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

李嘯一行人,離開了濟南,隨後一路南行,三天後,便到了單縣鐵龍城。

“大人請看,那便是我軍建好的鐵龍城!”有隨從興奮地叫起來。

李嘯遠遠地看到,前面不遠處出現的那座巍峨雄峻的高城時,心下十分激動。

這座按李嘯之意設計規劃的雄城,周長12裡,城高爲15米,牆面馬道寬6米,全城皆包青磚,開有東、西、北三座城門,每座城門都建有甕城、並且暗藏了千斤墜之類的守城機關,鐵龍城四周皆挖有寬闊的護城濠,正好利用單縣南部的太行堤河的河水進行填充,使其環城而過。

而在城牆之上,諸如雉堞,女牆,羊馬牆,角樓,炮臺,射孔等防禦措施,統統按制修建,以保證城池的防禦能力。

算起來,從五月初到九月下旬,用了近五個月的時間,這座關於李嘯軍未來命運的鐵龍城,在充足資金的保證下,才終於修建完畢。

李嘯心下暗歎,這般雄峻的鐵龍城,北面那周長不過4裡的單縣縣城,與之相比,何其寒酸簡陋。

李嘯等人首先看到,北門外的官道的兩邊,已修建了十幾家大大小小的商鋪,店鋪夥計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鐵龍城的百姓們,進進出出地採買物品與各類商貨,整條官道,已頗有一些熙攘的感覺。

而遠處鐵龍城東西兩側,可影影綽綽地看到,兩處皆有大批的百姓勞工,在挖礦、碎礦、洗礦,然後再裝車運入城中。

再行進到北門外時,駐守鐵龍城的將領王義守,鐵主城主管吳亮等人,已率着一衆鐵龍城的將領官員,分列城門兩邊,歡迎指揮使李嘯到來。

李嘯與王義守吳亮等人親熱擁抱,笑語寒暄,一訴離別之情。隨後,在衆人的簇擁下,一同進入鐵龍城內。

進入城來,李嘯看到,鐵龍城內,有四條闊達10米寬的呈十字交叉狀的中央主幹道,全部用寬闊的青石板鋪就,把整個城堡規劃爲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個大區。

李嘯看到,東北區作爲軍隊駐屯地,已環修了一圈內牆,將其與其他三個區隔開,只有兩處路徑通往外面的大道,這樣的做法,可以以確保軍事機密不會輕易泄漏。

其中,軍營,馬廄,校場,武庫,糧倉之類建築,均已修好,大隊的鐵龍總軍兵正在校場中喊着口號進行訓練,而在靠近軍隊建築的一側的空餘地方,則修建了沿着一條小街分列的各類官署,裡面包括給李嘯單獨居住的府邸,以及民政司、商業司、工業司、監撫司、安全司等各類官府機構。

李嘯站在十字街道的中央,又大略地看了了其他的三大區的情況。

西北區,是李嘯打算將它建成火炮廠、火銃廠、彈藥廠、維修廠等與李嘯軍最爲密切相關的軍工產業的地方。現在廠房均已修建好,只是裡面都還是空蕩蕩的,沒有設備也沒有工人。

當然,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在鋼鐵生產都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造槍造炮之類,還只能是空中樓閣。

西南區,這塊被李嘯設定鍛冶基地的地方,將來要用於打製各種盔甲、刀劍、盾牌、以及各種生活器具等物品。此時,這塊鍛冶基地,也與西北區一樣,在沒有合格的鋼鐵供應的情況下,除了廠房外,也都是空蕩蕩的一片。

李嘯注意到在西南區與東南區靠近主街的地方,修建了大批的普通民居,還有學堂、澡堂、水井、以及公共廁所之類的日常建築。

李嘯的目光,集中在東南區。

他看到,東南區內,修建了大量的巨大倉庫,應該是用來貯裝礦石,以及將來要煉出的生鐵、熟鐵、鋼材、以及作爲燃料的煤炭所用。其中,貯存鐵礦石的兩個巨大的倉庫,已裝得滿滿當當。

李嘯又注意到,鐵場作頭顏均,正帶着十幾名工匠,熱烈地討論高爐設立的要點。

李嘯臉上,露出淡淡的微笑。

他知道,現在,終於輪到自已這個前世學過鋼鐵冶煉專業的大學生來一顯身手了。

李嘯走過去,顏均等人這才發現竟是指揮使李嘯到來,人人一臉慌亂,便要急急下拜。

李嘯扶住他們,然後拍拍顏均的肩膀,微笑着對他說道:“顏作頭,這個高爐的設計,就讓本官與你們一起完成吧。”

顏均等人面面相覷,沒聽錯吧,指揮使李大人,竟還懂得鍊鐵?

不過看上去,李嘯的神情,並不象是開玩笑的樣子,各人略一思索,便一同拱手言道:“既然大人親來主管鍊鐵事項,我等悉聽安排便是。”

李嘯等人安頓下來後,他開始仔細考慮如何用新式方法,來進行鋼鐵工業的規模化生產。

李嘯知道,這個明末時代,工匠中能達到的最先進技術,也不過就如《天工開物》所講的那些鍊鐵手段了。而且,由於明朝各地鋼鐵生產,基本是處於一個封閉與孤立的狀態,先進技術交流不充分,工匠所能採用的方法,許多甚至還沒有達到《天工開物》裡面的標準。

李嘯當然知道現代高爐是怎麼樣子以及如何運作,只不過李嘯並不認爲自已能在短時間內把現代技術完全照搬過來。還是結合當代的實際工業水平,一步一步加以改進來做,纔是更現實的方法。

李嘯決定,在建高爐前,首先建起了一座炭窯。

李嘯這樣做,是爲了保證試驗鍊鐵的效果,因爲木炭的純淨度比煤與焦炭都要高得多,而含雜質量卻比這二者皆要少,現在用來試驗性質的鍊鐵,卻是最合適不過。

然而,李嘯的炭窯設定,是各位明朝工匠前所未見的古怪模式,讓一衆工匠感覺十分新奇。

李嘯設計的炭窯,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在外面,用一名工匠的話來說,這炭窯,象一隻巨大的烏龜。

李嘯聞言大笑。

李嘯這樣做,是有他的設計道理的。

因爲炭窯半埋地下可以有效的保溫,更好地提高原料利用率。它的具體結構,則是類似一座二層小樓,一樓用來燒火加熱,二樓放置燒製木炭的原料木材。

李嘯讓工匠們用城牆包磚剩餘的磚頭來修建,三天後,一座炭窯便建好了。

隨後,從附近各地荒山上,砍下木材,經簡單晾曬後,便搬進窯的上半部,窯的下層則放入放入從單縣縣城煤行買的煤塊。

接下來,李嘯讓工匠在一樓的火嘴處點火,引燃煤層,這時二樓窯中木材開始被火炙烤,這些猶然有些發溼的木材,水分蒸發後,混合其他揮發物,形成冷白的煙霧,從煙囪中冒出,迅速被寒風颳散。

溫度漸漸升高,此時一樓的煤炭已經燒盡,二樓窯內木材自身開始氧化發熱,木質材料發生熱分解反應,其組成開始發生了變化。其中的不穩定成份,如半纖維素,發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少量醋酸等物質。

木材自身分解發熱把窯內溫度推到了最高點,大約攝氏400度,木質材料急劇地進行熱分解,木材表面有粘稠的油狀物流出,那是反應生成的大量醋酸、甲醇和木焦油,時不時的還會鼓起一個氣泡,則是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氣體。這些物質,在爐內缺氧的環境下緩慢燃燒,釋放熱量、保持窯溫。

此時,冒出的煙也開始變化,開始先變黃,後變青,漸漸變成淡青色的透明狀煙霧。

見到煙霧變成透明,工匠們便開始封窯,把窯頂的煙囪堵住。

這樣,窯內的木柴開始在非常缺氧的環境下繼續化學反應,固爲徹底堵住了氧氣,窯內氧化反應就慢慢停下來,窯溫逐漸變低。

又過了三天,李嘯讓工匠打開窯頂透氣,隨後又冷卻了兩天,李嘯便讓人開窯取炭。

工匠們打開窯門,一股嗆人的煙氣撲面而來,讓在場的工匠皆咳嗽不止。

一名年紀較大的老工匠命令大家,趕緊把嘴閉住,包上溼巾,然後弓背屈膝,把一段一段烏黑髮亮的木炭從窯內撈出來。

兩個多時辰後,揮汗如雨的工匠們終於取完了所有的木炭。

木炭總重,整整五千斤。

李嘯帶有試驗性質的燒炭大獲成功。

可用於冶煉優質鐵料的木炭,就這樣燒成了。它的炭含量極高,磷、硫等雜質含量低,還原性強,還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燃燒充分,供熱均勻,在高爐鍊鐵中比焦炭更加優秀。

而在木炭燒製的這幾天裡,一座由青磚搭建,並且內外糊滿的拌了鹽泥的紅色粘土,高約六丈,容積約30立方米的鍊鐵高爐,也在李嘯的指導下,在鐵龍城東南區靠近城牆角的位置,拔地而起。

這一座肚皮寬大,頸部收窄,外觀有點類似景德鎮花瓶的高爐,爐身有一多半是在地下,爐身如瓶,其口廣丈許,底厚三丈五尺,因爲要方便加料,故爐身大半在坑裡。其中爐口瓶頸最窄處,僅容一人鑽入,遠遠看去,有點象個酒瓶,也極象現代社會行爲藝術的荒誕派作品。

相比明朝那些容積最大隻有10立方米的鍊鐵高爐,這座高爐在顏均和衆鐵匠看來幾乎是龐然大物,而在李嘯看來,不過是小兒科罷了,與後世的鍊鐵高爐,實在是不堪對比。

因爲在李嘯前世生活的二十一世紀裡,中國國內基本上都是3000多立多米的大型高爐,200立方以下的高爐都必須強制關停,日本甚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已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爐。

真正讓李嘯憂心的是,現代鋼鐵工業中,高爐的內部結構中,所用的構建磚均爲高鋁粘土所制的耐火磚,這種磚頭能保證高爐可以長期使用,而現在在單縣這樣的平原地帶,李嘯實在沒辦法在附近找到高鋁粘土,只能用普通的青磚敷鹽泥代替。

這樣一來,因爲爐壁青磚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當石灰等造渣劑加入爐中後,將與鐵水中的磷等雜質產生磷酸,而這個磷酸會與酸性爐壁發生激烈反應,導致高爐內壁的侵蝕與破損。青磚敷鹽泥這種傳統的中國古代鍊鐵方法,其實有相當的危險性,直接導致了明朝各地炸爐事件的頻發。

按李嘯心下估計,現在這座高爐,很可能用個不到二十次就會有燒塌的危險。

這高鋁礬土,李嘯記得在中國當代礦產物志中記載過,在魯南地區是有出產的,尤其是臨沂山區更是極多,只是李嘯現在只能控制這鐵龍城及附近三十里的範圍,無法伸手撈過界,故暫時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李嘯在心中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力求讓高爐安全使用時間,能達到臨近現代工業的水平。雖然明朝的工人沒有什麼勞保制度,但李嘯還是希望盡力保證這些工人的人身安全,畢竟每個工人的後面,都是有指望他工資活命的一家老小。

爲了保證安全,李嘯對鐵匠們反覆叮囑,這樣的一座高爐,只能用上十六七次,便要務必拆了重新搭建。

李嘯爲了安全起見,又對高爐附設的鼓風機,做出了重大改進。

在明朝的時候,鍊鐵鼓風所用的還是摺疊皮革所製成的地風箱,外型象個大型的手風琴。使用地時候用腳一下一下地踩踏鼓風。這種鼓風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在高溫中老化,萬一因爲鼓風不力,而導致這座沒有使用高鋁粘土耐火磚的高爐炸爐崩塌,滾熱的鐵水能把附近的工匠瞬間汽化。

現在這種可拆卸的活動式推拉木箱鼓風機,便是李嘯經熟思後所設計的新式鼓風設備。

外形上,它象一個大抽屜一般,上面有木製把手,可推拉鼓風。而且一旦發現有破損,因是可拆卸木質結構,可以很方便地立即更換破損部件。

顏均與鐵匠們用近乎崇拜的眼神看着李嘯。

真正讓他們感到震撼的,其實並不是這座鍊鐵高爐,而是在高爐旁邊新建立的炒鐵爐。

顏均他們所知道的明代炒鐵爐,也就是《天工天物》上面所記載的那種開放式炒鐵爐,是一種完全用人力攪拌製作的設備,爐形與一個水水缸類似,爐邊總有一位身強力壯的大漢,拿着根柳木棍做的炒鐵棒,揮汗如雨的來回攪動,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只不過,這種方法,極沒效率也極損害工匠的健康。

此種方法,與當時的歐洲常用的,熟鐵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的灌鋼法不同,被稱爲炒鋼法。

那爲什麼這種用柳木棍攪拌煉製熟鐵的方法,會在中國這般普及呢?這是因爲,這種簡陋的方法,還有個意外的好處。

那就是,攪拌的同時也會逐漸燒去柳木棍,相當於是往生鐵中混入單質碳,藉由這個步驟,有時可以碰運氣般地,直接炒出含碳量低於生鐵,卻高於熟鐵的鋼來,甚至有機會炒出中碳鋼與高碳鋼。用明朝工匠的說法來說,便是祖師爺爺開了眼,賞給辛苦作業的工匠的禮物。

只是這種炒鋼法作業方式,這種碰運氣般鍊鋼的生產作業方法,比起當時歐洲已是規模化的鍊鋼工業來說,實在是太過原始與簡陋。

隨着時代的繼續發展,中國原本就簡陋的鍊鐵技術,自清朝以後,卻更加衰敗不堪,與近代工業迅猛發展的歐洲諸國,形成了鮮明而可悲的對比。

甲午戰爭時,在朝鮮作戰的綠營清軍驚恐地發現,自已的大刀竟然常被日軍的刺刀一磕就斷,這讓本來就士氣低沉的綠營更加畏日如虎,遇之即潰。而日軍則輕蔑地稱這些不堪一戰裝備極差的中國軍隊爲“支那垃圾軍”。

讓顏均與衆鐵匠十分驚奇的是,李嘯設計的這座炒鐵爐完全顛覆了他們對炒鐵爐的原有認知。

這座李嘯設計的炒鐵爐,外形有點像功夫茶的茶杯,它用敷鹽泥青磚整體建造,爐牀底部中間凹陷,四周是拱形爐壁,下部爲燃燒室,進風道在燃燒室底部。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火焰與鐵礦隔離的反射爐型。

它的結構可以看作上中下三層,頂層和次層互相隔離,中間是多個可翻動的鐵柵欄。使用時鐵水從高爐流到頂層,次層鋪堆的煤炭平躺在鐵柵欄上燃燒,加熱樓上的鐵水,煤炭燒過後翻翻鐵柵欄,炭渣就掉進了底層的除渣室,鐵柵欄放平,又能從斜向下45度的進煤道向它上面添加煤炭。

接下來,李嘯設計了一個支架,安放在炒鐵爐的正中央上方,支架下面安插着有三根熟鐵棍子斜斜地伸向爐牀,外面使用絞盤推用,有三個把柄向外伸出,可以由三個壯漢離着一段距離共同推動炒鐵,這樣改進後,雖然仍是人力推動,但可以有效維護工匠的身體健康,也可以使炒鐵更有效率。

經過了二十多天的籌備,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

望着這些凝聚着自已心血,新建成的鍊鐵高爐,炒鐵爐,鼓風機等鍊鐵設備。李嘯心下,十分激動。

這些設備,與現代鍊鐵工業對比,雖然還是簡陋不堪,卻已大大超越了明朝這個年代的實際工業水平。

李嘯突然想起明朝一些名人對各地鍊鐵狀況的評價。

當時的鐵以福建的最爲聞名,方以智曾經在《物理小識》說過:南方鐵以閩鐵爲最上,廣鐵次之,而楚鐵只可做鋤。

茅元儀在《武備志》中則在說:制威遠炮用閩鐵,晉鐵次之。

趙士楨則在《神器譜或問》說:制銃須用福建鐵,他鐵不可用。鍊鐵,炭火爲上,北方炭貴,不得已用煤代替,故迸炸常多。

李嘯在心下暗想,我所制的鐵龍城鋼鐵,這質量與數量,定要均在那明朝最好的閩鐵之上。各位大賢,承讓了。

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五百五十六章 首鼠兩端第四百二十九章,馬京達努的滅亡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十七章 用間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九十章 引寇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十一章 酒樓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
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五百五十六章 首鼠兩端第四百二十九章,馬京達努的滅亡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十七章 用間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九十章 引寇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十一章 酒樓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