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回 創辦書院

遼南抽調一營之後,常備軍僅剩三個營,其中兩個營的組建時間都不長,不過李彥並沒有急着編練新軍,而是直接奏調沈有容的登州營進行補充。

在孫承宗擔任經略以後,特別是遼南、東江都開鎮,李彥爲遼海巡撫,朝廷對登萊的策略安排也發生了變化。

之前,在熊廷弼的三方佈置之策中,廣寧、登萊、天津爲三個方面,而在遼海形勢穩固,並證明可以就地固守以後,登萊曾經面臨的建奴海上威脅,已經不復存在,牽制騷擾的功能,也完全爲遼南、東江兩鎮所承攬,因而在孫承宗的策略中,登萊應該是同天津一樣,是遼餉的轉運之地,以及前線的大後方,不再承受直接的軍事壓力,登萊軍應該向遼南運動,而不是繼續留在後方。

李彥曾想過在王國興走後,奏請沈有容爲遼南總兵,不過沈有容以年事已高推辭,何況他在登萊,對遼南的幫助反而更大,對於抽調登州營協防金州,沈有容也是積極支持。

沈有容在登萊編練新軍的阻力,要比想象中的更大,因爲登萊兵多數是世兵,是從各地衛所抽調出來的,明朝在治軍上有所謂的將不專兵的說法,但是在基層,軍戶與將領又都是世襲的,地方上的軍戶都是將領的私產,軍中出現了大量所謂的家丁,反倒是最有戰鬥力的,家丁之外的軍戶,或許稱爲家奴更加合適。

沈有容想要編練新軍,一方面軍中的兵員素質參差不齊,選拔困難,那些有戰鬥力。素質比較好的家丁,既然是私兵,自然難以徵調;其次下面的將領也不配合。不願意搞什麼整編,最後只是練出了一營新兵,也就是登州營。

沈有容是個頗有個性地將領,平生數次辭官歸隱,此時年事已高,雖辭官而不能。索性鐵腕治軍,在兵戰俱樂部的支持下,在登萊強力推行裁汰冗兵。

登萊需要直接面對的軍事壓力並不大,個性強勢地沈有容,加上同樣有些鐵腕的袁可立。下重手整頓登萊軍,期間曾引發了一次小規模的兵變,被登州營迅速鎮壓,沈有容藉此清理掉一批兵將,才漸漸打開編練新軍的局面。

沈有容將那些頑固的舊式軍官都打發到地方衛所,大力重用一些青年軍官,通過兵戰俱樂部的訓練,培養新軍地軍官。

如今這一工作剛見成效,正處在關鍵時刻。沈有容當然不願意中途放棄,他選擇留在登萊總兵的位置上。繼續編練新軍,同時登州營也暫時留在登州鎮住局面。反正登州距離金州並不遠,也無需將大軍全部集中在一線。

沈有容這位老將的所作所爲。讓李彥很是振奮,要是大明的將領都能像沈有容這樣勇於任事。那麼大明在遼東尚有可爲,不過形勢卻遠非這樣樂觀。

孫承宗雖然開始接受薊遼軍務。不過在山海關。下面地將領官員大多不敢或者不願意深入遼西走廊。認爲此舉非常危險。

經過了朝中地一番扯皮。孫承宗來到山海關以後。又陷入了與下面地官員將領地扯皮之中。

應該說廣寧大敗在明朝朝野之間都造成了極大地影響。其中又以兩件事引起李彥地關注。其一是魏忠賢藉着廣寧大敗地由頭。唆使朱由校允可了內操。

所謂內操。就是用武器裝備太監。在大內訓練太監武裝。此舉一出。滿朝譁然。御史紛紛上書彈劾。

然而。滿朝文武當中。以內閣大學士沈榷爲首地一些人。爲了交好魏忠賢。竟然公開表示支持。

魏忠賢得到沈榷等人地支持。又摸準朱由校地想法。內操之議。順利通過。而且還造成東林派大學士劉一、刑部尚書王紀辭官。朝中門戶之爭愈加激烈。

最終,在首輔葉向高、大學士朱國祚地力爭之下,沈榷也和劉一一樣辭官,但閹黨勢力,卻由此浮出水面。

京城裡發生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左都御史鄒元標、左副都御史馮從吾等人在京城發起建立首善書院,此事則帶有濃重地東林色彩。

自泰昌、天啓朝開始,東林派官員在朝堂中漸漸佔據重要位置,但是他們並未能表現出高效的執政能力,而非東林派地官員,包括沈榷等人,也不甘寂寞,同樣形成一派勢力。

隨着魏忠賢掌握內廷,從沈榷開始,非東林派開始向閹黨靠攏,漸漸在政治鬥爭中不斷髮力。

朝政混亂,廣寧戰敗更使得朝野間人心惶惶,首善書院成立的初衷,寄託了東林派書院政治地理想,他們的初衷,是在亂世之中,宣揚道德教化,以及忠君愛國地思想。

鄒元標認爲,前方戰事之所以崩壞,將潰兵竄,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於將領軍士不明理學,在忠君親上死孝之義上太過缺乏,不能殺身成仁。

鄒元標與馮從吾等人的想法,在李彥看來,雖然迂腐,特別是他們作爲朝廷官員,反而將治政的希望寄託在講學上,實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這種講學文化,並不是沒有他的作用,在李彥看來,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夠再大衆化一點,真的能夠發揮開啓民智,激揚民心的作用,那麼這種講學確實能夠承載民族的希望。

在李彥看來,很多東林黨人,或者說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更適合做學術,而不是治國行政,首善書院就是這樣的代表。

李彥一直在華夏的體系中創辦技術學校,以及基礎小學,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在得知首善書院的事情以後,李彥讓主持華夏社的石柱國出資贊助,並且試着以華夏社的資源,創辦一所華夏書院。

華夏書院的理念與首善書院差不多,不過華夏書院更貼近民衆,並試圖建立一個完善的學術教育體系,這並非朝夕之間能夠完成,李彥讓石柱國做這件事,也等於是一種探索。

看到魏忠賢在宮禁搞內操,李彥也對兵戰俱樂部做了調整,原本俱樂部一部分成員加入復遼軍,遠征遼東,也有一部分因爲家中的關係,無法從軍而留在京城,繼續操辦俱樂部,運轉得也很不錯。

而在遼南,兵戰俱樂部漸漸發展成爲復遼軍培養軍官的所在,並且還發展到登萊,也必定會被帶到遼西。

這樣一來,兵戰俱樂部的體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彥決定將軍中的俱樂部改成更加正規的講武堂,成爲正式的軍官培養所在,而民間的兵戰俱樂部則掛靠講武堂。

趁着內操及首善書院的風潮,李彥讓京城的兵戰俱樂部也活躍一些,走到民間,去喚起民間的尚武精神,並且吸納更多的成員。

雖然魏忠賢漸漸浮出水面讓人心憂,不過李彥此時無法顧及京城的局勢,其錯綜複雜之處,也讓他頭疼不已。

李彥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遼南,他計劃仿效首善書院,在遼南也辦一所書院。

因爲遼南的戰區性質,這裡沒有關內那麼多的人才,如果是辦傳統書院的話,似乎沒有必要,而遼南在技術方面,已經逐漸集中了華夏系統的精華。

李彥打算在遼南創辦的書院,就要以技術爲特色,他將其命名爲大學,遼海大學。

遼海大學與傳統書院主講經學不同,它是以技術及所謂的科學爲主要講學內容,因爲在師資與學生方面都很缺乏,條件不成熟,遼海大學的結構異常鬆散,設置了數學、物理、形學、天文學、航海學等若干學科,林林總總,異常複雜。

不過這些學科,往往是既無學生,也無老師,不僅缺乏精通這些領域的老師,也缺乏有這方面基礎的學生。

只有在李彥的干預下,纔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師或者有專長的人加入,也談不上講學如何,就有李彥出面,設置一些項目,讓他們來研究、探討和完成,並給予重獎。

乍看起來,這個所謂的遼海大學很有些研究機構的味道,不過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沒有完整的研究體系。

爲了充實遼海大學,李彥讓華夏社在關內招募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願意的可以來遼南,不願意的則加入華夏書院,只要能找到人,華夏書院就可以將有關的學科辦起來。

創辦了遼海大學、華夏書院這兩所相當於高等院校的學院,李彥就構建了從蒙學、小學、中學到技校、大學的教育體系。

這一體系因爲李彥的重視,技校尤其發達,而在遼南,因爲要照顧遼民而興辦的小學很多,反倒是中學設置比較少,因爲李彥是鼓勵青少年進技校的。

之前中學的設置比較接近傳統的儒家經學教育,與技校面對的年齡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養高等級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現,也是必須的。

通常來說,中學會爲高等院校培養預備人才,技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產一線,這之間就需要達到一種平衡。

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7回 美姬第258回 國士第211回 進城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35回 言論第236回 整編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98回 單車少年第74回 雕版刻工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49回 私宴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239回 辯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402回 格物院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17回 殺傷策第233回 憲政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403回 新城第84回 風力水車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59回 班底第118回 機器藍第117回 殺傷策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2402回 格物院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9回 海外第220回 激盪第250章 政黨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0回 助陽第5回 單挑第39章 滿城風雨第8回 黃 韭第228回 見駕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55回 鎖匠徒刑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09回 抵京第206回 計議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59回 班底第6回 後 臺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38回 工商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96回 招商大會第3回 大官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67回 軸承計劃第16回 才子第63回 天啓來信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9回 海外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09回 抵京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4回 連跳三級序章選擇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05回 回京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31回 立憲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9回 炒 蛋第226回 匕現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33回 憲政
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7回 美姬第258回 國士第211回 進城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35回 言論第236回 整編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98回 單車少年第74回 雕版刻工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49回 私宴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239回 辯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402回 格物院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17回 殺傷策第233回 憲政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403回 新城第84回 風力水車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59回 班底第118回 機器藍第117回 殺傷策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2402回 格物院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9回 海外第220回 激盪第250章 政黨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0回 助陽第5回 單挑第39章 滿城風雨第8回 黃 韭第228回 見駕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55回 鎖匠徒刑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09回 抵京第206回 計議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59回 班底第6回 後 臺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38回 工商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96回 招商大會第3回 大官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67回 軸承計劃第16回 才子第63回 天啓來信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9回 海外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09回 抵京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4回 連跳三級序章選擇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05回 回京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31回 立憲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9回 炒 蛋第226回 匕現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33回 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