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

“呵呵,原本是有事來求天官,現在看來倒不必說了。”

“老七有話直說吧。”張瀚將自己心中想了多日的話說出來,心頭也鬆塊了不少,有些事,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了,現在後悔都晚了,但他不願與張居正鬧的太不愉快,因此便向遊七道:“不管是何事,只要老夫能勉力辦到的,絕不會推辭。”

“哦?”遊七冷笑一聲,道:“兩件事,一件是我家老爺吩咐,請天官上奏朝廷,帶頭奏請奪情。”

“此事已經有呂閣老,張閣老兩位閣老奏過,也有御史奏過,老夫何必多這個事?”

“當時並無旨意!”

遊七厲聲道:“今晚會有中旨到汝家,天官接還是不接呢?”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把張瀚驚的差點跳起來。在此之前,皇帝和太后都是態度不明,所以張瀚等人才決定追隨呂調陽,如果真有中旨下,說明內廷之中就有新的決議了,到時候自己就成了首鼠兩端的小人!

一念及此,張瀚反而下定了決心,安然道:“政府奔喪,宜予殊典,此禮部事,問吏部何爲?老七,請將此話,帶回給元輔知道。”

“好,好的很!”

遊七沒想到,一直在自己面前恭謹有加的張瀚會如此硬派,叫張瀚這個重要的朝臣再次上奏奪情,這是馮保的主意,下中旨也是他提前做出的決斷,張瀚雖然不是閣臣,但地位要緊,是負責人事工作的吏部天官,不論是京察還是平時的考覈,吏部都掌握着普通官員的升遷與貶黜,所以天官一職,猶爲尊貴。

表面上是大宗伯更清貴一些,但從內閣入閣的序列來看,天官和大宗伯並駕齊驅,沒有誰強誰弱的問題。

甚至,強勢的吏部天官根本無需入閣,照樣會有閣臣的能量和勢力,嘉靖年間的楊溥,便是其中最顯要的一個。

此前雖然有兩閣臣上書,但呂調陽此後的動作使羣臣都明白了他的真實意思,人心就立刻變了,但以張瀚是張居正絕對心腹的身份加天官的地位,一上奏之後,張居正和馮保,還有內廷的心意,想來外廷的朝官們就全明白了,那時候,這羣最擅長馬屁功夫的傢伙會怎麼做,也就不用多操心了。

誰知道張瀚居然如此硬氣,打死也不肯上奏,這一下此前的計較全白費了。

“還有件事,老七你還沒說。”

“哼,不必說了。”

遊七此來還有張居正另外的交待,就是吏部不管怎麼樣,不準將沈榜貶黜的太厲害,雖然對馬自強也要有交待,張居正默許了張瀚將自己這個門生知縣暫時免職的做法,但不代表他能容忍將沈榜貶落到京外去。

無論如何,要保一保沈榜,否則門生和恩師之間還有什麼利益可言?

但張瀚連上奏之事也不肯答應,這件事就更不必提了。

遊七拔腳就走,張瀚也是一臉苦笑的回到堂上,一見他的臉色,呂調陽便是好奇的問起發

生了何事。

待聽到有中旨令張瀚上奏時,呂調陽原本紅光滿面的臉龐立刻變的慘白一片,手中的汝窯小蓋鍾也是拿不住,“啪嗒”一聲,摔倒在吏部大堂的方磚之上,跌成粉碎!

……

“太后,皇上容稟,僅是這不到二十天的光景,天下已經快大亂了。”

馮保今年四十左右,還是當年隆慶皇帝在潛邸時任用的親信太監,後來隆慶繼位之後,馮保先入司禮,後來慢慢又執掌東廠,最終在隆慶逝世,萬曆繼位的關鍵時刻與張居正這個外朝大學士聯起手來,造了當時的首輔高大鬍子高拱的謠言,說是高拱瞧不起小皇帝,有不臣之心,高拱也確實是被人抓住了痛腳,說錯了話,所以被逐還鄉,狼狽而出,馮保心狠手辣,爲了防止高拱將來回朝,又唆使人誣告高拱謀反,張居正在這件事上立場不謹,態度曖昧,這使得士林極爲不滿,後來在朝官們的集體努力下,張居正勸說馮保收手,高拱這才保住了性命。

國朝士大夫互鬥,除了當年嚴嵩害死夏言外,幾乎沒有這麼刀光劍影的情形,大家鬥來爭去,無非是那張椅子和其代表的權力,又不是皇位,沒必要你死我活的,以大明優容士大夫的傳統,回家之後就是鄉官,一樣是過的舒舒服服,何必你死我活?

張居正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一落千丈,有權相和姦雄的感覺出來,就是因爲馮保要殺高拱一事上的態度。

在這件事上馮保是豬隊友,在奪情之事上,開始張居正在猶豫,拒絕了馮保給他站隊的請求,結果十幾天下來,支持奪情的寥寥無已,反對奪情的人越來越多,馮保不覺得這是衆意,反而對張居正的軟弱大爲不滿,他在自己的私邸對遊七大罵朝官無義,也指責張居正太軟弱,最後他大大咧咧的保證,只要自己在皇太后面前奏請奪情之事是事屬必要,那麼皇太后就會一定支持,中旨,想要立刻就有。

這種自信是馮保這麼多年在內廷建立的勢力的基礎上,他要說什麼,底下的人就跟着說什麼,他說黑,就沒有人敢說白。

在中午時起,他就罕見的跑到慈聖宮,當着皇太后和皇帝的面,說起這陣子地方情形不穩,百官懈怠差事,清丈,條編法,驛站等諸多事情已經無人理會,改革這麼多年的成果,眼看要不保,同時馮保還大肆渲染邊境的北虜有異動,因爲張相國將要去位,北虜覺得中國無人,可能會再次犯邊,幾千裡的邊境,將有可能同時燃起戰火。

這些話用來打動李太后還算輕鬆,但是想欺騙萬曆就幾乎沒有可能了,現在西北到大同沿線的北虜老實的不得了,薊鎮對面是小王子和黃臺吉等俺答的子孫,是有些桀驁不馴的感覺,但鎮帥是戚繼光,有戚繼光在還擔心北虜鬧什麼事不成?況且宣府還有一個馬芳,遼東還有李成樑和祖家將,京城裡頭則是與戚繼光齊名的俞大猷,這樣的豪華配給還擔心有邊患,馮大伴是欺朕無知焉?

皇帝一時忍不住,

同時親政的渴望在心中翻來倒去,實在難以按捺得住,當着皇太后和潞王的面,也是罕有的與馮保唱起對臺戲來。

“皇上,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在萬曆長篇大論之後,馮保並沒有退縮,而是用居高臨下的口吻道:“各方鎮帥這麼效力,能鎮的住,這是誰的功勞?戚帥,李帥,俞帥,都是誰選拔重用的?若是張先生不在了,這些鎮帥會不會靠不住,誰知道?”

萬曆勃然大怒,十年前馮保這麼和他說話,他還聽着沒什麼,現在帝王的尊嚴越來越難以叫人觸犯,馮保還是這麼哄小孩一樣和他說話,令得他十分憤怒。

如果有可能,他很想立刻下令將此刁奴拖下去打死算了,但想想也是不可能,只能冷哼一聲,重重轉過頭去。

再看到好弟弟潞王似笑非笑的表情時,萬曆心中的憤怒就更足了。

李太后被吵的不厭其煩,她這幾年過的十分舒服,除了自己那個二百五的爹經常進來要錢要人找麻煩,還有需要給大佛捐黃金時張居正會反對一下,除此之外,就是天下唯我獨尊的第一人,說皇帝是天子,但這個天子沒事就得被罰跪,這天下還有誰比她更尊貴?這樣的好日子過下來,她對張居正的信任是沒有保留的,況且她也是從嘉靖年間過來的,嘉靖嘉靖,就是家家乾淨,府庫無錢,百姓無錢,養兵沒錢,養官也沒有錢,連裕王這個皇帝長子都過的窮酸之極,當年的李選侍想給自己置辦點頭面首飾,裕王都是拿不出銀子來,那種日子都經歷過的人,對現在張居正創造出來的這一切,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庫有一千萬石以上的餘糧,邊境穩固,太倉還有二百萬以上的存銀,這個功勞,李太后感覺給張居正封爵都是應該的,現在強逼着這個能幹的元輔丁憂,她的心裡也是十分的不甘。

但如何說服有點倔強和自主的兒子,這就是李太后在頭疼的地方了。

她再強勢,終究還是要歸政給兒子的,否則就會被人譏評爲戀權,太后無論如何也不想背上這種名聲,所以馮保上竄下跳,只要萬曆不鬆口,太后也不便直接下令,只是太后已經很不耐煩,看向自己兒子的眼神也就越來越不善了。

再看看一直乖寶寶模樣坐在自己身邊的潞王,李太后心裡突然有一個危險的念頭涌上心頭,但她又很快將那種念頭給驅散了。

“皇帝到底如何是想,總得有個態度!”

聽到皇帝和馮保辯論,李太后最終道:“不論如何,張先生是有大功於國,現在皇帝到底是怎麼個章程,總得有個說法。”

萬曆心底當然有自己的小秘密,那個小秘密就是扶植別人,建立自己的勢力,大婚之後迅速親政,抓住權力不放。

但眼前一個是親孃,一個是大伴,還有一個好弟弟,萬曆的小心思實在沒有辦法說出口來。若是和儒生一樣強調奪情有違孝道,連萬曆自己都會將自己看輕了,實在太不成理由的理由了。

(本章完)

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二百章 廷仗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桿第四百九十章 堡內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八百七十五章 礦稅第七百六十四章 辭官第五百四十二章 步伐第七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三百五十二章 侮辱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六百四十七章 青年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四百七十八章 奔射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二百四十二章 美人第二十章 長兄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二百七十七章 迷團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七百二十九章 請客第八百四十一章 記帳第七百五十一章 如夢第九百零一章 左右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二百四十六章 野心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一百三十一章 車戰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五百二十五章 郵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房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軍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快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七百一十章 封賞第五百五十四章 小隊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誓第四百二十二章 撫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毒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壓迫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三百八十一章 覆信第八百零八章 收復第五十八章 擊掌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四百二十四章 邊牆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三百四十五章 鎮東第七十二章 論商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五百一十二章 太保第一百一十七章 挪用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勳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追逃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八百六十一章 盤算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七十八章 榜眼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十四章 寶和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四百一十四章 離開第六百八十章 糧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剛猛第六百六十七章 向前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發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
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二百章 廷仗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桿第四百九十章 堡內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八百七十五章 礦稅第七百六十四章 辭官第五百四十二章 步伐第七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三百五十二章 侮辱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六百四十七章 青年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四百七十八章 奔射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二百四十二章 美人第二十章 長兄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二百七十七章 迷團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七百二十九章 請客第八百四十一章 記帳第七百五十一章 如夢第九百零一章 左右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二百四十六章 野心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一百三十一章 車戰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五百二十五章 郵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房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軍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快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七百一十章 封賞第五百五十四章 小隊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誓第四百二十二章 撫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毒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壓迫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三百八十一章 覆信第八百零八章 收復第五十八章 擊掌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五百三十章 報效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四百二十四章 邊牆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三百四十五章 鎮東第七十二章 論商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五百一十二章 太保第一百一十七章 挪用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勳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追逃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八百六十一章 盤算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七十八章 榜眼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十四章 寶和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四百一十四章 離開第六百八十章 糧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剛猛第六百六十七章 向前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發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