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楊諒投降

一個時辰後,熊熊大火已經吞沒了整個高壁嶺,而高壁嶺ˉ妁十五士兵只逃出不足八萬人,七萬餘人被殺死、燒死、自相殘殺而死,整個高壁嶺山頭死屍堆積、臭味刺鼻,儼如森羅地獄,這場偷襲戰也是整個平定楊諒戰役中死傷最慘烈的一戰。

張須陀也因這一戰備受爭議,數十名文官聯名向隋帝楊廣彈劾張須陀過於殘暴,請求嚴懲張須陀,而楊素卻力保張須陀大功,最後楊廣不計他此戰之功,也不計他過,而以他奪取蒲津關之功,封張須陀上開府儀同三司、出任齊州司馬。

高壁嶺一戰,是決定整個戰局的關鍵,當楊諒十幾萬大軍在高壁嶺潰敗後,便已經註定楊諒失敗的結局。

五天後,楊素率十五萬大軍抵達太原城,同時李子雄和楊元慶率三萬幽州軍,楊義臣和李景率六萬朔代之軍,以及幷州十五州州兵·共計三十萬大軍包圍了太原城。

幷州總管府內,楊諒將自己關在房內,一天一夜誰也不見,他已經絕望了,他是楊堅最寵愛的小兒子,從小便將他捧上手中長大,從未遇到過任何挫折,可當他第一次挫折來臨時,卻是他生與死的考驗,是他人生的衰與榮的轉折。

房間裡,楊諒一杯接一杯地喝着悶酒,已喝得酩酊大醉,在他身邊坐着一名絕色美女,楊諒最寵愛的姬妾盧姬,她正柔聲勸說着楊諒,“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早點投降,這樣還能保一個富貴,以殿下親王身份,只要二皇兄饒過殿下,後半生的榮華富貴肯定不會少,殿下不要揪心了·實在不行就投降吧!臣妾支持你。”

楊諒摟住美人的香肩醉醺醺道:“其實若不是他們逼我,我早就投降了,怎麼會等到今天,投降了·我楊諒一樣地位極人臣,一樣地享受榮華富貴,人生在世,不就是‘享受‘二字嗎?美人,你說對不對?”

“殿下說得極是,整天打打殺殺有什麼意思,中秋節都過了·我們連月都沒賞,哎!殿下不覺得遺憾嗎?”

“回京後,我們天天賞月,說實話,我也想回京了。”楊諒長長嘆了口氣。

兩人在房中說着話,這時,外面忽然傳來喝喊聲,“我要見殿下·你們讓開,讓開!”

院子裡,上柱國裴文安執劍闖進了院子·十幾名侍衛團團將他圍住,裴文安也不再衝撞,而是厲聲喝道:“殿下,軍中傳言殿下要投降,已鬧得軍心不穩,請殿下前去澄清傳言。”

裴文安心中充滿了憤恨,當初他建議楊諒取蒲津關,如果楊諒採納,那麼他們早就攻進關中,但楊諒卻優柔寡斷·半路放棄。

他後來又勸楊諒集中兵力取幽州,打通前往遼東之路,但楊諒卻捨不得放棄幷州,最後導致今天的全線潰敗,使他心中對楊諒充滿了失望和憤怒。

剛纔他聽楊諒的一名心腹大將說,楊諒已經準備投降·這個消息讓裴文安又驚又怒,壓抑在心中的憤怒終於爆發了。

“殿下,你要去給將士們說清楚,絕不會投降!”

半晌,房間裡傳來楊諒懶洋洋的聲音,“孤家想投降又怎樣?”

裴文安愣住了,半晌,他高聲道:“太原城內還有精兵五萬,糧食百萬石,水源不絕,城內到處可以種糧,城高牆厚,完全可以支持一年,殿下可以堅持,等朝中生變。”

“孤家已經累了,不想再玩了,結束吧!”

“玩?”

裴文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他向後退了兩步,怒火在他心中再次燃燒,他厲聲喝道:“殿下此言對得起爲殿下戰死的將士們嗎?代州數萬人陣亡,蒲州、高壁嶺死傷十餘萬,他們都是爲殿下而死,而且死後還要背上叛逆之名,他們爲殿下付出性命,殿下一個‘玩,字就可以打發嗎?”

“那是他們自己愚蠢,怪不得別人。”楊諒依然在房中輕描淡寫道。

裴文安呆住了,良久,他心中的憤怒卻消失了,眼睛裡流露出了一種深深的悲哀,慘然一笑道:“是!我們都很愚蠢,爲了一個視將士如草芥的獨夫,我們不惜放棄家小,放棄名聲榮譽,放棄自己的性命,我們真的很蠢啊!”

他仰天大喊:“蒼天,你殺死我這個蠢人吧!”

楊諒大怒,“把此人亂棒打死!”

“不要你殺,我自己死!”

裴文安悲愴大喊:“我裴文安爲了一個毒王,竟然送了數萬將士的性命,我該死!我確實該死!”

裴文安將劍橫脖子,猛地一拉,自刎身亡。

數十名侍衛呆呆地望着裴文安屍體,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他們默默地將裴文安的屍體擡出了院子,房間裡隱隱傳來楊諒的聲音,“美人....我們再喝一杯。”

城外隋軍帥帳內,主帥楊素一一接見各路主將,楊元慶單膝跪下,抱拳給祖父見禮,“上鎮將軍楊元慶叩見大帥!”

楊素忍不住呵呵笑了起來,心中欣慰之極,孫子能在這次平叛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固然令他讚賞,但更要是,元慶能夠放棄爭功,主動配合楊義臣,尤其聽說他將賞賜全部分給部下,這才令人感概萬分。

這就說明他孫子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不再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澀猛將,而是已經能考慮大局,獨擋一面了。

他連忙把元慶扶起,“孩子,你雖沒有得到高封,但祖父卻認爲你是平叛第一功臣,你沒有給祖父丟臉。”

楊元慶鼻子一酸,眼淚都幾乎流下,他恭敬地說道:“孫兒不敢居功,孫兒能連升兩級,已是心滿意足。”

楊素笑了笑,一指旁邊的張須陀道:“去見見你師傅。”

楊元慶走到張須陀面前,雙膝跪下,“徒兒元慶叩見師傅!”

張須陀從楊元慶進門時便驚歎不已,這孩子已經完全突破了·六年不見,他身高和自己相仿,雙臂有千斤之力,張須陀一眼便感覺到·楊元慶的武功已經不亞於他,能得此佳徒,着實讓張須陀感到欣慰。

他扶起楊元慶,拍了拍他肩膀,沉聲道:“好小子,比師傅預想的更好。”

楊元慶六年不見張須陀,見他比從前蒼老·他能有今天,完全是張須陀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心中只有不盡的感激。

“師傅教授之恩,元慶銘記於心,永世不忘。”張須陀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我知道,你是我張須卩唯一的徒弟·我教你武藝,只希望你能爲國盡忠,報效天子·成爲我大隋之棟樑。”

楊元慶默默點頭,這時,楊素在一旁笑道:“張將軍,你不想試試自己徒弟的武藝嗎?”

其實張須陀早有此意,他聽說楊元慶一個照面便將幷州第一猛將王拔挑於馬下,讓他深爲驚訝,他知道王拔是出了名的力大槍狠,竟然連自己徒弟一招都敵不住嗎?他心中也充滿了好奇,元慶的武藝到底什麼程度了?

他見楊元慶的眼睛裡也充滿期待,不由會心一笑·拍了拍他肩膀,“想把師傅也挑於馬下嗎?”

“徒兒不敢,但請師傅指教。”

“很好,那我們去營外一試。”

大帳外,楊元慶和師傅張須陀的比武吸引了千餘名親兵和大將們的圍觀,四周一片竊竊私語·幾乎都不太看好張須陀,道理很簡單,楊元慶瞭解師傅的武藝,但師傅也不瞭解徒弟的槊法,如果說經驗,楊元慶在草原也是身經百戰,經驗絕不比張須陀少。

張須陀騎馬而立,目光沉靜地注視着百步外的楊元慶,這是他教出來的徒弟,他能感覺到楊元慶一種特殊的武學氣質,這是和他一樣的氣質,使他們之間有一種別人感受不到的默契。

從這種氣質,張須陀便可以判斷出楊元慶的力量和速度應該和自己在伯仲之間,但楊元慶那種年輕人特有的反應和敏銳,卻要強於他。

張須陀戰刀揮動,大喝一聲,“來吧!”

楊元慶緊咬嘴脣,加快了馬速,戰馬如風馳電掣,手中馬槊儼如千鈞之力,向張須陀疾刺而去,這種猛將盡全力爆發出來的氣勢,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一種莫名的壓力,彷彿楊元慶這驚天一刺所發出的力量也會將自己傷及。

楊素心中暗暗吃驚,他低聲問旁邊的長孫晟,“公以爲他們師徒二人誰更高一籌?”

長孫晟微微笑道:“元慶雖是用槊,但他的力量技巧卻是和張將軍一樣,張將軍應該知道元慶的破綻在哪裡?不過他們之間不會有勝負結果。”

楊素捋須點了點頭,他能理解長孫晟的話,如果張須陀破解元慶的破綻,那麼就等於把他張須陀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張須陀不會這樣做,他們必然會用一種只有自己明白的方式結束比武。

楊元慶的馬速越來越快,他大喝一聲,雷霆一擊向張須陀刺去,他們都能把握住分寸,不會真的傷了對方。

張須陀也厲聲高喝,“來得好!”

他斜刺裡向楊元慶的左臂一刀劈去,刀勢如閃電,卻在半路刀鋒一轉,刀背滑在楊元慶的槊杆上,彷彿以四兩撥千斤,將楊元慶的槊盪開,隨即兩馬交錯而過。

這一照面,兩人勢均力敵,但奇怪的是,兩人都不再打了,對視一笑,心中都明白,楊元慶知道師傅剛纔斜刺一刀,其實就抓住了自己的一個破綻。

楊元慶使得是刀法中第一試,劈山,看似慢,實則快,這一招要求對力量控制得非常精妙-,但張須陀卻用刀法第十一式,入海,恰恰就是對這一招的剋制,滑桿一刀能卸掉楊元慶所有的力量,如泥牛入海,會給楊元慶一腳踩空般的難受。

但楊元慶也感受到了,師傅的力量和速度都比自己略遜一分,也就是說,他可以擊敗師傅張須陀,而師傅也同樣可以在招數上擊敗他,他們之間比武,確實很難說,誰勝誰負。

“多謝師傅指教!”楊元慶抱拳道。

“不錯,你比我想象的要高明,你很善於抓住戰機,。”

楊素在一旁笑問:“到底是誰敗了?”

張須陀在馬上躬身道:“回稟大帥,其實我們都沒敗,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元慶遲早會勝過我。”

“好吧!你們自己心裡明白便可,我就不多問了。”

楊素又對衆人笑道:“大家進帳,一起商議攻城方案。”

就在這時,一名親兵飛奔至大營前,興奮得大喊:“大帥,叛王楊諒開城投降了!”

楊素眼睛驀地睜大了,大喜道:“速傳令全軍,列隊受降!”

張頇陀在一旁連忙勸道:“大帥,當心楊諒投降有詐。”

楊素眯起眼微微一笑,“不會,楊諒此人我很瞭解,雖野心勃勃,卻又膽小無用,註定成不了大事,他若有詐降的魄力,靈石縣他就不會那樣慘敗了。”

‘咚!咚!咚!,巨大的鼓聲敲響,數十萬平叛隋軍列隊嚴正以待,旌旗如雲,槍戟如林,楊素頭戴金盔,身着金甲,手握天子受降劍,騎馬立在隊伍最前面,在他身後,數百名大將頂盔冠甲,氣勢威武。

此時,太原城門已經大開,城頭大旗全部倒伏,一隊隊叛軍士兵走出城門,將手中兵器放下,舉手向隋軍投降,長孫晟率領三萬騎兵,將投向的數萬軍隊帶走,城門口兵器堆積如山。

漢王楊諒終於出現了,身後跟着數百名文武僞官,楊諒赤着上身,雙手被麻繩反綁,脖子下掛着漢王金印,神情異常沮喪,其實他手上還有六萬精兵,太原城內還有百萬石糧食,加上太原城牆高大堅固,堅守一年完全沒有問題。

關鍵是楊諒已經沒有信心,他只剩下太原一城,幷州以下所有州縣都不再支持他,使他心中絕望了,稱帝登基的野心已經消亡,他現在只求能夠後半輩子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只求做一個富家翁,他便心滿意足。

楊諒走出城,跪倒在地,他顫抖着聲音大喊:“罪臣楊諒,向朝廷天軍乞降。”

楊素緩緩催馬上前,楊元慶護衛在祖父身後,手執盾牌長槊,警惕地注視着楊諒身後投降文武官員中的一舉一動。

楊素淡淡對楊諒笑道:“我奉大隋皇帝之令,平息叛逆,爲幷州黎民不再受兵災塗炭,我以大隋平叛主帥的名義,准許你投降,你的罪名處置,由皇帝陛下和朝廷決定。”

楊諒含淚磕頭,“多謝楊太僕準降,罪臣願接受皇帝陛下任何處置!”

仁壽四年八月,漢王楊諒走投無路,最終在太原城下投降了楊素,此時距楊素向楊廣保證的半個月平叛僅僅只差一天.

..........糹

第31章 矛盾激化第36章 返回太原第4章 江淮伏威第75章 謀主之策第46章 攻克平壤第54章 把水攪渾第4章 啓用暗線第24章 等待機會第12章 血戰突圍第39章 夜襲江城第28章 局勢複雜第33章 猛將須陀第2章 宇文義子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2章 銀甲小將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8章 親情如水第34章 北市暴亂第3章 意外相遇第50章 潼關內訌第29章 蕭後召見第20章 世充密使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7章 拜訪沈家第57章 兩個要求第34章 夜攻太原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22章 河東紳商第18章 垂死掙扎第11章 宇文新計第20章 毒心李淵第21章 誰爲主將第6章 夜襲柔遠第17章 爭奪鐵礦第5章 突厥野心第20章 君心似虎第44章 被迫抉擇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5章 出海遠征第59章 暗度陳倉第38章 兵分兩路第28章 二次談判第21章 生俘雄信第13章 深巷小宅第12章 河內對策第46章 王庭之變第13章 城中暗流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3章 北邙祭祖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68章 突襲漳南第16章 夜探胡營第12章 裴閥老謀第25章 血戰大利(下)第21章 試探底線第34章 裴矩之策第63章 北地迎歸第1章 初使西域第33章 拜彌勒教第19章 離別之酒第14章 龍鳳美玉第30章 飲恨弘農第62章 激戰七裡第41章 不惹小人第46章 糧價危機第25章 初有收穫第7章 賀若之怒第14章 內部奸細第140章 蕭樑烈女第24章 公主壽宴第66章 羅家有喜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2章 有喜有憂第28章 關鍵小人第51章 范陽盧氏第19章 東巡長城第35章 越境事件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章 敵蹤初現第33章 跨境剿匪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6章 玄感起事第42章 被迫求援第68章 羅藝之慮第27章 接風酒宴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40章 孤膽英雄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32章 最壞結果第58章 蕭後心思第27章 李思楊慮第1章 出征突厥第24章 安撫江南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1章 重磅加碼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50章 鴻門酒宴
第31章 矛盾激化第36章 返回太原第4章 江淮伏威第75章 謀主之策第46章 攻克平壤第54章 把水攪渾第4章 啓用暗線第24章 等待機會第12章 血戰突圍第39章 夜襲江城第28章 局勢複雜第33章 猛將須陀第2章 宇文義子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2章 銀甲小將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8章 親情如水第34章 北市暴亂第3章 意外相遇第50章 潼關內訌第29章 蕭後召見第20章 世充密使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7章 拜訪沈家第57章 兩個要求第34章 夜攻太原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22章 河東紳商第18章 垂死掙扎第11章 宇文新計第20章 毒心李淵第21章 誰爲主將第6章 夜襲柔遠第17章 爭奪鐵礦第5章 突厥野心第20章 君心似虎第44章 被迫抉擇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5章 出海遠征第59章 暗度陳倉第38章 兵分兩路第28章 二次談判第21章 生俘雄信第13章 深巷小宅第12章 河內對策第46章 王庭之變第13章 城中暗流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3章 北邙祭祖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68章 突襲漳南第16章 夜探胡營第12章 裴閥老謀第25章 血戰大利(下)第21章 試探底線第34章 裴矩之策第63章 北地迎歸第1章 初使西域第33章 拜彌勒教第19章 離別之酒第14章 龍鳳美玉第30章 飲恨弘農第62章 激戰七裡第41章 不惹小人第46章 糧價危機第25章 初有收穫第7章 賀若之怒第14章 內部奸細第140章 蕭樑烈女第24章 公主壽宴第66章 羅家有喜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2章 有喜有憂第28章 關鍵小人第51章 范陽盧氏第19章 東巡長城第35章 越境事件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章 敵蹤初現第33章 跨境剿匪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6章 玄感起事第42章 被迫求援第68章 羅藝之慮第27章 接風酒宴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40章 孤膽英雄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32章 最壞結果第58章 蕭後心思第27章 李思楊慮第1章 出征突厥第24章 安撫江南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1章 重磅加碼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50章 鴻門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