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南壓李淵

在大隋的版圖上,弘農郡並不靠黃河,它北方一條狹長的地帶是屬於河南郡,一直延伸到潼關,就彷彿河南郡這個大哥伸出長長的胳膊摟住了弘農郡這個小弟,但在歷史沿革和風俗習慣上,被河南郡奪走的這條沿黃河狹長地帶從來都是屬於弘農地區管轄。..??(

大業九年,楊玄感造反,洛陽勢危,楊廣爲了讓當時的弘農郡太守楊智積擋住楊玄感西撤入關中,便下旨將陝縣以西皆臨時歸轄於弘農郡,迫使楊智積千方百計拖住楊玄感西撤。

詔書上說雖然是臨時管轄,但一直便沒有廢止過,以至於出現了陝縣以西沿黃河的狹長地帶既歸洛陽管轄,同時也歸弘農郡管轄的雙重身份,所以李淵派大將李孝恭率三萬軍隊出現在這條狹長地帶時,引起了洛陽的極大震動,朝野一致認爲這並不是攻佔弘農郡那麼簡單,李淵意圖洛陽,皇泰帝楊侗命王世充緊急應對,王世充便留心腹守城,他親率三萬軍隊駐兵崤山險要之處,虎視眈眈李孝恭的軍隊。

李孝恭的主力軍隊駐紮在陝縣以西約二十里處,緊靠黃河,另外他又派部將黃治功率軍三千守函谷關,又派副將劉弘基率軍五千守弘農城,牢牢控制住了弘農郡的幾處戰略要地,形成了與王世充的對峙之勢。

而就在這時,河東郡探子傳來消息,楊元慶親率四萬大軍從河內郡轉到了河東郡,分兵兩路,一路駐紮風陵渡,一路在黃河對岸的河北縣一帶駐軍,與他們隔河相望。

突來的情況使李孝恭十分擔憂,楊元慶四萬大軍在河北岸駐紮給他帶來極大的壓力,一旦王世充發動攻擊配合楊元慶大軍渡河,如果風陵渡的隋軍再同時渡河,截斷他的退路。他的三萬軍將遭遇滅頂之災,李孝恭緊急派人回長安向李淵報告。

.......

崤山大營內,王世充也站在一座沙盤前久久凝思不語,楊元慶使用沙盤作戰的事蹟已經被很多人知道。王世充也是其中之一,他派斥候細探河南山川,也做了一臺河南道十二郡的沙盤,雖然不如楊元慶沙盤那麼準確細緻,但也比地圖要有用得多。

王世充雖然看着沙盤,可腦海裡卻在想着朝堂之事,抗擊瓦崗軍兩個多月。使他逐漸掌握了軍權,但他和盧楚及皇甫無逸等人的矛盾也開始激化,而他只是一個外來和尚,在朝廷控制上,他遠遠比不上盧楚這些老臣,皇泰帝也明顯偏向於盧楚,這讓他十分被動,雖然他掌握了大部分軍隊。(但護衛皇城的一萬御林軍卻控制在盧楚族侄盧祖尚手中,使他雖然想發動軍事政變,卻又遲遲動不了手。

最近王世充聽到一個傳聞。說朝廷打算招降李密,這使他十分緊張,如果傳聞是真,那麼他就將面臨一個生死之劫,李密的大軍過來便不再是對付洛陽,而是對付他王世充個人,朝廷上沒有人會支持他,這使王世充在政治上有一種四面楚歌之感,使他極爲孤立。

王世充不是朱桀、李子通那樣的造反亂匪,頭腦簡單。只知道殺人掠奪,他也不是楊義臣、張須陀那樣的名帥忠臣,他善於作戰,有統帥能力,也有謀略,而且陰險狠毒。同時,他也有一定政治頭腦和眼光,他知道現在已經不是大業七年那種亂匪四起,羣雄並立的年代,想參與爭奪天下,必須要有政治基礎,要得到文人的支持,得到掌握着各種資源的名門士族的支持。

如果僅憑勇力把朝中文武大臣和皇帝都殺光,那也是他王世充滅亡的時刻,他必須要得到政治勢力的支持,現在他內憂外患,內有盧楚等人的敵視,外有李淵和李密的威脅,令他深感壓力,現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楊元慶,他希望能得到楊元慶的支持,有糧食援助,維持他的軍隊,有軍事支持,使他外來的壓力減弱。

此時王世充也到了情報,楊元慶出兵河東郡,北壓李淵的軍隊,這使他大喜過望,這就意味着侄子王仁則的出使有了收穫,只是侄子怎麼還不回來,令王世充心中焦急不已。

就在這時,帳外有親衛稟報,“仁則將軍回來了!”

王世充大喜,剛想到侄子,侄子就回來了,他連忙令道:“速令他進來見我!”

片刻,王仁則匆匆走了進來,單膝跪下,“侄子仁則參見叔父!”

“快快起來!”

王世充將侄兒扶起,兩人坐下,王世充便急不可耐地問:“怎麼樣,楊元慶是什麼態度?”

王仁則在路上已經聽到了楊元慶轉道河東郡的消息,這就是實現了他的承諾,從北面威壓李淵之軍,表達他的誠意,這個消息令王仁則也感到很興奮。

“叔父,楊元慶在大局上願意和叔父合作,只是一些細節上還需要叔父讓步。”

王世充點點頭,“你先告訴我和他會面的詳細情況,他的每一句話都不能省略。”

王仁則便將他和楊元慶會面的詳細情況一一告訴了王世充,王世充一言不發,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只是在王仁則說得楊元慶稱楊侗爲越王時,王世充的眼睛才閃過一道異亮,他隨即又不露聲色繼續聆聽,當他聽到楊元慶願意支持他再上一步時,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興奮,站起身來回踱步。

他已確信楊元慶支持他取代南隋,隋朝只有一個,在太原而不在洛陽,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他和楊元慶合作的基石,也味着他奪取洛陽政權後能得到楊元慶的支持,能使他渡過最開始的艱難時期。

“叔父,那關於三萬石糧食換取三千名軍器監工匠,我們能答應嗎?”

王世充微微一笑,這個是小問題了,只要能換取楊元慶的支持,這個條件他完全可以答應,而且楊元慶也並沒有提出弘農郡這樣讓他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

“這個條件可以接受。”

“可是.....朝廷那邊會答應嗎?”王仁則擔憂地問道。

王世充猶豫了一下,雖然軍器監是受他的控制,但把三千良匠和他們的家人送走。這卻不是那麼容易之事,他想了想便道:“楊元慶也沒有說馬上要,可以稍微等一等給他,辛苦你再去一趟河東郡。和楊元慶商量一下細節,告訴他,只要李淵軍隊退兵後一個月內,我可以把工匠給他。”

“侄兒明白,我立刻前去再見楊元慶。”

王世充索性寫了一封給楊元慶的親筆信,命侄兒一併帶去。

.......

清晨,弘農縣城門處和往常一樣熙熙攘攘。儘管弘農郡局勢緊張,但對普通民衆並沒有什麼影響,一大羣農民挑着擔聚在城門前,吵嚷着要進城賣菜。

這時,一名騎馬的男子帶着一輛馬車從遠處而來,擁擠的人羣使他們不得不放慢速度,耐着性子跟着籮筐扁擔一起進城。

男子約三十餘歲,皮膚白皙。瘦長臉,頜下留一縷黑鬚,雖然顯得有點憔悴。但目光卻十分清澈明亮,此人便是曾經擔任五原郡太守的楊師道,他也是楊雄之子,大隋皇族,楊元慶在豐州自立後,他不得不離開五原郡回京,被楊廣任命爲樑郡太守,可樑郡又被瓦崗軍攻佔,他只得回京出任鴻臚寺卿,皇泰帝即位後。他又被任命爲禮部尚書。

昨天中午,楊師道得到確切消息,盧楚等人已經說服了皇泰帝,準備接受李密的投降,這便使楊師道十分緊張,他意識到一場兵亂將至。他連夜帶着妻兒逃離了洛陽城,來兄長楊恭道這裡避一避。

楊師道昨晚趕了一夜的路,也考慮了一路,儘管他也聽說兄長投降了李淵,但楊師道本人卻想去太原,原因很簡單,他的親妹楊佩華化名江佩華,嫁給了楊元慶,被封爲楚王側妃。

而且他曾擔任五原郡太守,有很強的豐州人脈,和崔君素、杜如晦、張庭等北隋高官關係都很不錯,他相信自己能得重用,說不定還能入相。

但有些話他要和長兄楊恭仁交代一下,楊師道的妻子在去年病逝,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由他的小妾白玉娘照顧,這次逃出洛陽,一併將他們帶了出來。

馬車緩緩在郡衙後門停下,這裡是太守府宅,府門前十分忙碌,十幾輛馬車裝滿了大大小小的箱籠,幾十名衙役正在幫忙搬運物品。

楊師道心中微微一怔,大哥這是要搬家了嗎?正好楊恭仁從大門內走出,安排他的書箱。

“大哥!”

楊師道喊了一聲,楊恭仁一回頭見是三弟,他愣住,三弟不是在洛陽任禮部尚書嗎?怎麼來弘農郡。

“大伯!”楊師道的兩個兒子也車窗探頭向他招手。

楊恭仁呵呵笑着迎了上來,伸手摸了摸兩個侄兒的腦袋,對楊師道笑問道:“你怎麼不先寫封信來,再晚一個時辰,我就要走了,你到哪裡找我去?”

“大哥是去哪裡?”

楊恭仁笑了笑,“這裡說話不方便,去屋裡說吧!”

楊恭仁吩咐家人將馬車牽進府,又命人把妻子找來帶孩子,他則帶着兄弟進了書房,楊恭仁和楊師道是同父異母,而且楊恭仁要比師道大十歲,雖然如此,他們兄弟間的感情卻非常深厚。

兩人進書房坐下,楊恭仁便問:“洛陽出什麼事了嗎?”

楊師道嘆了口氣,“盧楚一幫蠢人引狼驅虎,洛陽要估計要兵變了。”

楊師道便將盧楚說服皇泰帝準備接受李密投降之事說了一遍,他嘆息道:“王世充是心狠手辣之輩,他豈肯束手就擒,必然會先下手,南隋朝廷遲早要改姓王了。”

楊恭仁沉吟一下道:“不如你跟我去長安吧!李淵已封我的戶部侍郎,我也可以保你爲太守。”

楊恭仁注視着兄弟,楊師道搖搖頭,“我決定去太原,想請兄長給我弄一艘船。”

楊恭仁沉思良久,終於答應了,“也好,將來楊元慶和李淵尚不知鹿死誰手,我們兄弟確實要給對方留一條後路。”

........

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22章 鄭家春水第39章 父子攤牌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29章 回馬一槍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2章 先攻內部第1章 初入楊府第5章 敏秋心事第2章 計取飛狐第8章 臨戰前夜第12章 東都內亂第25章 燕城大戰第58章 北市偶遇第50章 局勢漸變第7章 幽州之憂第8章 欲速不達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30章 驕將爭功第2章 一言九鼎第28章 殺人無形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15章 強攻榆關第22章 戰略撤退第4章 緊鑼部署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7章 元家之慾第40章 禍水東引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5章 元慶回京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8章 諫臣之死第78章 戰略撤退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10章 捉兇逼宮第9章 綠茶疑蹤第37章 疑兵之計第19章 離別之酒第51章 一葉知秋第9章 一名小兵第11章 風險悄至第28章 初遇建德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7章 壟斷漕運第36章 形勢嚴峻第112章 攻破外城第23章 殺機暗伏第38章 東路使者第24章 聞喜裴氏第35章 計劃有變第31章 淵突之盟第39章 齊府隱憂第38章 東路使者第54章 兵臨城下第18章 追根究底第22章 鄭家春水第17章 收網之時第24章 海寺之戰第15章 史蜀之毒第29章 風過雁門第8章 一點眉目第11章 瀚海奇兵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19章 家族利益第44章 公主阿蠻第9章 舌燦蓮花第12章 平亂奪權第39章 夜襲江城第25章 十猛之計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37章 一記反抽第27章 晉陽疑雲第24章 略施小計第54章 齊王之危第29章 運籌帷幄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3章 都市賣豹第23章 遠方來人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34章 尋找突破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34章 裴矩之策第44章 西秦使者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6章 月夜雙殺第59章 兄弟反目第48章 兩路奇兵第14章 龍鳳美玉第17章 路遇李淵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24章 海寺之戰第65章 北市買珠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28章 初遇建德第4章 客棧新友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0章 絕戶之計第32章 道士軍師
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22章 鄭家春水第39章 父子攤牌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29章 回馬一槍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2章 先攻內部第1章 初入楊府第5章 敏秋心事第2章 計取飛狐第8章 臨戰前夜第12章 東都內亂第25章 燕城大戰第58章 北市偶遇第50章 局勢漸變第7章 幽州之憂第8章 欲速不達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30章 驕將爭功第2章 一言九鼎第28章 殺人無形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15章 強攻榆關第22章 戰略撤退第4章 緊鑼部署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7章 元家之慾第40章 禍水東引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5章 元慶回京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8章 諫臣之死第78章 戰略撤退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10章 捉兇逼宮第9章 綠茶疑蹤第37章 疑兵之計第19章 離別之酒第51章 一葉知秋第9章 一名小兵第11章 風險悄至第28章 初遇建德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7章 壟斷漕運第36章 形勢嚴峻第112章 攻破外城第23章 殺機暗伏第38章 東路使者第24章 聞喜裴氏第35章 計劃有變第31章 淵突之盟第39章 齊府隱憂第38章 東路使者第54章 兵臨城下第18章 追根究底第22章 鄭家春水第17章 收網之時第24章 海寺之戰第15章 史蜀之毒第29章 風過雁門第8章 一點眉目第11章 瀚海奇兵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19章 家族利益第44章 公主阿蠻第9章 舌燦蓮花第12章 平亂奪權第39章 夜襲江城第25章 十猛之計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37章 一記反抽第27章 晉陽疑雲第24章 略施小計第54章 齊王之危第29章 運籌帷幄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3章 都市賣豹第23章 遠方來人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34章 尋找突破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34章 裴矩之策第44章 西秦使者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6章 月夜雙殺第59章 兄弟反目第48章 兩路奇兵第14章 龍鳳美玉第17章 路遇李淵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24章 海寺之戰第65章 北市買珠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28章 初遇建德第4章 客棧新友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0章 絕戶之計第32章 道士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