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

對於阿濟格這看似客氣,實則毫無商量餘地的話語,吳三桂心下又愧又恨,卻依然只能諾諾連聲,隨即下去安排。

離開的時候,他清楚地聽到,背後傳來了一聲極度蔑視的冷哼。

這一刻,吳三桂心如刀割,牙齒咬得格格響。

此時,他忽然想起,在清軍第四次入關時,年輕的自已,率領着關寧鐵騎,一路南下入援濟南,後與唐王李嘯聯手,一同將濟南城中十萬清軍一擊而潰,殺得滿城清軍人頭滾滾,然後直追了清軍數百里的豪邁往事。

歷歷如昨,物是人非。

以前那個意氣豐發,親率鐵騎追擊韃虜的少年名將,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已然全無道義與胸襟,只剩苟且保命與精明算計陌生人。而這個陌生人,就是現在的自已。

往事不堪回首。

現在的自已,已投降清軍,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再回想起這般英雄往事,如何一個愧字了得!又如何一個恨字了得!

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從今之後,也許自已只會有如行屍走肉一般,苟且圖存於這天地之間了吧……

兩個多時辰後,吳三桂全軍裝理完行李,全軍排成一字縱隊,從寧遠城中默然撤走。阿濟格安排兩萬清軍兵馬,名爲護送,實爲監押,一路引領着吳三桂部兵馬,逶迤前往廣寧北去。

車粼粼,馬蕭蕭,這隻明軍中最有戰鬥力的精銳部隊,以這種一種屈辱而苟且的姿態,漸行漸遠,消失在道路盡頭,消失在時間深處。

寧遠城,這座向來讓清軍頓挫於城下的遼東堅城,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地落入清軍囊中。

寧遠堅城這般輕易地得手,自是極大了鼓舞了清軍士氣,讓他們愈發膨脹,開始急不可待地,準備進一步奪取南面的山海關。

阿濟格的大軍,僅在寧遠城中休整了一日,就立刻再度揮兵南下,直逼山海關。

兵貴神速,既然下定決心要拿下山海關,就不要給山海關總兵祖大樂半點喘息時間。

在山海關外巡遊的祖大樂部哨騎,忽地見到北面,那些鋪天蓋地而來的清軍兵馬,驚得幾乎跌下馬來。

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衝回了山海關內,立刻向祖大樂稟報:“祖總兵,不好了,清軍大舉來襲了!”

此時,山海總兵祖大樂,與副總兵祖大弼二人,正在客廳中議論吳三桂要放棄寧遠,南下與他們共守山海關之事。二人聽到哨騎稟報,皆是不勝驚駭。

副總兵祖大弼,象被馬蜂蜇了一般,從椅上騰地跳起,快步來到跪地的哨騎面前,握緊沙鉢大的拳頭,雷鳴般地怒吼道:“你這廝可看清楚了?真的是清軍兵馬?”

“稟將軍,小的沒有看錯,確是清軍兵馬。我等一眼望去,清軍無邊無際,聲勢十分浩大,以在下估計,至少有七八萬之衆!'

聽到哨騎的這番稟報,素有遼東第一猛將之稱的祖大弼,亦是臉色大變,他下意識地回望了祖大樂一眼,看到祖大樂同樣是一臉呆滯的表情。

操!這是怎麼回事,北面不是有吳三桂的兵馬嗎?怎麼清軍前來,竟無半點消息報前來報,難道說,吳三桂那邊,已然淪陷了麼……

但是,就算是吳三桂的寧遠城被清軍攻下,也不可能連一個南逃的潰兵都沒有,連一點清軍南下的風聲都不曾泄漏啊。

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可能。

那就是,吳三桂這廝,極可能一箭未發,一兵未戰,就迅速投降了清軍,才讓清軍得以全無消息地快速南下,直逼自已駐守的山海關。

吳三桂這廝,真他孃的無恥之極!

枉他被朝中衆臣一致看重,稱其爲大明將星,卻沒想到,這個曾被朝廷重用並視爲倚柱的人,現在卻賣身賣得這麼堅決而徹底!

現實真是最大的諷刺。

想到這裡,祖大樂的臉色十分難堪,臉上的肌肉都在微微顫抖。

好麼,清軍有七八萬之衆,而自已卻只不過只有兩千兵馬,就算是想要憑着這天下第一雄關駐守,都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啊!

祖大樂臉色難看,而素有遼東第一猛將之稱的祖大弼,更是一臉茫然。

祖大弼原先一直在親哥祖大壽手下做事,曾任錦州前鋒營副總兵,後來在鬆錦大戰中,因爲明軍崩潰,祖大弼率其部衆,與吳三桂部一道南逃至寧遠,才總算勉強保全性命。避免了與其親哥祖大壽一樣,被清軍俘虜的可悲命運。

只不過,祖大弼雖在寧遠,卻羞於在自已的侄子吳三桂手下做事,他後來找了個藉口,離開寧遠,前來投來堂弟山海關總兵祖大樂,隨後被祖大樂任命爲副總兵,與其共守山海關。

前段時間,流寇兵臨京城,崇禎皇帝緊急抽調京畿附近的兵馬,祖大樂部的兩千兵馬,亦收到了調兵入京勤王的聖旨。

面對這道聖旨,祖大樂與祖大弼二人,皆是猶豫不決,十分爲難。

他們深知,流寇調派大軍,重兵圍城,那在多達數十萬的流寇重壓下,自已這兩千兵馬,極可能給流寇大軍塞牙縫都不夠。

更何況,象諸如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等人皆是互相觀望,不曾派發援兵勤王,祖大樂雖然心下對皇帝甚是憐憫,但最終也是跟隨大流,按兵不動。

崇禎皇帝的死訊傳到山海關時,祖大樂祖大弼等人,皆是明白,自已接下來要面臨重大選擇了。

而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現在的自已,在明廷已滅,皇帝已亡的情況下,如何爲自已爲部下,謀得一條最好的出路,纔是最爲迫切也最爲重要的事情。

而祖大樂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加強山海關防禦,同時坐觀局勢變化,等待自已的女婿李嘯,派兵前來救援或接收自已,當爲最爲可靠的舉措。

畢竟,自已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最可倚靠的,就是這個從破落獵戶起家,最終成爲大明親王的人傑女婿吧。

如果能在李嘯手下做事,相信他定會對自已照顧有加,哪怕只能謀得一個閒職,自已也可安度此生,平安到老了,斷不會與自已的堂兄祖大壽一般,在清虜手下有如行屍走肉般苟活存命。

祖大樂這個想法,祖大弼亦是十分贊同。

想當初李嘯還僅是遼東軍中一個小小百戶,舉目無依,煢煢孑立,正是自已對他刻意提拔,才讓他一步步憑軍功嶄露頭角,最終憑着自已努力成爲大明親王的。

如果自已將來能在唐王李嘯手下效力,祖大弼相信,單憑過去的這份提拔之恩,李嘯也一定會對自已高看一眼並大力照顧,自已也就可以結束現在這樣灰暗無力的生活狀態,能重新開始搏取功名奮發有爲了。

只是,現在吳三桂舉城投降清廷,這多達七八萬的清軍突然壓境,讓祖大樂原本的設想,皆成爲泡影。現在,更嚴峻的生存問題,已徑自擺在面前。

清軍趁着自已力量最爲薄弱的時候,向自已發動突然襲擊,打了自已一個措手不及,真是端的可恨!

就在這時,廳房的門又砰的一聲,被人打開了。

進來的,是自已的獨子祖澤衍。

這位李嘯的大舅子,一臉驚惶滿面汗水地闖進房中,立刻向祖大樂大喊道:“父親,不好了!清軍已然兵臨城下,就快把咱們整個山海關,給團團圍住了!”

聽到自已的兒子這聲稟報,祖大樂臉色煞白,他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

“性宇,你說現在咋辦?”一旁的祖大弼,亦是趕緊催問了一句。

“砰!'的一聲爆響,祖大樂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他騰地站起,臉上便已滿是決然之色。

”入他孃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他恁的!清虜既然來襲,咱們就幹他孃的就是了!焉有一兵未戰,一箭未發就舉手投降,將這天下第一雄關拱手讓人的道理!傳我軍令,全軍速速上城守備,與敵軍決一死戰!“

”得令!“

在山海關守兵全城出動,緊急在城頭佈防之際,那鋪天蓋地的清朝大軍已到到山海關北門之外。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被認爲是明長城東端起點。

它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名、號稱“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與萬里之外的長城尾端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地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

山海關並不算大,僅是一座小城,它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爲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等各類防衛建築。堪爲遼東地區最堅固的堡壘,最有力的壁障。

此時,在一衆盔甲精良的護衛簇擁下,望着城門上高掛的那塊”天下每一關”藍底金字的巨大牌匾,英親王阿濟格是一臉得意的笑容。

山海關,這座天下第一雄關,這座迫使清軍每次入關,都不得不繞道而行的雄峻關堡,就要落在俺的手中了!

想到這裡,阿濟格只覺得掌心都在發燙,內心更是激昂澎湃。

“傳本將軍令,全軍立刻準備攻城器械,一定徹底消滅堡關中守軍!”

“嗻,奴才遵令!”

阿濟格下完軍令,便轉過頭來,對一旁的寧完我笑着說道:“寧學士,你向來愛說,文武並濟,方纔穩掌天下。現在我軍準備器械之際,先生可是打算要先去對祖大樂等人,先去進行一番勸降?’

寧完我點了點頭,捋須言道:”英親王,在下正有此意。不動兵戈,就能勸動祖大樂部率衆獻關來降,自是善莫大焉。且待在下前去城下,鼓舌搖脣對其好生勸說一番,若能勸其轉心歸降,算是在下爲大清又做了一點微小貢獻吧。“

”哈哈,先生勿慮。只要你能勸降祖大樂,讓他獻關來降,本王定爲你記首功,並親自向攝功王爲你請功!“阿濟格大笑起來,他熱絡地拍了拍寧完我的肩膀,話語滿是肯定與鼓勵。

寧完我受到鼓勵,自是內心深爲鼓舞。隨後,他在一衆護衛的保護下,縱馬來到了離山海關北門箭樓約一箭開外之處,便朝城頭大聲喊道:”在下是大清內文館大學士寧完我,現求見山海關祖總兵,請各位軍士,速速前去通報!“

聽了寧完我在城下叫喚,城頭的兵士不敢稍怠,立刻前去稟報。

不多時,全身盡着盔甲的祖大樂,一臉陰沉地快步來到城頭,當他看到城外那黑壓壓一片,一眼望不到頭的清軍軍陣,又看城下一箭開外的寧完我等人時,內心忍不住一陣莫名刺痛。

他忽地想起了,自已的堂兄的祖大壽,糧盡彈絕孤立無援困守松山,最終熬不過去,只得無奈而屈辱地獻城降清。

沒想到,現在這樣的局面,輪到了自已……

難道說,自已也要走祖大壽那條,讓自已忍受屈辱,讓家族蒙受羞恥的道路麼?

不!

絕對不可以!

自已就算是戰死,也絕不走這樣的屈辱苟且的道路!

若自已在此率衆降清,將來還有何顏面去見女婿李嘯!更復有何顏面,去見死去的崇禎皇帝!

千古艱難唯一死,就讓自已,在這裡,與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共存亡吧。

祖大樂咬緊牙關,臉上肌肉條條緊繃,他厲聲喝道:“寧完我!你這賊廝,可是要來勸降本總兵乎?”

寧完我沒想到,祖大樂在重兵圍城之際,還能這般聲色俱厲地來反問自已,不覺暗自吃了一驚。

不過,他迅速回過神來,臉上擠出笑容,對祖大樂從容說道:“祖總兵,火氣不要恁大,這話也不要說得這麼徹底。在下所來,非是勸降,實是爲了將軍的前程,以及各位將士,能有一條更好的出路啊!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下專程前來此處,就要與將軍把這利害關係說個清楚明白。還望將軍先勿動氣,且聽我詳細言之,再做決斷亦不爲遲。”

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十章 門第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湯城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六十八章 面試
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十章 門第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湯城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六十八章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