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

李嘯晉封爲赤鳳伯,以及統管整個登州府的總兵官後,雄心勃勃的李嘯,立即開始了自已的治理計劃。

登州府原有管轄登州城,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之地,共一座府城和八個州縣,其中,黃縣與招遠縣早已併入了赤鳳衛,因此李嘯只接收了剩下的六座州縣。

十天後,原有府城州縣的官員,皆已交接外調完畢,而李嘯則按赤鳳衛的治理模式,給每個縣城皆派駐了諸如民政司、商業司、工業司、農牧司、安全司等部門,對整個登州府,實行了全新的治理方式。

而每個州縣下面的鄉鎮,也與赤鳳衛一樣,設立民政分所,對各個鄉鎮下面的自然村寨,則設村長里長等半官方職位,從而實現對縣城基層政治的全面掌控,完全取代了原有的皇權不下鄉和鄉紳自治制度。

同時,李嘯決定,把自已的總兵官府以一系列的官府衙門,從赤鳳城內遷出,搬往登州城。

整個赤鳳營,則等登州城內的軍營建好後,亦從赤鳳城搬出,駐紮在登州城內。

李嘯這樣做,是有經過仔細考慮的。

這種做法,可以對赤鳳城實現真的政商分離,不象現在這樣,軍營與市場相混雜於一城,這樣不倫不類的方式,從而讓赤鳳城成爲一座單純性的工商業城市,並且成爲李嘯軍的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李嘯軍的整個政治與軍事運作與管理體系,則轉入登州城中,讓登州城成爲李嘯軍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整個政府部門搬至登州之後,李嘯下令,將登州城原來的各司,全部升級爲部,並統管山東、臺灣、濟州等地的下屬司所。

這樣一來,諸如民政部、商業部、工業部、農牧部、安全部等統管李嘯下轄各地司所的系列部門,紛紛成立。

而在各部門安頓下來後,李嘯下令,立刻重新翻建這座已然殘破不堪的登州城,將整個登州陸城,擴建成周長二十里的宏偉巨城。

對於登州城的城牆,李嘯決定,與赤鳳城一樣,設計成馬面寬6米,城高達15米的巨型城牆,內裡夯土爲內牆,外包青磚的樣式,以確保結實耐用。

同時,李嘯規定,整個登州城,共設東南西北四處城門,都不惜成本,設計成暗藏千斤墜的方式,且除了通往北面水地的北門外,皆在城門之外修建甕城。

而城牆之上,諸如雉堞,女牆,角樓、堡樓、羊馬牆,炮臺,射孔等防禦措施,統統按制修建,以保證城牆的防禦能力。

整個登州城,在東、南、西、三面城牆外,皆挖有護城濠,因爲整個登州城呈現南高北低之勢,正好利用登州城東面的黃水河和南面的平暢河,從中引入河水,灌入護地壕中進行填充,使其環城而過。

同時在登州正中位置,李嘯下令修建一座周長2裡的內城,城牆規模與外城一樣,亦同樣建設有各類防禦措施,然後在內城中,修建包括自已府宅在內的各類官署、以及銀庫等重要機構。

一旦內城建好,李嘯及下面的政府部門,皆搬入其中。

而在登州陸城外城中,李嘯的初步規劃是,裡面也與赤鳳城一樣,規劃四條中央大道,把整個城池規劃爲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個大區。

其中東北區與西北區爲水師所用,其中西北區設爲水師營地,東北區則全部用於建造大型船廠與船隻修理廠。

而西南區與東南區,則設爲赤鳳營軍兵所用,西南區修建各類諸如修建營房,馬廄,校場,武庫等軍營建築,而整個東南區,設立貯備武器庫、盔甲庫、火藥庫及巨型糧倉,以便若萬一有敵軍圍城的話,可以長期應戰。

wωω★ Tтkan★ C 〇

而整個登州水城,李嘯亦加以大面積的擴建深挖工作,除了讓現有的水師船隻均可駐紮外,還進一步拓展了整個水城的範圍,真正實現李嘯所要求的,能停泊上百艘數千料大型船隻的計劃。

最後,李嘯任命自已的老兄弟,一直在赤鳳城中擔任後勤管理的陳猴子,爲登州城總管。讓這個雖然身材瘦小,且落有殘疾的原遼東廣寧中屯所哨騎隊的兄弟,能更好地發揮自已做事精細,考慮周全的特長。

陳猴子見李嘯這般提攜哨騎隊的老兄弟們,心裡感激莫名,立刻向李嘯連聲表示,定會將這登州城全面管理好,不負李嘯之所託。

李嘯命令既下,便有無數的青石、水泥、磚頭、石灰等建築物料,從赤鳳衛中車水馬龍地調配過來,還有多達數萬人的建設隊伍來到登州城處,在陳猴子的統一指揮下,建築大軍立刻開始在登州城附近大興土木,整個登州城一片塵煙滾滾,建築工人們有如成羣的工蟻一般,來回忙碌不休,登州地界,成了一個無比繁忙的大工地。

由於人力及物資供應充足,李嘯預計,這座徹底翻新擴建的登州城,應可在四個月內建成,在深秋之際,應可完全完全交付使用了。

有了這座被李嘯改設爲軍事重鎮的登州城,李嘯暗想,哪怕清軍入關時,全部向自已這登州城攻來,卻也不足爲懼了。

在半個月後,由許秀清帶人統計的登州府各地資料,也基本統計出來了。

除了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大嵩衛這登州的主要四大衛所,沒有統計土地與人口外,包括登州城在內的,一府六州縣,總共有耕地140萬畝,其中上田20萬畝,中田58萬畝,餘者皆爲下田。另據統計,共有人口26萬人。

這個統計數字,低得讓李嘯有些難於置信。

這樣算起來,平均每個縣只有20多萬畝耕地,人口僅有3萬餘人。

這些人口,也並不是平均分佈,象南邊的海陽,文登等縣,人口要多些,每縣大概有5萬有餘百姓,而處於當日登州城戰亂地區的福山縣,棲霞縣等地,每個縣中人口竟僅有1萬餘人。

李嘯心下暗歎,除了登州本身土地貧瘠,難以供養太多人口外,亦可以想見,當日孔有德的叛亂,對登州之地破壞得有多麼嚴重,這拋荒的土地與損失的人口,實在大大超乎了李嘯的想象。

接下來,許秀清繼續向李嘯彙報,除了四個衛所外,已調查出,可開拓爲耕種糧食的荒地,約爲120萬畝,只不過,因爲登州地區多爲貧瘠山地,這些將來可新開墾的田土,以中下品質居多。

即便如此,每個縣也不過僅有30多萬畝耕地,且多爲中下田土。對比江南地區那些動不動就有一兩百萬畝土地的膏腴州縣,李嘯治下的登州府土地,倒似有如雞肋一般。

另外,據許秀清稟報,在登州地區,還有可開闢爲桑田的沙漬地,半乾旱土地及輕度鹽鹼地約70萬畝。

而除此之外,因爲登州三面沿海,灘塗面積倒是極多,許秀清等人估算,最少有12萬畝沿海灘塗,可以開闢成新的鹽田。

在許秀清的報告基礎上,李嘯可以算出,120萬畝可改爲糧田的荒地,以每戶20畝,每家約4口人計算,大概可以安置24萬名百姓。而70萬畝桑田能開發出來的話,以每戶30畝桑田來計算的話,又可安頓9萬餘名百姓。

而12萬畝的鹽田,因其散落登州沿海各地,難於一併管理與開發,李嘯打算,等糧田與桑田開發完畢後,再來開發鹽田,以便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個規劃佈局。

於是李嘯給許秀清下令,讓他再度前往河南、北直隸、南直隸、以及山東當地,招攬流民,前來登州各州縣開發土地,安家定居,並且,李嘯要求,這次務必一步到位,至少招收30萬以上流民過來,以儘快實現登州的全面開發。

聽了李嘯的新的命令,許秀清笑了起來,他朗聲道:“大人,現在我軍常常在外招攬流民,早已名聲在外。象我等前往河南等地之時,在每個州縣街巷處,纔打出招收之消息,便有大批流民聞風過來投奔,倒是免了我等許多找尋之功夫呢。”

李嘯亦笑道:“國家以人民爲根本,那些流民既視我軍爲求生之依靠,我等又豈能負於這些同胞百姓。聽說,因我軍連連去河南北直隸等地招攬流民,當地的流民數量已是大減,可是屬實?”

許秀清忙道:“正是如此,現在臨近我山東的外省州縣,流民數量已是極少,我等需前往河南與北直隸內地,方可多招些人。畢竟流民穿州過縣,往來不定,時有錯過亦是平常。學生在想,象我軍這樣,動不動就是數十萬的招攬流民百姓,這河南與北直隸等地,怕還是不夠呢。”

聽了許秀清的話,李嘯大笑起來,一時陷入沉吟。

其實,他知道,自已所招攬的流民數量,在整個明末歷史中,實爲微不足道。

據歷史學家考究,整個明末,中國有人口一億三千萬,最保守的估計也是近億。

而在順治七年時,除去西南等地,全國人口僅剩1400萬,竟然損失了多達8000萬的人口,實是駭人聽聞。

要知道,戰火波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的人口損失纔不過5000萬。

據統計,整個明末混亂的五十多年內,至少有四千多萬的流民,死於戰火與饑饉之中,而到現在爲止,李嘯總共招攬的流民和俘獲的流寇家屬加起來,纔不過60多萬人,就算再招上這30萬人,也纔不過近百萬人,相比龐大的流民數量來說,李嘯的流民招攬與安置工作,規模還是太小。

李嘯心下暗想,現在河南與北直隸等地,因爲流寇的主要活動地區在山陝及湖廣,現在還算安寧,流民數量較少亦是正常。

如果自已真的要招攬大批的流民的話,可能去湖廣與山陝等地,會更快捷一些。

也許,自已將來,可以直接派兵前往山陝與湖廣,更大數量地招攬流民過來。。。。。。

李嘯正在沉思之際,這時,許秀清忽然向李嘯提了個新的建議。

“李大人,我軍現在山東、臺灣、濟州等地糧田數量,其實已經足夠供應我軍全部人口,尚是綽綽有餘並可供外銷了,以學生看來,不如將登州那些下等品質的田土,改種成棉花,以實行我軍布匹生產能自給自足,不再受制於人,豈不甚好?”

許秀清的這條建議,讓李嘯雙眼一亮。對啊,現在糧食供應已然足夠,爲什麼不能讓那些下等田土改成棉田呢?

李嘯腦海中,迅速地閃過了明朝真實歷史上,棉花的生產與銷售之事。

目前在明朝,種植的棉花是中國傳統種植的短絨棉,這種棉花,耐乾旱,耐鹽鹼,通常不奪佔水田。可謂是除了改成桑田外,利用下等田土的最佳方式。

而在明朝,至於平均皮棉畝產,則是0.5擔,價格是每擔3.6兩,或每斤0.03兩。也就是說種棉花的話20畝可以賣36兩,在目前的情況下,純收入往往比種糧還高些。當然,因爲布匹是日常必須品,而不是奢侈品,其利潤率沒有種桑紡綢那麼高。

至於棉布,大約2斤半的棉可以織成一匹寬4尺長7丈的棉布,重約20兩,傳統織機要用3斤棉才能織成1匹布,損耗率達到60%。現在山東等地,最爲普通未染色的棉布,批發價約爲3錢銀子。

在明朝晚期,中國便棉布開始暢銷海外,由於價廉物美而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16世紀的萬曆年間中國棉布便開始遠銷南洋羣島,17世紀初的天啓與崇禎朝,被稱爲cangas的中國棉布,由澳門向南洋的淡馬錫和安南出口。與此同時中國棉布由澳門開往長崎的商船運往日本。

而因爲棉布的性價比實在低了點,與其開設大規模棉田與工廠織染棉布,不如把土地與人力投入生絲與菸草之類奢侈品中,獲利更爲巨大。

但是,在李嘯軍已有豐厚穩定的財源收入的情況下,如果能自行解決棉布生產的話,對李嘯軍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助力。

想到這裡,李嘯的雙眼亮了起來。

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九章 祖府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八章 船戰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
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九章 祖府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八章 船戰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五百八十六章 殺主求降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