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靈魂的停泊

二00一年初秋,九一八事變七十週年,哥哥帶着我和兩個妹妹,寧媛、星媛由

太平洋兩端回到瀋陽,參加東北中山中學“齊世英紀念圖書館”揭幕典禮,紀念他那一代漂泊的靈魂。

自一九二五年隨郭鬆齡飲恨巨流河,至一九八七年埋骨臺灣,齊世英帶着妻子兒女,四海爲家,上無寸瓦,下無寸土,莊院祖墳俱已犁爲農田,我兄妹一生填寫籍貫遼寧鐵嶺,也只是紙上故鄉而已。

東北中山中學的命運,自開創就在顛簸之中。一羣失家的孩子和老師,從北平的報國寺招生起,組成了一個血淚相連的大家庭,從北平到南京,從南京到漢口,到湘鄉,到桂林,到懷遠,有車搭車,無車走路,跋涉流離進入四川,託身威遠的靜寧寺,得以安頓八年,絃歌未絕。抗戰勝利載欣載奔回到故鄉,卻遭停辦四十六年,不見天日,直到一九九四年由各地及海外老校友推動,才得覆校,重見天日。

爲圖書館揭幕典禮搭建的臺上,坐着地方首長、學校負責人和爲覆校出力最多的郭峰、李濤先生,他們說明東北中山中學自創校至今六十七年的坎坷校史,他們欣慰地說,只這幾年功夫,由於教學質量優良,如今已是瀋陽的一所重點學校。這一天也是校友返校的日子。操場四周列隊站着新世代的學生,唱新的校歌。接着是老校友的合唱,他們唱的歌喚醒深埋的記憶,那是我生命初醒之歌,曾經伴着我從南京到湖南,從湘桂路到川黔路,是八千里路雲和月,在逃難人潮中長大成人的歌啊!初秋的晨風裡,站在故鄉土地上,這些曾經以校爲家,生死與共的白髮老人,白髮楓楓,歌聲中全是眼淚,松花江的水中,仍有嘉陵江的嗚咽,但是嗚咽中有堅持的剛強。

唯楚有士,雖三戶兮,秦以亡!

我來自北兮,回北方。

自會場出來,我去瞻拜了九一八紀念館,然後一個人坐火車到大連去。車過營口,我想起一九二五年冬天,父親奉命與馬旅長進佔營口,由溝幫子到營口對岸下車。和旅參謀長蘇炳文帶先頭部隊渡遼河,河水還未完全封凍,滿河流冰,大家坐小木船,冒着被衝入大海的危險渡過,到營口上岸,所遇阻擋竟是日本關東軍。

我到大連去是要由故鄉的海岸,看流往臺灣的大海。連續兩天,我一個人去海邊公園的石階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黃海,再流進東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兩千多公里航行到臺灣。繞過全島到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下面數裡即是啞口海,海灣湛藍,靜美,據說風浪到此昔滅聲消。

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

(全書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前言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七七事變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楔子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再遇名師第4節 辭鄉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4節 辭鄉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溯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憶恩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大轟炸
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前言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七七事變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楔子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再遇名師第4節 辭鄉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4節 辭鄉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溯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憶恩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大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