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勢漸深(下)

書房裡,蘇威正和韓壽重侃侃而談,蘇威很看重韓壽重,不僅因爲他們是同鄉,韓壽重家境貧寒,無力讀書,但他聰穎好學,考上了蘇氏的家學,得到蘇家的資助,才使他一步步走上仕途。

而且韓壽重爲官清廉自律,不畏關隴權貴,大業五年,他在藍田縣爲縣尉時,責打觸犯律法的權臣元壽之子,深得楊廣讚許,將他升爲漢中郡司馬。

清廉自律、不畏權貴雖然容易得罪人,但在一個初建的王朝,這絕對是一塊官場上的金字招牌,蘇威深諳這個道理,便將他推薦給楊元慶,果然被楊元慶看中,任命韓壽重爲權力極大的治書侍御史。

韓壽重雖然清廉自律,但他並不是官場白癡,他也需要尋找自己的後臺,他的後臺自然便是蘇威。

“上次楚王和我談過,準備逐步改革朝廷官制,御史大夫準備從四品升爲三品,作爲功臣的一種安撫性職務,沒有實權,治書侍御史將改名爲御史中丞,掌握御史臺實權,升爲正四品官,御史臺會越來越重要,壽重,你的前途無量啊!”

蘇威眯縫的眼睛閃爍着精光,他雖然是在泄露一點消息給韓壽重,但同時也是在暗示他,需要站好隊。

韓壽重明白他的意思,連忙欠身道:“沒有閣老的垂愛,就不會有卑職的今天,閣老之恩,卑職會銘記於心。”

蘇威滿意地笑了起來,蒼老的臉上皺紋舒展。他又緩緩道:“今天我把你找來,實際上是有一些事情想和你談一談,讓你明白楚王的意圖,然後你才能順着他的意圖一步步走下去,纔不會出偏差。”

韓壽重默默點頭,雖然蘇威對他有大恩,但蘇威的一些做法他也不是很贊同。蘇威沒有骨氣,一味揣摩上意,私心太重。成爲不了真正的名相,所以韓壽重對蘇威,更多是一種尊重。而不是順從。

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蘇威眼光老辣,看得透政局,這在官場上又極爲重要,他沉默不語,靜聽着蘇威給他的啓示。

“你應該看得明白,現在楚王基本上都是在籠絡各大名門世家,紫微閣五相,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名門士族。包括其他重要的官職,絕大部分都是被各大名門士族所佔據,但這並不說明楚王就想建立一個這樣的王朝,恰恰相反,他並不想。現在只是不得已而爲之。”

“這個我能理解。”

韓壽重沉聲道:“現在隋朝必須得到山東士族的支持,才能和獲得關隴貴族支持的唐朝抗衡。”

“但問題是,現在朝廷中裴、王兩家的勢力太大,已經凌駕其他士族之上,如果這個問題不處理好,很可能會遭致其他士族的不滿和敵視。反而會使隋朝失去士族支持,所以削弱裴、王兩家的大權已迫在眉睫。”

蘇威停頓了一下,見韓壽重眼中露出恍然之色,便知道他聽懂自己的意思了,不由得意地捋須一笑,又繼續說:“從前是因爲朝廷的根基是河東一地,不得不倚重裴、王兩家,所以楚王一直隱忍,但現在他已經拿下河北,隨着河北各大世家的加入,那麼朝廷勢力就要重新進行調整平衡,將兩家獨大變成羣雄並立,這其實也是在變相削弱世家的勢力。”

“我明白閣老的意思了,楚王從河北迴來後,下一步必然是打壓裴、王兩家,是這樣嗎?”

蘇威笑眯眯點了點頭,“正是如此,這個時候,你作爲治書侍御史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韓壽重沉默片刻,他已經完全明白蘇威的意思了,蘇威找他來,就是要自己成爲他的先鋒,打壓裴、王兩家,半晌,他沉聲道:“可是也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雌黃吧!作爲御史,最重要是以事實爲依據。”

蘇威覺得韓壽重哪裡都好,唯一不足就是不會變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證據,官場之上哪有這麼多道理可講,只要是權力鬥爭的需要,就算沒有證據也要變出證據來。

蘇威研究時局當然也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他的蘇黨勢力太弱,他要在楊元慶打壓裴家和王家的過程中獲利,使他的蘇黨漸漸壯大。

這個時候,他需要配合楊元慶的的行動,以得到楊元慶的重用,正是因爲這樣,他才格外地重視韓壽重。

但韓壽重的固執又讓他有點無可奈何,只得暗歎一口氣道:“我當然不會讓你做有違道義之事,這次楚王妃被刺殺事件,難道真和王家無關嗎?”

韓壽重搖搖頭,“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此事和王家有關。”

蘇威臉一沉,心中有些不悅,聲音也提高了,“怎麼會沒有關係,王肅身爲京兆尹,難道不該爲這件事負責嗎?總不能不了了之,誰也沒有責任,等楚王回來,我們怎麼向他交代?!”

蘇威目光嚴厲地注視着韓壽重,語氣裡充滿了不滿和威脅,韓壽重感受到了蘇威施加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他沉思良久,終於點了點頭,“這次刺殺案,京兆尹確實有責任……次日一早,韓壽重向紫微閣正式提出了彈劾案,彈劾京兆尹王肅在安晉寺王妃被刺一案中負有責任。

儘管王緒再三分辨京兆尹沒有能力制止此類事件發生,而且當時負責保衛王妃和世子安全之人,是軍隊,並非京兆尹和縣衙。

但紫微閣還是以三票贊成,一票反對,一票棄權的多數票,認定京兆尹負有責任。

王妃管家已經提前兩天通知過縣衙,王妃將去安晉寺做法事,而官府沒有派人去安晉寺檢查,這本身就是官府的失職。不能用失職作爲免責的理由。

紫微閣隨即提出了罷免京兆尹王肅的建議,等楊元慶批准後生效。

中午時分,一輛馬車在十幾名隨從的護衛下駛出了晉陽宮,向太原城駛去。

馬車裡,裴矩默默地注視着大街上的幾個孩童追逐奔跑,孩童們臉上燦爛的笑容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似乎他的童年也沒有這樣快樂過。他童年的記憶中,只有父親嚴厲的目光和冷冰冰的戒尺,以及堆積如山的書籍。

大街上又迎面走來幾個賣完菜準備出城的老農。他們臉上那心滿意足的笑容,那種無憂無慮的神情,也讓他感到一絲悵然。雖然他做相國已經十幾年,位高權重,卻從來沒有過這種無憂無慮的笑容。

裴矩感到心中有一種難以言述的疲憊之感,這種疲憊之感是來源於一種對自己命運難以把握的焦慮。

在今天紫微閣的投票中,他投下了棄權票,當最後罷免案的結果出來時,他便知道王家已經完了,王肅不過是第一步,下一個將是王緒,王家結束後。就輪到了裴家。

其實裴矩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半年前,楊元慶升裴青松爲記室參軍,就已經在暗示他,將來接替他爲相的人。不會再是裴家子弟,楊元慶已經用記室參軍之職作爲給裴家的補償。

作爲一個老資格的相國,裴矩心裡清楚,裴家在新隋內的勢力太大,已經威脅到了楊元慶的權力,如果裴家再不識相。後果就會很嚴重,將來的皇后很可能就不會再是敏秋。

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後果。

馬車過了護宅河,緩緩在楚王府大門前停了下來,孫女裴敏秋遇刺,他還沒有來探望過,這有點說不過去。

“裴相國可是探望王妃和世子?”管家聞訊出來,上前施禮笑道。

裴矩點點頭,又問:“王妃在嗎?”

“王妃在,老爺和夫人也在。”

“哪個老爺夫人?”裴矩有些不解地問。

“就是....王妃的父母。”

原來是自己的兒子,裴矩呵呵一笑,“正好,替我稟報一下王妃。”

雖然裴矩是裴敏秋的祖父,但他的身份畢竟是相國,是臣子,他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了,太過於隨意會讓楊元慶反感,不知爲什麼,裴矩心中有點懼怕楊元慶。

片刻,管家出來笑道:“相國,王妃有請!”

裴矩走進了王府,很快來到內堂,只見次子文意和兒媳王氏都坐在內堂裡,正和敏秋說話。

裴矩重重咳嗽一聲,走進了內堂,裴文意和妻子連忙站起身,躬身施禮,“父親!”

裴矩笑着擺擺手,“不用這麼客氣了,這裡不是裴府,你們坐下來吧!”

裴敏秋笑道:“祖父也請坐。”

裴矩坐下來,關切地問:“敏秋,你和寧兒都沒事吧!”

裴敏秋搖搖頭,“我們沒事,多虧出塵反應快,在關鍵時救了我們一命,要不我們母子都完了,現在想想也後怕。”

旁邊王氏恨得咬牙切齒道:“這究竟是誰所爲,官府難道就查不到嗎?”

她好像是在自言自語,實際上是在問裴矩,所謂家家都本難唸的經,王氏是裴矩的兒媳,但她和裴矩的關係卻很不好,因爲丈夫在裴家所受的不公待遇,她已經很多年沒有理睬公公了。

裴文意生怕再鬧出不愉快,連忙問:“父親,這個案子有線索了嗎?”

裴矩搖搖頭,苦笑一聲道:“這件事是御史臺在調查,今天韓御史來彙報,那兩個死去刺客的身後竟然沒有一點線索,官府已經畫出圖像,重金懸賞辨認,這件案子需要一點時間。”

裴文意嘆口氣道:“我們都希望官府能早點抓住幕後兇手,否則心總懸在空中,不知還會不會有下一次。”

裴矩點點頭,“官府會盡力抓住兇手,不會再有下次!”

這時,他見敏秋身旁的桌上有一份履歷,心中不由有些奇怪,便問:“那是誰的履歷?”

裴敏秋臉上露出爲難之意,卻不敢說,裴文意連忙欠身道:稟報父親,我們想給明兒找件事情做……話沒有說完,裴矩勃然變色,“這絕對不行……()

第18章 舊情難動第20章 王妃請客第17章 兩強對陣第18章 投票表決第11章 仁壽宮變(三)第40章 釜底抽薪第65章 蕭後心機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7章 收網之時第2章 世充登基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章 雙瞳之將第25章 搶人事件第20章 邊疆奏摺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41章 兵困雁門第75章 謀主之策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6章 說服李靖第1章 灞橋秋色第1章 營州之變第2章 一言九鼎第53章 四子巧郎第5章 元慶回京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7章 收網之時第19章 壯士秦瓊第5章 上兵伐謀第9章 貿易之利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8章 緊急情報第59章 獨孤之憂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31章 野心漸露第19章 邙山遇故第37章 凌晨偷襲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35章 激戰尉氏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44章 中秋異月第53章 窮途末路第38章 關鍵小賊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19章 陰山夜襲第24章 真假使者第8章 弔孝風波第39章 父子攤牌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章 羅藝告密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31章 新的靠山第41章 盧氏橋樑第45章 送君高招第11章 家廟夜審第29章 南下清河第34章 北市暴亂第19章 東巡長城第20章 月夜之戰第45章 援軍到來第8章 元慶抉擇第66章 羅家有喜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3章 唐廷決策第21章 試探底線第17章 京城遊俠第25章 搶人事件第27章 監察御史第40章 痛苦抉擇第28章 捉姦在牀第39章 父子攤牌第15章 強攻榆關第44章 當局者迷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36章 太原之變第26章 宿將抉擇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22章 遼東亂戰第40章 南方來人第34章 泊舟九江第20章 緊急受命第15章 少女遇窘第41章 高麗水師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17章 接受密旨第21章 誰威脅誰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35章 軟硬兼施第49章 引發上怒第40章 先禮後兵第11章 興風作浪第1章 上洛隱梟第8章 元慶抉擇第10章 李密抉擇第8章 臨戰前夜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39章 父子攤牌
第18章 舊情難動第20章 王妃請客第17章 兩強對陣第18章 投票表決第11章 仁壽宮變(三)第40章 釜底抽薪第65章 蕭後心機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7章 收網之時第2章 世充登基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章 雙瞳之將第25章 搶人事件第20章 邊疆奏摺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41章 兵困雁門第75章 謀主之策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6章 說服李靖第1章 灞橋秋色第1章 營州之變第2章 一言九鼎第53章 四子巧郎第5章 元慶回京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7章 收網之時第19章 壯士秦瓊第5章 上兵伐謀第9章 貿易之利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8章 緊急情報第59章 獨孤之憂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31章 野心漸露第19章 邙山遇故第37章 凌晨偷襲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35章 激戰尉氏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44章 中秋異月第53章 窮途末路第38章 關鍵小賊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19章 陰山夜襲第24章 真假使者第8章 弔孝風波第39章 父子攤牌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章 羅藝告密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31章 新的靠山第41章 盧氏橋樑第45章 送君高招第11章 家廟夜審第29章 南下清河第34章 北市暴亂第19章 東巡長城第20章 月夜之戰第45章 援軍到來第8章 元慶抉擇第66章 羅家有喜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3章 唐廷決策第21章 試探底線第17章 京城遊俠第25章 搶人事件第27章 監察御史第40章 痛苦抉擇第28章 捉姦在牀第39章 父子攤牌第15章 強攻榆關第44章 當局者迷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36章 太原之變第26章 宿將抉擇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22章 遼東亂戰第40章 南方來人第34章 泊舟九江第20章 緊急受命第15章 少女遇窘第41章 高麗水師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17章 接受密旨第21章 誰威脅誰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35章 軟硬兼施第49章 引發上怒第40章 先禮後兵第11章 興風作浪第1章 上洛隱梟第8章 元慶抉擇第10章 李密抉擇第8章 臨戰前夜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39章 父子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