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

半個時辰後,首輔劉宇亮從正陽門進內城,經過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等熱鬧場地,再從麗正門進入皇城,再經過承天門和端門,便終於來到了紫禁城的正式入口午門。

四月上旬的天氣,陽光燦爛,鳥語花香,整個皇宮之中,春意濃濃,生機盎然。在這樣溫暖怡人的天氣裡,佇步四望的劉宇亮,心下卻是一陣喟然。

在這樣怡人舒適的天氣裡,自已卻要來彈劾那深得皇寵並封爲伯爵的李嘯,想來一定會大掃皇帝的興頭。但這樣的事情,對於劉宇亮,乃至整個文官集團來說,卻是必需要做的重要一步。

說起來,劉宇亮此次入宮彈劾李嘯,雖有受了鄭芝龍賄賂之嫌,但打擊李嘯,卻是劉宇亮,乃至整個大明朝臣的共同願望。

文貴武賤的大明,李嘯這樣一路竄升又猖狂跋扈的武將,自然是幾乎全部朝中重臣的大敵。

而現在,那鄭芝龍的信件,則讓劉宇亮有一個相當合適的打擊李嘯的藉口。

很快,有太監傳來消息,說崇禎皇帝召他前往御花園見面。

劉宇亮連忙整肅了一番衣冠,便隨太監急急前往。

繞過了巍峨宏大的前後宮殿羣,又轉了幾處青石小道,才終於到了皇帝正在遊玩的御花園內。

此時,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夫妻兩人,帶着朱慈烺與朱媺娖一雙兒女,剛剛從太液池中泛舟回來,正在洞天閣內休息。

劉宇亮遠遠看到,崇禎正一臉笑容地與周皇后與一雙兒女聊天說笑,天家之間,一片和樂氣氛。

崇禎之所以心情不錯,卻也不是沒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去年到現在,官軍剿匪捷報頻傳。

特別是在崇禎十一年二月,李自成在潼關南塬與洪承疇、孫傳庭大戰失敗,幾乎全軍覆沒,打了個自起兵造反以來最大的敗仗,比上次逃入車廂峽還要慘得多,值得慶幸的是,巨寇李自成總算保住了性命,率十八親騎突圍而,藏匿於陝南商洛山中,苟延殘喘。

看到全國各地的剿匪形勢漸漸好轉,官軍不斷取勝,而流寇肆虐的地方則不斷縮小,原本一片衰敗糜爛的國家,開始顯露出點點生機,崇禎皇帝心裡,自是歡喜莫名。

見到劉宇亮過來,崇禎便示意周皇后先帶着朱慈烺與朱媺娖離開,劉宇亮連忙躬身一旁,微垂着頭,讓周皇后等人過去。

隨後,他纔來到洞天閣外,伏跪於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愛卿,平身吧。“

“謝皇上。“

劉宇亮站起身來,便從懷裡掏出福建副總兵鄭芝龍的密信,雙手呈上,一邊低聲說道:“啓稟皇上,微臣收到福建副總兵鄭芝龍一封奏信,感覺事情重大,特來向皇上稟明。”

崇禎哦了一聲,便令太監從劉宇亮手中拿過信件,隨即迅速瀏覽了一遍。

信讀完後,崇禎皇帝臉上,那原本隱隱的微笑,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莫名的凝重之色。

劉宇亮斜眼偷瞥崇禎臉上的表情變化,一邊在心裡迅速蘊釀了一番接下來的說詞。

“四大罪狀,好個四大罪狀,沒想到,鄭芝龍對李嘯的看法竟如此不堪。“崇禎的臉上,竟浮起一絲苦笑,他嘆息着搖了搖頭,向劉宇亮問道:”季龍,鄭芝龍這封告狀信,你卻是如何看?”

劉宇亮長叩一揖道:“陛下,臣以爲,鄭芝龍這話,雖然其最後一條,說李嘯搶了他的對日貿易商路一事,有泄私憤之故,但其餘三條,臣細思之,陛下卻不可不察啊。”

“哦,季龍你對朕細說其故。”

“陛下,李嘯的第一條罪狀,是目無國法,輕啓戰端,且在未得朝廷諭令的情況下,便私自出兵朝鮮,吞併臺灣,據佔日本薩摩,雖然多有功績,但此人目無朝廷,爲所欲爲,哪裡還有半點臣子的模樣。”

崇禎沉吟無語,心下的感覺卻十分複雜。

這個李嘯,雖未有朝廷諭令,但其在沒有得到朝廷半點糧餉資助的情況下,幾乎是全靠自力更生的方式,以一已之力,打敗侵朝的清軍,趕跑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把整個化外之地臺灣徹底收爲大明國土,這般功績,這袞袞諸臣,卻還有何人可以辦到。

只是相比李嘯的這巨大功績,此人無視朝廷,擅啓戰端這一點,卻也着實讓崇禎憂心不已。

中國這數千年的歷史,已無數次地說明了,一個能力強大手握重兵,卻又目無朝廷無視皇上的將領,對國家對朝廷的危害,可能會遠大於其貢獻。

那麼,自已真的要以這一條罪狀,卻責備李嘯麼?

崇禎心裡一時十分不是滋味,他長吸了一口氣,便對劉宇亮道:“劉愛卿,你且說說這第二條罪狀吧。”

劉宇亮見皇帝沒有表態,心中不覺有些訝異,於是,他又急急奏道:“稟皇上,以在下看來,李嘯的第二條罪狀,卻比他這第一條罪狀還要嚴重得多。”

“哦,何出此言?”

“皇上,那李嘯在打跑了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後,徹底據佔了整個臺灣島,故臺灣已成了我大明國土。臺灣既已成了我大明國土,便需奏稟朝庭,由朝廷分設州縣,安排官吏。誰料,這李嘯卻私心自用,竟自設了州縣與官吏,實是狂悖已極,目無君上!這般跋扈行徑,陛下若不追責,則臣只恐李嘯這不軌之舉,多有效仿追隨者矣。”

聽了劉宇亮後面加重語氣的結尾,崇禎皺起眉頭,臉色焦慮之色更甚。

李嘯這樣的做,實在是太讓自已這個皇帝難堪了。

這臺灣雖是化外之地,但既然已有國家收回,豈有完全不稟奏皇上與朝廷的道理,這私設官吏,獨擅專斷一事,絕對是無法洗白的污點。

崇禎長嘆了一口氣,他依然以淡淡的口氣,對劉宇亮說道:“季龍,你再說說這第三條罪狀。”

劉宇亮眼睛迅速地眨了眨,便繼續說道:“陛下,這第三條罪狀,以臣看來,卻是比第二條又還要嚴重。因爲,前面兩條,退一萬步來說,李嘯尚可以年輕氣盛,懵懂無知,來掩飾過錯,但這第三條,則是他無論如何辨白,也絕無法給自已洗脫的。”

“哦,季龍何以這般認爲?”

“皇上,對蒙古禁止邊貿一事,朝廷一再嚴令杜絕,大力查禁,但李嘯卻置若罔聞,身爲大明將領,卻私與蒙古清朝進行走私貿易,可謂知法犯法,其罪甚大。臣以爲,若查實李嘯的走私行徑後,需得重重懲治此人!若皇上對此人從寬放過,不深追其責的話,則臣只恐我大明萬里邊關,各地將領皆將羣起仿效,則我大明的邊貿禁令,終成一紙虛文矣。”

劉宇亮侃侃說完,龍椅上面,卻沒有半點動靜。

劉宇亮心下驚疑,他滿以爲,皇帝在看過這封信,又聽了自已的解釋後,會立刻勃然大怒,然後立刻下旨重辦李嘯,卻沒想到,皇帝雖是一臉憂慮之情,卻一直沒有開口表態。

“皇上。。。。。。“

崇禎擺了擺手,制止了他的話語。

臉色僵硬地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目光呆滯,表情十分複雜。

最後,他長長地嘆息了一聲。

這個從一個百戶開始,讓朕一步步看着他成長壯大的李嘯,真的是這麼一個大奸似忠,表面恭順,卻背地營私自利之徒麼?

而這個劉宇亮,給自已看這封密信,名爲讓朕決斷,只怕未必沒有夾藏私貨來打擊李嘯的嫌疑吧。

“季龍,鄭芝龍信上的話語,以朕看來,皆是其一面之辭,多有誇張之處。李嘯歷次爲國出力,滅流寇,抗韃子,乃是實打實的功績,堪爲國家難得之重臣,豈可憑你一言,便輕易處置乎?季龍所說要從重處罰李嘯,朕以爲不可。”

“陛下,你這般仁心,臣只恐那李嘯將來愈發坐大後,越發難制矣,將來給大明帶來的傷害,怕是現在的百倍亦不止!”劉宇亮見皇帝這般袒護李嘯,心中一急,一句話便脫口而口:“陛下,你以爲那李嘯是中興唐室之郭子儀李光弼,但臣觀之,只怕此人卻是終結盛唐之世的安祿山與史思明!”

“住口!劉季龍,你這般信口雌黃,實在太過放肆了!”

見劉宇亮口不擇言,竟將一直爲國家和朝廷忠心效力的李嘯,比喻成一名在歷史上遺臭萬年的反賊,崇禎不由得勃然大怒。

“朕相信,朕與李嘯,乃是千古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話,朕不負李嘯,李嘯亦絕不會負朕!“

崇禎低聲說完這句話,站起身來,在閣中來回地踱步。

劉宇亮撲通一聲,又伏跪於地。

“皇上,臣既食君祿,便是縱死亦要直言!想那安祿山未反之前,與那唐玄宗情如父子,甚至自指其肚說,他的肚子中只有一顆爲皇上效死的忠心,此時情狀,怕是整個唐朝都沒有人會相信,這樣一個憨厚忠君的將領,最終會走上背叛唐朝的道路。可結果卻是,那唐玄宗還未過世,安祿山便舉起反旗,自稱大燕皇帝,親統大軍從漁陽一路南下,攻奪兩京,攪得中原大亂,逼得玄宗入蜀避難,大唐盛世自此終結。這血寫的歷史在前,皇上爲何不引以爲鑑哪!“

劉宇亮頓了下,繼續說道;“有道是,帽子再破舊,也只能戴着頭上,鞋子再漂亮,也只能穿在腳上,絕不能本末倒置啊!那李嘯縱然對國有功,但這豈能成爲他跋扈擅爲,目無朝廷的資本!臣只恐陛下再繼續對李嘯這般放任下去,那李嘯在進一步積蓄力量壯大實力後,終究會成爲安祿山第二,而界時陛下只怕悔之無及矣!“

劉宇亮說完,重重地磕頭,頭在青石板上磕得繃繃響。

“別磕了,起來說話!“

崇禎怒喝了一聲,劉宇亮緩緩起身,額頭卻已隱現血痕。

“季龍,那依你之見,朕卻該如何處置李嘯,方爲合適?

”崇禎沉默許久,終於緩緩開口說出這句話。

劉宇亮聽到崇禎這句話,心中不覺一喜,不過,他的臉上,卻還是依然一片痛惜肅然之情。

於是,他輕咳一聲,朗聲道:“陛下,有道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臣也知道,李嘯身爲伯爵,又是國家重要將領,且手握強兵,實非一般人可比。若陛下要處置他,卻也斷不可驟下狠手,以免打蛇不成反被蛇傷。以微臣看來,可先實行以下三條措施,來對李嘯進行分化瓦解,最終將其打擊制服。“

“你說吧。“

“皇上,這第一步,便是派駐監軍,如現在各部剿匪官軍一樣,往李嘯的猛虎軍中派駐監軍,以監視李嘯動向,瞭解具體軍情,分化籠絡李嘯的部下將領與官員,讓李嘯集團一盤散沙,最終得以讓朝廷順利控制。“

崇禎眼中亮了一下,卻沒有立刻表態,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那第二條呢?”

“那第二條,便是派人通知李嘯,那臺灣新得之地,全部爲國家所有,裁撤李嘯全部所任之官員,改由朝廷任命派駐,從而不給李嘯發展壯大的機會。”

崇禎不置可否地冷哼了一聲,又道:“季龍你再說說這第三條吧。”

劉宇亮眼中閃過一絲狠色,他低聲道:“陛下,那李嘯之所以這般跋扈,最根本的原因,還不是因爲其手握重兵,方敢這般輕視朝廷啊!依臣看來,在前二條都已實施後,便可實施這第三條。這一條,便是由朝廷以剿匪爲需要,抽調李嘯部精銳軍兵,劃歸其他將領部下,從而大副削弱李嘯之力量,最終使其無力反抗朝廷。到了這一步完成後,李嘯實力大減,力量不足,就算他有心謀反,卻也無能爲力了。這樣一來,朝廷再將他拿辦治罪,從重懲處,豈不是水到渠成?”

劉宇亮說完,長吁了一口氣,他擡頭望向崇禎,卻發現崇禎只是低着頭,沉吟無語。

Wωω •тtκan •¢o

劉宇亮臉上泛起微笑,又自顧自地說道:“皇上可是怕微臣之計,行之太過操切麼?皇上若真有此慮,也可在派出監軍之時,先對李嘯進行嘉賞。以臣看來,就以收復臺灣與扶助藩國琉球爲名,升李嘯爲侯爵,然後趁其大喜之際,再派出監軍,替換官員,分割其軍,這樣一來,阻力卻可小得多了。”

劉宇亮說完,一臉洋洋得意之色,崇禎卻還是沉着臉,沒有說話。

終於,他緩緩開口道:“季龍之策,且容朕好生思量,再行定奪不遲。”

劉宇亮頓時臉現悵然之色,他還想多說什麼,崇禎卻揮了揮手,讓他先行退下。

劉宇亮長嘆一聲,離宮而去。

而崇禎自已,在這個草長鶯飛春光無限的天氣裡,一臉陰沉地獨自呆坐閣中,有如一具木偶。

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十七章 職爭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八十九章 機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六章 選擇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勝追擊,矇混進關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六十章 劫持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
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十七章 職爭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八十九章 機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六章 選擇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勝追擊,矇混進關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六十章 劫持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