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攻略河西

敦煌郡,治敦煌縣。屬涼州刺史部。上古時稱“瓜州”。據《左轉》所載,本是“允姓之戎”領地。《禹貢?山水澤地篇》亦載:“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

敦煌,爲盛大之意,秦末漢初時,爲大月氏居地。後月氏爲匈奴所逐,敦煌一帶遂成爲渾邪王領地。武帝元獰二年(前121年),匈奴戰敗遠遁。自此,大漢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並以玉門、陽關爲隘,修築長城。十年後,元鼎六年,分置張掖郡和敦煌郡,與武威郡和酒泉郡並稱“河西四郡”。內遷居民屯田戍守,漸漸有了人氣。

後有班定遠終其一生,經營西域。暮年思鄉,上疏乞歸。曾言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敦煌最初只是一邊陲小郡。

領敦煌、冥安、效谷、淵泉、廣至、龍勒,六縣。其東以冥水(籍端水)與酒泉郡爲界。今漢時,改淵泉縣爲拼泉縣。因是絲綢之路的通關要地,人員往來頻繁,因而兩漢時皆發展很快。對外商貿十分繁榮。

自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後。敦煌始爲中原通往西域的軍事、商貿、文化重鎮及交通咽喉。中原商旅從洛陽、長安等通都大邑出發,一路西進。在敦煌分道南北兩路:或出陽關,走崑崙山北麓。或出玉門,走天山南麓。後經西域,最遠延伸至今西亞、歐洲和北非地區。

於是。玉門關與陽關,一北一南。爲通往西域的兩座必經雄關。南北兩條通關路線,合稱爲“南北絲綢之路”。

敦煌,遂成爲來往商隊,人畜歇腳和商品貨物的中轉站。

既是中轉站,將絲綢轉賣西域豪商,自當合情合理。

此乃衆人深信富商所言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便是那些親眼所見的貴霜金幣。

歷代貴霜王皆喜歡將自己的頭像印在金幣上。製作精美,過目難忘。但中原並不流通。且非與西域豪商的大宗貿易,不可見。畢竟,西域亦有與五銖錢對等的銀幣和銅幣。除了大宗貿易,無需用金幣結算。而絲路上,最大宗的貿易,便是絲綢。

щшш¸ Tтkǎ n¸ C○

再加上臨鄉侯聲名在外。最近東羌確是安分不少。於是趨利避害,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爲何全是絲綢。很簡單啊。不販絲綢,如何能稱爲絲綢之路?

開玩笑。之所以全是絲綢。有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絲綢價值高。時下布帛等同於貨幣。且從物流成本上說,絲綢要遠低於其他貨物。

後世將物流運貨,分爲重貨和泡貨。泡貨又叫輕貨。同樣的載重,無疑絲綢要運更多。而同樣的裝載量,絲綢又更輕。

且布帛不易變質、損壞。即便西行路途艱難,保值率依然很高。

故,夏靜車載縑帛,來尋哥哥夏馥的下落;得知趙娥的烈行,太常張奐以束帛禮之。

比起太過重利的黃金,布帛更受士人所喜。

如此一支龐大的絲綢商隊,浩浩蕩蕩西去。如何能不引人注目。

然時下長安城內所有人的注意力,皆在虎牙大營。除非別有用心者。

自從閻行、麴義,雙雙入選。取錢箱而歸,三日後重回。便當着裡外三層長安父老之面,被劉備任命爲軍曲侯。秩比六百石。月谷六十斛,一年七百二十石。折二十一萬六千錢。只比州刺史的秩六百石俸,略低。

衆人這才醒悟,原來臨鄉侯不是募兵,而是求將!

標準又豈能與江淮募兵等同。難怪如此嚴苛,要萬里挑一。

雍涼父老,心結盡解。

麴義快馬返鄉後,竟說動宗族千餘人,趕來應募。今日雖只來從兄弟四人,身後卻有大隊人馬陸續趕來。此乃麴義賴以成名的先登死士。劉備無論如何也要全部接納。

只可惜與陛下有言在先。只帶三百六十人疏通西域。故此千餘衆,便暫時寄養在虎牙大營。所有開支皆由劉備支取。訓練亦是臨鄉家臣一系。留以備用。待疏通西域,一併帶回臨鄉不遲。

沒了先登死士,袁本初如何勝公孫伯圭?

與麴氏兄弟一番深談後方知。今陛下初年時,平原鞠氏才舉族避難西平,改麴姓。後成當地大姓,麴義自幼長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善克騎兵。

而劉備不知道的是。

待到三國時。西平麴氏接連起兵反曹,麴演、麴光、麴英等人,皆是史上留名的人物。

話說。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實“漢賊”。爲匡扶漢室,各地皆有豪雄揭竿而起。西平麴演與張掖張進、酒泉黃華等人,相約舉兵(此處可以用‘起義’嗎?)。雖兵敗被殺,但此次麴氏叛魏,卻使得整個河西爲之震動。麴演之後,又有麴光、麴英等麴氏豪雄,相繼起兵反曹。

卻皆被曹魏政權血腥鎮壓。

爲防麴氏再叛。魏明帝時,責令西平麴氏遷往金城。原因是金城較近,易於管控。

遷到金城後,麴氏又經幾十年臥薪嚐膽。與金城遊氏並列爲西州豪族。時在金城郡流傳着一首童謠:“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唐《元和姓纂》記載:“(麴)公式居西平,十一代孫嘉,仕沮渠氏。”麴式的第十一代孫麴嘉,曾在北涼爲官。北魏滅北涼後,麴嘉追隨沮渠無諱(北涼王沮渠蒙遜之孫)穿越沙漠,佔領西域鄯善、高昌之地。後來沮渠無諱病逝,麴嘉遂被國人擁立爲高昌王。從此,“麴氏傳國九世”,統治高昌國達百三十四年之久。

所以,站在劉備的立場上說。西平麴氏,可謂滿門忠良。

與他三觀相合,自當重用。

絲綢價高而輕飄。輕車一日可行三百里。商隊不日便抵達河西走廊入口。

河西走廊,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大河之西,稱“河西走廊”。

走廊自東南往西北,依次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長兩千餘里,寬數裡至數百里不等。

車隊稍作補給,再從金城出發。越洪池嶺(烏鞘嶺)後一馬平川,正式進入河西走廊。

與此同時。一路長途跋涉的數十騎,亦抵達目的地。

“戲掾史,此處便是奢延古城。”

1.25 相遇上陵1.29 養女死士1.79 當不至於1.28 暮夜有知12 二戚之爭1.64 萬夫莫敵159 蟬蛻龍變1.2 一夜動亂1.49 將計就計15 平輩相交110 熊羆入夢155 萬物之極153 情亦動人155 羊大爲美154 東孝西直106 百般不利1.204 龍蛇混雜1.29 養女死士1.84 清官難斷1.20 皇命加身1.40 蜜蜂分箱17 輕徭薄稅1.77 兼濟天下150 勢如水火145 督亢秋成1.22 其道大美119 衆星拱鬥1.30 火燒雲臺1.50 人中呂布71 命運時然1.87 溫故知新1.86 好生思量124 大器免成1.200 推賢讓能61 怒其不爭111 計程馬車1.73 何須殺人139 開枝散葉158 顛倒黑白11 檀口溫湯1.66 以稀爲貴1.39 名臣歸京15 五毒之冠193 利大難估1.70 佛道之爭106 甘之如飴170 自斷股肱103 薊國雙壁81 俱合法相17 猛虎搏兔1.45 再得貴子1.75 愁雲散盡1.72 欲壑難平1.200 得而誅之165 動則滅國1.35 暴虎馮河1.37 鰲頭獨佔187 九橫十縱1.27 優倡商賈1.200 兼顧利弊158 北面稱臣81 初見端倪197 運籌決算134 君何所求1.67 大明輪船1.35 劉備擲金112 不辱君命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85 董卓無文130 南廣陽城1.25 言之尚早1.209 轅門射戟120 不忘初心1.52 家恨國仇12 料事於先164 首尾呼應1.52 母子相見1.83 以綏四方1.55 只爲薊吏100 與我一戰1.50 人中呂布153 來龍去脈1.28 將門虎子1.82 可以爲報128 揮金僚朋173 合浦珠還117 水淹三軍1.92 相見恨晚1.84 王道治國123 呼之欲出1.5 奉身以死1.50 從風而服106 偷天換日189 轉機忽現1.52 母子相見111 神國之謀1.77 半島鎖鏈130 瑌石武夫18 士異出仕1.2 無孔不入
1.25 相遇上陵1.29 養女死士1.79 當不至於1.28 暮夜有知12 二戚之爭1.64 萬夫莫敵159 蟬蛻龍變1.2 一夜動亂1.49 將計就計15 平輩相交110 熊羆入夢155 萬物之極153 情亦動人155 羊大爲美154 東孝西直106 百般不利1.204 龍蛇混雜1.29 養女死士1.84 清官難斷1.20 皇命加身1.40 蜜蜂分箱17 輕徭薄稅1.77 兼濟天下150 勢如水火145 督亢秋成1.22 其道大美119 衆星拱鬥1.30 火燒雲臺1.50 人中呂布71 命運時然1.87 溫故知新1.86 好生思量124 大器免成1.200 推賢讓能61 怒其不爭111 計程馬車1.73 何須殺人139 開枝散葉158 顛倒黑白11 檀口溫湯1.66 以稀爲貴1.39 名臣歸京15 五毒之冠193 利大難估1.70 佛道之爭106 甘之如飴170 自斷股肱103 薊國雙壁81 俱合法相17 猛虎搏兔1.45 再得貴子1.75 愁雲散盡1.72 欲壑難平1.200 得而誅之165 動則滅國1.35 暴虎馮河1.37 鰲頭獨佔187 九橫十縱1.27 優倡商賈1.200 兼顧利弊158 北面稱臣81 初見端倪197 運籌決算134 君何所求1.67 大明輪船1.35 劉備擲金112 不辱君命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85 董卓無文130 南廣陽城1.25 言之尚早1.209 轅門射戟120 不忘初心1.52 家恨國仇12 料事於先164 首尾呼應1.52 母子相見1.83 以綏四方1.55 只爲薊吏100 與我一戰1.50 人中呂布153 來龍去脈1.28 將門虎子1.82 可以爲報128 揮金僚朋173 合浦珠還117 水淹三軍1.92 相見恨晚1.84 王道治國123 呼之欲出1.5 奉身以死1.50 從風而服106 偷天換日189 轉機忽現1.52 母子相見111 神國之謀1.77 半島鎖鏈130 瑌石武夫18 士異出仕1.2 無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