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燕周之戰(二)

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青州刺史樂弘以陽平城降燕;魏冀州刺史王午聞魏敗,據信都午自稱安國王。五月,戌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陽騖攻之,午閉城自守,燕人掠其禾稼而還。

___________引言摘述

“大王,此次伐叛逆張遇不妥,還請大王三思!”領軍將軍強汪拉住堅的繮繩,朗聲道。

“強愛卿,你這是何故?”苻堅心裡有些不滿,剛剛在濮陽數萬軍民面前誓師,搞得聲勢浩大,現在剛準備整軍出征卻被強汪給攔住了,張口就說此次出征不妥,是個人心裡都有氣。不過苻堅還算好的了,至少表面上沒有發作,還十分和氣地與強汪對答。

“張遇降燕,已得燕國庇護。今燕軍已經佔據城,兵鋒南下,恐有連橫。一個張遇好討伐,要是合兵一處,恐有大變!”強汪站在苻堅馬前大聲言道。

“燕軍雖然已經偷據城,但是魏冀州刺史王午卻在信都起兵,燕軍主力早就奔他而去,怎麼可能會照顧到張遇小兒。”苻堅對形勢自有一番看法。這段時間,他密切關注就在旁邊的冀州,撒出去的探子把軍情流水價地報回來,以供苻堅和他的謀臣運籌帷幄。

“大王,燕軍可敗,我們卻不能敗!”強汪急了,張口就說出一句比較忌諱的話,頓時讓苻堅的臉陰了下去。

燕軍敗了不傷及根本。反正又不是主力,張遇死了就死了,反正是一個降臣,到時把主力南移,還可以繼續南下。周國就不一樣,一旦敗了,人心一散了,周國就全完了。到時弘農地北府、洛陽的桓溫、冀州的燕國外加一個早就不懷好意的青州齊王。立刻就能把整個周國給撕分了。

這些話沒錯。但是隻能在朝堂密室裡說,你當着這麼多軍民嚷嚷幹什麼?

“大王,強將軍的意思是現在是動盪千鈞之時,有如行履薄冰,稍有不甚恐怕會釀成大錯。與其冒險出擊,不如據守大河天險,以待援軍。只要我們與北府合兵一處。張遇之疾就不足爲患了。”右僕射樑老平看到苻堅陰冷的臉越拉越長,連忙上前把話圓下來。他知道強汪是個直腸子,一時情急什麼犯忌的話都敢往外蹦。

“大王,強將軍是個耿直之人,出言不遜,但請大王念在他一片赤誠之心,還請恕罪!”看到苻堅的臉色變緩了之後,樑老平連忙又補上一句。

強汪知道自己說錯話了。黑着臉站在一邊不說話。

;;=赤誠我是知道地,孤也知道這些事情。但是這些孤都已經策劃好了。”

事情已經鬧開了,一時半會是結束不了,護軍將軍鄧羌連忙指揮親軍將閒雜人等趕開,留下一干相關人等在苻堅周圍。

“燕軍主力糾纏於信都城下,無力南顧,我等不趁此良機剿滅張遇叛逆更待何時?張遇潛伏我周國多年,深知我關防險要,一旦在燕軍南下時以爲嚮導,恐怕那就是心腹之患。”苻堅又把那天“集體討論”時自己地觀點拋出來,準備再一次“折服”衆臣。

聽到這裡,周圍的人心裡都有個小九九,大家都不是傻子,誰不知道堅心裡是什麼算盤?在目前的形勢下,周國苻家除了投降晉室就沒有什麼別的出路了,而在北方降晉室就過不了北府。但是苻堅不想就此臣服於北府翼下,在他的小算盤裡,他降的是晉室,他想得到一定的地位,至少相對北府來說要保持獨立。但是要達到這一步,周國就必須要有足夠威望,所以就要拿到足夠地軍功。

;;軍,立下“赫赫”軍功,到時也好跟晉室和北府討價還價。

幾個見機快的臣子連忙圍上前來,拱手齊聲道:“大王英明神武,謀無遺策,定會一舉蕩平河北叛軍,重創燕軍,威震中原。”

聽到這裡,苻堅終於滿意地點點頭,臉上滿是自得的笑容。

看到局勢一變,強汪不由急了,站上前說道:“大王說得沒錯。但是我大周今外有強敵,內有奸妄,貿然出兵恐有大亂!”

“奸妄?你說的是誰?”苻堅的臉又陰了下去。

“左軍將軍鄭系,後軍將軍呂護原是張賊好友同黨,今張賊舉叛逆於河北,大王不除此二人,還依爲大將,各領一軍;前軍將軍姚萇,其兄命喪我軍,又素與張賊交往,一旦兩軍相持,恐軍中有變。”強汪一咬牙,今天都到這個份上了,乾脆把話講透。

聽到這裡,衆人驟然臉色大變,這時奔出三人來,跪在苻堅馬前,只是痛哭磕頭。

鄭系和呂護原本是前趙舊將,後來都投了當

力最大”的豫州刺史張遇,然後又一起降了周國,關錯。但是這次張遇在河北起事,他們倆由於一直呆在濮陽,所以就沒有被牽連在其中。

兩人在張遇叛亂之後,立即帶着家人跪在宮門外請死,一番作法後終於取得了苻堅地諒解。鄭系和呂護隨即又把兒女送入宮中,以爲質子,重新取得了苻堅地信任。

姚萇在兄長姚襄戰死後投降了周國,苻家待他一直不錯,不但封以高官厚祿,還厚葬了姚戈仲和姚襄。張遇更厚待姚萇,將其女配與他爲妾室。

看到三人在自己馬前磕頭痛哭,苻堅猶豫了一下朗聲說道:“三位愛卿雖然與張賊有瓜葛,但是卻大不一樣,是真正的赤誠忠臣。強愛卿如此說,豈不是寒了忠義之士的心。”

強汪聽到這裡,頓時感到一陣頭昏腦暈,他想不到自己地主公居然還有如此“婦人心腸”,這用兵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強汪一時急了,又往前走了一步,捲起袖子準備再好好跟苻堅說道說道。看到強汪怒目雙張,鬚髮直衝,苻堅一時也有點慌了。樑老平連忙上前拉住強汪,直往後面拖。強汪還想再說什麼,一直沒有說話的李威開口了:“強將軍不要再勸阻了,此次出征大事已經行文四處,如此止步恐怕會遭天下恥笑。”

李威在朝中威望甚高,素得衆臣信服,聽得李威如此說,強汪一時不知所措,一時愣在那裡。

;;

“李大人,你爲何讓大王北上親征?”強汪看着在遠處漸漸消失的大軍,最後忍不住問道。

“主上矜大好功而不能忍,智大卻不能見機。不知休息民生卻懷婦人之仁。如果有國士王佐之才輔助,周國必興。你我只是中上才,不足以讓主上折服敬重。現在主上主意已定,我等勸肯定是勸不住的,希望主上這次……”說到這裡,李威忍不嘆了一口氣,最後卻沒有繼續說下去了,而是轉言道:“我已經叮囑過陽平公和鄧、呂兩將軍,他們三人都是知兵之人,只要小心從事,不求大勝,自保應該是足夠的。”

聽到這裡,樑老平等人不再言語,只是站在那裡望着遠方,最後,不知誰發出了一聲嘆息聲,悠悠飄蕩在濮陽城北門外。

汲郡朝歌,苻堅率領的七萬大軍與張遇、燕國的兩萬聯軍相持了六天,不是周軍不進攻,而是他們手下大將太生猛了。前鋒姚萇上去就連斬張遇手下兩名偏將、四名燕軍校尉,嚇得聯軍那一天都不敢出來了;第二天,鄧羌出陣,聯軍看到不是姚萇,以爲還有機會,於是迎戰。誰知這個更加生猛,連斬張遇六名偏將,燕國五名偏將,嚇得衆多聯軍偏將個個申請降爲校尉。

此後四日聯軍都不敢出陣,躲在朝歌閉門自守。看到叛軍不出,苻堅知道時間越拖得久就越危險,於是不恤兵士,直叫日夜攻打。但是朝歌城大牆高,加上兩萬兵馬一萬是張遇的根本,一萬是燕軍的精銳,憑藉高城險要,糧草充足居然守得是四平八穩,讓周軍絲毫佔不到便宜。

六月初四,聯軍突然答應迎戰,兩軍列陣於朝歌城西。兩軍剛接戰,突然聽到周軍後陣大亂,無數人在高呼道:“燕軍襲來!燕軍襲來!”上萬人一轟而散。波亂很快就影響到中軍,壓陣的苻堅連忙策馬奔到後面,剛好遇到了鄭系、呂護,不由怒斥道:“我待你二人不薄!爲何如此!”

鄭呂二人應聲道:“燕國時應天命,我等只是順應天意耳!”

;;

鄭、呂兩人知道鄧、呂兩人的厲害,連忙退到軍後,叫自家軍士們頂上去。

剛纔還佔據優勢的周軍前軍看到自己後陣一片混亂,有心人回頭一看,只見後陣全亂了,一支打着燕軍旗號的騎兵穿行其中,看上去好像是有燕軍奔襲了本軍的後陣,更重要的是本應該在中軍的那面代表苻堅的“王旗“居然跑到後軍,難道是大王逃跑了?

如此一想,周軍前軍頓時一陣混亂,在前面壓陣的苻融拼命地彈壓,這纔沒有讓前軍崩潰,但是聯軍卻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一時戰鼓齊響,兩萬聯軍步步逼近,形勢異常危急,不一刻,早就喪失士氣的前軍很快被擊潰,數萬人拼命向後退。

先鋒姚萇見事不可爲了,便率領三千本部騎兵撤離了戰場,爲周軍全軍崩潰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是役,周軍七萬大軍逃過河的僅萬餘,精銳盡折於河北,大都督陽平公融死於亂軍之中,前鋒姚萇領本部兵馬奔河內,招攬舊部,然後渡河南下,奔許昌。堅在鄧羌、呂婆羅的護送逃回濮陽,不幾日遷都陳留,留強汪守濮陽。

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61章 餘波(一)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34章 武都(2)第117 回家過年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164章 第一次西征(三)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55章 關中(一)第22章 留守成都第49章 初出關中(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97章 九月鷹飛第20章 入成都第22章 留守成都第253章 取經人第206章 進學(四)第112章 初戰拓拔(二)第239章 談笑東瀛(二)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5章 長水校尉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40章 江左風雲(一)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09章 有話好好說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71章 宜陽(二)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59章 關中(五)第20章 入成都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75章 江夏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174章 冀州風雲(二)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105章 上元節第45章 益州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236章 洛陽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64章 永和五年的冬天第30章 仇池(2)第42章 西海,青海第36章 飛羽軍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95章 姚襄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76章 建康(一)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95章 姚襄第150章 涼州戰事(二)第271章 - 內沙布爾城(一)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9章 笮橋大戰(2)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187章 虜家不解漢兒歌第35章 武都3第149章 涼州戰事(一)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198章 閒談(二)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177章 冀州風雲(五)第263章 南海攻略(一)第47章 聖教(下)第42章 西海,青海第70章 宜陽(一)第59章 關中(五)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21章 接降第76章 建康(一)第111章 初戰拓拔(一)第3章 襄陽第87章 北地郡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3章 梁州(1)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247章 誰家之天下(四)第222章 華夏必勝(二)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197章 閒談(一)第201章 三省第11章 夜渡長江
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61章 餘波(一)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34章 武都(2)第117 回家過年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164章 第一次西征(三)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55章 關中(一)第22章 留守成都第49章 初出關中(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97章 九月鷹飛第20章 入成都第22章 留守成都第253章 取經人第206章 進學(四)第112章 初戰拓拔(二)第239章 談笑東瀛(二)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211章 碎葉川之戰(一)第5章 長水校尉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40章 江左風雲(一)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09章 有話好好說第235章 各幹各的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71章 宜陽(二)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59章 關中(五)第20章 入成都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75章 江夏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174章 冀州風雲(二)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105章 上元節第45章 益州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236章 洛陽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64章 永和五年的冬天第30章 仇池(2)第42章 西海,青海第36章 飛羽軍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95章 姚襄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76章 建康(一)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95章 姚襄第150章 涼州戰事(二)第271章 - 內沙布爾城(一)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140章 慕容恪(二)第19章 笮橋大戰(2)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187章 虜家不解漢兒歌第35章 武都3第149章 涼州戰事(一)第180章 燕周之戰(一)第198章 閒談(二)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177章 冀州風雲(五)第263章 南海攻略(一)第47章 聖教(下)第42章 西海,青海第70章 宜陽(一)第59章 關中(五)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261章 報酬和交易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21章 接降第76章 建康(一)第111章 初戰拓拔(一)第3章 襄陽第87章 北地郡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23章 梁州(1)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247章 誰家之天下(四)第222章 華夏必勝(二)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197章 閒談(一)第201章 三省第11章 夜渡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