、媼圍、允街等縣,四方羌騎源源而合,呂布被迫引軍歸去。

第四處戰場在南陽。劉備按照是勳的建議,不斷派遣使者前往襄陽,請劉表給他增益軍士、糧秣,說否則不足以攻破張繡。劉表心說本來就沒寄望你這一軍就打敗張繡啊,只是先讓你們去撞一撞,文聘就好從側翼發起夾擊,我再派蔡瑁率軍跟進……因而對劉備的請求打個對摺,緩緩地往前線送,並且再次催促進兵。

到了翌年正月,劉備終於再也拖不下去了,於是離開新野,北上育陽。張繡遣子張泉往救,爲關羽所破,遂失育陽。繼而劉備又奪取了棘陽縣,在南就聚與張繡、曹豹的主力見陣,鏖戰數場。他數次遣使催促文聘自平氏西進,但是這個時候,劉表已經聽說張羨兵進孱陵啦,急忙召文聘還救南郡,文聘給了劉備一個空頭許諾,然後就轉身閃人了。

劉備最終得訊,關、張等都大罵劉表無信。於是劉備派簡雍去跟張繡打商量,我退給你棘陽縣,咱們各自撤兵吧。張繡說我糧食不夠吃的,既然你最近接到劉表不少補給,那就拿出三萬石來交換育陽縣吧,劉備欣然允諾,雙方就此罷兵。

然而,真正的戰事,其實才剛開始……

是勳出使長沙歸來,先拐了趟舒縣,跟太史慈故友重逢,互敘別情,各自唏噓垂淚。太史慈設宴款待是勳,使夫人抱出年僅四歲的兒子太史享來,給是勳磕頭,口稱“叔父”,說:“若無宏輔,吾今或在故鄉爲一小吏,安得將兵萬千,鎮守大郡耶?”

是勳心說別傻了,要沒有我,你這會兒在江東那也是不次於周瑜的上將……

魏延時鎮居巢,聞訊也快馬趕到舒縣來與是勳相見,感謝他在許都照應老孃之恩。是勳就跟太史慈和魏延說啊,我來時得見江東的大舟,檣櫓高聳入雲,我方若是沒有足夠的水軍,將來難以控扼長江,想要渡江作戰就很困難。太史慈說:“吾亦在樅陽訓練水師,奈何錢糧不足,無可大行。”是勳說我回去就跟曹公建議,給你撥錢撥糧,咱必須要把朝廷的水軍給建設起來才成。

辭別太史慈、魏延以後,他便繼續北上,幾乎跟曹操前後腳地返回了許都。先入宮覲見天子,繳還天使儀仗,當晚就被迫又去司空府上吃麥餅、喝菜湯。曹操詳細地詢問了他出使的過程,又跟是勳聊了聊林慮的戰事,是勳輕聲而嘆:“惜乎此番不得滅袁也。”

當然他也明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家不可能一推就倒——哪怕在原本的歷史上,官渡之戰只是扭轉了強弱態勢而已,曹操也並沒有乘勝追擊,直接把鄴城給端了,還得苦熬多年,直到袁紹嚥氣,諸子內訌——只是可惜這回林慮之戰打了個平手,沒能更有力地削弱袁家勢力罷了。

然而曹操卻狡黠地一笑,取過地圖來鋪在案上:“無憂也。吾行前已遣樂文謙自白陘、子孝自太行陘入上黨矣……”

原來袁、曹兩軍在林慮對峙,袁紹因爲士氣低落,被迫從東西兩線抽調兵馬,其中來自幷州方面的援軍不下一萬五千人。曹操發現幷州空虛,即派遣軍中最耐苦戰的樂進率五百敢戰士,悄悄地突破白陘,直取羊頭山;同時將曹仁秘密遣返河內,出太行陘以攻天井關,前指高都。

兩軍促起不意。東、南夾擊。攻下天井關乃至高都、泫氏二縣。並不爲難,就此可以在上黨郡內站穩腳跟。同時曹操還下令給司馬懿,讓他盡起河東郡兵,配合夏侯蘭、南匈奴呼廚泉部,進擾太原,以牽制高幹。曹操在林慮,袁軍不敢從前線調兵去救上黨;曹操這一退兵,正如郭嘉所說。袁紹本部散而難聚,增援林慮的幷州軍還得長途跋涉趕回去,也不會再剩下什麼戰鬥力,因此——“上黨乃在曹某掌中矣。”

是勳手按着地圖,瞧了老半天,心中暗暗喝彩。此時袁強曹弱的態勢……哦,在這一世,或許應該說袁、曹相拮抗的態勢已經根本轉變,曹家穩佔上風,所以曹操在林慮纔有力量分兵去攻上黨。袁紹就沒這能耐分散抵禦。隨即白陘和太行陘、河內和河東,環環相扣。一套聯動,就足夠把高幹打個半身不遂啦。倘若真如曹操所料,樂進、曹仁也沒掉啥鏈子——是勳壓根兒不擔心司馬仲達會不會掉鏈子——那上黨郭援就必敗無疑。進而上黨一失,太原危殆,袁家的左右兩翼全都崩潰,袁紹再想復振,難度便相當之大。熬到今秋,曹家再起大軍,鄴城不足定也!

真可惜,這次大規模行動沒我什麼事兒,倘若吾仍在河東,即便兵權主要在夏侯蘭手中……

他剛想誇曹操幾句,順便抒發一下自己被剝奪兵權的不滿——被調離河東倒沒啥不滿的,救張繡、阻劉備,比打高幹重要——可是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不禁輕輕“咦”了一聲。

曹操覺出了是勳的表情不對,就問他:“有何疏漏?宏輔可直言不諱。”

是勳心說你要是拍電報、打電話來給遠方戰場下指令,那完全沒啥疏漏啊,就算有,以我的水平也瞧不出來,然而……擡起頭來瞥一眼曹操:“主公欲得上黨耶,欲得太原耶?”

曹操一頭霧水:“何謂也?”

是勳這會兒已經徹底捋清楚了頭緒,微微笑道:“上黨遇警,則高幹不得不率軍南下,即司馬仲達等可牽制高幹,以長子(上黨郡治)之固,亦非倉促可下者也……”

曹操說我知道啊,我也沒奢望一戰而全吞上黨,只要子孝他們能夠站穩了腳跟,我就再派發援軍過去——北方司馬懿、夏侯蘭牽制住了高幹,東方的袁紹元氣未復,難派增援,咱們折騰幾個月甚至半年的,難道還打不敗郭援不成?要是始終攻不下長子來,秋後我就親自率軍前去,再於上黨境內跟袁紹決戰!

是勳微微搖頭:“上黨在鄴城之側,滏口陘便於往來,而太原其北,井陘又爲公孫所控,則於高幹而論,太原或可暫失,上黨絕不可失。倘高幹棄太原而全師以救上黨,恐仲達無以遏也。幷州軍並陳長子,則子孝勢危……”

曹操悚然一驚:“吾即增派援軍……”

是勳擺擺手:“無須也。若仲達能得太原,則可勾通公孫瓚、張燕,居高臨下,上黨如虎,而其尾已爲我所制,復何能也?吾料彼必深溝高壘,以守長子,並不敢出與子孝戰也。”

他嘴裡這麼說,其實心裡想的是,如今通訊那麼不發達,相隔數百里兩處戰場就很難聯動,你怎麼保證司馬懿他們能夠在高幹動兵之前就先北進,把他牢牢地牽制住?再說了,以仲達的心性,說不定還會故意把高幹放跑,自己好一口吞掉整個太原郡哪——別看他只是暫攝郡事,以自己在河東的觀感來看,只要說得有理,夏侯蘭必從其命。

終究得上黨和得太原,對於曹家來說都是好事兒,不會對大局造成什麼負面影響,既然如此,爲啥我要在後面苦哈哈地幫曹仁牽制住高幹呢?別說司馬懿、夏侯蘭了,換任何一個有頭腦兼有野心的河東守將來,都必然不會放過這個立功的大好機會啊。

況且自家對太原也搞了不少分化瓦解的工作,高幹在郡,誰都不敢輕舉妄動,要是高幹一走,王柔、郝昭等肯定倒戈——以司馬仲達之能,豈會抓不住如此大好契機?

聽了是勳的話,曹操不禁皺眉沉思,完了就問:“若得太原,亦佳,然不知能成功否?”

是勳微微而笑:“若僅夏侯在河東,卻也難料,然主公休小覷了仲達……”想了一想,加上一句:“仲達在河東的部署,一從勳也,有仲達在,如有勳在,主公請拭目以待!”(未完待續。。)

第14章 李代桃僵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6章 奢而不侈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8章 馮翊遺珠第4章 閉門課徒第18章 姻戚之重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章 苴鉏去之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3章 堅壁清野第4章 五經注我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8章 皇族貴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2章 何必當初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豈忍招贅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章 鴻鵠之志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章 先帝遺詔第15章 酒池肉林第7章 吾無此癖第32章 曳尾泥塗第7章 不忠不孝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6章 臨陣三射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3章 行海索第29章 人亡政息第21章 衣錦榮歸第7章 投刺自薦第26章 公仁僞書第9章 煮豆燃萁第17章 忠良被難第8章 政治革命第4章 漁陽豪強第18章 蓋章生效第5章 渭水鯉膾第17章 搖脣鼓舌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4章 天險閣道第4章 法不可廢第29章 不智不信第4章 詩歌免談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章 如有勳在第24章 取質三韓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7章 外禦其侮第4章 漁陽豪強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4章 龍旗九旒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2章 趙達彈狀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8章 扣舷獨嘯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章 據蜀自立第1章 禍起蕭牆第1章 夾袋中人第2章 安貧守賤第10章 身陷囹圄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4章 犬父虎子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9章 何者爲君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9章 嶺南烽煙第6章 欲言南事第3章 世家短視第21章 齊大非偶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6章 歷史慣性
第14章 李代桃僵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6章 奢而不侈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8章 馮翊遺珠第4章 閉門課徒第18章 姻戚之重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章 苴鉏去之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3章 堅壁清野第4章 五經注我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8章 皇族貴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2章 何必當初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豈忍招贅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章 鴻鵠之志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章 先帝遺詔第15章 酒池肉林第7章 吾無此癖第32章 曳尾泥塗第7章 不忠不孝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6章 臨陣三射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3章 行海索第29章 人亡政息第21章 衣錦榮歸第7章 投刺自薦第26章 公仁僞書第9章 煮豆燃萁第17章 忠良被難第8章 政治革命第4章 漁陽豪強第18章 蓋章生效第5章 渭水鯉膾第17章 搖脣鼓舌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4章 天險閣道第4章 法不可廢第29章 不智不信第4章 詩歌免談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章 如有勳在第24章 取質三韓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7章 外禦其侮第4章 漁陽豪強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4章 龍旗九旒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2章 趙達彈狀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8章 扣舷獨嘯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章 據蜀自立第1章 禍起蕭牆第1章 夾袋中人第2章 安貧守賤第10章 身陷囹圄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4章 犬父虎子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9章 何者爲君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9章 嶺南烽煙第6章 欲言南事第3章 世家短視第21章 齊大非偶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6章 歷史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