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佛道先後

康僧巨,落杯言道:“謝王上,下邳釋我徒衆。”下邳之戰,嚴佛調孤身入城,將佛門弟子,悉數引去。免遭刀兵之禍。

“康師無須多禮。”薊王笑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雲:‘作百浮屠祠。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康僧巨聞此言,亦不由動容:“王上,果有慧根。”

佛語,出《佛說罵意經》,正是安世高所譯。康僧巨言下之意,薊王與佛有緣。

薊王答曰:“佛渡有緣人。”薊王言下之意,信則有,不信則無。

薊王有此慧根,康僧巨實無言以對。

“康師所爲何來?”薊王先問。

“乃爲江東國師,笮融而來。”康僧巨答曰。

“聞,合肥侯南下,得笮融相助,方能竊據江東。二人指天爲誓,立江東佛國。”薊王笑問:“笮融,與佛有緣乎?”

康僧巨答曰:“笮融雖明浴佛會,恐暗行太平道故事。假佛之名,行謀逆之實。非我輩爲之。”

“康師果有遠見。”劉備慨嘆。果然佛門弟子,少有謀反。所謂揠苗助長,殺雞取卵。佛教之於時下,尚未能成氣候。別說佛道相爭。漢人出家爲僧者,鳳毛麟角。論根基,不過空中樓閣,無根浮萍。若此時,被有心人利用。假佛之名,裹挾造反。如我薊王,必雷霆除之,永絕後患。笮融所行,於佛門有百害而無一利。

一言蔽之。時機不對。時下,尚是佛門滲透,傳播階段。論信衆及影響力,遠不及黃老。太平道揭竿而反,播亂八州,尚不能勝。單憑笮融一己之力,不啻以卵擊石。

自佛教傳入中夏。佛道之爭,屢見端倪。

至南北朝,多次出現,對論佛、道二教先後。爭辯之下,互揭弊端。時人方知,佛、道,皆非清淨,道觀、寺廟,妖氣瀰漫。乃至國中半數人口,皆是僧、道,不輸課稅:“緇衣(僧尼)之衆,參半於平俗;黃服(道士)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國給爲此不充。”於是,北周憤而滅佛道:“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

隋唐二朝,僧、道紛爭不斷。唐太宗專發《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定“道先佛後”。

唐武宗,納道士趙歸真之言,“會昌滅佛”,除密宗、景教、祆教:“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私造寺廟,稱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

佛門稱“會昌法難”。

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待元憲宗八年(1258年),忽必烈親臨,佛道大辯。參辯僧道,計有五百餘人。元人本就信奉藏密佛教,可想而知,道家大敗。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髮爲僧,除老子《道德經》外,餘下道家書籍,如《老子化胡經》等,悉被焚燬。

足見佛道之爭,歷代在所難免。

只因,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寺廟往往享有稅賦、田地、蓄奴、蓄婢等,諸多特權。更假佛之名,大肆募捐。有虔誠信衆,舉家禮佛,將數代所累萬貫家財,悉數捐獻寺廟之“善行”,比比皆是。乃至天下財富,皆向佛寺匯聚。會昌滅佛時,“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足見佛產之盛。

且,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隱匿人口,豢養大量僕役、女婢。可想而知,在人口等同於生產力的封建時代。此舉,必引統治階級敵視。更有甚者,僧侶來源龐雜,頗有惡徒,不守戒律清規,霸佔田產,魚肉百姓,乃至民怨沸騰。佛史所謂“三武一宗之厄(注①)”,皆是此因。

一切紛爭之起源,便在漢末。

康僧巨,佛法高深,稱“慧學”。如何能窺不破時局之危。佛門孱弱,不宜大張旗鼓。用後世的話說,猥瑣發育,別浪。

然而,笮融浪了。

爲長遠計。欲假薊王之手,除之而後快。

此,便是康僧巨來意。

“如康師所知,笮融今爲江東國師。奉合肥侯爲天子。孤乃大漢一藩,豈能無道而伐。”薊王答曰。

康僧巨言道:“王上所言極是。諸事皆不可強爲。待時機至,請王上,因勢爲之。”

“兵法雲:‘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薊王言道:“待天時、地利、人和。孤當令康師如願。”

“多謝王上。”康僧巨肅容下拜。

起身後,又言道:“聞王上,命都尉玄,年年率隊,逆進冰原。欲通身毒乎?”

“然也。”薊王不做隱瞞:“孤欲另闢南下商路,續接蜀身毒道。”

“身毒皆佛國。”康僧巨直言:“王上若闢此路,佛門近也。”

“無妨。”薊王和煦一笑:“如康師所言,孤與佛有緣。”

“王上欲滅佛乎?”不等康僧巨開口,身後安世高大弟子韓林,先聲求問。

“孤不滅佛。”薊王面色如常,平和以對。薊王不滅佛,只滅佛國。

聞此言,衆人皆鬆一口氣。

康僧巨遂奉上獻禮:“冰原南下身毒之路,皆繪於此圖。王上一觀便知。”

薊王聞之動容:“康師厚賜,孤無以爲報。”

“王上言重。”康僧巨肅容再拜。既有求於人,必有所報。佛門亦不例外。

宴罷,康僧巨拜別。

薊王起身相送。

乘青雀舫遠去,見康僧巨枯坐無言。安世高大弟子韓林,不禁問道:“敢問康師,薊王之言,可信乎?”

“王上何曾食言。”康僧巨答曰。

“既如此,康師因何,不樂?”韓林又問。

“佛國將滅,何以爲樂。”薊王心意,康僧巨盡知。

“王上言不滅佛……”韓林三弟子,面面相覷。

“王上不滅佛,卻滅佛國。”康僧巨坦言:“然我佛,大行於中夏,必以此爲始也。切記,順勢而爲,不可與(薊)王爭。”言下之意,神權切莫染指王權。

“喏。”三人心事重重。康師慧語,尚不能領悟。

1.208 殺出重圍241 楚河漢界180 嶄露崢嶸155 果然民貴150 洛陽上計1.66 以稀爲貴1.224 鬥戰取將181 呂布入陳113 七國聯盟119 匡弼輔正193 少不言愁184 南巡于闐10 大夢初醒119 匡弼輔正1.73 謠言四起1.9 伐毛洗髓1.265 大有玄機1.48 不藥自愈113 另有所圖17 同軌畢至1.55 鬥戰決勝1.23 孤軍誘敵1.83 銳不可當1.294 滅紀廢典1.99 生死相托18 滅國之危127 先入爲主198 封侯廟食1.56 鮮活人聲1.33 四郡亡胡1.62 絕非杜撰138 王親國戚1.80 關羽得子129 垂簾理政138 戰爭紅利127 朝堂半壁111 鬥智鬥勇133 如有神助17 甄選女官133 兵鋒四起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1 大器已成1.99 黃雀伺蟬1 羣雄上洛106 甘之如飴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13 七國聯盟1.45 江淮雙生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51 君臣之約109 寧有種乎1.75 金闕在望105 紅顏易老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247 愛屋及烏164 成家立業152 縱敵長寇1.59 飽虎飢鷹1.76 世道無常1.45 初次遠行1.63 釘接榫合1.94 與王雷同1.46 有褐有衣123 反目成仇150 勢如水火1.85 興兵討賊198 千里救主130 南廣陽城138 豐收在望198 千里救主131 再造新莽1.27 六縣俱名105 禮樂刑政190 軍師節哀1.56 英雄末路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36 籠中之鳥126 名公之胄1.35 九流學派1 龍血玄黃170 自斷股肱188 以身應讖31 莊園我有12 淫不破義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46 握髮吐哺166 猛獸鬥場61 怒其不爭51 提頭之難118 亂臣賊子1.92 輕身爲國162 難言之隱109 吾道不孤1.86 學壇祭酒1.49 以道御術221 大秦魚麗1.49 生者如斯1.46 盡釋前嫌100 與我一戰
1.208 殺出重圍241 楚河漢界180 嶄露崢嶸155 果然民貴150 洛陽上計1.66 以稀爲貴1.224 鬥戰取將181 呂布入陳113 七國聯盟119 匡弼輔正193 少不言愁184 南巡于闐10 大夢初醒119 匡弼輔正1.73 謠言四起1.9 伐毛洗髓1.265 大有玄機1.48 不藥自愈113 另有所圖17 同軌畢至1.55 鬥戰決勝1.23 孤軍誘敵1.83 銳不可當1.294 滅紀廢典1.99 生死相托18 滅國之危127 先入爲主198 封侯廟食1.56 鮮活人聲1.33 四郡亡胡1.62 絕非杜撰138 王親國戚1.80 關羽得子129 垂簾理政138 戰爭紅利127 朝堂半壁111 鬥智鬥勇133 如有神助17 甄選女官133 兵鋒四起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1 大器已成1.99 黃雀伺蟬1 羣雄上洛106 甘之如飴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13 七國聯盟1.45 江淮雙生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51 君臣之約109 寧有種乎1.75 金闕在望105 紅顏易老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247 愛屋及烏164 成家立業152 縱敵長寇1.59 飽虎飢鷹1.76 世道無常1.45 初次遠行1.63 釘接榫合1.94 與王雷同1.46 有褐有衣123 反目成仇150 勢如水火1.85 興兵討賊198 千里救主130 南廣陽城138 豐收在望198 千里救主131 再造新莽1.27 六縣俱名105 禮樂刑政190 軍師節哀1.56 英雄末路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36 籠中之鳥126 名公之胄1.35 九流學派1 龍血玄黃170 自斷股肱188 以身應讖31 莊園我有12 淫不破義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46 握髮吐哺166 猛獸鬥場61 怒其不爭51 提頭之難118 亂臣賊子1.92 輕身爲國162 難言之隱109 吾道不孤1.86 學壇祭酒1.49 以道御術221 大秦魚麗1.49 生者如斯1.46 盡釋前嫌100 與我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