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回 開闢財源

在遼東戰場,西線和南線幾乎同時陷入僵持,西線的王化貞頻頻動作,試圖讓朝廷相信他足以屏衛遼西,甚至可以蕩平遼東,不過他能拿出來的實績,卻少之又少。

南線的復遼軍在很短的時間裡,修築復州城和紅嘴堡,將金州防線向北推了一大步,雖然距離建奴有效控制的遼瀋一線還有很遠的距離,卻形成隱隱的壓力,迫使建奴在這個方向上,要麼放棄前線的堡壘,要麼調重兵駐守。

建奴對遼南的控制力有限,不過復遼軍也沒有急着推進,還是以金復一線爲根據地,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不給建奴可趁之機。

金復一線,以金州爲核心,復州城爲左翼,在紅嘴堡新建的鐵工城爲右翼,中間的盤谷堡、欒古關爲支點,構成一個倒三角形的防守區域。

復州城與鐵工城相距不到一百里,如果建奴進攻復州,就會擔心鐵工城的選鋒營抄截他們的後路,反過來也是一樣,只要復遼軍保有野戰能力,建奴就不得考慮兩面作戰的風險。

建奴不打下復州城與鐵工城,就更不可能攻打金州城,到時候復州與鐵工城的復遼軍從後面包抄,足以讓建奴陷入包圍之中。

三個城形成的倒三角可以確保金州半島的安全,安穩地展屯田與工業。在後方得到穩固的情況下,纔可以考慮繼續向前。

聯席會議的計劃是在今年冬天鞏固復州、鐵工城一線,開春以後,就可以在這一線的南側。金州城北側的這個區域,安排屯

南線地這個計劃與明軍以前的策略,特別是熊廷弼在遼東時所作大體類似,所不同處只在於遼南有一支更強的新式軍隊。可以保護這些田地不會遭到建奴的劫掠。

春天開墾,秋天收穫,這中間四五個月地時間,復遼軍有信心於此間開創新的局面,使建奴不敢南下。

東線朝鮮邊境。皇太極、阿敏分據鎮江堡、朝鮮義州,本欲回撤。卻遭到東江營的騷擾,於是集重兵於鎮江堡,準備着伺機南下,但不知何故。卻又遲遲沒有動靜。

難得地平靜給了雙方從容籌謀地時間。對建奴來說。他們一直在鞏固遼瀋及周邊局勢。復遼軍參謀部估計他們在春節前後。一定會做出一次大地行動。以打破目前三面被圍地局面。

西線地王化貞似乎也在準備着要越過遼河。進攻海州。不過參謀部覺得廣寧軍還沒有那個實力。畢竟與南線、東線不同。廣寧軍在西線面對地將是建奴主力。兵力上不佔優。戰力上更是相差很多。這樣地戰事一旦生。其勝負幾乎是不言自明地。南線是復遼軍地大本營。集中了六個主戰營中地四個。遼南更是復遼軍地產業重心。在生產部地統籌下面。抓緊時間安排各種生產項目。以早日實現自給自足。並充實復遼軍地裝備。

東線在鐵山建起了堡壘。其身後就是海上地漁港與軍港皮島。以及在建地煤鐵工業基地——安州。

東線在鐵山一帶佈置了復遼軍兩個營。破虜營與東江營。藉着朝鮮地地形與縱深。足以與對面地建奴軍對峙抗衡。

進入十月以後。北方地天氣一日冷過一日。金州那邊搶種地作物。堪堪趕在霜凍來臨之前收割完畢。金州衛統計地情況似乎還不錯。土豆、玉米、番薯在北方地適應能力不成問題。都獲得了豐收。

除了選留地種子。這些田地地收穫也能解決掉一部分軍糧和遼南百姓所需。但也遠遠算不上寬裕。還是要實行嚴格地配給制。

遼南所需的糧食,特別是肉食,譬如醃豬、雞鴨之類,還要從山東那裡購買,或者徵調,米麪也要依靠天津那邊運送。

袁可立出任登萊巡撫,對於遼南來說,影響很大,李彥在東江稍稍穩定以後,連忙趕回金州,商議對策。

“這兩個月,登萊送的糧食肉菜大爲減少,登州府、山東布政司都多有推諉,袁可立爲登萊巡撫,總不能繼續推諉,”王國興副署聯席會議議長,李彥去東江以後,代爲處理軍民政務,弄得頭大不已,直呼比打仗複雜得多。

鄭書來了以後,這位李彥的大管家開始接手民政和後勤方面的事情,遼南的配給制管理的效率似乎一下子又提高了不少。

“最近這個月,遼南所獲得的物資,除了天津的糧食,大多通過大孤山碼頭的貿易所得,”鄭書扳着手指給李彥算賬。

“天津、山東、南直隸的海州、淮安府、揚州府、松江府乃至浙江、福建一帶的海商,都有在大孤山出現,依靠這些貿易,差不多能夠解決遼南所需的五到六成,其餘部分,必須通過遼南本地,或者登萊、天津的巡撫衙門解決。”

“天津逐月撥付額員兩萬的糧餉六成,其中銀兩在天津購糧,能夠補足剩下的部分糧食,不過這四成糧餉本該是登萊撥付,在過去的這個月,是糧也沒有,餉也沒有,登萊應該負責接濟遼民的糧食,也僅有額定的三成,”鄭書面無表情地說道。

“過去的這個月,天津、登萊撥付的糧餉、物資不足,爲秋收與貿易所得緩解,但一則如此下去恐非長久之計,二則貿易中也出現一些問題,”鄭書擡頭看向李彥,對眼下這種收支結構憂心忡忡。

“有什麼問題?”李彥微微皺了皺眉頭,貿易部分能夠滿足遼南軍民半數之需,其地位之重要,影響巨大,決不能出現問題。

“爲了鼓勵商人在遼南貿易。大孤山市場多采用以貨易貨的方式,商人可以從各省運來糧食、肉菜、棉布等遼南所需的物資,然後交換遼南的水泥、鐵器、海魚、海鹽等產品,不足部分用銀兩補充。因爲來往地貨物並不等值,一船海鹽的價值遠過一船的糧食,很多商人就用銀子支付差價,使得貨物的輸入總量有所減少,長此以往。遼南所需地物資便會得不到滿足。”鄭書說道。

“你的意思,遼南貨物輸出多。而輸入少,會賺銀子?”李彥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這個月還是輸入多,原因在於遼南的貨物有限,到了下個月。遼南的出產增加,再有商人根據遼南的產出船,可能輸入地貨物減少,輸出過輸入,賺到銀子倒也不是不可能!”鄭書說道。

“因爲遼南的貨物多是獨一無二,即便是海鹽也很熱銷,並藉此壓低購進地糧食、布匹的價格。這就使得商人傾向於購進遼南的貨物。到內6賺取豐厚的利潤,反倒是從內6運往遼南地商品。利潤空間有限,商人傾向於減少供應。最多隻是裝滿貨艙而已,這極可能導致遼南輸入物資的減少!”

“那倒也未必,”李彥搖了搖頭:“你只算了現在的商人,我相信一旦遼南的商品在內地走俏,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商人前來纔是。”

鄭書想了一會才道:“但這個趨勢不改變的話,出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李彥點了點頭,雖然出通常來說是個好現象,但對於不需要白銀,卻需要大量商品地遼南來說,卻不是好事情。

大孤山貿易市場地出並不代表遼南的出,事實上後勤部需要花費大量地銀錢,在天津山東等地購買所需要的物資,其規模並不比大孤山地貿易規模小多少。

就遼南收支的整個格局來說,出的規模日益龐大,只有在剝奪了軍民的全部收入,實行配給制的情況下,才勉強保持平衡。

配給制確保了效率,但是這種方式勢必不能夠持久,依靠官僚體系維持的分配作業體系,很容易因爲**而崩潰,位於底層的百姓、士兵,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這種高壓狀態之下。

雖然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政體,前後延續了比較長的時間,但那也並非完全的配給制,李彥也不希望維持這樣的狀態,壓抑社會的活力,做出某種調整是必需的。

隨着南線、東線的穩定,復遼軍勢必再次擴軍,參謀部認爲要維持南線、東線的守勢,現在的兩萬兵力已經足夠,但要更多進去,改變被動的守勢爲攻勢,那麼就需要繼續擴軍。

滿洲騎兵有滿萬不可敵的說法,參謀部也認爲復遼軍若是達到上萬,也就是三個營在一起,那麼也差不多可以無敵,按照復遼軍現在的二二一的配置,三個營六個哨四千餘火銃手,即便是在曠野中,也足以形成防護四面的火銃陣列,加上四千餘長槍兵和三個哨兩千餘騎兵,若是堂堂正正作戰,即便是建奴拿出四到六萬的披甲兵,復遼軍也完全可以一戰,當然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全軍覆沒的同時,也能讓建奴傷亡過半。

以此爲依據,參謀部推斷復遼軍要在遼南地區轉守爲攻,就需要再擴充兩萬人,總兵力達到四萬。

若是想要恢復遼東全境,反攻遼瀋、撫順、薩爾滸,向建奴統治的核心區域進軍,那麼復遼軍的主力戰兵就需要再翻一番,達到二十四個營,八萬餘人。

復遼軍現在的主力戰兵剛剛過兩萬,每個月的糧餉、裝備和訓練的消耗,都已經過五萬兩,在六到八萬兩左右,要是加上水營、守備軍,這個數字還要更多,大致每月在軍隊上的開銷,就過十萬兩。

在朝廷給予支持的情況下,每個月兩萬兩餉銀,加上相應的糧食,衣被、草料,遼南的壓力會少很多,一旦這些供給也出現短缺,不說擴軍,就連維持都成爲他。

是到了尋找收入的時候,李彥擡頭看了鄭書一眼:“衝壓機已經定型了吧?”

鄭書點了點頭:“精作坊一直都在等待給大人彙報的機會,大人交代的幾件事情,差不多都做好了。”

“那就好。我們一起去看看,”李彥起身說道。

精作坊將重心轉移到遼南,原來地產業倒是沒有遷徙,依然在京津一帶維持。只是掌握着高端技術、具有研力量的核心轉移到遼南,重新架構起來的生產能力尚沒有揮出來,製造規模並不大,可以從灤州或者紅嘴堡的鐵場獲得所需要地鐵質材料。

衝壓機誕生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逐步改進定型。已經能夠衝壓出合用的鐵甲甲片,長槍槍刃的粗胚。以及車牀車輛地部件。

衝壓件的機械性能要比鑄造件更好,劉鐵鎖甚至在琢磨着製造鍛壓機,試圖使機械壓件能夠具備鍛造件地性能。

李彥鼓勵精作坊的工匠們進行大膽想象和嘗試,事實上很多新式機械細節上的構想。都是這些工匠做出的,他們在精作坊有個全新地稱呼——技師!

劉鐵鎖看到李彥出現顯得很興奮,立刻指揮手下的技師、工匠將他們打造的物品拿出來展示,在大致瀏覽了一遍以後,並沒有太多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但是展得很穩健,機械車牀的產品譜系穩步擴充當中。

李彥這次到精作坊卻不是關注這些。在一處獨立的水力衝壓機旁。李彥看到此行的目標,一枚印着遼東地圖與面值地銀幣。

“這兩枚銀幣重九分。其中銀八鉛二,大人左手這枚是鑄幣。右手這枚是衝壓幣,壓幣地紋路要比鑄幣更精細一點,雖然壓幣的模子製作麻煩些,鑄幣也不省事,鑄造時更麻煩些,總地來說,壓幣似乎要比鑄幣更好些,別人仿造不來,”劉鐵鎖說道。

李彥將銀幣立起,用力吹了口氣,迅放到耳邊,果然能聽到清越的顫動聲,不由笑了笑說道:“那就用壓幣,你和鄭書組織一下,千萬要嚴密。”

銀幣地反面印着簡單的遼東半島地圖,圖案的中央是長槍與火銃交叉的復遼軍軍徽,正面印着大大的“一”字,旁邊注着“錢”,表示面值爲一錢,圓周附近環繞着幾個小字“復遼軍代銀幣”。

李彥打算在遼南推行這種銀幣,九分重的代銀幣可以當作一錢銀子使用,銀八鉛二的成色也沒有太多空間,市面上流通的銀錠也不是純銀,朝廷的庫銀能達到銀八鉛二,已經算是上等成色。

鄭書估計這種壓幣的綜合收益不會過一成,也就是一百萬兩銀錠,大概能夠鑄造一千一百萬枚銀幣,收益在十萬兩左右。

據南方的商人所說,在閩粵一帶,也有少量的“夷幣”流通,不過用得不多,就大明來說,所使用的主要還是銀錠,用重量計量,使用很不方便。

鑄幣之所以無法通行,這與貨幣的信用有關,大明的基本貨幣銅錢,因爲成色太差,流通信用太低,民間極不願意使用。

屯田、鼓鑄,這是很多官員提出的兩條中興國策,但是很少能夠推行下去,就鼓鑄這一條,官方錢幣的信譽極差,這也使得李彥不得不提高銀幣的成色,以確保這種銀幣能夠得到接受。

“從下個月開始,可以向商人們宣佈,遼南衙署接受代銀幣作爲支付貨幣,一枚銀幣等值於紋銀一錢,對一些常有來往的商人,也用代銀幣代替銀兩支付貨款,”李彥對精作坊製作的壓幣很是滿意,不過要想讓這種銀幣成爲被接受的貨幣,顯然不會那麼容易。

“從均衡的角度來說,行一百萬枚代銀幣,必須要有十萬兩的紋銀儲備,”鄭書謹慎地說道:“遼南府庫的存銀,總共也就是二十多萬兩。”

李彥對貨幣金融懂得不多,鄭書的一些想法,基本還是他說過的,有些理解難免似是而非。

“銀幣本身就有價值,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儲備,”李彥說道:“不過我們還是想辦法行代幣券,華夏社的印刷技術應該能夠支撐,這件事你抓一下,從下個月開始。可以給復遼軍的將士們放餉銀,每個人五錢,先期可以印兩萬兩,衙署也接受代幣券支付。”

“只怕外面的商人不會接受。”鄭書搖了搖頭。

“現在內部強制流通,不過代幣券地放一定要做好限制,沒有我的同意,絕對不允許加印,”李彥說道。相對於代銀幣來說,紙幣的造幣收益就要高得多。但若是失去信用,那也就跟廢紙差不多,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李彥似乎聽說過現代貨幣體系,紙幣地行並非是以黃金的數量爲基礎。而是用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作保證,至於其中的複雜關係,就不是李彥能夠明白的了。

遼南地產業規模與存銀數量,尚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紙幣行,所以李彥只打算在年內放代銀幣、代幣券各十萬兩,遼南每個月地物資輸入都過這個數,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此外。我們還需要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運營。”李彥想了想,覺得應該將銀行做起來。雖然他還不是很明白銀行的運作機制,但可以依着銀行地模式先行運轉。然後再作調整和完善。

“要成立這樣一種機構,接受貨幣的存儲,或者說以支付利息的方式,吸納存款,以收取利息的方式,放貸款,並提供貨幣的存取、支付、匯兌服務,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散在民間的銀子聚攏在銀行,其最終的作用應該是讓銀錢流動起來,只有流動起來,貨幣地價值才能夠最大化,”李彥對銀行金融地理解似是而非,只是隱約覺得銀行能夠起到的作用,可以先辦起來,然後再逐步完善。

“大人說地與錢莊類似,大人的意思是以衙署地名義來辦,還是華夏公司,或者讓別的商人來辦?”鄭書問道。

“衙署……先由華夏公司來作吧,便叫作華夏銀行,你可以問問那些商人,要是有人願意入股的話,也是可以的,”李彥說道。

“好的!”鄭書點了點頭,又琢磨了一會:“你說我們行貨幣的話,是不是也要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如果用黃金、白銀作擔保的話,可能不夠,也不太划算,要是拿別的產業作擔保,你覺得如何?”

李彥想到以前借貸的時候,會用房產什麼的作抵押,晚清的時候借款,會用關稅、鹽稅什麼的作抵押,要是用產業作抵押行貨幣,既可以保證貨幣的信用,又不妨礙庫銀的使用,等於是憑空變出二十萬兩銀子出來,對於緩解遼南當前的經濟壓力很有作用。

不過這其中的關係他還是理不清楚,吃不準這樣做會引怎樣的效果。

“大人說的這些,屬下也不是很懂,倒是以前曾經接觸過京城裡的錢莊老闆,似乎說起過這方面的事情,大人看是不是找個人來商量一下?”鄭書問道。

李彥點了點頭:“也好,那你儘快聯繫,要是用產業作擔保的話,你覺得那一塊產業比較好?”

李彥拍了怕腦袋:“倒是不一定用來行貨幣,也可以是債券,譬如以精作坊作擔保,行三年期的戰爭債券,到期不能歸還的話,即由精作坊代爲償還。”

“大人說的與擔保借錢一個意思,這倒是不難,不管是精作坊、機器廠、鐵工城的鐵廠、幾處鹽場,都可以做出擔保,鹽場的擔保可能最容易得到接受。一則海鹽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不像精作坊、機器廠,外面的人很多都不是太明白;其次鹽場的規模在逐漸擴大,如今產量也是越來越高,這些都是還款的保證,”鄭書想了想說道。

“不過鹽場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幾處鹽場都是衙署的,商人們未必信得過官府,畢竟現在拿出了銀子,到時候官府不認,即便有鹽場作擔保,他們也擔心討不回銀子。”鄭書搖了搖頭:“或許,直接售明後年的鹽引,也是一種方法。”

“哦,你這個辦法倒有意思,”李彥突然笑了笑,不管是行紙幣、債券,還是鄭書說的預售鹽引,都是一種金融的運作方式,相對來說,紙幣是最討巧的,影響也更大,預售鹽引最爲傳統,與債權一樣,都會減少未來的收入。

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07回 對策第209回 抵京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91回 名動天下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39回 辯論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58回 國士第6回 後 臺第226回 匕現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16回 後路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38回 驚天發現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59回 班底第49集 針鋒相對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0回 問 罪第15回 裝腔作勢第5回 單挑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403回 新城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50章 政黨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225回 圖窮第66回 效率第一第219回 弄權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55回 屠刀第61回 女設計師第118回 機器藍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8回 絕境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7回 美姬第226回 匕現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4回 去青樓第59回 寶鎖問世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9回 炒 蛋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55回 屠刀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5回 裝腔作勢第254回 糧荒第256回 節後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40回 狹路相逢第224回 安排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02回 格物院
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207回 對策第209回 抵京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91回 名動天下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39回 辯論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58回 國士第6回 後 臺第226回 匕現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16回 後路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38回 驚天發現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59回 班底第49集 針鋒相對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0回 問 罪第15回 裝腔作勢第5回 單挑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403回 新城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50章 政黨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225回 圖窮第66回 效率第一第219回 弄權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55回 屠刀第61回 女設計師第118回 機器藍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8回 絕境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7回 美姬第226回 匕現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4回 去青樓第59回 寶鎖問世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9回 炒 蛋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55回 屠刀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5回 裝腔作勢第254回 糧荒第256回 節後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40回 狹路相逢第224回 安排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02回 格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