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

宋獻策領命東行,一路往潼關急急趕去,晝趕夜行,不敢稍停,僅在一天之內,就趕到潼關之下。

此時,遙遙見到潼關之上,已是唐軍密佈,旆旗插滿,宋獻策心下,頓是說不出的悲涼與感傷。

唉,此物猶似昨日,腳下已非主人。

沒想到,李過這廝,在唐軍的強力進攻下,竟會這般快速就丟了,這潼關乃關陝門戶,此處一奪,西安到此數百里地再無險可守,唐軍兵薄西安城下,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唉,真沒想到,大順前兩年纔拿下京城,拓地千里,到現在,連想局隅於關陝之地都不可得,反只能向唐軍屈膝求和,這般變化,如何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正感嘆間,潼關內涌出一彪人馬,立即圍定宋獻策等人,喝問他們來意。

宋獻策不敢怠慢,立即將此行來意,向衆人一五一十合盤托出。

這些兵馬聽聞來意,便立即將宋獻策等人帶入潼關之中。入得潼關後,宋獻策驚愕地聽聞,那唐王李嘯,竟亦在其中。

原來就在今天上午,那唐王李嘯,已從北京悄然南下,剛剛抵達了這潼關之中。

自唐軍拿下中原後,原本在北京的李嘯,意識到在關中一帶,即將迎來與大順的最終決戰,爲更好地坐鎮局勢,才決定在兩路發兵之時,自已亦前往潼關坐鎮。

除此之外,李嘯亦考慮到,在大軍壓境的狀況下,那李自成極可能抗不住壓力,會自已屈膝求和,故爲了更好地安排將來可能會與大順進行的和談,李嘯亦有必要親臨陝西,以隨時掌控時局。

因此,唐王李嘯帶着親隨贊畫陳子龍,親自從北京出發,一路曉行夜宿,人馬不停,終於在八天後,到達潼關之處。

此時,潼關剛剛被唐軍奪下,李嘯路上得報亦是十分喜悅。入得潼關,李嘯隨即下令犒勞全軍將士,從上到下,俱有賞賜,全軍高呼萬歲,各人無不喜悅。

卻沒想到,犒勞方畢,李嘯等人還未來得及休息,便聽得手下來報,說關外有大順使者宋獻策前來覲見,請求與唐軍講和。

李嘯略一思忖,心下已將宋獻策等人來意猜了個七七八八,便立即同意,就在潼關內收拾一間淨屋,在此接見此人。

宋獻策與一衆隨叢,在唐軍軍兵的帶領下,入得關來,一路穿街過巷,直往李嘯之處行去。

這一路上,一行人只見到這潼關之中,當日被唐軍攻城打壞的破損處,已被基本修補完畢。城中有大批的唐軍兵馬棲駐其中,到處都是唐軍操練的口號聲與軍歌聲,偌大個潼關內外,已成唐軍的一個巨大兵營。

這一刻,宋獻策等人,不覺又回想起潼關昔日在大順治下情景,恍如昨日,卻物似人非,各人不覺心下黯自神傷。

饒是心傷不已,各人卻又不能表露出來,只得跟着領路的唐軍一路行去,不多時,便到了李嘯住處。

見到房門口那些裝務精良又戒備森嚴的衛兵,宋獻策人皆覺一凜,心中亦是更惶恐。這時,復有一名文官前來,將宋獻策的隨從帶往他處。而宋獻策本人,只能悶悶地跟着領路的軍兵一路行進,很快就來到客廳之中。

宋獻策一入門內,便看到穩居上座的唐王李嘯,他頭戴紫金冠,一身鮮紅蟒袍,腰纏青犀玉帶,足蹬黑革履,整個人看上去,氣宇軒昂又成熟穩重,雖然面色平靜,態度隨各,卻依然有一種久居上位者的不怒自威,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此時的李嘯,正端坐在一把虎頭椅上,在他旁邊,則是坐着他親隨贊畫陳子龍。

宋獻策幾乎在瞬間,就想起了當日去南京議和時的情景,倒與現在差相彷彿,心下滋味,頓是又是五味雜陳。

李嘯這廝,真真是大順的死對頭啊,一步又一步將原本虎踞中原雄霸京師的大順,給打得丟盔棄甲,兵敗山崩,到現在,竟連最後一點關陝的殘山剩水亦不可保,如何不令人感慨系之。

宋獻策心下長吁短嘆,表面卻還努力控制心緒,他入得廳來,在離李嘯約數步開外,急急跪下。

“大順戶部尚書宋獻策,拜見唐王。”

李嘯斜了這俯首下跪的宋獻策,眼角閃過一絲嘲諷的笑意,擺了擺手,淡淡道:“宋尚書,且起身說話吧。”

宋獻策應聲而起,李嘯隨後命人看坐賜茶,然後便自端茶碗,十分悠閒地自飲起來。

見李嘯這般淡然之態,宋獻策心下莫名酸澀。唉,國勢頹唐,大順已成風中之燭,其國之使者,待遇自是尷尬至極。

一時間,宋獻策心下感傷,卻不知道接下來到底要如何應對,到底要說什麼話方爲合適了。

這般尷尬局面,還是陳子龍輕咳兩聲,方打破沉默:“宋尚書,你專程前來潼關,到底所爲何事啊?”

聽得陳子龍發問,宋獻策暗自咬了咬牙,便從椅上站起身來,撲通一聲跪於地上。

“宋尚書,你這是?”

“唐王,陳贊畫,我等此番專程前來,實是希望貴軍能與我大順就此議和,息彌爭戰,再不起刀兵紛爭矣。”

宋獻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向上座的李嘯與陳子龍拱手哀告。

李嘯與陳子龍對視一眼,皆不作聲。

“二位,大順與貴軍相爭到今,可謂損失慘重,難堪再戰,故特派某家前來,冀望能與貴軍就此修好,達成和平協議,從而息彌刀兵。從此之後,兩國長相和好,當爲最好之事。”宋獻策心下難過,臉上卻硬擠出笑容,他這般哀哀以告,其話語之間,倒是更見可憐。

李嘯緩緩放下茶杯,輕輕一笑便道:“怎麼?貴國現在打不下去了?就想到要來求和了?你們先前與清廷結盟,要一道來打我唐軍時,怎麼不見現在這般模樣?”

宋獻策一臉赧然,臉上更覺躁熱,他強擠出一個難看的笑容,諂聲道:“唐王,先前是我大順受清人蠱惑,不識天兵之威,強與貴國相爭,以致於今日戰敗之恥。現在想來,何其慚愧,又何其後悔!只不過,這些不快俱成過往,唐王你大人大量,也就不要多提了。”

他剛說完,略一思忖,又急急言道:“唐王,凡事但看長遠,何必一直糾結於過往不放呢?現在我國從上至下,皆是希望就此息兵罷戰,故派我等前來求和談判。我等這般前來求見,實是真心誠意,萬望唐王勿要見疑。”

李嘯微微一笑,輕輕點了點頭,便反問道:“既如此,那你們打算提出什麼條件,來與我唐軍議和呢?”

宋獻策眼中一亮,心下急急思考了一番,便迅速回道:“唐王,皇上說過,只要貴軍願意與我大順講和,願意退出整個陝北,以及陝東華州至潼關一帶,皆可歸給貴軍。另外,復有大批金銀相贈,以此方式酬答貴軍。只求早日與貴軍達成協定,復與貴國通商往來,永結爲兄弟之邦,互助盟好,永不背棄。”

聽完宋獻策的話,上頭陳子龍卻是一聲冷笑:“宋尚書,你這算盤,未免打得太好了吧。你以這般條件,便想與我軍商談求和,豈非戲弄我等不成。”

“哦?在下決無此意。卻不知,陳贊畫之意是?”

“哼!你也不想想,我軍連日血戰,潼關已下,關陝再無阻礙,這華州等地,我軍將如探囊取物,安要你這般假作施捨。而陝北一帶,順軍崩盤在即,又豈還要你來惺惺作態拱手相讓!更何況,整個關陝,乃至甘肅一帶,本是我大明故土,現在將被我軍收回,更是理固宜當。你若還這般強詞奪理斤斤計較,那這談和,再也休提!”陳子龍話語強硬,聲音冰冷。

聽了陳子龍這般話語,宋獻策頓是心涼了半截,額頭亦有冷汗滲出,他訕訕地沉默一陣,才又諂笑着接過話來:“陳贊畫,你說得是。請問,若依貴軍之意,到底要何條件,才同意我國與貴軍進行談判呢?”

陳子龍冷冷斜了他一眼,便道:“依我軍之見,你大順已是大勢已去,若要想講和,唯有舉國而降,全部軍隊由我唐軍收編整頓,這一條出路可走。此法若行,則我唐王憐你等尚識時務,不再強與天爭,免卻接下來的廝殺戰鬥,當可饒你等性命,你們各人的家人與財產,亦皆可得以保全。這般行事,方可稱我軍之心。”

聽了陳子龍的話,宋獻策頓是有如五雷轟頂,他大張着嘴,一副幾乎不敢相信自已耳朵的模樣。

不是吧,唐軍胃口竟是如此之大,這,這簡直是毫無商量,要將大順最後一口吞下的節奏啊。

就在他緊張思慮着要如何加以反駁之時,唐王李嘯放下茶杯,悠悠開口道:“陳贊畫說得是,現在爾等已然窮途末路,兵微將寡,還能有何討價還價的條件。你們現在崩潰在即,若還這般不識時務,只怕等到將來西安城破之際,玉石俱焚,雞犬不留,可就要後悔莫及了。”

宋獻策臉色慘白,額頭冷汗涔涔,心下的痛楚,難直難以言喻。

奶奶的,這樣的和平談判,與屈膝投降還能什麼兩樣!這,這簡直欺人太甚!

他雖心下極其羞惱,卻還只能在臉上強自擠出笑容道:“唐王,我大順雖危在旦夕,貴軍卻又何必這般強逼。在下此來,其實心下亦有準備,卻不知唐王可有興趣,聽下我大順將來之規劃?”

李嘯斜了他一眼“哦?宋尚書但可直言。”

宋獻策深吸一口氣,終於決定將底牌合盤托出,他抹了一把臉上的細汗,復對李嘯笑道:“唐王,現在貴軍連戰連捷,我軍確是難以抵擋,所以,我大順決定,若唐王執意要求,我大順可將陝甘兩地,拱手讓於貴軍,以求貴軍就此罷手,不再對我大順斬盡殺絕。而我大順之殘餘兵馬,將全力西攻,攻伐那嘉峪關外的葉爾羌汗國,以求離開中國之後,得以在西域立國安頓。到時候,我大順一旦在西域立足,則立願與骨肉相連之中華內地,兩相和好,不起刀兵,互相通商往來,便心願已足矣。”

宋獻策此話一完,李嘯與陳子龍二人,不覺又下意識互相對望了一眼,兩人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隱忍不住的笑意。

哼,大軍壓境,大順即將土崩瓦解,他們爲了死中求活,想出這般主意,倒亦是用心良苦,更有說不出的悲切可憐呢。

陳子龍撫掌而笑,朗聲道:“好麼,看來李自成這廝,倒是想學遼朝時的大石林牙,率領殘部前往西域立國呢。他們這般情狀,卻不知唐王如何定奪?”

陳子龍一語方畢,宋獻策立即擡起頭來,直直望向沉吟不語的李嘯,他神情哀切,眼中熱淚盈眶,幾乎滴下淚來。

李嘯一聲微嘆,臉上卻是笑意隱現,他一捋清須,緩緩言道:“唉,李自成這廝,若真能就此息兵罷戰,轉攻西域,復將陝甘之地拱手讓於我軍,免卻一場刀兵廝殺,讓陝甘百姓不至生靈塗炭,倒也是大功一件。宋尚書言辭懇切,態度恭順,我軍又如何可不視其情,而繼續進逼不休呢。”

李嘯語音剛落,宋獻策已面現狂喜之色,渾身上下有如打了雞血的他,立即俯跪於地,砰砰磕頭不止。

同時,嘴中連聲喊道:“唐王英明仁慈,真乃萬姓之福也!我大順上下,皆是感恩戴德,無以爲報啊。在下代我大順皇上,向唐王再致謝意!”

李嘯冷笑一聲,擺了擺手,便又回道:“你此番回去,可明告李自成,孤限他十天時間,將陝甘之地全部讓出,他的官員與軍兵,以及糧草輜重,可全部開往嘉峪關一帶,孤保證不在後追擊,定會放他一條生路。另外,他進攻葉爾羌汗國時,萬一有所不順,孤還會酎情加以攜助,讓他放心前去攻打便是。當然,如果他出爾反爾,言行不一,那就休怪我軍兵馬無情,將來拿下西安之時,定要將大順上下官員,一律斬殺,不留一人!”

聽了李嘯的最終表態,宋獻策表面唯唯喏喏,心下卻是大石落地,內心的喜悅,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好麼,李嘯果是聰明之人,既可白得陝甘之地,又能借刀殺人,這樣的條件,他如何會不答應。

更何況,李嘯還表態,在大順進攻葉爾羌汗國不順之際,可加以援助,這般承諾,更是對大順有如雪中送炭一般。

“唐王,多謝大恩!在下這就返稟我皇上,定會給貴軍一個滿意的交待!”宋獻策大聲說完,又是重重地猛磕一頭。

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一百章 到達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八章 船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圍赤嵌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六十章 劫持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
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一百章 到達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八章 船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圍赤嵌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六十章 劫持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