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回 布匹分級

以監生爲徐光啓贊畫練兵,便是文官身份,捐例監生也確實是條捷徑,不過李彥是軍籍身份,無法捐例監生,除非以衛學貢舉入國子監。

李氏爲軍戶,又僅剩李彥一丁,按例下半年滿十六歲後,便要充軍役,除非考取功名,也就是至少成爲舉人,本人才可以脫籍。

李彥本人對此並不是很在意,一則是本身缺少這方面的意識;二則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是軍籍,要充軍役,但軍役也有操守、屯田、丁餘,只要有錢,並不會有太多約束,除非是當官,而他也不曾打算在官僚體系中打拼。

李彥自己無所謂,卻有人不同意,汪文言也是笑着勸道:“三娃還是想法謀個出身,以後做事也方便,有些事情,平常不覺得,真碰上了,卻麻煩得很。”

“三娃你雖然不是舉人,無法成爲舉監,甚至連生員也不是,連貢生都做不了,但以你的文名,若是想要入監求學,怕是國子監規矩再多,也得例外,”汪文言笑道。

文官在仕途上的展,要比武官的前景更爲廣闊,一旦從軍擔任武職,便會被打上武人的標籤,至少在文官這個系統,想要展會有重重阻力。

李彥視科舉爲畏途,並且也擔任了錦衣衛小旗,但在士林之中,他卻有着甚爲響亮的文名,因爲他是《華夏商報》、《華夏文學》、《華夏與戲曲》的總編撰,華夏社的社長。

李彥經常在《華夏商報》表一些評論,這些評論往往觀點獨特,風格別緻,而又言之有物,人所未,李彥或許尚未意識到,已經有很多人在關注他的評論。

此外,他在《華夏與戲曲》上連載的《儒林外史》,也廣受關注。

李彥畢竟承襲了李三娃的一些記憶。前世的語文基礎也不錯,寫出的文字雖然遠不及古人來得駢四儷六、典故隨手拈來,卻也能做到行文流暢,意思明瞭。

李彥對《華夏商報》的其他編撰也是如此要求:文字先要流暢、易懂,這是第一位的,也因此形成了商報地文風。

有人將這種風格稱爲“華夏派”的自然文風,與竟陵派講究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艱澀隱晦的風格相對應。

而李彥隱隱成爲這種風格的倡導者與盟主。^^,,,,^^爲不少人所追捧。

雖然“華夏派”的文風尚未得到文壇主流的接受,不過其影響卻是越來越大。不容忽視,讀人也因此將李彥當做讀人。即便是這次比武大會以後,都意識到李彥還是軍籍。

只不過,當朝唯一的內閣大學士方從哲也是錦衣衛籍,李彥又是如此年輕,大家都覺得他將來也是要參加科舉。考中進士的,其中的難處也唯有李彥自己知道。

正因爲如此。多數人將李彥看作是文人,若他真地有這個訴求,恐怕很多人都會爲他聲援。

李彥卻不想將事情鬧大,就當前來說,以幕僚幫着徐光啓贊畫練兵事宜,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藉着這次比武,李彥向徐光啓陳述了他地練兵思想。

既然準備練兵,李彥也就認真研究了一些資料,特別是戚繼光的《紀效新》,以及《練兵紀實》等。並與後世所見地一些軍事常識相印證。提出精兵、軍陣和思想教育這三點。

徐光啓曾向朝廷提出訓練兩萬精兵,造槍造炮的條陳。李彥覺得正是因爲如此,朝廷纔不會給他下撥餉銀,畢竟兩萬兵的耗費不是個小數字。

既然如此,何不循序漸進,先練一千兵,甚至五百兵,等出了效果,再練兩千兵或者更多,如此一來,糧餉的壓力不是很大,應該能得到朝廷的支持。

徐光啓卻有時不我待地緊迫感:“遼東十幾萬兵,一年靡費銀兩五百多萬,吾輩敢不抓緊?”

遼東十幾萬兵,戰力低下,野戰無能,要防守廣大的土地與衆多城池,這點兵也無法裁撤,糧餉也必須保證。遼東是前線,當其衝,朝廷自然會重點傾斜,寄望於熊廷弼能打造一支鐵軍,但歷史證明,遼東甚至整個關外都不曾出現能夠和後金兵野戰地“強兵”,包括袁崇煥麾下的所謂“關寧鐵騎”。

徐光啓爲大明着急,想要一下子練出兩萬精兵,但越急效率反而越低,有關糧餉的紛爭越鬧越多。

“學生請募練五百兵,”李彥想了想,也不去繼續打擊徐光啓的積極性,只求獨立練兵:“只要一月,便可初具規模。”

李彥要募兵,不想從班軍中挑選,一則這些地方上的軍戶關係比較複雜,未必會全聽他的,不如直接招募流民進行編練。

“即便是募兵,所得米糧、餉銀及戰器,只能與其他營兵同等待遇,”雖說比武后戶部撥下了一些銀子,但分到近萬兵丁的頭上,卻仍是相當緊張。

“據報,近歲募兵多有逃散,恐非易事。”徐光啓道。

“各地徵調的班軍也有逃散、譁變的,”李彥笑了笑,地方上的軍戶早已不復爲兵。

“至於糧餉兵器,學生可以自籌,請大人允學生便宜行事,”李彥道。

“三娃,費心了”徐光啓略帶歉意地看了李彥一眼,點頭答應:“你儘管去做。”

等到商議完畢,李彥起身準備告辭,徐光啓突然吁了口氣:“三娃,下月院試,你若能考中,本官可推薦你爲貢生,再上疏朝廷,加你爲參贊。”

“謝過徐大人,”李彥無奈地苦笑,或許,在徐光啓以及很多人看來,考取生員應該很容易

校場比武地效果正在慢慢顯現,京城到處都在熱議,原本因爲遼東戰敗地些許消沉之氣也一掃而空。都盼着有此強兵,要在遼東早日擊敗建奴。

兵戰俱樂部的會員很快達到百人,能拿出五兩銀子地保證金,五兩銀子會費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和鞏永固一樣,想嘗試一把金戈鐵馬的滋味。

“要想成爲將軍,先要做好士兵,”李彥和顏悅色地與這些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會員說道:“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們每個人都是俱樂部中地小卒,只能佩戴劍紋。”

按照兵戰俱樂部的規章。每個成員在參加活動時,都要佩戴徽章。並鼓勵大家平時也能佩戴,而劍紋徽章代表俱樂部最基礎的一等,圖案類似於倒

“在訓練與活動中,你們可以獲得相應積分,積累到一定的標準。就能升級,”李彥再次重申俱樂部的升級制度。這樣才能激這些人的動力。

“從今天開始,你們在俱樂部內部,要以對方的等銜來稱呼,譬如對李某,你們應該這麼叫:公士閣下。”

“而稱呼等銜比你低,或者一樣的,則應該這樣:小卒鞏永固,聽明白沒有?”李彥微笑着說道,這樣的稱呼可以讓大家充分意識到等銜地存在,從而竭力去賺取積分。獲得升級。

兵戰俱樂部對外聲稱是遊戲性質。並要儘量避免與軍隊聯繫到一起,以免有人疑忌;而在活動中又必須儘量聯繫起來。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因而,兵戰俱樂部地等銜名稱是以秦代二十級軍功等爵爲藍本,進行的修改,似是而非,既讓人抓不到痛腳,又能充分想象。

俱樂部成員地積分等銜共爲四等十二級,第四等爲小卒、列兵、公士,佩一到三條劍紋;第三等爲左更、中更、右更,配星徽;第二等爲左庶長、右庶長、大庶長,配月徽;第一等爲上造、少上造、大上造。

這些等銜脫胎於秦代二十級軍功等爵,除了第四等的小卒、列兵,其它的名字都在其中,但順序又不相同,既能讓成員感到榮譽,別人也不好指責什麼。

“從今日開始,俱樂部將進行第一期的基礎訓練,這個訓練在內部可以稱爲兵戰學校,爲期一個月,一個月後會有一批新兵加入,只要通過這次訓練,你們就能成爲他們的將官,並獲得升級。”

李彥看着這些人在胸前戴上只有一條劍紋地徽章,都露出躍躍欲試的神情,心中想着他們能走到何種程度。

在很多人看來,兵戰俱樂部只是一個遊戲組織,是一幫吃飽了沒事幹地紈絝所玩的遊戲,然而,這個俱樂部卻寄託了李彥試圖喚起尚武之風,民族意識的一個工具,一回嘗試。

“公士閣下”鞏永固突然大聲喊道:“爲什麼你是公士,而咱們都是小卒?”

“問得好,”李彥笑了笑:“你們將要接受的第一期訓練,小卒李彥已經進行了半年,成績合格,因而升一級爲列兵;不久前的校場比武,列兵李彥率隊贏得兩場勝利,完成任務,再升一級爲公士。”

“呃,”鞏永固撓了撓頭:“其實,你作爲俱樂部的領,可以有更高等級的。”

“在俱樂部裡,只有等銜,職務都是臨時的,”李彥笑了笑,突然臉色一整,挺直腰身,將右拳按在胸前:“諸位努力”

癸丑,王皇后崩,朝廷開始爲皇后的喪事忙碌起來,就連朱由校也連續多日沒有看到。

四月中旬,北直隸下了一場小雨,萬物復甦,李彥回了一趟天津,察看田莊裡的番薯、玉米地育苗情況。

雖然南方運來地番薯和玉米出現在市場上,讓黃金菜迅走下神壇,不過相對來說,其價格還是要比大小麥、黍子等高出不少,甚至比稻米還略貴一些,今年有很多人都想種這兩樣作物。

而在這個時候,過高的價格卻成爲推廣種植地障礙之一,畢竟普通的老百姓對番薯、玉米全然不瞭解,不敢做出太大投入。

倒是一些比較富庶的地主,以及大戶人家,還被黃金菜的餘波所影響,都是準備大量種植。

爲此,李彥讓天津的技校開辦了收費的種植技術培訓班。華夏社也出版了一本技術手冊,定價不菲。

故意設置這樣的門檻,就是要讓那些條件不好的小戶留在門外,免得因爲秋後地價格下跌而血本無歸。

番薯和包穀確實需要推廣種植,不過在其價值尚未迴歸到正常水準,且處於急下跌階段,並不是向平民推廣的時機。

至於那些大戶人家,就算價格下跌,也承受得起這樣的損失。那些富庶的農戶,只要不是太貪心。又能好好運作,也不會傷其根本。

只要經過這一年的種植。即便是價格下跌,番薯和玉米的高產特性也應該會凸顯,到了那個時候,想要廣泛推開就不是難題。

由於天津的鹽鹼地不適合種莊稼,今年還是打算田墾種水稻。孫彪則帶着一部分長工來到懷柔,李彥在這裡買了很多荒地。包括一些山地,打算在這裡墾田,大面積種植番薯和玉米。

此外還有一小片田地,將用來種植一些新的作物,其中包括馬鈴薯,因爲弄的種子不多,也就只能先種上一小片。

李彥對馬鈴薯所抱地期望,甚至比對番薯、玉米的更多,至少馬鈴薯能做很多菜,當然到底如何。還要等秋後種出來視結果而定。農業地生產週期較長,一時半會還看不出什麼。

懷柔的廠房經過月餘地施工。已經初具形態,加上這場小雨,氣候宜人,便提前投入運轉,初期共有四臺紡車,一架織機,經驗證後現確實可行,才又增添了更多機器,擴大生產規模。

紡織廠的織工皆是從京城招募的流民,並都是男性,若招女工,怕惹非議。

這些織工多沒有紡紗織布的經驗,虧得新式的紡紗車、織布機操作簡單,經過南方僱來地織工的短暫訓練,便能熟練掌握,漸漸紡織出好紗好布。

從南方僱來地幾個織工手藝都很不錯,李彥花了很大的代價才能請過來,在見了新式的紡紗車和織布機以後,都是讚不絕口,也更加用心做事。

與所謂“男耕女織”的傳統不同,在蘇州、松江一帶,很多技術高的織工都是男性,男性在絲織、棉織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與普通的松江棉布相比,絲毫不差,大致等同於這種細布,比這種丁娘子布略差,”來自松江的織工李奇將兩匹不同的部放到一起進行比較。

李彥用手摸了摸,確實難以分辨,他也不覺得丁娘子布更好,有些細微的差別,很難看出來。

“差別是不大,經驗豐富地人才能從紋理、厚薄、顏色等細微處分辨,”李奇又拿出他織地布與織工織出的布比較:“就好像這兩匹布,所用地紗線完全一樣,看上去也差不多,但這匹布耗用的紗就更多,更細密。”

“當然,這些都可以作上等布的價格賣。”

李彥似乎抓住了什麼,與江南的布相比,新式機械紡織的布匹品質可以達到中上水準,而價格更具優勢,不過他並不願意打價格戰,一直在想如何與江南的布差異化競爭。

“大生紡織要走品牌之路,品質之路,”李彥拒絕了李奇的提議,爲免華夏號的規模太大,招人物議,新的紡織廠起名爲“大生”,也將使用這個品牌。

“同樣的價格,人們往往會選擇江南布,又以松江布最受歡迎,”李奇說道,在他看來,大生紡織廠的最大優勢還在於價格,撇開這一點,無論品質,還是美名,都不及松江布。

一個產品,如果能創出品牌,自然好辦,但創辦初期,如何豎立這個品牌的形象,卻是個難題,僅憑廣告或許可以,但事倍功半。

“大生”要創美名,講品質,但這兩點卻又都比不上江南布、松江布。

“不過,咱們的布,與松江布相比,雖然差一點,普通人也看不出來,”李奇猶豫了一下。試圖說服李彥不用擔心。

“對,就是這一點,”李彥突然拍了一下手:“就是這個問題,因爲人們對布的辨識並不清晰。”

“咱們的布確實比不上松江最好的布,但要比普通的松江布更好,咱要讓人知道這一點,”李彥笑着說道。

李奇對這個本家,他的新老闆也不是太熟悉,聞言覺得不可思議。看向李彥的目光便有些怪異,好心提醒道:“若是這樣做。別人只會覺得咱們的布不如松江布,不會記得還有比某些松江布更好的。”

李奇覺得。李彥這是自尋死路,哪怕比不上松江布,也不能大肆宣揚,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麼?

李彥胸有成竹地笑了笑:“不會地,咱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

李彥打算對大生的布進行分級。讓人一眼就看出哪種布好,哪種布等級低。如此一來,“大生”布很容易得到認同和信賴。

正如李奇所說的,現在市場上的布匹,品質鑑定多憑手摸、目測,主觀性很強,而布匹交易又以尺量,稱重爲主。

量尺、計重桿秤往往也不標準,缺乏有效的市場管制,李彥覺得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來塑造“大生”布值得信賴的形象。

“分級?怎麼分?”李奇覺得這個年輕東家的想法真奇怪。要將自己的布好差標註出來。這不是讓人壓價麼?

WWW ¤тt kΛn ¤¢o

李彥卻覺得這樣做不錯,標出低等級布的同時。也是在擡高高等級地布,他記得以前有人用香菸的粗細來分級,大生布也可以採用類似地辦法。

明代的布匹規定爲匹長三丈五尺,幅寬兩尺,布商是論匹買賣,老百姓則是論尺來量,因此匹長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

“以最普通地粗布爲初級,按照標準尺寸,長三丈五尺,寬兩尺,其後每高一級,幅寬增加一指,寬出一指的爲一級布,二級布寬兩指,現在這種最好的布差不多爲六級布,寬出六指,”李彥靈機一動,很快想出以幅寬來區分佈匹等級的辦法。

六指寬大概將近三寸,這樣一來,同樣的長度,六級布就要比別地布多出很多,一眼就能看出。

就算是一二級的布,也可以通過簡單地比較,得出差別,如果嚴格按照這個做法,確實將方便老百姓選擇。

“除用幅寬標示等級,所有大生布的卷軸都要統一,並有大生的標示;此外,布匹要牽邊,在匹末也要有印記……”

李彥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他就是要用標準化的大生布,來與家庭式生產的江南布、松江布爭奪市場。

確定了市場策略,大生紡織廠就開始全力生產,新式機器的效能很快體現,雖然暫時只有四臺織機,近二十臺紡紗車,但布匹的產量卻要出四倍不止。

紡織廠所需的原料通過天津夏氏的關係,從山東購進原棉,而後在大生紡織廠加工紡織,直到製成布胚。

運河之上,由南而北向來只有布匹,這批棉花地反常流動立刻在京城地商人中激起不小的浪花,隨即便有消息傳出,懷柔有個大生紡織廠要在北方紡紗織布。

“北方也能紡紗織布?這個大生紡織廠是什麼來頭?”正陽門地蘇鬆會館,幾個布商分別坐在案几前,一邊飲茶,一邊說起最近的這件怪事。

“別忘了肅寧布,”一個胖胖的商人,帶着徽州一帶口音說道。

蘇州、松江以及浙江一帶的棉紡織業達,其中又以松江爲最,不過要說到將南方的布匹販賣到北方,還是以徽商最多,然後纔是閩商、粵商、魯商等,蘇鬆的商人倒不是很多。

名義上的蘇鬆會館,卻成爲這些商人的聚集地,相互間交流心得信息,拉攏關係,若是有矛盾,也能在這裡協調,頗有些行會的性質。

“肅寧布?那也能叫布?”先前說話的那位商人,尖嘴猴腮,輕聲怪笑。

尖嘴猴腮的洞庭布商翁啓愚,是京城有名的大布商,他的布匹主要來自於蘇州,並向京城的多家布店供貨。

胖胖的商人是徽州人胡文信,成化年間有人說過“鬆民之財多被徽商搬去”,徽商在松江的影響可見一斑。

對於這些布商來說,相互間雖有競爭,但這個市場足夠大,不妨礙彼此財,但北方自產布匹便不同,這是一次危機。

第73回 創業想法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18回 前夜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5回 單挑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7回 寡 婦第87回 水車用途第228回 見駕第2401回 內監第244回 水利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7回 寡 婦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15回 職守第63回 天啓來信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26回 匕現第224回 安排第8回 黃 韭第256回 節後第7回 寡 婦第222回 民主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51回 風起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9回 辯論第250章 政黨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60回 新內閣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23回 尾行第79回 酒樓遭遇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回 種菜第28回 絕境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59回 寶鎖問世第10回 問 罪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206回 計議第229回 放權第3回 大官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44回 水利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23回 尾行第118回 機器藍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9回 施恩第40回 狹路相逢第224回 安排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211回 進城第78回 妙計退婚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39回 辯論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47回 拜訪徐光啓
第73回 創業想法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18回 前夜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5回 單挑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7回 寡 婦第87回 水車用途第228回 見駕第2401回 內監第244回 水利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7回 寡 婦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15回 職守第63回 天啓來信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26回 匕現第224回 安排第8回 黃 韭第256回 節後第7回 寡 婦第222回 民主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51回 風起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9回 辯論第250章 政黨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60回 新內閣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23回 尾行第79回 酒樓遭遇第60回 分工合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回 種菜第28回 絕境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59回 寶鎖問世第10回 問 罪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206回 計議第229回 放權第3回 大官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44回 水利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23回 尾行第118回 機器藍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9回 施恩第40回 狹路相逢第224回 安排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211回 進城第78回 妙計退婚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39回 辯論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47回 拜訪徐光啓