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君權相權

對於曹操一語道破自己的真實意圖,其實是勳倒並不感覺意外。

他對曹操太瞭解了,此人聰明絕頂,而又猜忌多疑,理論上沒有什麼謊言是曹操瞧不破的,反過來說,即便不是謊言,也要防着曹操想太多,以爲你有事欺瞞於他。

當然啦,受制於階級性和時代性,曹孟德也不是萬能測謊儀,是勳甚至每每以欺瞞曹操爲樂我來自後世,通讀史書,故能直指人心,你能夠猜得到嗎?哪怕疑心病再重,也沒可能往這方面去想吧?我爲了避免腐朽的世家政治,從而利用你刻意打壓世族勢力,你能夠猜得到嗎?我暗中與校事相勾結,你燈下黑,也很難探查得到吧?

當然啦,是勳也時刻警醒自己,千萬別因爲曹操看不穿你身上某些小秘密,就自得意滿,以爲可以把曹孟德玩弄於股掌之上了。底線不可逾越,否則必然自尋死路。

好在他跟曹操有姻戚之親,又從之……說不上微末之際,也算跟了曹操那麼多年啦,雖然二者皆不可恃,終究能夠彌合雙方之間某些不太大的裂隙。在此之外,自己還必須“發自內心”地崇敬曹操、忠誠於曹氏,封建君主往往看大節而不究細過,曹操亦不能外也。大節是什麼?那就是忠誠。細過是什麼?曹操最恨貪婪之輩,卻獨能容曹洪也,對於封建君主而言,自己必然擺在第一位,家族在第二位,國家社稷,乃至平民百姓。那都只不過是工具而已。

所以此前對於孔融之事,是勳沒想着自己獨自設謀解決,也沒真打算去挽救孔融的性命不通實務的老詩人,擱亂世真沒蛋用,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他主動並且坦誠地向曹操道明自己所處的尷尬地位,希望可以用實話來獲得曹操的諒解。

所以這回上奏請辭,爲了躲避曹氏諸公子,曹操未必能夠猜到,爲了躲避孔融之可能受戮,曹操又不傻。哪有猜不着的道理呢?故此是勳在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一套說詞啦:

“大王真天縱英才,難眩以僞,臣之肺腑,皆在大王目中矣……”上來先拍幾句馬屁,好使氣氛略微緩和一些。

然而曹操卻似乎並不爲其所動。冷冷地道:“宏輔亦識諛乎?”你也學會拍馬屁了嗎?

是勳心說我拍你馬屁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哪兒還用得着現學?表情卻仍然誠摯無比:“勳之敬慕大王,發之於心而形之於外,何言諛耶?漢之衰頹,百藥難療,而大王起於州郡,芟夷羣雄,至於今日。若非命世之主,其誰能爲之?”這幾句話倒確實是真心的,曹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得着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不說空前絕後,單擱在這時代,確實無人能比。

不過後面幾句,就未必真心誠意啦:“周公純以德教,未如大王明法;始皇但重刑名,未如大王惜才;高皇帝起於草莽。無如大王知兵;世祖寬仁待下,無如大王尚文。季世而生大王。真高天不棄中國也!”

這馬屁拍得“啪啪”響,然而並非無節操地粉飾。貌似句句切中竅要,直撓曹操的癢處。周公創建了禮儀社會,刑不上大夫,哪有曹操你重視法紀啊?秦始皇倒是重法,但他高高在上,不知道禮賢下士,這點也是比不上你的。劉邦出身不高,一付流氓相,打仗更是二把刀啊,只能馭將,不能馭兵,所以軍事上你比他強太多啦。劉秀倒是會打仗,又寬厚仁慈,可結果卻造成了世家膨脹,再說了,他有曹操你的文采嗎?他留下過什麼傳世名篇?

曹操一甩袖子:“宏輔言過矣!”你怎麼能拿我比周公?那是聖人啊!更怎麼能拿我比秦皇漢祖,我終究還沒有邁過那最後一步,還不是皇帝啊。

他此刻的表現正所謂“其言若憾,心實喜之”,倘若真的不滿是勳所言,就該當場命人亂棍將其打將出去比類天子,你是要折我的壽嗎?!所以是勳絲毫也不以爲意,正好趁着這個機會,氣氛比較融洽了,好把話題往實事兒上引:

“大王龍驤虎步,掌天下之權柄,生殺在握,故不在乎虛名,而名自歸矣。臣則不然,若舍此虛名,身無長物,更何以相輔大王以成偉業哉?”你可以不在乎名聲,但我不成啊,不是我放不下那些浮雲般的虛名,而是若無虛名,我還靠什麼來立身於世,進而爲你所重“是故不得不避也,大王明察。”

曹操說何必如此,你覺得就你我的關係,我還受不了你給孔融說幾句好話,爲他求求情?你就算留下來,難道我還會因此而責罰你不成嗎?

是勳心說別介,你現在說得好好的,誰知道將來會怎樣?這個險我可不敢冒。領導的各種許諾,咱都可以當作是放那麼一種不大好聞的氣體。他猜到了曹操可能會以此爲理由挽留自己,因而便即說道:

“大王爲君,而勳爲臣,臣之諫君,當爲國事,而不可爲身謀也。此例若開,衆皆以身要君,必將流害無窮。即如段思闕,所言若似爲國,故臣等皆請辭也,免傷大王之明。然若爲私,以要直名,則臣等雖退,大王亦不當重用之。”

你要搞清楚段瑕他的真實用意究竟爲何。倘若他確實是一心爲國,即便說話跟放屁一樣,肆意宣揚封建迷信,咱也得忍着他;倘若他別有用心,只爲博取自家的名聲,那這人就不能要啦,你可千萬千萬不能重用他。否則人人起而仿效,都玩這一套,則君主的權威何存?你可不知道,一千多年後就有那麼一羣士大夫,慣常沽名釣譽,以劾狀做武器,把廷杖當光榮。結果搞得整個國家烏煙瘴氣的,最終亡於流寇和韃虜之手……

其實以直邀名,把諍諫當做終南捷徑,非獨明朝爲然,漢季也已經有了類似的苗頭。是勳相信曹操必然瞧在眼中,自然不能不有所警醒。所以他就利用這個機會,旁敲側擊地暗中給了段瑕一拳小樣兒,得罪了老子還想全身而退?世上哪裡有這麼美好的事情?

曹操垂下頭去,似乎在仔細思索,良久才微微頷首:“宏輔所言是也。”心中卻道:“若非段瑕乃受孤的唆使。不待卿言,孤亦必不輕饒……”

其實段思闕雖然是個大噴子,卻也不傻,沒可能當堂噴盡羣相。他最初是通過陳羣給曹操上的密奏,指出去歲即有日食示警。並且自己纔剛測算出來,今年十月恐怕又將有食,請君主提高警惕。於是曹操秘密地召見段瑕就連校事都給瞞過了暗示道:天象示警,究竟是孤的失德呢,還是宰相的無能所致?

是勳等人爲曹操所創建的魏國制度,相對漢制來說部門職能更爲清晰,並且壓縮內廷權力,政歸外朝。恢復了漢初相權對君權的制約。曹操一開始就紙面上看起來,覺得這制度挺不錯的,可是真等開始運作。就多少感覺有點兒束手縛腳啦。

其實即便漢武帝設內廷以制衡外朝,光武帝虛三公而實君權,都沒能徹底把相權給打萎嘍,宰相依然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帝不管事兒。國家照常運轉,宰相若是無權。光靠皇帝是無法使得政令暢通的。對此,一登基就做傀儡的漢獻帝可能感受不深。此前兩代桓、靈可是有着深切體會,即便按住了擅權的外戚集團,即便扶持宦官集團來加以制約,天子亦不能肆意妄爲也。

曹操起初並沒有這種感受。他自起兵以來,一直到升任司空、丞相,開府建牙,說白了都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軍政府,中間一個曹操,身周圍着大羣參謀、重將,只有中下級官吏才真正分曹理事,一個蘿蔔一個坑兒,職責明確。所以曹操在集團中一言九鼎,無論制度上還是實質上,都沒有誰能夠制約於他。

可是成爲魏公,肇建魏國以後,就不對了,實質上貌似毫無改變,仍然大權在握,但在制度上卻已經給君主綁上了層層枷鎖。三臺各有統屬,非大事不稟君王,而可自爲,逢有大事才上呈曹操決斷可是何爲小事,何爲大事?不還是由三臺六相說了算嗎?

倘若漢天子在此,或許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曹操就理智上也感覺,這樣才象一個真正的國家構架,而不是草臺班子嘛,但情感上卻多少有點兒彆扭。他不好破壞這一制度,終究那是要爲萬事法,傳諸子孫的呀,那麼若想扭轉這一局面,就只好祭出強權天子慣常使用的法寶來了。

是什麼法寶呢?就如同當年漢武帝排斥傳統軍功貴族,而以毫無根底的公孫弘爲相一般,在不破壞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儘量換幾個威望較低,難以服衆的宰相上臺,如此則這些宰相若想固位,就只有依附君主,逢迎君主了,君權自可全面壓倒相權。

如今六名宰相,毛孝先、涼伯方名聲較弱,王景興擅長逢迎,劉子陽歉抑謹慎,但打頭的是宏輔、荀公達卻負天下之望,不是自己可以隨便搓圓捏方的人物啊。你別瞧是勳和荀攸貌似比較油滑,從來也沒有跟曹操直眉瞪眼過(還不如毛玠剛直),那只是說明他們比較會做人,比較會做官而已,真趕上大是大非的問題,那是決然不肯讓步的此二相若是隻知道跟着曹操的指揮棒轉,那他們名望必墮,恐怕再難以領袖羣臣啦。而另一方面,曹操倘若事事跟這二位擰着幹,他本身的聲望也要受到影響。所以最簡便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個機會暫時撤了這二位,換人來做。

此前因爲壺口山的胡亂,是勳接到手大票彈章,被迫請辭,其實那時候曹操就動過換馬之心,只是礙於情面,尚且猶豫。這回段瑕妄言天意,倒是給了他一個大好機會,可以明正言順地逼迫宰相們集體辭職。當然啦,按照慣例,也爲了掩蓋自己的真心,即便宰相們遞上了辭表,曹操也不可能當即准奏,而必須裝模作樣地下詔慰留。一般情況下,三辭三留,宰相們便可趁機收篷,所以曹操纔不肯下第三道慰留詔書,而要先把態度最堅決的是勳叫過來,探探他的口風

你是真打算辭職啊,還是僅僅做個姿態啊?

如今得聞是勳所言,那是鐵了心要滾蛋啦,曹操雖則竊喜,也多少有些慚愧:宏輔實心相待,我卻如此對他,實有愧也。隨即聽到是勳暗刺了段瑕一槍,曹操不禁心中叫好:這樣纔對嘛,大不了我犧牲段思闕,以爲賠罪罷了!(未完待續)

ps:一個好消息:因爲孩子歲數實在太小,所以經過慎重的考慮過後,我們決定暫緩手術,先保守治療所以下週應該能夠保持日更。同時還有一個壞消息:我卡文了……

第27章 都督軍事第4章 赤面之疾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章 假途滅虢第1章 劫後新生第25章 名王爲質第3章 深入西域第8章 奇峰突起第8章 欲捧殺也第23章 烏帽子親第6章 欲言南事第23章 一身是膽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4章 軍功酬爵第6章 建安石經第1章 南征袁術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1章 社會進步第4章 孤屯義士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章 分州荊襄第5章 遠之則怨第18章 投鼠忌器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7章 來何遲也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5章 嘴炮無雙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章 窮山逐鹿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章 是儀北上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0章 是郎才盡第3章 鴻鵠之志第11章 熟悉劇情第4章 漁陽豪強第5章 漢語拼音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8章 鄴下舌戰第8章 謀爭爲上第29章 白兔遇犬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章 夾袋中人第27章 思慮操勞第19章 訓詁之師第9章 反逆蟊賊第23章 步趨周公第9章 西域貢使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3章 荊州星佔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5章 就食玄菟第6章 有如神鬼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9章 黃巾渠帥第2章 初晤諸葛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4章 猛虎出柙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4章 所以餌敵第8章 名馬金槊第29章 不智不信第19章 鮮卑大人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章 假途滅虢第2章 謀士之責第3章 出泥不染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5章 所忠者天第4章 詩歌免談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8章 二事不朽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0章 圖窮匕見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兒女親事
第27章 都督軍事第4章 赤面之疾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章 假途滅虢第1章 劫後新生第25章 名王爲質第3章 深入西域第8章 奇峰突起第8章 欲捧殺也第23章 烏帽子親第6章 欲言南事第23章 一身是膽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4章 軍功酬爵第6章 建安石經第1章 南征袁術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1章 社會進步第4章 孤屯義士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章 分州荊襄第5章 遠之則怨第18章 投鼠忌器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7章 來何遲也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5章 嘴炮無雙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章 窮山逐鹿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章 是儀北上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0章 是郎才盡第3章 鴻鵠之志第11章 熟悉劇情第4章 漁陽豪強第5章 漢語拼音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8章 鄴下舌戰第8章 謀爭爲上第29章 白兔遇犬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章 夾袋中人第27章 思慮操勞第19章 訓詁之師第9章 反逆蟊賊第23章 步趨周公第9章 西域貢使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3章 荊州星佔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5章 就食玄菟第6章 有如神鬼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9章 黃巾渠帥第2章 初晤諸葛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4章 猛虎出柙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4章 所以餌敵第8章 名馬金槊第29章 不智不信第19章 鮮卑大人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章 假途滅虢第2章 謀士之責第3章 出泥不染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5章 所忠者天第4章 詩歌免談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8章 二事不朽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0章 圖窮匕見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兒女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