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窮苦家庭



家裡幾張嘴等着要吃飯,孩子們餓呀,奶奶爲了拉扯大幾個孫子,帶着已經三歲的小承先四處討飯。回到家,她把討來的剩飯用井水淘一遍,煮上一大鍋清水把剩飯和野菜加進去,飢餓的時侯聞到野菜也格外香,小承先拍着空癟的小肚皮又流出口水。大姐心疼弟弟,承秀挽着奶奶的手,“奶奶,讓我和你一起去討飯把弟弟留在家裡,他還太小走不了遠路。”

“你不能去,我的孫女一個都不能去!你們出去會被壞人欺負!”大姐承秀聽話地點點頭擦着淚依偎在奶奶身邊,全家人艱難地維持生活。

這天奶奶帶小承先討飯來到一家地主門前,地主狗崽子正閒得無聊,見門外端着破碗的一老一少,一個壞主意冒出來,他喊了聲:“大狼,上!”一條狼似的大狗立刻從門內衝出來,小承先嚇的倒退幾步被惡狗撲倒在門前。奶奶又氣又急,她左攔右護也擋不住,眼睜睜看着惡狗把小孫子腿上咬得鮮血淋淋。奶奶跪在地上求地主狗崽子放過她們,路人也圍過來指責地主狗崽子心太狠。

狗崽子指着奶奶大罵,“窮婆子!以後看你再敢到我家門口要飯!這就是你的下場!”他喚回惡狗碰地一聲關上大門,剩下一對銅獅子門環在門上來回晃盪。

奶奶步履艱難揹回小孫子,全家人圍着小承先哭作一團,二姐抱着不吭聲的弟弟使勁搖晃生怕他會死去。“別搖了,會弄疼他的。”奶奶見狀制止承桃使勁的搖晃,母親流着淚爲兒子清洗傷口,腿上好幾處都腫起來,堅強的小承先痛得呲牙咧嘴卻一聲不吭。

“奶奶,聽說被瘋狗咬了人也要瘋,還會死人?是真的嗎?”小承先的二姐拉着奶奶的袖子悄悄問。

“嗯,是有這個說法,但那條狼狗不是瘋狗,不過傷口已經紅腫,再這樣下去也很嚴重!”奶奶很不安,生怕她的孫子有什麼閃失。

奶奶很堅強,邁着小腳獨自出門討飯,“再怎麼窮,怎麼苦,也要把伢們養大,不能把他們凍死、餓死!”小承先的母親

每當活兒不多時也去討飯,她走得更遠,說這樣可以多討一點。

仁仟打工回來聽說老母親帶三歲的兒子討飯被惡狗咬傷,他心中老大不忍,紅着眼睛低下頭半天沒有出聲。仁仟咬咬牙把一腔苦水往肚子裡咽,仁仟倒欠了地主租糧,把唯一的土房屋也拿去抵押,全家人搬到山裡一處破廟住下來,不管廟子怎樣破陋,它也是能遮風避雨的地方。

爲了生活,全家人就在破廟周圍開荒種地,以紅薯爲主糧養家餬口,廟子離河邊遠沒有水源,從河裡挑水澆田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生活仍然十分艱難,沉重的負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吃不飽穿不暖,有了上頓沒有下頓,家裡時常揭不開鍋。

要過年了,沒有活兒乾的仁仟帶上小承先外出討飯,好點的人家過年多少都能給些吃的,過年那幾天每天都能討個五、六斤剩菜剩飯,母親把裡面的剩飯挑出來洗洗曬乾,說是留着慢慢吃。

漸漸的饑荒來臨,到處都是逃難的人羣,已經討不到飯了。乾旱地裡收成十分有限,孩子們一個個餓得皮泡臉腫,有氣無力。災荒年到處都有餓死的人,凡是能吃進肚裡的東西都被災民用來充飢,地裡別說有野菜,就連一根草都被拔光了。

實在找不到吃的,飢餓的人們開始到田裡挖觀音土充飢,這種粘土吃少了還沒什麼事,吃多了腹脹拉不出來,還會脹死人。二姐承桃餓得實在頂不住,不顧奶奶一再叮嚀,偷偷和堂姐跑去挖了一塊觀音土,吃起來粘粘黏黏,有點象糯米的感覺。

這天承桃從半夜開始就不停的叫喚,奶奶和媽媽守在身旁也無濟於事,天亮了,承桃微弱的叫不出聲了,小承先趴在二姐身邊不聲不響,心裡卻難過的要命。仁仟蹲在地上半天沒說出一句話,奶奶急得面色鐵青差點換不過氣來,小承先的母親和兩個姐姐哭成淚人,奶奶在山裡拔了不少野草蒿說是能催腹脹,好不容易纔把二姐救活了。

可是同住在朱家嘴的堂姐家卻傳出悲痛的大哭聲,才十三

歲的堂姐直挺挺躺在一張破草蓆上,她被偷偷吃下的觀音土活活給脹死了。

飢餓的現實讓窮人活不下去,萬般無奈,朱柳氏只好把大女兒送給人做童養媳。她思忖再三,和婆婆合計起來,“那戶人家看起來還不錯,也算得上富裕人家,把姑娘送到這樣的人家,就算吃些苦也總比餓死強。”想到這裡,她的心裡略微好受一點。

“是啊,誰讓我們的命不好呢?”婆婆認定,人的命運是天註定的。那戶人家聽說朱家的長女勤快又懂事,長相也不錯,便立刻同意了,還讓夥計第二天一大早上門接人。

承桃和承蓮撲在母親懷裡大哭,她們揪住母親的衣角苦苦央求,“媽媽,不要把大姐送走,求求你,不要!”母親心如刀割,她哪裡捨得呀,手心手背都是肉,災荒年間不少家裡都有餓死的孩子,還能眼看着孩子們一個個被餓死嗎?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呀。

緊咬嘴脣始終不肯說一句話的大姐眼裡滿是淚水,顯得那麼的無助,她知道這一去再也回不來了。她緊握着弟弟妹妹的小手暗自流淚,母親過來一把抱着她哽咽的交待,“姑娘伢,娘對不起你!家裡太窮實在養不活這多的伢,你最聽話,去的人家還好......”母親已經泣不成聲。接人的夥計也是窮苦人出身,他站在門外耐心等待着,不忍看這揪心的場面。

承秀要走了,奶奶無聲地哭泣着,袖子上溼了一大片,她有些站不住了。承秀見狀不想再傷全家人的心,十三歲的她一腳跨出大門外,小承先緊緊抱住大姐不讓她走,嘴裡一個勁哭喊,“大姐,不走!不要離開我!”弟弟妹妹的哭喊無濟於事,眼看她悲傷地離去卻無能爲力,大姐臨走時突然有種感覺,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家裡人了,她回身向母親和奶奶跪拜後,深深地看了全家人一眼,傷心的起身跟夥計走了。

沒想到只過了幾天,二姐承桃也被送人做了童養媳,小承先在幾天中失去了大姐二姐和堂姐,深深的痛觸動着他那顆柔軟的小心靈。

(本章完)

第六節 五龍臺下的轎子第二節 翻越秦嶺(上)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五節 轉移途中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三節 長征路上的女兵第四節 奪槍第五節 激戰漢中(上)第三節 揀回一條命楔子第二節 始料未及第四節 肅反的陰影第二節 被捕第一節 兩次暴動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九節 凱旋歸來第五節 血戰百丈關第六節 任重道遠第六節 西行歲月(上)第四節 翻越秦嶺(下)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三節 站崗放哨第二節 生命誠可貴第二節 夜渡漢江(下)第四節 動員參軍第九節 凱旋歸來第一節 西南軍大八分校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二節 秀才改名第二節 有趣的皮涼鞋(上)第一節 西安告急.援西軍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六節 任重道遠第八節 又少了一個班第十節 回到主力第三節 紅四軍的紅小鬼第一節 冒死搶奪軍裝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一節 親人的期盼第三節 前線途中遭肅反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一節 西安告急.援西軍第二節 衝過平漢鐵路第一節 初過草地第八節 又少了一個班第六節 別開生面的自主經營第一節 死亡威脅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九節 悟仙山下的戰鬥第三節 揀回一條命第八節 保衛根據地第三節 壯士斷腕第一節 改編進行時第六節 忠誠第一節 看護班長第三節 承先的叔伯哥哥第一節 改編進行時第二節 各顯身手第二節 迫在眉睫第二節 鎮原練兵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七節 西行歲月(中)第六節 忠誠第二節 少年先鋒隊童子團第五節 五龍臺戰鬥第一節 調入紅十一師第四節 除暴安良第四節 填糞坑第四節 刺刀見紅第一節 初過草地第四節 心連心第六節 五龍臺下的轎子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五節 捨生忘死的戰友第九節 尋找主力第六節 別開生面的自主經營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二節 夜渡漢江(下)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五節 全軍大練兵第五節 五龍臺戰鬥第三節 結婚進行時第三節 紅四軍醫院(三)第二節 七七○團第三節 紅四軍醫院(三)第二節 秀才改名第五節 二野、四野大聯歡第二節 小云參軍第一節 肩負使命第二節 衝過平漢鐵路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六節 向五師靠攏第六節 紅孩子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二節 從延安出發
第六節 五龍臺下的轎子第二節 翻越秦嶺(上)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五節 轉移途中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三節 長征路上的女兵第四節 奪槍第五節 激戰漢中(上)第三節 揀回一條命楔子第二節 始料未及第四節 肅反的陰影第二節 被捕第一節 兩次暴動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九節 凱旋歸來第五節 血戰百丈關第六節 任重道遠第六節 西行歲月(上)第四節 翻越秦嶺(下)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三節 站崗放哨第二節 生命誠可貴第二節 夜渡漢江(下)第四節 動員參軍第九節 凱旋歸來第一節 西南軍大八分校第十節 再別根椐地第二節 秀才改名第二節 有趣的皮涼鞋(上)第一節 西安告急.援西軍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六節 任重道遠第八節 又少了一個班第十節 回到主力第三節 紅四軍的紅小鬼第一節 冒死搶奪軍裝第三節 七七○團鎮原部隊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一節 親人的期盼第三節 前線途中遭肅反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一節 西安告急.援西軍第二節 衝過平漢鐵路第一節 初過草地第八節 又少了一個班第六節 別開生面的自主經營第一節 死亡威脅第三節 悲壯的西路軍第九節 悟仙山下的戰鬥第三節 揀回一條命第八節 保衛根據地第三節 壯士斷腕第一節 改編進行時第六節 忠誠第一節 看護班長第三節 承先的叔伯哥哥第一節 改編進行時第二節 各顯身手第二節 迫在眉睫第二節 鎮原練兵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七節 西行歲月(中)第六節 忠誠第二節 少年先鋒隊童子團第五節 五龍臺戰鬥第一節 調入紅十一師第四節 除暴安良第四節 填糞坑第四節 刺刀見紅第一節 初過草地第四節 心連心第六節 五龍臺下的轎子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五節 捨生忘死的戰友第九節 尋找主力第六節 別開生面的自主經營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二節 夜渡漢江(下)第五節 忙碌的童子團第五節 全軍大練兵第五節 五龍臺戰鬥第三節 結婚進行時第三節 紅四軍醫院(三)第二節 七七○團第三節 紅四軍醫院(三)第二節 秀才改名第五節 二野、四野大聯歡第二節 小云參軍第一節 肩負使命第二節 衝過平漢鐵路第七節 再越秦嶺第六節 向五師靠攏第六節 紅孩子第一節 秘密武裝交通員第二節 從延安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