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梁州(1)

朝廷論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封桓溫。尚書左丞荀蕤曰:“溫若復平河、洛,將何以賞之?”於是加溫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加譙王無忌前將軍;袁喬拜龍驤將軍,封湘西伯,明王以首功封臨湘侯,拜鎮北將軍,領梁州刺史,朝廷應之,卻改拜司馬勳爲安北將軍、司州刺史,由武當移駐南鄉。

--引言摘述

數萬大軍迤邐而行,速度當然快不起來,於是曾華毫不客氣把大隊人馬交給毛穆之,自然毫不客氣的率領親兵營三百餘人,快速前進,直奔梁州。

數日後,曾華到達梓潼郡郡治涪城(今四川綿陽),受到了駐守在這裡的徵虜將軍楊謙和振威護軍蕭敬文的隆重歡迎。

“來,曾校尉,你我滿飲此杯!”徵虜將軍楊謙熱情地舉杯敬道。曾華能感覺到楊謙的情義,一來這位徵虜將軍本來就是一位外向爽直的人物,二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次西征首功之臣就是這位曾校尉,大家都明白他鐵定是鎮北將軍和梁州刺史,外加一個跑不掉的侯爵位,只是在等着朝廷的正式詔書和封賞而已。

說到打仗,楊謙還是比較佩服這位西征前鋒。曾華在這次西征中如同明星一樣燦爛璀璨,通過軍功名震天下,而且毫無爭議地坐上了桓溫麾下第一員大將的交椅。做爲西征後期才從荊襄調過來的楊謙,在曾華面前自然要謙遜三分。

“多謝楊將軍如此熱情款待,真是讓曾某受寵如驚,沒有什麼說的了,先乾爲敬!”曾華二話不說,仰首就是一口乾。

楊謙大喜,這位曾校尉真是個人物,不但不居功自傲,反而謙遜的很,而且說話也是直爽地很,正對楊謙的脾氣。

從此酒杯就放不下了,曾華和楊謙兩個人你來我往,很快就稱兄道弟了,儼然一對好兄弟。突然,楊謙回頭看到了一直在那裡默然不語的蕭敬文,心裡頓時想起來了。這位蕭老弟是極爲熱衷於結識權貴,對於曾華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早就“傾慕已久”,但是今天自己表現過於熱情,把整個場面都佔住了,而蕭敬文由於不好搶自己的風頭,只好悶頭喝酒了。

楊謙馬上轉言道:“曾校尉,蕭護軍其實對你一直仰慕已久,早就想好好敬你一杯,卻被我這個不知趣的擋在這裡。來來,蕭護軍,來敬曾校尉一杯!”

蕭敬文聞言舉杯站起身來,滿臉推笑道:“久聞曾校尉功勳卓著,名動天下,被桓大人依爲臂膀,今日蕭某有此大幸,能以酒代情,敬曾校尉一杯,真是萬幸呀!”

曾華看着這位俊朗秀雅的振威護軍,心裡暗暗一笑,這位蕭大人是一位面笑心深、熱衷權勢的人物,不能輕易得罪,他可比老楊要難對付呀!

曾華連忙也舉起酒杯,客氣地說道:“蕭護軍如此客氣,真是讓曾某羞愧難當。曾某隻是憑着運氣和桓大人的提攜,這才立了一些微末之功,不足掛齒!”

聽到曾華如此說,蕭敬文笑着點點頭,不再言語了,舉杯對飲。

主客對飲成歡,一直喝到酒盡夜深。

曾華在涪城停留了幾日,在楊謙和蕭敬文的幫助下又徵集了百餘名工匠和醫生,加上家眷又多了數百人。反正曾華現在有李家積累幾十年留下來的糧倉府庫做後盾,完全沒有永和元年南逃時的窘迫了,現在的他財大氣粗的很,有多少人他敢遷多少人。

正當曾華同志準備繼續北遷的時候,加急快馬送來了朝廷封賞的正式詔書。

桓溫拜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加譙王南郡太守司馬無忌爲前將軍;袁喬拜龍驤將軍,封湘西伯;曾華以西征首功之臣被封臨湘侯,拜鎮北將軍,領梁州刺史;而周撫拜鎮西將軍,領益州刺史;其子周楚拜鷹揚將軍,領犍爲太守;毛穆之拜揚威將軍,領漢中太守;車胤拜威遠將軍、領梁州刺史長史。

和自己想要的一致,曾華心滿意足地接過上使遞過來的詔書,這場西征終於“圓滿結束”了,自己總算沒有白辛苦一場,這正式的官職和根據地總算是打下來了,萬里長征總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楊謙和蕭敬文將曾華這位新貴送出涪城北門十里,楊謙的一臉笑容中帶着熱情和歡喜,但是蕭敬文的笑容中就有些嫉妒了。曾華和兩人一一告別,向北而去。

當大隊人馬快到涪城時,曾華已經到了晉壽。這裡以前是成漢的梁州治所,當年李漢攻陷漢中之後,將那裡的百姓和豪族大部南遷回益州,基本上屬於放棄了,留了一個漢中太守在那裡管管遺留的百姓和南逃下來的北地流民,因爲成漢不敢和“威猛一時”的後趙直接接觸,乾脆人爲地製造一個“緩衝帶”。

晉壽城在張渠和車胤率前軍來時就聞檄而降了,他們稍爲整頓一下,留下一營駐軍和行政官員之後就繼續北上了。當曾華來到這裡的時候,這裡已經平靜地不能再平靜了。

這裡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繁華的,高大的城池,整齊的街道,人來人往的行人,讓站在城樓上的曾華有了一種滿足感。這裡已經算是自己的管轄地了,從朝廷的詔書劃分中,自己這個梁州刺史轄漢中(治南鄭)、巴西(治閬中,包括宕渠郡)、上庸(治上庸)、晉壽(治晉壽)、巴郡(治江州)、涪陵(治涪陵)六郡。本來按照晉朝舊制,還應該有巴東(治魚復-今奉節)、廣漢(治廣漢)和梓潼(治涪城)三郡,但是這三個地方一個早就歸了荊州桓溫的直接管轄,曾華也不好意思去要,另兩個估計一時半會不會安寧,曾華就裝作不知道,丟給益州周撫讓他“代管”一下吧。

今天在曾華的心裡,卻還有一種內心黯然地感嘆。看着這安寧的晉壽城,曾華不由地想,寧做太平犬,不作亂世人,老百姓在幾經戰禍之後,只能如此祈禱老天爺。但老天爺是不會長眼睛了,當天下百姓用鮮血和屍體將亂世慢慢安撫下去之後,他們相互慶賀,以爲太平盛世又開始了。但是這代價慘重的太平盛世又能維持多久呢?一切都只不過是又一個輪迴的開始,爲下一個亂世做好準備。中國歷史就如魯迅先生說的一樣,只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坐穩了奴隸的時候,一種是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候。

爲什麼中國人就不能看透歷史的本質,試圖找一個新的方向呢?想到這裡,曾華不由地一陣氣悶,不由地狠狠地拍了拍身前的女牆。

曾華如此氣憤,卻嚇壞了旁邊陪同的樑定。他原是司州流民,由於跟着少主人讀過幾年書,成了曾華屬下的書記官。後來跟着西征,表現出不俗的才幹來,現在補了個晉壽郡長史,暫時護理晉壽,正是大有前途的時候。這次接到恩主曾華,一直小心翼翼地在旁邊陪着,四處視察巡視。開始看到曾華對晉壽的井井有條很滿意,心情還不錯,但是上了城樓,登高一望,不知哪裡不對,居然讓曾大人在那裡發呆,最後心情大壞。

樑定對眼前的這位曾大人是又敬又懼。做爲一個從普通流民中走出來的官吏,他知道曾華在屯民心中的地位,也清楚這位曾大人的手段。他對親者愛之如至親,對惡者恨之如仇人,菩薩心腸,霹靂手段,這句由車胤說出來的話衆人覺得是對這位曾大人最好的評價。

“大人,不知屬下哪裡做的不好,還請訓示,也好讓屬下改過。”樑定咬牙上前“請罪道。他和屯中官民一樣,都知道這位曾大人的脾氣,你做錯了事不可怕,只要你勇於承認和敢於承擔責任就好了,曾大人不會過於責罰你。但你要是藏着掖着,死扛硬撐着,那你就知道什麼叫霹靂手段了。

曾華被樑定的話說得一愣,好半天才明白過來,不由笑了起來,然後搖頭道:”樑長史多慮了。我不是對你的治理不滿,你做的很好。我只是想到其它一些問題去了,所以有些走神了,你不必放在心上。”

樑定這才安下心來,偷偷搽一下額頭的冷汗,這位曾大人好像有這個習慣,經常喜歡走神。

這時,一位傳令官噔噔跑上城樓,大聲稟告道:“大人!漢中急信!”

曾華拆開信一看,原來是大好消息。這個消息主要是張壽和張渠聯銜發出來的。

在曾華率長水軍隨大軍西征之後,甘芮和張壽立即把五千餘人的“預備長水軍”組建起來,藉口奉桓大人的指令,協防沔水上游,從沮中北移駐防新城郡郡治-房陵以南的昌魏。

受桓溫之命坐鎮襄陽的安西將軍長史範汪正愁兵力不夠使,現在又多了一支軍隊何樂而不爲?加上這支軍隊是桓大人的心腹愛將、名動天下的長水校尉曾華一手練出來的,忠誠度絕對放心,肯定是自家人,而且戰鬥力不可小視,絕對是一大臂助。所以範汪正式行文給新城郡,要他們提供糧草和輜重給預備長水軍。

剛過完新年,典農中郎將屬下的六萬名屯民卻開始流傳一個謠言,說西征完畢之後,曾大人肯定是會被封賞到其它地方去的,這六萬屯民已經被朝廷計劃好了,要麼被分給豪族世家爲部曲,要麼就打亂分在荊州各郡。

這個“消息”不知從哪裡傳出來的,但是來勢洶涌,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不由得屯民們不相信。屯民們頓時慌了。當部曲就是給人家當奴隸,不到萬不得已誰會走這一步。被重新編制分到各郡,那麼自己肯定會成爲各郡的“弱勢羣體”,一定會被當地的老居民欺負,還有當地的官府也不會“放過自己”,不知會怎麼樣壓榨自己。

通過一年多的時間,屯民們已經對曾華的治理有了強烈的認同感。他們看到自己的日子不但比以前過得滋潤,就是附近各郡的居民也不能比。互助組等農業制度能讓他們種上更多的地,收穫更多的糧食;衆多的巡視官讓他們感到有地方說道理,不用擔心各級官員的徇私舞弊和欺壓;曾華的霸道和偏袒讓屯民在各郡居民中把頭仰得高高的,就是見到地方官員都不發怵。

現在這種“好日子”就要到頭了,這怎麼能讓六萬名過慣好日子的屯民接受呢?在有些人的挑撥下,六萬名屯民開始結隊鼓譟,喊出了“曾大人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的口號!這些都是九死一生南逃下來的流民,爲得就是過上好日子,就算是再遷移又怕什麼,難道會比南逃的時候還艱辛嗎?

他們一級級往上呈請願書,一直把“萬民書”送到襄陽範汪的手裡。開始的時候範汪不敢有什麼反應,畢竟他是臨時的,怎麼敢在這種大事上隨便亂開口呢?

看到襄陽沒有反應,六萬屯民動靜更大了,他們開始結隊成羣,“試圖不軌!”而各級屯田官員高級一點的都知道里面的“內幕”,中級一點的聽到風聲,而且和低級一點的都覺得自己在屯民中好歹還是個官,要是散了夥那就狗屎不如了。於是就睜隻眼閉隻眼,有的還暗中支持。加上還有人在繼續鼓動,這動靜鬧得就有點大了。

範汪一下子就急了,現在西征大軍戰況不明,正是要緊的時刻,要是荊襄鬧出什麼大亂子來了,朝廷和桓大人都饒不了自己。加上這六萬屯民都是典農中郎將、長水校尉曾華的心尖尖,而且這位曾大人護短和霸道是出了名的,且不說去彈壓屯民騷亂,就是自己坐視不管讓屯民有了什麼閃失,這位曾大人回來之後敢追殺你兩條街。

範汪連忙找到坐鎮屯民的甘芮,請“甘大人”出面調和,但是甘芮卻告訴他,自己正一腦門的亂星星,不知道怎麼去伺候這幫“屯民大爺”,他也怕屯民出了亂子曾大人回來會收拾他。

“同病相憐”的甘芮和範汪聚在一塊,撫着腮幫子思量着對策,最後甘芮出了一個主意,先用錢糧財物什麼的把屯民安撫下來,讓他們“冷靜”下來,然後再把他們集中到新城郡去,那裡偏僻,不是荊襄腹地,就是鬧出什麼亂子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損失。到了那裡甘芮先穩住他們,一切等曾大人回來再說,只要曾大人出面,那還怕什麼擺不平?

範汪猶豫了半天,最後一咬牙,同意了這個對策。當然,錢糧財物什麼的自然要範汪從襄陽和江陵調撥,他暫時還有這個權力。

在得到一批糧食、布絹和耕牛、農具之後,甘芮不知用什麼辦法,讓六萬屯民順利地移屯新城郡,也讓範汪暫時舒了一口氣。

三月初,快馬急報送來了成都攻陷、西征大捷的喜報,消息不但分路送到了江陵、襄陽、江夏,還分成兩路向建康和新城郡昌魏送去。當然了,往建康的是桓溫派去給朝廷報喜的,往昌魏卻是曾華的心腹親兵,從成都跟着傳令官和使者沿江而下,到了江陵打探到甘芮和張壽現在的位置,然後連忙快馬往北而來。

甘芮和張壽接到曾華的急報,立即行動起來,五千預備長水軍盡出,從新城郡西進,先攻克方街亭,繼而一舉拿下上庸郡治上庸城(今湖北竹山南)。這時,甘芮坐鎮上庸,一邊組織六萬屯民西遷,一邊橫掃處於半自治的上庸郡。而張壽留下兩千人馬之後,率領三千精銳繼續西進。

先克上庸城西的武陵、微陽兩縣,再取上廉,最後一舉攻克沔水上游和魏興郡的重鎮-西城(今陝西安康西,漢水北)。這個時候,駐紮在武當的梁州刺史司馬勳這才反應過來,有人先下手搶了自己的地盤。

司馬勳字偉長,號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當年十餘歲時,正值愍帝末年,長安被陷。劉曜手下將領令狐泥養爲子。長大之後,弓馬嫺熟,能左右射。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自關中回來,自稱是“大長秋恂之玄孫,冠軍將軍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略陽太守瓘之子”,遂拜謁者僕射,以勇武聞名。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前都督江荊司雍樑益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先康帝國舅庾翼鎮襄陽意欲北伐,以梁州刺史桓宣卒,請勳代之。初屯西城,後來成漢和北趙分佔魏興和上庸兩郡,就退守武當。

在桓溫繼任荊州刺史之後,司馬勳被拉攏,投到桓溫門下。但是他雖然勇武卻不是個有謀略的人,加上身份特殊,不被桓溫重用,就領着三千餘舊部繼續蹲在武當。

當司馬勳聽說甘、張二人已經佔據上庸、西城的時候,心裡鬱悶呀。自己纔是正牌的梁州刺史,上庸、西城等地應該歸自己統轄呀,怎麼讓一幫“農民”給突然佔據了?正當司馬勳整頓兵馬,準備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盤時,他接到了江陵公佈的西征正式戰報。

司馬勳仔細一看,頓時嚇了一跳。人家曾華率長水軍從巴東出發,轉戰萬餘里,總爲前鋒,大小接戰數十場,無一敗績,擊潰殲滅的蜀軍不下數萬。如此生猛,簡直可以和長阪坡的趙子龍有的一比。(司馬勳很愛聽屯民傳過來的說書《三國傳》,也最欽佩裡面的常山趙子龍)

自己就三千弱兵,怎麼跟人家拼呀!估計就是那些被武裝起來的屯民自己都打不過,人家可是有六萬人,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淹死自己。

司馬勳無奈,只好停下手,繼續“蹲在”武當,任由張壽率軍由西城繼續西進,取了安康(今陝西石泉東南)和西鄉(今陝西西鄉),直逼漢中。不過司馬勳準備好公文,準備和曾華上朝廷打一場官司,把自己的地盤搶回來。但是最後朝廷的封賞讓他落了空,曾華以西征首功之臣被正式授了梁州刺史,名正言順地坐穩了那些地盤。幸虧自己還是宗室,朝廷不好虧待自己,給了自己一個安北將軍號,改授司州刺史,而且好歹還給了南鄉這個地盤,雖然它小,又是抗趙的前線。司馬勳只好很惆悵地領兵離開武當,移駐南鄉。

張壽和甘芮的計劃和行動都是曾華同衆人早早策劃好的,取的地盤又都是成漢的地盤或者遊離北趙和晉之間的“半自治無主之地”,所以不會招惹到現在還不能惹的北趙。

當張壽率軍來到漢中以東的成固(今陝西城固)時,南路的張渠也率軍來到了漢中以西的沔陽(今陝西勉縣),在兩路夾擊下,成漢的漢中太守再也撐不下下去了,只好舉城投降。

曾華接到“大好消息”之後,立即從晉壽出發,直往漢中城。

第108章 十萬胡塵一戰空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229章 戰爭還是和平?(四)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270章 華夏十年第24章 梁州(2)第88章 王師北伐(一)第17章 大戰之前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181章 燕周之戰(二)第59章 關中(五)第168章 第一次西征(七)第150章 涼州戰事(二)第17章 大戰之前第26章 鳳求凰第171章 延城決戰(三)第152章 涼州戰事(四)第10章 誓師西征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52章 涼州戰事(四)第69章 悲喜交加第31章 仇池(3)第216章 侯洛祈的選擇(二)第153章 涼州戰事(五)第4章 受封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86章 上郡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75章 江夏第114章 初戰拓跋(四)第35章 武都3第30章 仇池(2)第65章 討胡令第280章 - 三皇會議(一)第120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三)第257章 哥特人(二)第197章 閒談(一)第55章 關中(一)第44章 最牛的拉練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32章 仇池(4)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119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79章 狼孟亭第274章 - 聖主之劍(二)第195章 渤海道(一)第127章 萬馬度陰山(六)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39章 吐谷渾第271章 - 內沙布爾城(一)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61章 餘波(一)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165章 第一次西征(四)第201章 三省第70章 宜陽(一)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3章 襄陽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二)第204章 進學(二)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35章 武都3第105章 上元節第114章 初戰拓跋(四)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223章 華夏必勝(三)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112章 初戰拓拔(二)第157章 遙遠的西域(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164章 第一次西征(三)第86章 上郡第206章 進學(四)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4章 梁州(2)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務法第204章 進學(二)第2章 南逃(2)第197章 閒談(一)第10章 誓師西征第81章 野利循(一)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230章 戰爭還是和平?(五)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106章 河北戰事(一)
第108章 十萬胡塵一戰空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229章 戰爭還是和平?(四)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270章 華夏十年第24章 梁州(2)第88章 王師北伐(一)第17章 大戰之前第243章 江左風雲(四)第130章 懊悔的人們(一)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181章 燕周之戰(二)第59章 關中(五)第168章 第一次西征(七)第150章 涼州戰事(二)第17章 大戰之前第26章 鳳求凰第171章 延城決戰(三)第152章 涼州戰事(四)第10章 誓師西征第163章 第一次西征(二)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52章 涼州戰事(四)第69章 悲喜交加第31章 仇池(3)第216章 侯洛祈的選擇(二)第153章 涼州戰事(五)第4章 受封第103章 木根山之戰(下)第86章 上郡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75章 江夏第114章 初戰拓跋(四)第35章 武都3第30章 仇池(2)第65章 討胡令第280章 - 三皇會議(一)第120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三)第257章 哥特人(二)第197章 閒談(一)第55章 關中(一)第44章 最牛的拉練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32章 仇池(4)第207章 天災人禍(一)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119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二)第133章 長安的冬天(二)第179章 狼孟亭第274章 - 聖主之劍(二)第195章 渤海道(一)第127章 萬馬度陰山(六)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148章 大戰前夕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39章 吐谷渾第271章 - 內沙布爾城(一)第232章 壽春袁真第61章 餘波(一)第202章 大理寺和樞密院第68章 金城之戰(三)第165章 第一次西征(四)第201章 三省第70章 宜陽(一)第210章 太和西征案(二)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3章 襄陽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二)第204章 進學(二)第102章 木根山之戰(中)第35章 武都3第105章 上元節第114章 初戰拓跋(四)第184章 王猛出關(二)第176章 冀州風雲(四)第223章 華夏必勝(三)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112章 初戰拓拔(二)第157章 遙遠的西域(一)第245章 誰家之天下(二)第191章 旌旗招招皆向東(三)第164章 第一次西征(三)第86章 上郡第206章 進學(四)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4章 梁州(2)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務法第204章 進學(二)第2章 南逃(2)第197章 閒談(一)第10章 誓師西征第81章 野利循(一)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230章 戰爭還是和平?(五)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106章 河北戰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