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定鼎(一)

整個北伐戰役自通州一役後,已然是大局已定,除了等候山海關大捷的戰報傳來,其餘戰事均殊無懸念。

張偉先是派遣左良玉爲京師鎮守總兵,令吳襄等前明降將跟隨襄助,迅速安定北京局勢。三衛漢軍讓出關門後,滿蒙八旗經受不住突破敵防就直回遼東的誘惑,各旗主親王、貝勒合議之後,趁着關門空虛,直撲入內,妄圖打破漢軍防線,直回廣寧,然後再看局勢如何發展。

漢軍退入關內,沿途佈置防線,在滿人必經之地設防固守。滿蒙騎兵連同歸來的豪格所部,仍近十萬。八旗兵並不先行攻擊,而是驅使一路掠來的數十萬百姓以爲前驅,原以爲必定可以擾亂漢軍防線。誰料漢軍幾個前線的大將軍均是親身參與過當年襲遼之役,當下不管不顧,全師陣線一齊開火,百姓四散而逃,反到將滿蒙八旗自身的陣腳衝亂。各旗無奈之下,只得冒着敵人火力猛攻,卻是根本靠不到敵人的邊。如此幾次三番,各旗上下均是死傷慘重。綿延數十里的戰場之上,四處均是滿蒙戰士的屍體,受創者得不到醫治,輾轉哀號,痛苦萬分。

豪格此時實力最弱,其父已然死去,十幾年的積威經歷過若干次慘敗後,威望大減,此時不但沒有歷史上幾十位兩黃旗大臣立誓要保皇太極之子繼位,反而是對豪格等諸兄弟意見從生,甚難服氣。然而正因其實力最弱,聲望最低,在王大臣會議之後,各親王貝勒均道:“他父子二人把事情弄壞,現下弄的咱們進退不得,該當讓肅親王帶領本部兵馬,爲八旗全師開道。”

代善與碩託等人雖然與豪格交好,當此生死存亡之時,卻也是顧不得許多。豪格百般求告無用,知道此時是虎落平陽之際,若是自已此時惹發衆怒,老賬舊帳翻將出來,再有其父執政多年,雖然很得衆人信服,卻也難免要有得罪之處。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一股腦兒壓在他的頭上,對景兒翻將出來,別說保信旗主親王,只怕是保住性命就是謝天謝地了。

無奈之下,只得統兵往前,拼死而戰。連續數日,不住前插狠攻。憑着手下都是精壯能戰旗丁,對面漢軍防禦地域過大,火炮又有過半留在天津戰場,這幾天來在他的狂衝猛打之下,卻也能夠前進一些。只是越往前去,漢軍火力越猛,做戰亦是越發勇猛。

此次前來堵截滿人歸路,又先示敵以弱,引敵出擊的漢軍乃是三衛主力,衣甲精良,訓練有素,又有做戰經驗,休說是以優勢火器對敵,便是純以冷兵器對戰,對着八旗亦是不遑相讓。

這一日豪格親率五百精騎,當先衝入敵人陣中,呼喝大叫,揮刀猛劈。以期望後面的部下能夠感奮,一扭頹風,隨之衝上。誰料入得敵陣不久,便被敵人以火箭、手榴彈、撞針槍,將自已身邊的親兵紛紛打落下馬。豪格本人身着重甲,雖然亦中了幾槍,卻無大礙。眼見敵人均是手持着如長矛一般的長槍,雪高的刺刀寒光四射,逼的人眼不開眼,如同刺蝟一般的槍林不住進逼,幾百兵騎兵根本逼近不了敵人身邊。豪格左揮右擋,手中的大刀卻根本劈不到敵人,卻在一不小心之下,被人以刺刀戳中胳膊,當即一個對穿。豪格吃痛不住,翻落下馬,被十餘名漢軍團團圍住,刺刀亂刺,將這位幼年從軍,征戰多年的肅親王戳的如同血葫蘆一般。

眼見主帥身死,各旗兵原本就是士氣不振,此時各自心膽俱裂,立時逃竄而回。後陣的其餘各旗接應之後,衆人都是愁眉苦臉,一籌莫展。

仗打到這個時候,是八旗上下均無戰心,士氣大落。蒙古八旗乃是自努爾哈赤起時以恩惠、姻親、結盟等種種手段拉攏而來,這些年來滿人戰無不勝,開疆闢土,蒙古人此時四分五裂,各部均無大志,跟着衣冠相同的女真部落撈些好處,自然是再好不過。待此時滿人自顧不暇,蒙人哪裡願意跟着他們一同赴死?自從京師出逃日起,便有不少蒙人陸續逃離,帶着由畿輔附近搶掠而來的財物逃向漠北。待出關之後,戰事不利,那些原本分散居住在遼東及遼西各處,以僱傭兵或是農耕爲生的散亂蒙古八旗,已經星散逃離,再也不肯爲滿人效力。到豪格身死之時,就是最忠實的盟友科爾沁部的萬餘騎兵亦是全數逃走,滿人挽留不及,自上而下,哀痛難止,種種不利如此,各人均覺末日不遠,都存了不再做戰,繞道逃回的打算。

大漢二年三月初四晨,山海關外天降大雪,竟日不止,竟日間,天地蒼茫一色,至夜乃止。

到得第二天清晨,八旗戰馬凍死無數,自畿輔搶掠而來的糧草已然告罄。自總兵官以下,不能飽食,亦無有柴草供暖。八旗士卒呵手呵腳,擁擠躲藏於軍帳之內,繞是如此,仍然耐不住寒,一夜天光之後,已是擡出無數凍餓至死的屍體。

正是沒道理處,漢軍自朝鮮徵遼東的援軍趕到,火力人數大增。神威大將軍江文瑨又仿當年韓信垓下楚歌之計。命人將俘自遼東各城的八旗貴戚,女子孩童押到陣前,鞭拉恐嚇,使其哭聲震天,悽慘之極。

衆八旗軍兵先是憤怒,不待長官命令便已集結一處,拼死邀戰。待打到晚間,卻仍是大敗虧輸,被人打的丟盔棄甲而回。晚上冰冷如故,四周陰測測都是婦孺孩童的哭號叫喊之聲。滿人心慌又復難過,一夜間軍心喪盡。第二天天明,漢軍進擊,滿兵潰敗不能抵擋,大部逃散。代善急病而死,嶽託、碩託自請殿後,被漢軍殂擊手擊斃。阿濟格與多鐸奪路而逃,半途被漢軍尾隨入關的飛騎圍住,兩人不肯被辱,力戰而死。至於其餘的能臣勇將,死傷無數,已是難以盡數。

多爾袞在此時已在八旗中地位最高,威望最大之人。此時無人與他爭位,他卻也是無意要這大汗或是皇帝的位子。只盼能逃出生天,就是邀天之幸。竄逃出關之後,一路往漠北逃竄,又收羅了一些逃敗散兵,以三萬餘旗兵猛衝孔有德與劉國軒的防線,幸好地域寬廣,漢軍人數不多,死傷近半之後,終於被他們逃入大漠,追之不及了。

八旗兵潰敗之前,一衆明朝降官早已被棄之不顧。周廷儒、溫體仁、周道登、張縉彥、魏藻德、周奎等人或是明朝閣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或者是明朝鄖戚,鐘鳴鼎食之家。一衆人等自清兵攻入北京城後,便賣身投靠,成爲新朝新貴。清兵戰敗之後,匆忙撤離,拷掠百官,逼迫私產。這些官兒總因賣身的早,當時局勢尚未敗壞到遼東亦不可保的地步。離京之日,衆官員帶着家人僮僕,跟隨在大軍之後。仍然是鮮衣怒馬,豪奴景從。到了永平府後,因百姓太多,好容易蒐羅的糧食草料漸漸不敷,開初是令普通百姓自尋生路,漸漸連這些投降的明朝高官亦是棄之不故。

此時這些前朝高官無衣無食,奴僕逃散,家人亦在亂軍中不知所蹤。起初跟隨左右拍馬奉迎的小官兒亦是逃之不及,消失不見。此時在這冰天雪地之中,衆人攏在一處,起初尚因黨爭而彼此傾軋,十數天日子下來,衆人都覺苦不堪言,此時到漸漸摒棄前嫌,相互扶持,趁着清兵並不理會他們,一同往關內方向逃去,只盼能夠逃到漢軍治下,就算是逃出生天了。

起初約摸有三五十人一同出逃,待到了關內永平府地界時,,卻只餘下十餘人。一個個骨瘦如柴,疲敝不堪。各人的厚衣華服都與八旗兵換了吃食,現下吃盡了那些粗糧,又無冬衣禦寒,在這冰天雪地的薊遼大地上辛苦跋涉,沿途不住有人倒斃在地,餘下之人只是憑着一股求生的勁頭,繼續艱難前行。

“呵……”

周奎平素太愛享樂,哪裡受過如此苦楚。勉強靠着這些年來積聚在肚裡的肥膘撐到現在,十幾人縮在用石塊,瓦片挖出來的雪窩裡過了一夜,第二天便發現這位正牌的國舅老爺已經凍的直手直腳,兩眼翻白,一隻被凍的烏青的手伸向半空,不知道是在夢中撕裂烤鴨,還是摸向身着紗羅的美人?

各人也顧不上他,就地將他擡向一邊,扔在雪地之中。這些天來,無數前舊的名臣親貴就這麼倒斃於途,至周奎時,各人早就麻木,原本的兔死狐悲之感蕩然無存,反而有人就手兒將周奎身上的帖身保暖衣物披將下來,能穿的便穿,不能穿的,就着雪地下一些枯草,點火燃燒,以爲取暖。

溫體仁在諸人中年紀最小,身體最壯,清早在挖出的雪窩中起身後,便被各人公推派將出來,蜷縮着身子一同出去尋找一些可以果腹的東西,就便兒四處訪訪,看看有無人家,或是尋找官府。各人尋得一些舊衣物,又在雪底尋些枯草樹枝,續起昨夜的火來,圍坐一處,呆呆的向火不動。周廷儒素重保養之道,這些天來雖然也冰餓難過,身子骨到還扛的住。看到溫體仁在雪地裡艱難而行,他嘆一口氣,知道這人看似年輕強壯,其實很難堅持的住。心裡略一猶豫,便掙扎起身,戀戀不捨的在火堆旁邊又烤一把火,然後起身追趕,氣喘吁吁跑到溫體仁身後。

“玉繩兄,你有心了!”

看到周廷儒上來相幫,溫體仁眼角微溼,縱然他心地奸狡陰狠,當此之時,卻因無用武之地而全無用處。而一路上衆人由互相爭鬥而必需轉爲互相扶持相助,以前的那些恩怨早已消泯無蹤。各人都是心中有數,若是還如同當年那樣,只怕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冰天雪地中走回關內,勢必將倒斃於途。

“長卿,昨夜你雖然位置在中,我卻聽你一直氣喘咳嗽,現下就剩這麼幾個人,夜裡越發難熬。只得咱們這些健壯些的,多吃些辛苦罷了。”

溫體仁點頭道:“周老先生年紀最大,此時已是年近七十,也難得他熬了過來。”

周廷儒亦是一笑,將手和脖子縮上一縮,方答道:“老先生平生最愛女色,家中寵妾數十,能熬到現在,確是難得。”

輕輕冷笑幾聲,溫體仁終究忍耐不住,向周廷儒道:“老頭子偷偷藏了幾塊馬肉在身上,每天半夜就嚼上幾口。還有早前拿金銀珠寶換得的人蔘,也帖身藏着,沒事就弄一片含在嘴裡,這麼着,才吊命到現在。若是不然,早死的挺直了。”

周廷儒先是吃了一驚,繼而稍覺憤恨,一時間低頭不語。兩人在齊膝深的雪地裡走了五六里路,已經是胸口氣悶,眼跳心慌,再也動彈不得。極目看去,四周遭卻仍是蹤影不見。一株株樹木掛着冰雕也似的樹枝,零星散亂的鋪排在四周。遠方有若隱若現的房屋屋頂出現,雖然相隔甚遠,卻總比前幾天奔行在無樹無人,天地間只蒼茫一色,只有若即若離的野獸嘶吼聲相隨左右的情形好過許多。

兩人隱約間看到房屋,一時間欣喜若狂,相視一笑之後,周廷儒便待繼續往前,卻被溫體仁一把拉住。

“長卿,那一處想必是個村莊,再往前就有集鎮。只是看起來近便,實則最少還有七八里路程。現下咱們已是累的不行,走到那邊縱是有了吃食,待回頭去尋他們,也必定是趕不及了。不如現下就回去,帶上那幾人一同上路的好。”

周廷儒看他一眼,點頭嘆道:“當日咱們若是如此,和衷共濟爲國做事,大明又何至於亡國!”

第29章 官學(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3章 造反(二)第5章 初會(上)第25章 宗族(上)第55章 偷襲(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1章 北港(下)第41章 大員(下)第51章 騎射(三)第45章 設縣(中)第66章 北伐(四)第56章 返臺(四)第14章 情動(下)第73章 南洋(一)第36章 崇禎(下)第41章 大員(下)第41章 大員(上)第61章 伐明(三)第34章 開礦(上)第66章 北伐(七)第38章 歸附(下)第66章 北伐(一)第8章 宴客(下)第36章 崇禎(下)第31章 立威(中)第62章 江南(一)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三)第57章 試探(一)第58章 呂宋(一)第70章 決戰(六)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十)第12章 安身(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8章 呂宋(三)第38章 歸附(上)第70章 決戰(三)第48章 滅鄭(八)第67章 激戰(二)第53章 造反(一)第50章 和談(一)第73章 南洋(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九)第59章 爪哇(四)第8章 宴客(下)第61章 伐明(一)第61章 伐明(七)第71章 定鼎(七)第18章 平亂(下)第68章 滅明(六)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十)第58章 呂宋(八)第5章 初會(上)第44章 定臺(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7章 激戰(九)第31章 立威(下)第20章 會議(下)第70章 決戰(六)第61章 伐明(三)第67章 激戰(四)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十)第72章 法度(四)第25章 宗族(中)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五)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五)第28章 保甲(上)第12章 安身(上)第38章 歸附(上)第17章 亂起(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8章 保甲(下)第73章 南洋(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8章 滅明(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4章 關寧(五)第55章 偷襲(五)第36章 崇禎(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9章 鎮倭(四)第65章 治平(三)第57章 試探(三)第7章 機遇(下)第49章 鎮倭(十)第29章 官學(上)第62章 江南(二)第39章 賄賂(上)第67章 激戰(四)第35章 兵制(上)第42章 圍城(上)第67章 激戰(八)
第29章 官學(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3章 造反(二)第5章 初會(上)第25章 宗族(上)第55章 偷襲(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1章 北港(下)第41章 大員(下)第51章 騎射(三)第45章 設縣(中)第66章 北伐(四)第56章 返臺(四)第14章 情動(下)第73章 南洋(一)第36章 崇禎(下)第41章 大員(下)第41章 大員(上)第61章 伐明(三)第34章 開礦(上)第66章 北伐(七)第38章 歸附(下)第66章 北伐(一)第8章 宴客(下)第36章 崇禎(下)第31章 立威(中)第62章 江南(一)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三)第57章 試探(一)第58章 呂宋(一)第70章 決戰(六)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十)第12章 安身(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8章 呂宋(三)第38章 歸附(上)第70章 決戰(三)第48章 滅鄭(八)第67章 激戰(二)第53章 造反(一)第50章 和談(一)第73章 南洋(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九)第59章 爪哇(四)第8章 宴客(下)第61章 伐明(一)第61章 伐明(七)第71章 定鼎(七)第18章 平亂(下)第68章 滅明(六)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十)第58章 呂宋(八)第5章 初會(上)第44章 定臺(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7章 激戰(九)第31章 立威(下)第20章 會議(下)第70章 決戰(六)第61章 伐明(三)第67章 激戰(四)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十)第72章 法度(四)第25章 宗族(中)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五)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五)第28章 保甲(上)第12章 安身(上)第38章 歸附(上)第17章 亂起(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8章 保甲(下)第73章 南洋(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8章 滅明(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4章 關寧(五)第55章 偷襲(五)第36章 崇禎(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9章 鎮倭(四)第65章 治平(三)第57章 試探(三)第7章 機遇(下)第49章 鎮倭(十)第29章 官學(上)第62章 江南(二)第39章 賄賂(上)第67章 激戰(四)第35章 兵制(上)第42章 圍城(上)第67章 激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