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滅明(二)

城內明軍和鳳陽百姓納悶於漢軍的圍而不攻,而漢軍的中下層將佐與士兵亦是摸不着頭腦。眼見天氣一天冷過一天,雖然漢軍後勤補給充足,將士不必如同明軍那樣受苦,然而冰天雪地困在孤城之外,卻也並非是樂事一樁。

“大將軍,咱們兵屯於孤城之下,明明可以一鼓而下,何苦圍而不攻,徒耗糧草?”

江文瑨與張鼐都是一衛大將,面對屬下部將的質疑詢問,兩人卻是無話可答。張鼐到也罷了,江文瑨專制日本多年,統帥用兵都是一已施爲,此時受命張偉,每天戰馬軍鴿來往不斷,重要軍務都需張偉決斷後而實行。江文瑨心中甚覺不樂,卻又無法說出。此時見屬下各將都是臉躍躍欲試,顯然都想着迅即攻城,好立下大功,到時候憑着軍功受賞。

見張鼐與江文瑨都噤口不言,也並沒有什麼不悅的表情。金吾將軍黃得功忍不住道:“賀瘋子在劉大將軍麾下,聽說已然破了成都,將張獻忠逼出川東,由劍門而出,直奔陝甘一帶;曹變蛟隨着周大將軍破府城十一,俘總兵四、兵十一萬,人口千萬,山東一帶,盡落我手。”

他悻悻道:“便是萬騎飛騎兩軍,亦已攻入河南,直逼開封。偏咱們十來萬大軍,坐困鳳陽城下,不能動彈。風頭都讓別人搶啦,到時候同僚見面,可真是難爲情!”

他此語一出,顧振、張傑、肖天等人亦道:“沒錯,這一次大戰咱們可什麼也沒撈着,到時候可得讓那幾人說嘴了!”

江文瑨臉上一陣青色掠過,鐵青着臉訓道:“爾等口出狂悖之語,膽敢藐視軍法麼?”

黃得功等人連忙站起,躬身道:“末將等不敢!”

“出去!”

張鼐目視諸將退出,因向江文瑨問道:“長峰兄,哪來的這股子邪火。咱們身爲統兵上將,並不能以戰爲務,而是要統顧全局。陛下五天前有手書過來,要咱們不要以戰功爲先,而要儘量招撫,以此戰徹底收服全天下士大夫的心,這纔是重中之重。若是強攻入城,洪享九和孫傳庭殉節而死,只怕是個不好的例子,於全局並不妙。”

江文瑨苦笑一聲,向張鼐道:“到不是爲困守城下而發火,實則這大將軍當的沒味兒。事事掣肘而行,沒有陛下的手書,咱們竟不能動!凡事不能自專,這打的是什麼仗!”

他這算是交心之言,也是被黃得蘇等人激起怒火,這才脫口而出。張鼐雖與張偉關係親近的多,卻也忍不住道:“這話很是,陛下太過掣肘,若是這樣,還不如不設上將,只派咱們專領一軍,到也痛快!”

“嘿,你們兩個說的當真熱鬧!還有什麼不滿,都說給我聽聽。”

帳內兩人突然聽到熟悉至此的聲音,當即驚的一跳,均站起身來。張鼐兀自喝道:“誰在帳外喧譁?”

正驚疑間,卻見到有人將帳簾掀起,有人略一躬身直撞進來。帳外有大將軍儀仗和散班衛士守衛,沒有兩人的傳召任何人不得入內。誰料就這麼被人直闖入內,兩人正欲發火,卻見那個將罩在頭上的頭罩一拉,卻不是張偉是誰。

見這兩個心腹大將一臉驚惶,張偉噗嗤一笑,向他們道:“剛纔不是還說的來勁,見我來了,怎麼偏生又一個字也不能說了?”

說罷將外袍去了,自已徑自走向主位坐下,向着張李二人笑道:“別楞着了,快些命人送上熱茶來。頂風冒雪的騎了這麼些路,可把我冷壞了。”

這兩人到得此時,這才醒悟過來,忙都跪下,江文瑨先請罪道:“末將私下詆譭聖躬,罪該萬死,請陛下責罰!”

張鼐亦道:“臣死罪,請陛下責罰。”

“不必如此,這次戰事沒有讓你們放開手腳,身爲統兵上將有些牢騷不足爲怪。若是你們唯唯諾諾,以不擔責任暗中歡喜,我反到看你們不起。”

張偉斂了進來時的笑容,長吁一口寒氣,向兩人吩咐道:“都起來坐下,我有話說。”

張鼐見張偉臉色青紅不定,額頭眉角都帶有細細的冰屑,知道他定然是憊夜趕路,一早晨的露水冰在臉上,此時必定是寒冷的緊。忙張羅人在帳內添加柴火,送上手爐,熱茶。折騰許久,方見張偉臉上回過顏色來。

見他二人正襟危坐,仍在爲適才的議論而心中不安,他展顏一笑,向他們道:“都說開了麼,我這點雅量還是有的。不必爲此事擔心,我今日來,就是爲你們所言而來。”

張鼐精神一振,忙問道:“陛下,難道今日此來,是爲了指揮攻城麼?”

張偉灑笑道:“這點子小事,委給黃得蘇等人便可辦妥,你們都用不上,何用我親自過來。我頂風冒雪,自南京坐船,然後上岸急馳了兩天三夜,就爲的在城下過過癮麼。”

wWW✿тт kдn✿C○

見張鼐乾笑不語,張偉又向江文瑨笑道:“長峰,你來說說,我此來何爲?”

江文瑨沉吟道:“若是攻城拔寨,陛下自然不需親來。既然陛下親自來了,想必是爲了招降洪承疇和孫傳庭等人?”

“雖不中,亦不遠矣。”

張偉站起身來,向他二人道:“走,事不宜遲,咱們速去鳳陽城下巡看一番。”

“陛下,你一路奔波勞累,剛暖和過來,何必如此着急?那洪享九和孫傳庭如同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咱們射進城內勸他投降的書子,彷彿是石沉大海一般。據不少縋城出逃的明軍都道,各總兵大將都想投降,若不是洪某的督標和孫某的撫標鎮住,只怕城內各兵早就開城投降了。那洪承疇到也罷了,除了督看城防之外,便與幕客詩酒自娛,一心想着城破那天殉節了事;至於孫傳庭此人,近日頗有些瘋狂舉動。強拆城內居民住宅封堵城門,違抗憲命的百姓很多被當場斬殺,還有不少觸犯軍紀的士兵也被他下令斬首。城內明軍都道,孫傳庭已經發瘋,各總兵若不是忌憚洪承疇幾分,只怕現下就動手反了。”

“嗯?”

張偉停住腳步,狐疑道:“那孫傳庭久歷行伍,難道如此不堪麼?”

搖頭笑道:“他這麼做派,只是故意爲之。以示漢賊不兩立,一則是要督促各總兵奮力抵抗。二則,也是宣揚他的風骨,將來史筆如鉤,自然不會漏了他的表現。”

他嘆氣道:“軟骨頭病害人,這種士大夫的所謂氣節,一樣能使人痰迷心竅啊!不過歸根結底,總比見了敵人就下跪的好。所以這孫傳庭其人,我到是欣賞的很。”

張鼐與江文瑨隨同他出賬,各人騎上戰馬,在幾百個禁軍的護衛下一路奔向鳳陽城下,由南城門繞過,一路奔行哨探觀望。城頭上的明軍雖然看到,卻是毫不理會,只懶洋洋抱着雙手蹲在城頭髮呆,此時太陽正高,雖然城頭寒風凜洌,到底陽光曬在身上還有些暖意,腹中無食,正自飢寒,哪能放棄曬太陽的機會去與敵人叫賣邀戰,那可未免太傻。

張偉一路奔行,看到這鳳陽城牆高大威嚴,箭樓射孔林立,檑木滾石油鍋鐵釘等守城器械亂紛紛擺在城頭,看起來到也很有幾分威懾之意。只是原本很深的護城河已經落雪結冰,河邊的木柵拒馬等物早被漢軍火炮轟平,自城下到城門再無障礙,以漢軍的攻堅能力,再有城內明軍的士氣低落,這城池必定可以一鼓而下。

踏看一圈之後,張偉因見城頭明軍多半打着呵欠曬着太陽,或是低語說笑,或是懶洋洋的瞧着熱鬧,竟似視城下奔馳的幾百漢軍爲無物。因笑道:“成了,該當如何我已有了成算,大傢伙回營吧。”

張鼐目視着那些萎靡不振的明軍士卒,嘻笑道:“陛下,與這樣的軍隊交手,當真是辱沒了漢軍。”

張偉口中呵着寒氣,一面打馬向漢軍營地返回,一面答道:“這話不對。讓漢軍餓上十天半月,也和他們一樣。明軍中盡有一些好漢子,不過餉也沒有,肚皮也吃不飽。武將受文官節制,很受歧視。士卒被武將剋制,如同奴僕。軍隊沒有戰力,怪不得士兵。”

江文瑨始終沉默不語,一來是適才以話語冒犯張偉,雖然張偉已表示並不在意,他心中仍在揣揣不安;二來他心中總覺張偉此來並沒有這麼簡單,卻一時猜想不透原因,是以並不肯說話。

隨着張偉一路回到營中,見張偉意氣雄強,指斥方酋。剛看完明軍城防,卻又開始巡視軍營。此時他擺開了全副的天子儀仗,以黃鉞開道,赤龍旗、清遊旗、太常旗等皇帝行遊旗緊隨於後,其餘什麼黃麾、鉞、戚、斧、刀、矛等持刃禁衛護衛兩邊,張偉換過常服,着龍袍、赤襪、頭戴翼善冠,外罩金甲,騎於白馬之上,所過之處盡是山呼萬歲之聲,十數萬漢軍興奮之極,大聲高吼,當真是聲入雲宵,威震四野。

城外動靜早將城內驚動,洪承疇等人直以爲漢軍來攻,一時間各自都是大驚失色,難以自持。洪承疇顫抖着手將遺書等物裝入衣袖之中,帶着督標親兵急忙奔上城頭。遠遠見了孫傳庭呆立於城頭之上,往遠處凝視眺望,洪承疇急道:“寅演,事情如何?敵人來攻了麼?爲什麼沒有發炮!”

卻見孫傳庭呆立不答,他也不知道哪來的力氣,急步竄上城頭,按住心悸氣喘,忙張目向城外看去。卻見雪地上有人身着明黃衣袍,正在騎馬巡視漢軍各營,所到之處盡是山崩海嘯般的萬歲喊聲。他不禁大驚失色,向孫傳庭和鳳陽巡撫孔方昭道:“原來是僞帝張偉到了!”

見聞訊趕來的諸總兵大將都面如土色,甚至有微微顫抖,洪承疇沉聲喝道:“爾等怕甚!僞帝原是明臣,與諸位總兵同列,不過是一介武夫。他來或不來,情形還不是一樣。”

各將聽得他這麼逞強語言,都在心中暗道:“人家一介武夫到是沒錯,可是戰無不勝。到是你洪大督師很是自負,卻被圍於孤城之內。情形一樣,當然是一樣了。他不來咱們是死,來了還是一個死字,到也當真一樣。”

城內明軍被張偉此來弄的人心惶惶,漢軍軍營內卻是一派喜氣洋洋,自下江南後,張偉再無親征之舉,漢軍南征北伐,很少再見到這位昔日的統兵大將軍身影。金吾與神威衛中老兵很多,對張偉一向崇拜有加,雖然此時仍是坐困孤城之下,卻因得張偉到來而士氣大振,各人都是喜氣盈腮,向着諸新兵口說指劃,解說張偉當年威風之事,言語下不免誇大幾分,唬的衆新兵瞠目結舌,驚歎不已。待張偉下令,今日營中加餐賞酒,各營更是歡聲雷動,口稱萬歲之聲不絕。相形之下,城內愁雲慘霧,士氣又是大挫,洪承疇與孫傳庭雖然百般設法,然而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卻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待到得晚間,張偉宴請衛尉以上的兩衛將軍,待酒宴完畢之後,止留下將軍以上者居留大帳會議。

“文瑨,張鼐,你們兩人納悶我一直遙控指揮軍務,又不令你們攻城,在這裡徒耗糧草,今日我來,先給你們一個交待。”

張鼐與江文瑨齊齊躬身,答道:“末將不敢,請陛下明示就是。”

“得天下之事,沒有武力不行,純粹靠着武力也不行。你們可明白?”

帳中武將雖然並不盡數明白,卻都懵懵懂懂答道:“是,陛下說的很對,末將等明白。”

張偉一笑,喝了一口蔘湯,又道:“洪享九和孫寅演、方孔昭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文人能臣,強攻之下多半就會身死以殉,所以我不讓你們就攻,而是一定要想法子勸降他們。原本我料想此事不急,待過了年之後再說,現下情況突變,再也不能久拖下去,是以我親自趕來,事成則好,不成,也必須得攻城了。”

第59章 爪哇(六)第69章 相峙(三)第35章 兵制(中)第54章 反間(二)第42章 圍城(中)第57章 試探(三)第45章 設縣(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6章 北伐(二)第25章 宗族(下)第34章 開礦(上)第64章 關寧(十)第68章 滅明(六)第29章 官學(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4章 情動(下)第65章 治平(六)第49章 鎮倭(六)第60章 鼎革(十八)第73章 南洋(十一)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四)第70章 決戰(一)第56章 返臺(三)第20章 會議(上)第71章 定鼎(三)第28章 保甲(中)第67章 激戰(二)第65章 治平(一)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十五)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十)第61章 伐明(五)第42章 圍城(中)第66章 北伐(二)第17章 亂起(下)第48章 滅鄭(五)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5章 治平(五)第11章 北港(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14章 情動(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6章 亂局(下)第48章 滅鄭(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三)第27章 協議(上)第28章 保甲(中)第55章 偷襲(四)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3章 南洋(二)第28章 保甲(下)第5章 初會(上)第55章 偷襲(一)第3章 出海第11章 北港(下)第49章 鎮倭(二)第54章 反間(三)第40章 出兵(下)第66章 北伐(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七)第71章 定鼎(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2章 江南(一)第37章 會晤(上)第65章 治平(二)第58章 呂宋(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2章 法度(四)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章 結交(上)第73章 南洋(八)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六)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8章 滅鄭(四)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3章 南洋(六)第15章 臥龍(上)第70章 決戰(三)第47章 遼東(六)第67章 激戰(七)第45章 設縣(上)第65章 治平(二)第17章 亂起(上)第70章 決戰(五)第64章 關寧(八)第48章 滅鄭(六)第29章 官學(上)
第59章 爪哇(六)第69章 相峙(三)第35章 兵制(中)第54章 反間(二)第42章 圍城(中)第57章 試探(三)第45章 設縣(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6章 北伐(二)第25章 宗族(下)第34章 開礦(上)第64章 關寧(十)第68章 滅明(六)第29章 官學(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4章 情動(下)第65章 治平(六)第49章 鎮倭(六)第60章 鼎革(十八)第73章 南洋(十一)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四)第70章 決戰(一)第56章 返臺(三)第20章 會議(上)第71章 定鼎(三)第28章 保甲(中)第67章 激戰(二)第65章 治平(一)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十五)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十)第61章 伐明(五)第42章 圍城(中)第66章 北伐(二)第17章 亂起(下)第48章 滅鄭(五)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5章 治平(五)第11章 北港(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14章 情動(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6章 亂局(下)第48章 滅鄭(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三)第27章 協議(上)第28章 保甲(中)第55章 偷襲(四)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3章 南洋(二)第28章 保甲(下)第5章 初會(上)第55章 偷襲(一)第3章 出海第11章 北港(下)第49章 鎮倭(二)第54章 反間(三)第40章 出兵(下)第66章 北伐(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七)第71章 定鼎(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2章 江南(一)第37章 會晤(上)第65章 治平(二)第58章 呂宋(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2章 法度(四)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章 結交(上)第73章 南洋(八)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六)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8章 滅鄭(四)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3章 南洋(六)第15章 臥龍(上)第70章 決戰(三)第47章 遼東(六)第67章 激戰(七)第45章 設縣(上)第65章 治平(二)第17章 亂起(上)第70章 決戰(五)第64章 關寧(八)第48章 滅鄭(六)第29章 官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