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南(三)

便在張偉東征西討,全力征伐穩固江南之際。在北京城綿衣詔獄之中,一間侷促的小屋之內,有五六人身着囚衣,圍着一張破桌盤膝而坐。房內一燈如豆,只見那破桌上擺着一些肉酒之類。此時方是初秋,天尚不熱,那錫酒壺卻已是浸在熱水之中溫着,房內一股股酒香飄將出來,和着肉香,到是分外能引動人的饞蟲。

“元素兄,請用,請用!不必和我客氣,咱們也算是相與一場,我給幾位先生先佔個地兒,到了那邊,也好有個照應。”

綿衣衛與東廠一同掌管的南所、北所監獄統稱爲詔獄。與刑部獄不同,此處乃是皇帝直接下詔,由廠衛緝拿抓捕,投入獄中關押拷問,乃稱詔獄。自明朝立國以來,皇帝經常以中旨任命官吏,抓人拿問,不經過三法司的正常程序,爲當時的士大夫所非議。

熊文燦自從接受張偉賄賂的事發,便被綿衣旗校逮拿至京,投入詔獄。還好他爲官多年,北京家財被抄,卻是狡兔三窟,仍有不少資財可以使費。再加上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他的家人在外爲他打點奔忙,大筆的銀子塞到了東廠太監和綿衣衛大大小小的官兒們手中。是以雖然入獄坐牢,卻也未曾吃苦。象他這樣的大員,不比那些曾經冤死獄中的尋常小官兒,皇帝一日不發落,就隨時有起復再出的機會,甚至更上一層,入內閣爲相,亦是難說。

他入北所詔獄之中,卻是與前兵部尚書王洽、戶部尚書候洵、薊遼總督袁崇煥、山西巡撫傅宗龍,再有就是剛剛入獄不久的前三邊總督盧象升,他便與這幾人關在一處。這些人的都是朝廷大臣,皇帝腹心。以明朝舊制,原本很難得有這麼多高官顯宦入獄坐牢,若是死罪,早便處死。不然,必定剝職還鄉了事。只有崇禎年間,因對大臣失望,手段越來越狠,殺人關人越來越多。終崇禎一生,殺首輔二人,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一則是天下局面崩壞,二則也是他對整個文官集團失望,總想以殺人來求治世。只是此人志大才疏,連殺人也不得其法,貪官污吏沒有殺過幾個,無能大臣比比皆是,卻偏生忠臣良將,到讓他殺過貶過不少。

這熊文燦被皇帝愛重,以福建巡撫及兩廣總督而掛兵部尚書銜,總督九省軍務,鎮襄陽對付農民軍,雖無大成效,卻也將張獻忠逼入四川一隅,不得施展。正在得意的當兒,卻被踢爆收入賄賂,放縱張偉一事。崇禎大怒之下,立時將他投入詔獄。因憐他尚有幾分才幹,何況明朝官員貪污受賄比比皆是,熊文燦的罪過到也不算什麼。再加上熊家到處託人活動,鄖臣貴戚中亦有不少爲他說話求情。若是張偉不反,再關上一段時間,沒準就會被放出起復。只可惜張偉殺高起潛起兵,旬月間攻克南京,又分兵四出,現下江南除了福建、廣西、雲貴,盡已都落入他手。崇禎急怒之間,自然要尋人泄恨。丁啓睿到是識趣,早早兒便吞金自盡,溜之大吉;楊嗣昌據稱是急病而死,其子扶靈而回,朝野上下卻是盛傳其爲自殺而死。這兩人是當面統兵的督師大臣,他們一死,皇帝自是無法可想。於是這熊文燦不但不能免死,連自盡的優待亦是取消,日前詔旨下來,命即刻推到西市處斬,以明正典刑。

候洵東林黨人,王洽官聲極好,潔身自愛;袁崇煥更是明朝難得的能臣幹吏,傅宗龍亦是清吏能臣。這四人若是在外,哪肯與這一年搜刮幾十萬銀的貪吏結交?只是關在這詔獄之中,這幾人都是大臣,每日還能放放風,在這詔獄天井中踱上幾圈,每日擡頭低頭的,都需見上幾十面,當真是避無可避。時間久了,幾人到也熟識,於是不論平素裡如何,在這裡面到也是交情日厚,平日裡說話談笑,到也不嫌寂寞。

待詔旨一下,熊文燦即將被拖去砍頭,因早已買通了獄卒,便從外面送入酒菜,在看押他的牢房之內,請了袁崇煥等人飲宴。至於第二天一早的斷頭飯,那是斷然不能請別人同吃的。原本詔獄之中,哪能如此隨意?不過一則獄卒受了銀錢,二則熊文燦雖然已是死貨,其餘的幾位卻是仍然不能隨意開罪。自張偉攻下南方數省之後,袁崇煥起復之說,突然甚囂塵上。皇帝決意調關寧兵入內,迅速剿平流賊,然後由四川相機進剿。在失去南方,大明岌岌可危的情形下,這種傳言到也不能全然不信。如若此言不虛,則袁崇煥出獄之後,地位還在當年之上,這些小小獄吏,如何敢開罪於他。

“熊大人,不是我說你,你也忒過大膽了!身爲國家封疆,該當盡忠職守,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且不說,你手也伸的太長,膽子也示免太大!”

盧象升因見傅宗龍喋喋不休,只顧指斥,忙勸道:“文燦兄明早上路,他早已知過,你又何必多說。咱們只需飲酒高樂,同爲獄友,亦是難得的緣分。”

“建鬥你說的是,人死萬事了,又何必太過苛責。”

這候恂是東林前輩,他一張口,其餘後學末進自然也不好再說。當下袁崇煥先飲,其餘各人亦都飲了一杯。

這幾人都是曾位列封疆的大人物,生生死死見的多了。雖與這熊文燦同押數月,內心到底還是不大看的起他。此時皇帝要拿他明正典刑,各人雖不能說聲暢快,到也覺得他死的不冤。只是見他神色萎頓,臉色慘然,卻又難免有些悽然。

袁崇煥被押最久,堪稱這幾人中的老獄友了,這幾年來被推出斬頭的方面大員也曾見過幾個,到是處變不驚,心中波瀾不起。因見各人都有些鬱悶之意,便向候恂笑道:“聽說大公子朝宗已中了舉人,即將來京大比?這隻當真是了不得,年方十五,就有如此成就。恕我說句唐突的話,只怕將來雛鳳清於老鳳聲,亦未可知呢。”

他說的是候恂的大得意事,候恂心中一喜,立時面露得色。將眼前諸人忘卻,誇耀道:“我這長子到也還省事,自小便喜讀書。還算得上有幾分悟性,五歲開讀,前兩年便要入癢考試,還是我壓了下來。太早得意,怕傷仲永。那些小時聰慧,大時了了的例子史不絕書,我又何必讓兒子爭這些虛名。”

說到此處,神色卻又一黯,嘆道:“只是現下時局如此,天下紛擾混亂,小兒就是進京應考,又能如何呢!恨我身爲朝廷大員,卻偏生無德無能,不能爲今上分擾。當年女真人入寇,孫大學士統領勤王二十餘萬兵馬與敵交戰。我身爲戶部尚書,竟不能有所裨益,卻是糜餉浪費,因而入罪入獄,到也不冤了我。”

他捶胸頓足,意致嚎啕,衆人一時慌了手腳,只得上前勸慰。就是熊文燦這將死之人,都不免上前安慰幾句。袁崇煥卻默然不語,不肯發聲。他個性蠻強,小節上很不在意,大節上卻是半分不讓。這候恂雖是東林黨首,清流首領,爲人也是謙和友善,深爲士林稱道。只是身爲戶部尚書,對國家財賦無半分貢獻,當年孫承宗領兵抗擊後金,近在畿輔的二十多萬大軍竟然領不到餉。後來戰事平息,皇帝派人去戶部一查,一面是發不出餉,一面卻又浪費無度,一怒之下,方將候恂下獄。況且這候恂甚好龍陽,他在戶部尚書任上,曾經出而督師,正好遇到了搶劫軍餉被剝了官職的左良玉,左良玉雖是遼人,卻是面目姣好,於是當夜被候公傳入營中:“命之行酒”,也就是陪着候大人睡了一夜。後來左良玉被候恂保舉,重爲軍官,憑着後庭花一路飛黃騰達,這又是後話了。

袁崇煥雖是廣東人,當地男風甚熾,他卻極是厭惡。明朝軍中不能攜帶家眷,軍中龍陽之風甚重,袁督師卻始終不肯尋些清秀小廝來出火,到也當真是個異類。這候恂在獄中耐不住寂寞,與幾個有同好的在獄中勾七搭八,袁崇煥見了甚是不喜,雖面情上敬重他是儒林前輩,心中卻一直甚是鄙夷。

各人亂了一氣,那候恂被人一勸,又想起這是熊文燦的“好日子”,終強忍下來,六名朝廷大員,儒林前輩就這麼擠在小屋之內推懷換盞,飲起酒來。那熊文燦原本一心只想着明早要挨刀,哪有心思理會別的事。此時喝上幾巡,卻是捺不住好奇心,向袁崇煥問道:“元素兄,聽說聖上要起復你,重新督師薊遼大軍,先去平滅了流賊,爾後由川入湖,與張偉決一死戰!”

他又惶然四顧,因見左右無人,又道:“聽說江北大軍無人統領,周廷儒先是自請督師,待聖意充準,他卻又百般推諉,不敢領命。聖上大怒,現下又是着急,又苦無人選。張偉那邊的水師厲害,誰肯去江北自尋死路?”

說完,又在自已嘴上輕輕一打,苦笑道:“我卻還有什麼好怕的,左右就是將死的人了!諸位仁兄,若是有起復的一天,弟在此先發一言:與清議和,剿賊,與張偉劃江而守。若是不然,朝廷決然撐不過三年。”

袁崇煥初時默然不語,待聽到熊文燦此話,乃擊節讚道:“這話說的很是!國家失江南財賦之地,北方已是糜爛不堪。若是還銳意進取,只怕跨的更快。若是抱殘守缺,示敵以弱,涮新吏治徐圖更改,恐怕還有一絲生機。若是不然……”

這屋裡各人,除候恂之外,哪一個不是明末英傑,都是掐尖兒的人才。袁崇煥雖然話中有未盡之意,各人卻是明瞭,以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只怕一天都等不得,更別說示敵以弱,甚至與敵求和了。

“嘿。張志華當日助遼東糧餉,又曾趁皇太極入關之際偷襲遼東,我只道他雖然是跋扈,卻仍有忠義之心,卻不想是我看錯了他!”

袁崇煥雖是感慨,實則對明朝及崇禎帝早就失去信心,只是眼前這些人難保將來不被放出,與各人又沒有什麼深交,交心的話卻是不肯多說。只是又向着熊文燦慨然道:“起復我的事,只怕是空穴來風多些。聖上對我與關寧駐軍的關係很是忌憚,怎會以我來帶兵出戰?就是聖上願意如此,難道遼東那邊,就會眼睜睜看着關寧兵調走而全無動靜?”

盧象升剛被逮至詔獄不久,外面情形到是略知一二,因向袁崇煥笑道:“此事到要歸到那張偉頭上。說來好笑,他將皇太極的兩個後宮嬪妃掠至臺灣,關了一年之後,又與皇太極交易還了回去。這本是暗地裡交易,誰料張偉得了人家的錢財馬匹,竟又將那兩個妃子的畫像用木刻雕版印了,從遼西和遼東四處散發。他尋的是西洋畫師,當真是畫的維妙維肖,令人一看便知。那女真人和蒙古人與咱們不同,後宮嬪妃也不是居於深宮不出,認識的人不在少數,這麼一鬧,全遼東都知道大汗的女人被人搶了去,然後大汗又想法兒贖了回來。這麼一鬧,立時是全遼轟動,皇太極臉面全失。原本張偉襲遼過後,他便威信大失,好不容易進關一次,搶了些財物,把臉面補了回來。這麼着一鬧,大家都說他連女人也保不住,又說那兩個后妃不肯死節,在臺灣不定怎樣被人羞辱。當真是污言穢語,什麼流言都傳了出來。道是張偉夜夜苼歌,夜御二女;又是將此二女充入漢軍營中,凡漢軍士卒有份嚐鮮。”

說到此處,各人臉上都是神情古怪,均在猜想張偉到底有沒有在這兩個嬪妃身上佔足便宜。

盧象升因大笑道:“此事做的當真是陰損之極,也虧這張偉想的出來!那皇太極初時尚不理會,怎料傳言越來越兇,那遼東女真各親王貝勒,八旗將士都覺臉面無光。女真人初時也並不在意女人失貞,他們蠻夷之人,兄終弟及,甚至子納父妾都可,又怎會在意兩個女人失節的小事。只是皇太極貴爲大汗,又稱了皇帝,他的女人被人如此羞辱,遼西各處的漢人都拿來取樂說笑,這女真是驕傲蠻橫,視漢人爲草芥,又怎能受此折辱?是以遼東暗流涌動,對皇太極護着兩妃大是不滿。又聽說那宸妃原本就體弱,經此事一激,早就香消玉殞。皇太極對她甚是寵愛,心疼之下方寸大亂,身體亦大不如前。現下的遼東,竟不知誰人當家做主了!”

第43章 攻城(上)第69章 相峙(二)第30章 械鬥(上)第28章 保甲(上)第59章 爪哇(四)第37章 會晤(下)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十)第49章 鎮倭(四)第47章 遼東(十)第21章 招兵(上)第67章 激戰(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16章 綁架(下)第44章 定臺(下)第19章 甘蔗(下)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七)第55章 偷襲(二)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8章 滅明(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六第73章 南洋(五)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1章 伐明(六)第62章 江南(四)第49章 鎮倭(六)第70章 決戰(十一)第70章 決戰(五)第7章 機遇(下)第46章 制約(中)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一)第67章 激戰(六)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2章 江南(一)第48章 滅鄭(五)第29章 官學(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7章 遼東(八)第18章 平亂(下)第39章 賄賂(下)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9章 相峙(六)第67章 激戰(九)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十)第67章 激戰(九)第58章 呂宋(八)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五)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1章 定鼎(三)第31章 立威(中)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9章 鎮倭(三)第30章 械鬥(下)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五)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章 機遇(下)第68章 滅明(三)第70章 決戰(四)第67章 激戰(二)第45章 設縣(上)第66章 北伐(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二)第30章 械鬥(下)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六)第67章 激戰(八)第14章 情動(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30章 械鬥(上)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十)第66章 北伐(一)第69章 相峙(二)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滅鄭(一)第47章 滅鄭(一)第58章 呂宋(四)第69章 相峙(四)第45章 設縣(中)第62章 江南(三)第66章 北伐(一)
第43章 攻城(上)第69章 相峙(二)第30章 械鬥(上)第28章 保甲(上)第59章 爪哇(四)第37章 會晤(下)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十)第49章 鎮倭(四)第47章 遼東(十)第21章 招兵(上)第67章 激戰(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16章 綁架(下)第44章 定臺(下)第19章 甘蔗(下)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七)第55章 偷襲(二)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8章 滅明(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六第73章 南洋(五)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1章 伐明(六)第62章 江南(四)第49章 鎮倭(六)第70章 決戰(十一)第70章 決戰(五)第7章 機遇(下)第46章 制約(中)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一)第67章 激戰(六)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2章 江南(一)第48章 滅鄭(五)第29章 官學(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7章 遼東(八)第18章 平亂(下)第39章 賄賂(下)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9章 相峙(六)第67章 激戰(九)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十)第67章 激戰(九)第58章 呂宋(八)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五)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1章 定鼎(三)第31章 立威(中)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9章 鎮倭(三)第30章 械鬥(下)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五)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章 機遇(下)第68章 滅明(三)第70章 決戰(四)第67章 激戰(二)第45章 設縣(上)第66章 北伐(二)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二)第30章 械鬥(下)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六)第67章 激戰(八)第14章 情動(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30章 械鬥(上)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十)第66章 北伐(一)第69章 相峙(二)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滅鄭(一)第47章 滅鄭(一)第58章 呂宋(四)第69章 相峙(四)第45章 設縣(中)第62章 江南(三)第66章 北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